《浮士德》:理性悲劇和樂觀主義的糾纏

2020-12-14 陳叨叨的叨

《浮士德》是歌德貫穿一生的著作,文中主要出場人物有上帝、梅菲斯特、浮士德、瑪格麗特等。《浮士德》全文圍繞兩個賭約——上帝與梅菲斯特的賭約和梅菲斯特和浮士德的賭約進行。

這兩個賭約其實是浮士德與自身的賭約,是自身神性、魔性、欲望三者的賭約。在這場賭約中展現的是《浮士德》中偉大的理性悲劇,通過此著作也表現了歌德在當時宗教打壓及資本主義盛行的時代下的樂觀主義精神,以及對自由的神往。

本文將圍繞《浮士德》及歌德自身的經歷及精神分析文本中的理性悲劇、歌德對理性主義下追求下的人類幸福的迷茫和懷疑以及對自由的享受。

《浮士德》中的兩個賭約

在《浮士德》中,上帝和梅菲斯特與浮士德和梅菲斯特的賭約構成了作品的基礎,也是整部作品的思想內核。

第一個賭約是魔鬼梅菲斯特與上帝訂立的,他要引誘浮士德墮落,而上帝相信浮士德是不會停止自己的探索和追求的,梅菲斯特提出如果他成功了,浮士德真的走上了魔鬼的道路,他就要將浮士德的靈魂劫往地獄。

第二個賭約是與此相聯的,魔鬼梅菲斯特與浮士德訂立的:魔鬼提出自己未浮士德服役,供他驅使,帶著他去享受現實人生,一旦浮士德滿足了,失去了不斷探索的精神而安與現實的享受,浮士德就會倒地而死,他的靈魂就歸梅菲斯特所有。

而梅菲斯特的這兩個賭約是作者要向人類展示藝術家必勝的追求,是他要將生命的狂喜和悲哀、壯美和悽慘、掙扎和解脫,毀滅和心生,以讚美和嘲諷,肯定與否定交織的奇妙形式。

浮士德和梅菲斯特的契約並不是靈魂和物質利益的簡單交換,而是人類不斷奮發進取的精神向以梅菲斯特為代表的懷疑和否定的挑戰。事實上,在浮士德身上亦即在人類身上,始終有兩個靈魂在鬥爭——可以說,梅菲斯特就在浮士德本人身上,與其說是外在的二人鬥爭,不如說是浮士德內心的掙扎。二者的鬥爭始終貫穿著一股躁動不安的向絕對真理追根究底的精神力量,不斷抵抗著梅菲斯特陷於滿足、怠惰和墮落的種種誘惑。

然而,對於人類而言,完善境界永不可及。浮士德臨終所歡呼的那一剎那「最崇高的一剎那」,也不是作者暗示的人生的目標之所在。人類所能達到的最高成就,恰在於一種自強不息地創造性的生活本身,一種不斷進步的道路或過程本身。

一個人只要追求一個高尚的目標,並在追求過程中又把每個實際步驟當做目標加以追求,他就值得享受並一定能夠獲得最廣義的報償。正是這段人生拯救了浮士德,幫助他擊敗了梅菲斯特的一再挑戰,從而使他的「悲劇」更有鮮明的樂觀主義的性質。

《浮士德》的理性悲劇

《浮士德》的主旨,乃是歌德對人類理性的悲劇性解讀和對人類救贖的渴望,而浮士德精神,其實質就是理性主義下的現代性人類精神。

縱觀《浮士德》全文,其以梅菲斯特與上帝的賭約開始,以梅菲斯特引導下的浮士德心靈的歷程和冒險經歷為線索,以浮士德在滿足中死去,上帝救贖其靈魂為終末。全書籠罩著一種悲劇氣氛,由人類理性——浮士德的大悲劇,嵌套著許多個小悲劇,如葛麗卿悲劇、海倫悲劇等。

在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兩個世界中,浮士德的「冒險」都以悲劇收尾。人間的權利、財富、愛情,天界的神聖、夢幻、浪漫都化作夢幻泡影,並未能使浮士德達到內心的滿足。而最終使他滿足的,則是這樣的場景:

