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孟松留任!中國晶片突圍戰重要人物輪番登場

2021-01-07 騰訊網

此篇為《我和我的2020》十部「電影」之第五部

《晶片突圍》

《飛得更高》

我知道我要的那種幸福

就在那片更高的天空

我要飛得更高飛得更高

狂風一樣舞蹈

掙脫懷抱

我要飛得更高

飛得更高

翅膀捲起風暴

心生呼嘯

飛得更高

《星際穿越》裡年邁的Brand教授坐在輪椅上,對面坐著年輕的接班人Murph,他說:「我不懼怕死亡,我只是一名老物理學家,我害怕的是時間。」

在中國,有一名老者同樣有一種對時間的緊迫感,他就是華為創始人任正非,面對來自大洋彼岸的壓力,他說「除了勝利,我們別無選擇」。2020年,中國上演《晶片突圍》。

序幕「除了勝利,我們別無選擇」

製造晶片就像是在一堆沙子上建造一座城市。

從微觀視角看,這個比喻貼切、生動:顯微鏡下,矽片上所排布的金屬導線,和縱橫交錯的城市管網何其相似。在沙子上建一座城,其難度可想而知。建造一座晶片之城,需要攀過設計、製造、封測三座高地,而這三座高地都存在難以逾越的護城河。

華為斷芯事件,更加清晰地勾勒出我國晶片行業的使命。那麼,究竟該如何突圍,建造一座屬於中國人的晶片之城?

電影《星際穿越》給我們提供了一種思路,為了讓人類文明在宇宙中延續,Brand教授做了Plan A和Plan B兩手準備。面對風險,也許我們也需要一條完整的晶片產業鏈。

第一幕華為正處於非常艱難的時刻

人物:餘承東

「華為正處於非常艱難的時刻。」2020年10月22日,華為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在華為Mate 40系列發布會結尾如是說。彼時彼刻,激昂的背景音樂《Dream It Possible》透露出一種若隱若現的悲涼,惹得彈幕「淚目」不已。

發布會結尾,以華為主題曲《Dream It Possible》MV結束,圖源:B站

兩個月前,還是餘承東,在中國信息化百人會2020年峰會上,「大嘴」坦言:由於美國的第二輪制裁,麒麟晶片在9月15日以後無法製造,華為Mate 40搭載的麒麟9000晶片將成為絕唱。華為高管在公開場合直言美國制裁所造成的影響,這是極為罕見的。

時間線再回撥到4個月前,2020年5月15日,美國商務部再次升級出口禁令,要求使用美國晶片技術和設備的外國公司,要先獲得美國許可,才可以將晶片供應給華為和其關聯企業。

一紙禁令立刻冰凍了中國的相關晶片產業鏈。

華為所處的這份艱難,不只是餘承東們能感受到,華為基層員工同樣也受此影響。一名在華為華東某研究所工作的程式設計師曾表示,因為美國制裁,很多涉A晶片的項目都被砍了。這裡的A代表America(美國),「聽老員工說,華為很早以前就開始『去美化』了,將用美國設備的晶片儘量國產化」。這是一次晶片行業的「去IOE」嗎?

面對美國不斷升級的禁令,華為早已安排上了Plan B。據悉,華為Plan B plus版本也已上線,例如Intel依舊為華為供應大量X86架構晶片。

「從11月開始,接手的X86項目多了,路由器啥都沒動,就換了塊CPU。」這名華為員工說:「現在存貨應該挺多,發展x86是防患於未然,保持業務連續性。」對其而言,做X86架構CPU的適配,代碼其實改動不大。

除此之外,華為旗下的投資機構——哈勃投資連日來也頻頻出手。從2019年4月成立至今,哈勃投資已完成20多筆投資,大多投向半導體產業鏈,覆蓋連接器、射頻器件、第三代半導體材料、功率半導體等領域,基本都在華為主業範圍內。日前,哈勃投資又入股了湖北九同方微電子有限公司,後者是中國集成電路設計工具的先進代表和集成電路設計工具提供商,此舉意味著華為正式進入EDA領域。

