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為《我和我的2020》十部「電影」之第五部
《晶片突圍》
《飛得更高》
我知道我要的那種幸福
就在那片更高的天空
我要飛得更高飛得更高
狂風一樣舞蹈
掙脫懷抱
我要飛得更高
飛得更高
翅膀捲起風暴
心生呼嘯
飛得更高
《星際穿越》裡年邁的Brand教授坐在輪椅上,對面坐著年輕的接班人Murph,他說:「我不懼怕死亡,我只是一名老物理學家,我害怕的是時間。」
在中國,有一名老者同樣有一種對時間的緊迫感,他就是華為創始人任正非,面對來自大洋彼岸的壓力,他說「除了勝利,我們別無選擇」。2020年,中國上演《晶片突圍》。
序幕「除了勝利,我們別無選擇」
製造晶片就像是在一堆沙子上建造一座城市。
從微觀視角看,這個比喻貼切、生動:顯微鏡下,矽片上所排布的金屬導線,和縱橫交錯的城市管網何其相似。在沙子上建一座城,其難度可想而知。建造一座晶片之城,需要攀過設計、製造、封測三座高地,而這三座高地都存在難以逾越的護城河。
華為斷芯事件,更加清晰地勾勒出我國晶片行業的使命。那麼,究竟該如何突圍,建造一座屬於中國人的晶片之城?
電影《星際穿越》給我們提供了一種思路,為了讓人類文明在宇宙中延續,Brand教授做了Plan A和Plan B兩手準備。面對風險,也許我們也需要一條完整的晶片產業鏈。
第一幕華為正處於非常艱難的時刻
人物:餘承東
「華為正處於非常艱難的時刻。」2020年10月22日,華為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在華為Mate 40系列發布會結尾如是說。彼時彼刻,激昂的背景音樂《Dream It Possible》透露出一種若隱若現的悲涼,惹得彈幕「淚目」不已。
發布會結尾,以華為主題曲《Dream It Possible》MV結束,圖源:B站
兩個月前,還是餘承東,在中國信息化百人會2020年峰會上,「大嘴」坦言:由於美國的第二輪制裁,麒麟晶片在9月15日以後無法製造,華為Mate 40搭載的麒麟9000晶片將成為絕唱。華為高管在公開場合直言美國制裁所造成的影響,這是極為罕見的。
時間線再回撥到4個月前,2020年5月15日,美國商務部再次升級出口禁令,要求使用美國晶片技術和設備的外國公司,要先獲得美國許可,才可以將晶片供應給華為和其關聯企業。
一紙禁令立刻冰凍了中國的相關晶片產業鏈。
華為所處的這份艱難,不只是餘承東們能感受到,華為基層員工同樣也受此影響。一名在華為華東某研究所工作的程式設計師曾表示,因為美國制裁,很多涉A晶片的項目都被砍了。這裡的A代表America(美國),「聽老員工說,華為很早以前就開始『去美化』了,將用美國設備的晶片儘量國產化」。這是一次晶片行業的「去IOE」嗎?
面對美國不斷升級的禁令,華為早已安排上了Plan B。據悉,華為Plan B plus版本也已上線,例如Intel依舊為華為供應大量X86架構晶片。
「從11月開始,接手的X86項目多了,路由器啥都沒動,就換了塊CPU。」這名華為員工說:「現在存貨應該挺多,發展x86是防患於未然,保持業務連續性。」對其而言,做X86架構CPU的適配,代碼其實改動不大。
除此之外,華為旗下的投資機構——哈勃投資連日來也頻頻出手。從2019年4月成立至今,哈勃投資已完成20多筆投資,大多投向半導體產業鏈,覆蓋連接器、射頻器件、第三代半導體材料、功率半導體等領域,基本都在華為主業範圍內。日前,哈勃投資又入股了湖北九同方微電子有限公司,後者是中國集成電路設計工具的先進代表和集成電路設計工具提供商,此舉意味著華為正式進入EDA領域。
華為從來沒有放棄合作,也從來沒有放棄自研,這是華為的態度,也是中國半導體的態度。
第二幕晶片製造「卡脖子」
人物:張汝京、梁孟松、蔣尚義
無芯可用,但並不意味著華為要放棄造「芯」的志氣。晶片產業是個全球高度分工協作的產業,華為海思具備世界一流的晶片設計能力,但晶片製造仍需依賴臺積電、三星、中芯國際等晶圓代工廠。
危機之下,作為國內唯一能夠提供14nm工藝製程的晶圓代工廠,中芯國際一度成為華為「最強備胎」,為其代工14nm的麒麟710A處理器。
不幸的是,2020年12月中芯國際也被納入「實體清單」,沒能成為華為的「好輔助」。按照原定計劃,中芯國際14nm工藝月產能預計到2021年底可達到1.5萬片。
圖源/IT時報