這裡邊是一片人間樂園,外邊縱有海濤衝擊陸地的邊緣,並不斷侵蝕和毀壞堤岸,只要人民同心協力即可把缺口填滿。不錯!我對這種思想拳拳服膺,這是智慧的最後結論:人必須每天每日去爭取生活和自由,才配有生活和自由的享受!所以在這兒不斷出現危險,使少壯老都過著有為之年。我願看見人群熙來攘往,自由的人民生活在自由的土地上!我對這一瞬間可以說:你真美呀!請你暫停,我有生之年留下的痕跡,將歷千百載而不致湮滅無聞——現在我懷著崇高幸福的預感,享受這崇高無上的瞬間。

這一場景與當時蒸蒸日上的資本主義工業文明繁華的表象何其相似!浮士德在這一場景中滿足的死去,認為「智慧的最後結論」是「人必須每天每日去爭取生活和自由,才配有生活的自由和享受」,並認為這是「崇高無上的瞬間」。

如果只看表象,我們可能會認為浮士德對現代工業文明的讚歌就是歌德自身對現代化工業文明的讚歌,而仔細思索卻不難發現,歌德在描繪這一場景時,設置了一個充滿弔詭的前提——浮士德雙眼已盲。從後文也可以看出,梅菲斯特稱浮士德的最後為「晦氣而又空虛的最後瞬間」,作者以梅菲斯特之口,表達了對理性主義追求下的人類幸福的迷茫和懷疑。

「人若超越了神性或自然所給予的界限,就是導致悲劇,這是《浮士德》的主導性主題。」

這個觀點是有一定道理的。浮士德精神體現了現代人對人類價值的追求和肯定,蘊含著理性對永恆目標的嚮往和追求,這是《浮士德》的現代性典型特徵。而對於這種精神的悲劇性的設定,則包含著歌德自身對現代性的批判和反思。

19、20世紀以來,人們漸漸對啟蒙思想家們構築的理性主義的、現代化的資本主義社會的弊端認識得愈來愈深刻。尼採、海德格爾、法蘭克福學派(新馬克思主義)、重新被發現的東方哲學以及後現代主義,都對理性主義和現代性做出了深刻的批判與反思。比如西奧多·阿多諾在《否定的辯證法》一書中認為,科學和技術在現代工業社會中是一種「統治」和「意識形態」,它通過支配自然界而實現對人的支配。因此要在工業社會和有組織的資本主義制度內拯救人的精神價值是毫無希望的。

在《啟蒙辯證法》一書中,霍克海默和阿多諾認為,自啟蒙運動以來整個理性進步過程已墮入實證主義思維模式的深淵,在現代工業社會中理性已經變成奴役而不是為自由服務。在《浮士德》中,便體現為盲眼的浮士德所觀測構想的「人間樂園」的「晦氣」與「空虛」。

歌德的悲劇救贖

我們不得不注意的是:雖然歌德為「浮士德精神」下的生存方式設置了悲劇性的結局,就好像他對浪漫主義、古典主義的生存方式所作的那樣,但他同時也對否定這些精神和生存方式的梅菲斯特也設置了同樣悲劇而弔詭的結局。

在浮士德死後,梅菲斯特試圖踐行賭約。然而浮士德的靈魂卻被上帝以貌似「背約」的方式強制性地收走,並使梅菲斯特遭受到了被火焰燃燒的痛苦。針對這一場景的解讀,筆者認為,歌德雖然就後世所謂「現代性」,即理性主義、資本主義的社會理想產生懷疑,並進行了批判,但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和他本人的理想主義傾向,使他仍對人類的救贖抱有希望。

梅菲斯特,原文為「Mcphist」,在古希臘文中是不愛光明的意思,在希伯來文中是「破壞者」。書中他自稱是「否定的精神」,是「惡」的化身,在他身上充滿了虛無主義的氣質。他認為「過去和全無,完全是一樣的東西。永恆的造化補於我們?不過是把創造之物向虛無投進」。他所愛的,是「永恆的虛無」——歌德對這種虛無主義式的生命,也並不抱有希望。

