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詞暴力」:娛樂化的網絡邏輯正在吞噬理性思辨

2021-01-07 中國社會科學網
警惕「詞暴力」:娛樂化的網絡邏輯正在吞噬理性思辨

2015年07月16日 08:55 來源:文匯報 作者:張禎希

字號

內容摘要:熱詞營銷」經典案例:北京故宮的一組名為「雍正:感覺自己萌萌噠」的動態照片,迅速躥紅網絡,故宮工作人員通過數位技術,讓靜態古畫中的雍正帝「活」起來,在這組以《雍正行樂圖》為基礎的圖片中,雍正或是松下撫琴,或是穿武士服與猛虎搏鬥,或在溪邊泡腳丫子。

關鍵詞:社交;社會變遷;記錄;網絡熱詞;傳播

作者簡介:

 

    上半年網絡流行熱詞榜出爐,「世界大,想看看」領跑

    「詞時代」來了,社交熱詞記錄社會變遷

 

  「熱詞營銷」經典案例:北京故宮的一組名為「雍正:感覺自己萌萌噠」的動態照片,迅速躥紅網絡,故宮工作人員通過數位技術,讓靜態古畫中的雍正帝「活」起來,在這組以《雍正行樂圖》為基礎的圖片中,雍正或是松下撫琴,或是穿武士服與猛虎搏鬥,或在溪邊泡腳丫子。《雍正行樂圖》動畫版上傳後,網絡閱讀量突破百萬,圖為北京故宮製作的一組雍正賣萌圖中的一幅(本版圖片為資料圖片)

 

  在2015年已經過去半年中,一批網絡熱詞成為研究流行文化的樣本。在這裡既有挖掘自一則陳年廣告的「Duang」;來自二次元文化的「然而這並沒有什麼用」、「我的內心幾乎是崩潰的」;發酵自網絡事件的「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反手摸肚臍」;娛樂新聞頭條「你們城裡人真會玩」、「我們」;延伸自熱詞「顏值」的「人醜就要多讀書」等。為了方便記憶,不少網友甚至將熱詞再度簡化為三字表達,如「你們城裡人真會玩」成了「城會玩」,「秀恩愛分得快」成了「秀分快」。

  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流行語,網絡熱詞則是網際網路時代最普遍的副產品。與以往不同,網絡熱詞的更替速度令人眼花繚亂,「來得快,去得更快」成為網絡熱詞的集體宿命。學者認為,在網際網路造就的高速、高密度以及膚淺化、碎片化的媒介邏輯下,流行文化正在經歷從文章到段子再到詞語的改變,「詞時代」正乘著網際網路有力的雙翼開始自己的新紀元。

  詞彙是語言的基石,思維的外殼。在不斷的刷屏中,網絡帶給人們表達方式的便利與群體情感的認同。但詞時代蘊含的媒介邏輯的改變,也產生了新的倫理困境——熱詞中單一、片面的思維邏輯,蘊含著語言與思維方式的新一輪暴力。「詞時代」我們得到了什麼,又失去了什麼?

  熱詞的邏輯,陌生化與解構意義成為走紅關鍵

  成龍也許不會料到,自己11年前拍攝的一則洗髮水廣告,會在這個羊年紅遍網絡,其中的一個詞成為今年的第一個網絡熱詞,這個詞就是春節期間刷屏社交網絡的「Duang」。在這則拍攝於2004年的廣告中,「Duang」這個沒有對應漢字的發音被作為一個象聲詞使用,成龍用這個發音來表現頭髮豐盈而富有彈力的狀態。經過網絡發酵,這個詞語逐漸被賦予了「加特效」的含義,但大多時間,網友只是將其作為句子的點綴,沒有任何實用含義。如「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Duang起來」、「剛過完年,工作就Duang的一下開始了」。「Duang」成了一場語言的狂歡,如果你不使用這個詞,好像就落伍了。

分享到: 0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編:張振)