2000年,張汝京作為創始人的中芯國際落地上海張江,隨後來自晶片行業的上下遊企業集聚於此,包括晶片設計、光掩膜製造、封裝測試、設備供應、氣體供應等企業,中國的半導體產業真正在這片土地生根。
20年後,張江已成為中國的「矽谷」,但造芯卻依然成為難解的心事,先進位程的製造工藝更成為遏制中國公司發展的卡脖子技術。
和20年前相比,如今張江的變化翻天覆地,已從一個鄉村小鎮進階為一座現代科學城:不僅交通發達,而且商業繁榮,充滿著生活氣息,但挑戰依舊無處不在。
雖然中芯國際掀起一輪中國半導體建設新浪潮,但與臺積電、三星等頂級競爭對手的差距依然很大,直到技術大神梁孟松的加入,中芯國際越跑越快,快速實現14nm的量產。
2017年11月,梁孟松被任命為中芯國際聯合CEO,至今已三年餘,「在這1000多個日子裡,我幾乎從未休假。」在這段時間內,梁孟松帶領研發團隊完成了從28nm到7nm共5個世代的技術開發,一般公司需要花10年以上的時間才能達成的。
12月15日,中芯國際官宣,蔣尚義獲委任為中芯國際董事會副董事長、第二類執行董事及戰略委員會成員,對於蔣尚義的任職,梁孟松無理由投棄權票,與此同時梁被曝在董事會上提出了辭職。可喜的是,梁孟松最後留任了。
巨輪在前進的過程中一定會激起浪花,但不乘風破浪如何一往無前。
第三幕其奈我何人物:戴偉民
2000年,中芯國際落戶張江時,面臨著設計晶片最基礎的標準單元庫短缺問題。這對於剛誕生的中芯國際來說,是嚴重的發展掣肘。
標準單元庫空缺這個問題,很快被回國創業的戴偉民發現,於是2001年他決定在張江創立芯原,這是當時國內第一家提供晶片標準單元庫的公司。
作為中國半導體行業「萌新」的芯原與中芯國際開展合作,前者為後者提供包括標準單元庫在內的標準設計平臺,解決中國晶片代工企業所遭遇的智慧財產權困境,同時也使自己在晶片IP市場站穩了腳跟。
IT時報對話戴偉民 圖源/上海熱線
經過近20年的成長,芯原已初長成。第三方市場分析機構IPnest發布的數據顯示,芯原成為銷售收入中國大陸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七的半導體IP供應商,全球市佔率約為1.8%。今年8月,芯原正式登錄科創板,成為「中國晶片IP第一股」。這也證明中國半導體市場足夠大,發展機遇足夠多,只要擁有一技之長,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
近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2021年經濟工作做出總體部署,在八大重點工作任務中,「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處於首位,在談及「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任務時,提到了「卡脖子」一詞,會議要求「儘快解決一批『卡脖子』問題」。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日前也召開擴大會議,強調要努力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儘快解決一批「卡脖子」問題,確保「不掉鏈子」。
新中國成立後,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我國組織攻堅了「兩彈一星」等重大項目,體現了舉國體制的優勢;進入新世紀後,我國又取得了載人航天、探月工程、北鬥導航等重大科技項目的成功。
《星際穿越》裡老物理學家在彌留之際仍在吟誦:不要溫和走進那個良夜,老年應當在日暮時燃燒咆哮;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電影中,時間能擁有實體形態,所謂的「時間線」,但現實裡,我們與國外先進國家相比,鴻溝最大的還是在於時間,我們在前進的同時,世界也在前進,跨越這道鴻溝唯有抓緊研發,但不能急於求成,因為關鍵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的。
我們敬畏的是時間,不懼的是「中國芯路」上的荊棘。
導演:李玉洋
編劇:李玉洋
友情出演:華為、中芯國際
排版:馮誠傑
圖片:IT時報、bilibili直播間、上海熱線
來源:《IT時報》公眾號vit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