歌德是追求美的,追求古典主義式的,烏託邦式的那種理想生活——「自由的人民生活在自由的土地上」,雖然他自己也對此深深地懷疑。

因此,歌德才會在終幕安排全知全能全善的上帝去完成最終對浮士德、對人類精神的救贖。浮士德、梅菲斯特、上帝,這三者在《浮士德》中相互否定:號稱上帝最虔誠的信徒的浮士德,實際上卻對信仰產生了巨大的動搖和懷疑,與魔鬼訂立了契約,在上帝面前畢恭畢敬的魔鬼梅菲斯特,私下裡卻譏諷上帝為「這位老人」;上帝全知、全能、全善,卻只把惡魔當小丑,並拿他忠實的信徒浮士德來當賭注。然而,這三名信徒又共同參與完成了這一「靈魂史詩」,共同構成了人性的三部分——神性、魔性和人性。

在全書浮士德、梅菲斯特、上帝的三元鬥爭中,歌德則著重安排理性主義和虛無主義的鬥爭,並由神聖的超越者來進行最終的救贖和解放。歌德在與艾克曼的交流中,就《浮士德》的創作說,「我們不光是靠我們本身的力量,還要靠神的慈愛才能完成拯救。」就是這種心境的體現和明證。

結語

在《約伯記》中,有一天上帝與魔鬼撒旦對話,上帝認為約伯「完全正直,敬畏上帝,遠離惡事」,撒旦則認為約伯之所以信仰上帝是因為上帝給了他各種好處。上帝為此允許撒旦去試探約伯,奪去他所有的一切,以此檢驗約伯對上帝的忠誠。最後約伯經受住了考驗,他的忠心也得到了上帝的豐厚獎賞。

歌德在此套用已有數千年歷史的《聖經》故事框架,表明宗教傳統對他創作浮士德故事的影響依然很大。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歌德藉助神學框架為《浮士德》注入了新的意義,故事的內核發生了根本性的變異——上帝與魔鬼討論的核心不再是人類為何要信仰上帝,而是人類在未來究竟要如何發展。

從悲劇和樂觀主義的交織中,可以明白所謂的「浮士德難題」,其實並不只是每個人在追尋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時都無法逃避的「靈」與「肉」、自然欲求和道德律令、個人幸福與社會責任之間的兩難選擇。

