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祭祀是對先人 最好的告慰

2020-12-12 瀋陽網新聞

  農曆十月初一是我國傳統的祭祀節日,俗稱「寒衣節」,相傳起源於周代。

  「寒衣節」的祭祀習俗流行於中國北方地區,大多數北方人會在這一天祭掃墓地,紀念已故親人,謂之「送寒衣」。同時,人們為了祭奠故去的親人,便在十月初一這一天為亡故的人焚燒紙做的衣服,象徵送去溫暖。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行為逐漸衍生為祭祀習俗「寒衣節」。

  齊心認為,「寒衣節」作為傳統祭祀節日,寄託著今人對故人的懷念。人們在這一天燒紙或焚燒紙質衣物祭祀已故親人的行為蘊含更多的心理期待,希望親人在天堂裡衣食無憂。從此意義上講,「寒衣節」祭祀行為的實質是表達人們對祖先和已故親人的懷念和感恩,它作為一種祭祀傳統,應當得到尊重。

  然而,人類社會的發展並非是對以往的簡單複製和重複,而是進步,是揚棄。伴隨社會的快速發展,傳統漸成沉痾,燒紙祭祀習俗帶來了一系列問題:汙染環境不說,還極易引發火災,奇葩祭品也造成了資源浪費。這些不文明祭祀習俗和行為成了「愚昧之舉」。因此,我們應盡力「摒除」這些不文明的傳統祭祀陋習。

  今年5月1日正式實施的《瀋陽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恰如其時地提出了「移風易俗,文明祭祀,不焚燒冥紙冥鈔和在出殯途中拋撒紙錢、紙花」的規定。瀋陽市文明辦還向廣大市民發出了《文明祭祀倡議書》,倡導「文明祭祀」「節儉祭祀」,提倡用鮮花祭祀代替燒寒衣、燒紙;用網絡祭祀、雲祭祀代替「冰箱」「彩電」等冥品;通過郊遊、遠足等健康祭祀行為來緬懷先人,祭奠已故親人。

  《瀋陽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中關於文明祭祀的規定既傳承了中華古老祭祀習俗,發揚了尊老敬老民族美德,又有利於促進對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的保護。以文明祭祀代替傳統祭祀不但是對先人最好的告慰,也是深化文明城市建設的必然要求。

  瀋陽日報、沈報全媒體記者呂良德

更多猛料!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瀋陽網官方微信(sydcomcn)