相關焦點

  • 警惕「飯圈化」:極端行為正逐漸向社會活動滲透
    飯圈化的背後,有被重塑的娛樂圈商業模式,有社交網絡的逐利衝動,也有亞文化的狂熱,但歸根結底,我們真正想討論的——或者說呼籲每個人警惕的——是一種正在發酵的風氣。如今,任何關係都可能被敘述成粉絲和偶像的關係。此前甚至有官方機構在微博上塑造兩個虛擬偶像形象,讓「粉絲」應援。
  • 《娛樂至死》:不要讓娛樂吞噬你的大腦,禁錮你的自由
    很不幸的是,波茲曼的判斷是對的,在容易獲得娛樂的今天,娛樂正以滲透的方式,逐漸改變人們的生活。在這個過程中,人們被娛樂吞噬了大腦,喪失了思考能力,被禁錮在所熱愛的娛樂裡,不可自拔。在生活壓力的現在,全民追求娛樂,萬事皆娛樂,值得警惕的是,在娛樂信息佔據生活絕大部分時,我們沉浸於虛擬網絡帶來的歡娛,逐漸變成一個無腦的「廢人」。廢掉的人有哪些特徵?
  • 眾聲喧譁的網絡時代,如何葆有文藝評論的理性光芒?
    眾聲喧譁的網絡時代,如何葆有文藝評論的思想光芒、如何避免理性思辨淹沒於情緒宣洩的口水戰中,讓文藝評論真正發揮「激濁揚清、褒優貶劣」的作用? 「正如魯迅先生說『必須壞處說壞,好處說好』,網絡文藝評論也一定要遵循這個行業的倫理。」
  • 霍克海默的警告:工具理性和技術理性正在消減人的生存價值基礎
    但霍克海默指出,現代社會的理性觀念已經演變出一種新的結果,那就是技術和理性結合在一起而成為技術理性或工具理性,對技術的批判首先必須對工具理性進行批判。何為主觀理性?主觀理性是指主體思維過程中的理性,即主體能夠進行分類、推演、計算的能力,就是說,主體能夠根據自身的需要去選擇達到自己目的、滿足自己需要的最有效手段。
  • 英語經驗談:警惕課堂教學娛樂化(秦秀白教授)
    秦秀白教授在2012年寫的一個文章:《警惕課堂教學娛樂化》,在文中呼籲警惕課堂娛樂化的不良教學傾向,振聾發聵、發人深省。秦秀白:老師的某一句話可能引發學生的思索,甚至記住一輩子,這樣的教師的確太少了。現在多數老師備課都有現成的課件,圖片、音樂和視頻穿插其中。表面上看,課堂氣氛活躍,笑聲連連,實際上並未實施有效教學。
  • 【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 】警惕網絡恐怖主義
    【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 】警惕網絡恐怖主義 2020-09-15 18: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白雪公主殺人事件》:懸疑背後,對媒體和網絡暴力的控訴與思考
    2、 傳播學「沉默的螺旋」效應,理性的集體噤聲「沉默的螺旋」是一個政治學和大眾傳播理論,在《白雪公主殺人事件中》得到了很好的闡釋。伴隨著實習生記者在網絡上毫無責任心的亂爆料,大眾陷入集體的審判狂歡,用網絡暴力給無辜的城野美姬定罪。理性派有沒有?有的!
  • 對網絡暴力黑產化理當零容忍
    比如說,人們在享受便捷的網絡購物和社交時,很多時候也會接受到影響生活安寧的騷擾簡訊、騷擾電話、不良信息等。更可怕的是,一些網絡暴力形成了黑色產業鏈條,嚴重威脅公眾的人身財產安全。對此,理當以零容忍態勢嚴肅查處,讓人們享受清淨的網絡環境。
  • 「帝吧出徵,寸草不生」:作為情感化遊戲的網絡民族主義
    也即是說這是個全民皆可參與的戰爭遊戲,去中心化,集體亢奮的情緒是行動的動力。第二個發現是關於情感化的留言模板。模版中91%為「愛」之話語,表明正向情緒。5種辱罵模板僅在1小時內密集出現。這種以正向情緒為訴求的模板體現了帝吧出徵的一個策略理性。理性在於不讓參與者承擔集體的暴力,降低了參與者的心理門檻。其中的邏輯其實是web2.0時代社會化媒體中大家非常熟悉的邏輯,人海戰術。
  • 「家暴妝」被娛樂化:你化家暴妝發朋友圈的樣子,真無知
    萬聖節已經過去好幾天了,但是打開各大網絡社交平臺,仍能看到不少網友跟風畫起了「家暴妝」。不少網友仍把「家暴妝」作為自己仿妝的首選。「家暴妝」被娛樂化:你化家暴妝發朋友圈的樣子,真無知所謂的「家暴妝」,就是通過化妝將自己畫得鼻青臉腫、傷痕累累,就像遭受了家暴。但是最初並沒有「家暴妝」這一說法。
  • B站「飯圈化」?二次元視角下的「飯圈新解」