相關焦點

  • 《浮士德》:歌德的文學實踐助力黑格爾近代悲劇美學的誕生「二」
    一、第一階段:知識悲劇本階段以老博士浮士德的中世紀書齋生活為背景,描寫他內心的苦悶和絕望。壓抑的念頭毒蛇樣糾纏住浮士德的內心:數百架破書砌成的高牆,使我侷促其間,還能不塵垢遍體?二、第二階段:愛情悲劇本階段以浮士德與貧民少女葛麗卿的愛情糾葛為主要事件,以人物的理性與感情、靈與肉之間的矛盾為線索,以陡起的「愛念」為衝突爆發的導火索,表明了新興資產階級個性自由的要求和封建勢力之間的矛盾的不可調和性。
  • 日神精神的樂觀主義與酒神精神的悲觀主義
    日神精神推崇知識與理性,因此總是在一定的範圍內規劃和制定生活;而酒神精神則重視生命的存在,以生命的圓融自在為存在方式。因此在日神精神中,世界被知識與理性打理的合理而有計劃性。而在酒神精神中,世界則只有在酒醉的幻想中才達到人神物的圓融,也只有在醉中才能夠避開世界真正的可怕與荒謬、破碎與不堪。
  • 浮士德精神追求的實質是什麼?
    ……我要用我的精神抓住最高和最深的東西,我要遍嘗全人類的悲哀與幸福。」浮士德一生都致力於改變,對社會充滿了希望。不斷探索著生命的價值以及對自身人格的不斷完善的精神,熠熠生輝,引人注視。浮士德精神追求的實質是對人生人性的探索。歌德以浮士德的精神追求為線索,對人類發展的經驗進行了概括和總結,對人性本質和人生意義進行了深入的探索,展現了一部資本主義上升時期資產階級精神生活的發展史。
  • 浮士德是一個人,他有著神魔交織的一生|歌德的《浮士德》
    所以當我合上最後一頁,浮士德終於死掉上了天堂,終於讀完的時候,就像肩上的重擔放下,深深地籲了一口氣,感受到嘔心瀝血的感覺。也許我再讀一遍,才能體會到這部作品的魅力。這部書大致分為兩部分,悲劇第一部和悲劇第二部。
  • 小圓點評:動漫少女浮士德之旅 愛與希望的靈魂樂章(上)
    小圓點評:動漫少女浮士德之旅 愛與希望的靈魂樂章(上) 動漫 178動漫頻道 ▪ 2011-05-27 14:02:42
  • 知道歌德的《浮士德》是名著,卻沒讀過,了解一下吧
    早在青年時代,處於「狂飆突進」時期的歌德就對故事的構思瞭然於胸,並創作了《浮士德》初稿,其中包括《學者悲劇》和《格雷琴悲劇》兩個重要片段。從義大利旅行歸來後,步入中年的歌德懷著對古希臘與羅馬文明的崇敬之情,又對原稿進行了增刪,完成了《浮士德》的片斷。
  • 《浮士德》:圖米納斯對歌德的「背叛」
    他讓浮士德先後經歷「小世界」和「大世界」——枯坐書齋的衰老、魔鬼再賦的青春、引誘少女的罪惡、輔佐王政的虛無、海倫之戀的迷醉和自由王國的狂想,在結尾,浮士德雙目失明,以為邪靈給他掘墓的聲音是人們填海造田的聲浪,展望人們在他的王國裡自由生活的前景,不禁說出「真美呀,請你停一停」。此言終結了這個自認為「永不知足」者的生命,但他的靈魂並未如他和靡菲斯特所打賭的那般被後者收去,而是被上帝派遣的眾天使接走。
  • 電影《浮士德》:如果時光倒流,千萬不要回首
    一日,一位少女找上門尋求浮士德幫助,祈求他能解救她的母親,浮士德跟隨前往,那婦人已命不久矣,浮士德只能拿出毒藥,讓她痛快結束這一生。這時魔鬼找到了浮士德,因魔鬼與上帝打賭,關於人是否能通過理性與智慧的引導,最終找到一條有為道路。浮士德成為他們選中的人,所以在浮士德心如死灰的情況下,魔鬼引誘浮士德與之立下賭約(魔鬼可以幫助浮士德回到年輕的時候,並成為浮士德的僕人幫助他達成願望,但浮士德如果沉迷享樂,不再理性,魔鬼就會收取浮士德的靈魂。)
  • 明日方舟:第六章「局部壞死」,超詳細劇情整理,梅菲斯特和浮士德
    此時,和煌在一起的博士,卻被梅菲斯特的牧群所纏住。為了擺脫糾纏,煌扛著博士爬到了區域內的最高點,準備觀察方向,直接跳躍向主戰場(的的確確是煌的一貫作風)。在最高點處,煌發現了正在東邊行軍的梅菲斯特和浮士德。 陳Sir欲擒故縱 另一方面,陳Sir決定欲情故縱。
  • 明日方舟:浮士德與梅菲斯特的羈絆,尋找真理中遇到的惡
    但是,似乎浮士德與梅菲斯特得到CP大軍,在舟遊玩家中,有一立足之地啊!明日方舟的遊戲背景是一個架空的未來,帶有科幻和末日災難的風格,背景故事既然是虛擬的,那麼其中人物也就都是虛擬架空的。但是其中不乏一些角色名字,在各種電影、傳說中,赫赫有名。比如浮士德與梅菲斯特。