相關焦點

  • 文明祭祀 是最好的緬懷
    祭掃在心不在形,別樣清明一樣情,生者的平安健康是對逝者的最好告慰。倡導文明祭祀既是疫情防控的需要,也是時代風尚所趨。讓我們行動起來,從我們工會人做起,從家庭做起,為奪取疫情防控全面勝利貢獻力量。文明祭祀,是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質的具體體現。其實祭祀方式,不只放鞭炮、燒紙錢等,還有很多環保又創新的祭祀方式,一起來看看!
  • 讓東莞人擁有更好的生活,這是對先人最好的祭奠!
    而面對即將到來的清明節,眾多市民和海外親人想返鄉祭奠先人的感情訴求又如此強烈。兩難之間,是政府各級部門在疫情處理中面臨的新考驗。3月18日上午,東莞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辦公室剛發布(第21號)通告,明確:清明期間,暫停全市現場祭掃活動,嚴格實施各場所祭祀活動管控,鼓勵開展綠色文明追思服務。
  • 做好自身防護,是生者對逝者的最好告慰 我市推出清明免費鮮花代祭...
    江門日報訊 (文/圖 江門日報記者/朱磊磊) 鮮花祭故人,春雨寄哀思,又逢一年祭祀時。與往年不同,今年清明節正值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期,江門市日前發布通告,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全市清明現場祭掃按下了「暫停鍵」。為滿足廣大群眾清明節祭祀祖先的願望,代獻花、寄心語、掛絲帶等,成為我市許多墓園今年的「標配」。
  • 責任連著你我他 防疫防火靠大家——元宵節文明祭祀倡議書
    為做好疫情防控,共築公共健康和園林林業生態安全防線,現就元宵節文明祭祀發出倡議:疫情當前,安全第一,健康第一。當前,疫情防控進入關鍵時期,祭祀在心不在形,保護好自身健康是對家庭、對社會的最大負責,也是對逝者的最好告慰。市民朋友們要轉變觀念,克服麻痺、僥倖心理,切實提高自我防護的意識。少外出,少聚集。
  • 賞花寄哀思 成都雙水碾街道文明祭祀護沙河
    8月31日,成都市成華區雙水碾街道開展「秋賞彼岸花」暨中元節文明祭祀主題活動,並發起了以中元節為主題的護河志願服務活動。環保秋賞彼岸花 寄緬懷之情「看看彼岸花,領條紅絲帶吧,不燒紙了!」8月31日,雙水碾街道升仙湖社區舉辦了「秋賞彼岸花」暨中元節文明祭祀主題活動,以此讓居民度過一個文明、環保、安全的中元節,樹立文明祭祀新風。活動現場,每位社區工作人員和志願者臉頰和手背都畫有彼岸花的圖樣。在中元節來臨之際,以彼岸花之形寄託對先人的緬懷之情。轄區居民張女士告訴記者:「往年燒紙的傳統是少不了的,無論在成都還是在外地的兒女都會回來參加。
  • 平安冬至 文明祭祀
    為保護生態環境,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安全祭掃相關工作,近日,市民政局及時發出通知,號召全市居民大力提倡低碳、環保、綠色、文明的祭祀習俗,做到平安冬至、文明祭祀。要抓實疫情防控近期,全國多地出現多起新冠肺炎確診感染病例和無症狀感染病例。
  • 省林草局發出清明節「文明祭祀 嚴防火災」倡議書
    省林草局發出清明節「文明祭祀 嚴防火災」倡議書 2020-04-03 23: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一束鮮花祭故人:慈利縣廣福橋鎮三王村村民文明祭祀寄哀思
    文明祭祀標語。紅網時刻張家界4月1日訊(通訊員 卓少民)「清明節用鮮花祭奠先人, 這是頭一次,不過感覺很好,既環保又安全」。4月1日,慈利縣廣福橋鎮三王村村民劉樹林在村部免費領取祭祀鮮花後,對三王村開展的「一束鮮花祭故人」活動大加讚賞,並承諾將綠色祭祀新風尚進行到底。
  • 慶陽市倡導文明祭祀保護林草資源
    慶陽市林業和草原局 「倡導文明祭祀 保護林草資源」倡議書全市廣大人民群眾:清明時節是緬懷先人、掃墓祭祖的傳統節日,也是森林草原火災高發期。二、堅持移風易俗,倡導文明祭掃。「思親莫使煙火擾,文明平安祭先人」。廣大人民群眾在尊重祭祖習俗的同時,更要順應社會發展趨勢,樹立文明祭祀新觀念。
  • 桐城:文明祭祀漸成風,「寓意」花束成首選
    隨著文明祭祀理念漸入人心,越來越多的市民選擇用鮮花代替紙錢、鞭炮祭祀,緬懷先人、寄託哀思,鮮花市場也因此火爆起來。4月3日,筆者走訪城區多家花店發現:每家花店的醒目位置都擺放著白菊花、杜鵑花……,櫃檯上擺滿包好的花束,除了白菊花和黃菊花的組合,還搭配一兩支非洲菊。像這樣的「寓意」花束,價格隨花束大小而定,10元、20元、30元、50元不等,市民也便於選擇。
  • 呼和浩特:清明節社區遙祭活動成文明祭祀新風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隨著時代的演變,我國各地域之間都形成了帶有濃重地方特色的祭祀方式,代代傳承。但隨著社會文明的快速進步,一些傳統的祭祀儀式已不能很好的適應當下的社會發展及民眾的精神需求。  近年來,政府相關部門大力倡導和推行節地安葬,文明祭掃,得到市民的積極響應,一部分社會企業也紛紛加入宣傳的隊伍,利用自身的力量來影響更多的人移風易俗,樹立文明祭祀新風尚。
  • @黃驊人,關於中元節文明祭祀的倡議書請您收下
    @黃驊人,關於中元節文明祭祀的倡議書請您收下 2020-09-02 18: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免費提供鮮花 1500支 冬至請市民文明祭祀
    近日,市民政局發出通知,號召全市居民大力提倡低碳、環保、綠色、文明的祭祀習俗,做到平安冬至、文明祭祀。《通知》要求各鎮鄉街道要壓實殯葬服務機構安全管理主體責任,按照疫情防控工作的要求抓好落實,倡議通過鮮花遙祭、網絡祭掃、居家追思、踏青遙祭等情感慰籍方式緬懷先人、寄託哀思,確需現場祭掃的,要錯峰出行,避免造成人員聚集;要大力推進文明安全祭掃工作,通過電視、廣播、報紙、網絡、宣傳標語等媒體積極進行宣傳,營造良好輿論環境,提高群眾採取文明祭掃方式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 網上祭祀能否取代傳統祭奠方式?
    隨後,廣東省、江蘇省、天津市等多地發布通知,倡導市民在清明期間採用居家哀思、網上祭祀等方式祭奠先人。但網上祭祀這樣一種新潮的形式,能被大眾接受嗎?一方面,通過網絡平臺,為逝去的先人們建立墓園、進行祭祀活動,既省時省力,又能表達對逝去先烈、親人們的哀悼之情,從其出現開始便迅速流行起來。
  • 招遠邵家初級中學:警校聯動上網課,文明祭祀記心中
    隨著清明節的到來,祭祀幾乎成為每個家庭緬懷先人的一項活動,而每年清明因祭祀引發的火災和給人們帶來的人身和財產上的損失是無法估量的。為此,招遠市金嶺派出所聯動邵家初級中學給轄區的全體師生及家長上了一堂別開生面的網課。
  • 特殊時期,「雲祭祀」同樣有意義
    當地民政部門發出倡議,呼籲市民為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選擇「雲祭祀」等文明祭祀方式。根據民政部門統計,濟南市往年清明節現場祭掃人數約為57萬人,以玉函山為例,清明節三天祭掃量可達18萬人次,存在交叉感染的風險。隨著清明節臨近,祭祀掃墓的話題也逐漸升溫。
  • 寒衣節文明祭祀念故親
    為弘揚優良傳統,進一步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質,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倡導綠色、文明、低碳的現代祭祀新風,連日來,濱海新區各開發區、街鎮、村居積極行動起來,向轄區居民發放文明祭祀倡議書,勸阻隨意燒紙等行為,引導和鼓勵居民以鮮花祭祀、網上祭祀、家庭追思等綠色文明的方式寄託哀思。寒衣節期間,漢沽街市場監管所聯合屬地民政部門對轄區內殯葬用品市場開展專項檢查。
  • 寒衣時節 文明祭祀——歷下區紮實做好公墓文明祭祀和防火工作
    寒衣節,中國傳統節日,每年農曆十月初一,又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民眾稱為鬼頭日,是我國傳統的祭祀節日。由於疫情原因,清明節、中元節公墓無法祭掃,寒衣節期間將出現市民集中祭掃的態勢,用火隱患也將進一步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