    但粉絲行為飯圈化不只是追星式粉角色,還有對個人喜好的極端維護和過度反應。《小英雄》的粉絲就曾經攻擊過僅僅是在漫畫中漏翻一個詞的漢化組,致使漢化組道歉退坑,這種群起而攻之的行為為他人帶來的麻煩也讓路人憤慨。
  • 人民網評:「社會性死亡」事件背後的推手是赤裸裸的網絡暴力
    @人民網 12月1日消息,讓羅某「社會性死亡」的梁穎,在事件反轉之後,本人和家人遭受了網絡暴力;污衊老師體罰孩子致吐血的家長,在事件澄清之後也受到了網友謾罵;「清華學姐」在道歉之後,受到網友關於身材、長相和分數的抨擊……類似事件層出不窮。
  • MOMO死亡遊戲調查:不可過分娛樂化 防止被人利用
    MOMO死亡遊戲調查   業內人士建議不可過分娛樂化防止被人利用  □ 本報記者   趙  麗  □ 本報實習生 林靖耘 馬嘉  繼恐怖的「藍鯨遊戲」後,又一款以引導自殺為目的的遊戲進入人們的視野——MOMO challenge(MOMO挑戰)
  • 盤趣味:年輕人的娛樂意識
    青年娛樂。這個詞,乍看著,挺切·格瓦拉的。如果你有這種印象,大致上應該沒錯。至少在大眾側,不是個主流詞彙。由上而下看,這個詞試圖對青年的娛樂生活作出某種約束性描述。可能,是有必要的。畢竟,我們沒有分級制度。
  • 150天讀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之:第二版序言C
    而在純粹思辨理性當中,思維的方法就框定了思維的對象,而思維對象的特點反過來也能幫助我們考察思維的特點。所以康德的意思就是在關於思維的科學中,方法與對象是先天一致的,對象符合方法所要求的統一結構。這可能也是我們現代人重讀康德,研究他的純粹理性批判所關心的內容,也是隱藏在康德晦澀言語和複雜邏輯背後,能夠照亮整個人類歷史熠熠閃光的東西。如果有人要問,我們打算憑藉由此批判所澄清的、但也因此而達到一種持久狀態的這樣一種形上學給後人留下的,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財富呢?
  • 教學「泛娛樂化」:隱憂與化解
    隨著現代媒介(電視、網絡、電影等)的信息傳播速度加劇,以消費主義、享樂主義、娛樂至上等為主要特徵而聚合的「泛娛樂化」思潮日漸甚囂塵上,大有僭越主流文化的傳播節奏與態勢。受此思潮的濡染與侵蝕,學校的教學活動亦無處遁形且被裹挾並捲入其中。籍此引發的教學「泛娛樂化」問題就不可迴避地成為教學實踐的現實隱憂。
  • 別讓自己成為網絡暴力的推手
    之後,關於她的姓名、住址、手機號、身份證號等個人信息在網絡流傳,有關她的一些流言蜚語也在散播,甚至有人根據她的活動場所,對其進行人身攻擊,讓患者及其家屬造成不小傷害。不過,我們欣慰地看到,後來輿論導向得以扭轉,從讓姑娘「社會性死亡」到加油鼓勁,聽到更多包容的聲音,更多的網友在譴責暴力、聲援女孩,善良和理性最終戰勝了惡意和戾氣。
  • 新冠肺炎下的網際網路輿論:警惕反智主義與情緒傳播病撕裂人群
    我們知道,情緒化「吐槽」,往往會無限放大事件本體,弱化事件背後的理性。審慎理性分析,顯露出你的媒介素質。     公共輿論傳播過程中出現了混亂化、混沌化,一個好好的網際網路不能被彼此充滿敵意的主觀立場性的判斷,所主導,被他們搞得烏煙瘴氣,戾氣橫生。需要大家壓制情緒冷靜下來,不要再繼續相互言辭攻伐,這樣只能加深撕裂與對峙。
  • 年僅22歲遭受網絡暴力,出事後惡評卻自己消失了……
    :43 來源: FM93浙江交通之聲 舉報   小花被中國網友熟知,竟然是通過一則訃告:正在出演真人秀
  • 沉迷與輕信、網絡暴力低齡化 媒體聚焦青少年媒介素養如何提升
    張海波(左)正在教學生合理使用手機。資料圖片網絡暴力低齡化「連哭都這麼噁心」「現實生活中肯定也是小三」。熱播劇《三十而已》中「林有有」角色的扮演者被觀眾罵哭,「一切來得太快,完全超乎我的預想」。以隨意「問候」親人生死、無意義對罵狂歡的「祖安文化」,正在青少年中「流行」起來。「祖安」一詞源於某網遊同名服務區,該區遊戲玩家以愛說髒話、擅長罵人著稱,「祖安」逐漸演變成講髒話罵人的代名詞,後又依託B站等亞文化網絡平臺「出圈」。不少未成年人以「祖安男孩」「祖安女孩」自居,他們在社交媒體的娛樂、遊戲、直播欄目,進行對罵、互撕,還尋求「創新、犀利、朗朗上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