  • 《浮士德》:被殺死的是「肉身」,被留下的是靈魂
    這部電影比較難懂,因為是名著改編,但即使你看完了名著依舊是覺得難懂,因為文字和影像的差別是根本,奈何有些文字在轉換為影像的時候,就更加難以成形。本片名叫《浮士德》,又名《浮士德:魔鬼的誘惑》。當然,第二個片名有助於我們了解本片的主旨,更加有助於我們對於整個故事的基本邏輯脈絡的清晰。
  • 《明日方舟》浮士德怎麼打 浮士德打法技巧教學
    可以看到,在沒有tag加持的情況下,荒廢工廠中浮士德的攻擊力,生命值和移動速度都要低於普通關卡,生命值, 防禦力都與普通關卡相同,而浮士德的技能之一――「召喚弩炮」,在沒有「浮士德:銳箭」tag的情況下也無法施放。 乍一看危機合約中的浮士德比普通關卡中的浮士德要弱不少,但是在有了tag加持的情況下,情況就截然不同了。
  • 8天後,不會糾纏,戀愛理性,偶爾思念,放過彼此,迎接美好生活
    八天後,不再糾纏,愛理性,偶爾思念,射手座放過彼此,迎接美好的人生。水瓶座在內心深處,水瓶座的人也很理智,他們從來不會在感情問題上陷入困境,他們愛一個人的時候,雖然也會顯得很花痴,但他們一旦理智起來,也是沒人能比得上的,他們知道在愛情中該如何適應,該如何不適應,絕對不會硬讓自己傷心。
  • 《明日方舟》第六章刀片回顧,浮士德霜星遺憾落幕
    局部壞死的故事發生在第五章結束後不久,龍門近衛局和羅德島共同合作消滅整合運動。在第五章中浮士德和梅菲斯特已經逃離近衛局大樓。為了脫身梅菲斯特催化了牧群,狂暴的牧群開始無差別地攻擊除了二人以外的其他人,處於一個失控的狀態。
  • 魔鬼夜訪浮士德,你所不知道的?
    這個民族的文化中流動的每一條血脈都為我們注入相同的基因,文字、語言、文學、藝術、哲學……匯成了每一個量子糾纏般遙相呼應的小宇宙。愛國,不是一個簡單選擇,而是基於遙遠文明世界對今人心靈空間的呼喚。我愛你,中國。讓我們共同呼喚,我愛你,中國。
  • 鑑賞|德拉克洛瓦的文學插圖:從《浮士德》到《哈姆雷特》
    1826至1827年,17幅根據《浮士德》第一部分情節而創作的版畫作品面世,並於1828年隨《浮士德》第一部分法譯本全文一起出版。其實,在19世紀20年代以前,已經出版了大量的插圖書,但由於歌德和德拉克洛瓦兩位分別在文學史和藝術史上的崇高地位,這一本書成為了插圖藝術歷史的分水嶺。藝術史學者稱這類由優秀藝術家作插圖的優秀文本為「藝術家之書」,而這本書則被譽為開「藝術家之書」先河之作。
  • 面對誘惑,浮士德博士投降了
    (讀《浮士德》筆記第一期) 文|亨利三世 《浮士德》是法國著名的歌劇,共五幕,所看的版本,作曲是:夏爾 第一幕,出場的浮士德博士,在他的實驗室中,他一個人坐在堆滿了書籍的桌子前,書是翻開的。此時,燈快要燃盡,浮士德的注意力沒有放在書籍上,而是在抱怨。 如今的浮士德已經到了暮年,白髮蒼蒼,他在抱怨一切都是白幹,他既茫然,又鬱悶、孤單。
  • 明日方舟霜星和浮士德還會復活嗎?答案很明確!
    在第六章,有兩位人氣很高的整合運動幹部永遠離開了我們———浮士德和霜星。在那一天,就有人開始幻想:浮士德和霜星會不會復活呢?答案是不可能的。我覺得鷹角的說辭已經很含蓄了,浮士德和霜星已經回不來了。霜星死於過度使用法術,使她的礦石病爆發,不治身亡。浮士德死得就更鬱悶了,我記得是在大範圍法術攻擊下直接沒了。。。
  • 孫悟空降妖除魔 浮士德與魔為伍:一切只為破除「心魔」
    然而,這一路西行,不僅是為唐僧保駕護航以求取真經普度眾生,也是孫悟空自己磨礪心智、明心見性的蛻變之旅,歷經坎坷險阻和重重考驗,方才修成正果。《浮士德》是西方的文學經典,飽讀詩書的浮士德對人生感到困惑和不滿,找不到人生的方向,迷惘之中被魔鬼蠱惑,向俗世之中的知識、愛情、政治、藝術尋求真理,儘管屢遭失敗,但他不斷進取、自強不息,最終獲得了心靈的救贖。
  • 「給歌德家鄉人民的答卷」——記實驗京劇《浮士德》在德演出
    5月25日晚,實驗京劇《浮士德》到訪德國最後一站的演出,在西南部薩爾州觀眾經久不息的掌聲中落下帷幕。 「三年打磨,首度來德。我們像是帶著『進京趕考'的心態,向歌德家鄉的人民交上了一份用中國文化語言闡釋的答卷。」本劇中方導演、身兼劇中魔鬼一角的扮演者徐孟珂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