華為從來沒有放棄合作,也從來沒有放棄自研,這是華為的態度,也是中國半導體的態度。

第二幕晶片製造「卡脖子」

人物:張汝京、梁孟松、蔣尚義

無芯可用,但並不意味著華為要放棄造「芯」的志氣。晶片產業是個全球高度分工協作的產業,華為海思具備世界一流的晶片設計能力,但晶片製造仍需依賴臺積電、三星、中芯國際等晶圓代工廠。

危機之下,作為國內唯一能夠提供14nm工藝製程的晶圓代工廠,中芯國際一度成為華為「最強備胎」,為其代工14nm的麒麟710A處理器。

不幸的是,2020年12月中芯國際也被納入「實體清單」,沒能成為華為的「好輔助」。按照原定計劃,中芯國際14nm工藝月產能預計到2021年底可達到1.5萬片。

圖源/IT時報

2000年,張汝京作為創始人的中芯國際落地上海張江,隨後來自晶片行業的上下遊企業集聚於此,包括晶片設計、光掩膜製造、封裝測試、設備供應、氣體供應等企業,中國的半導體產業真正在這片土地生根。

20年後,張江已成為中國的「矽谷」,但造芯卻依然成為難解的心事,先進位程的製造工藝更成為遏制中國公司發展的卡脖子技術。

和20年前相比,如今張江的變化翻天覆地,已從一個鄉村小鎮進階為一座現代科學城:不僅交通發達,而且商業繁榮,充滿著生活氣息,但挑戰依舊無處不在。

雖然中芯國際掀起一輪中國半導體建設新浪潮,但與臺積電、三星等頂級競爭對手的差距依然很大,直到技術大神梁孟松的加入,中芯國際越跑越快,快速實現14nm的量產。

2017年11月,梁孟松被任命為中芯國際聯合CEO,至今已三年餘,「在這1000多個日子裡,我幾乎從未休假。」在這段時間內,梁孟松帶領研發團隊完成了從28nm到7nm共5個世代的技術開發,一般公司需要花10年以上的時間才能達成的。

12月15日,中芯國際官宣,蔣尚義獲委任為中芯國際董事會副董事長、第二類執行董事及戰略委員會成員,對於蔣尚義的任職,梁孟松無理由投棄權票,與此同時梁被曝在董事會上提出了辭職。可喜的是,梁孟松最後留任了。

巨輪在前進的過程中一定會激起浪花,但不乘風破浪如何一往無前。

第三幕其奈我何人物:戴偉民

2000年,中芯國際落戶張江時,面臨著設計晶片最基礎的標準單元庫短缺問題。這對於剛誕生的中芯國際來說,是嚴重的發展掣肘。

標準單元庫空缺這個問題,很快被回國創業的戴偉民發現,於是2001年他決定在張江創立芯原,這是當時國內第一家提供晶片標準單元庫的公司。

作為中國半導體行業「萌新」的芯原與中芯國際開展合作,前者為後者提供包括標準單元庫在內的標準設計平臺,解決中國晶片代工企業所遭遇的智慧財產權困境,同時也使自己在晶片IP市場站穩了腳跟。

IT時報對話戴偉民 圖源/上海熱線

經過近20年的成長,芯原已初長成。第三方市場分析機構IPnest發布的數據顯示,芯原成為銷售收入中國大陸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七的半導體IP供應商,全球市佔率約為1.8%。今年8月,芯原正式登錄科創板,成為「中國晶片IP第一股」。這也證明中國半導體市場足夠大,發展機遇足夠多,只要擁有一技之長,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

近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2021年經濟工作做出總體部署,在八大重點工作任務中,「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處於首位,在談及「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任務時,提到了「卡脖子」一詞,會議要求「儘快解決一批『卡脖子』問題」。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日前也召開擴大會議,強調要努力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儘快解決一批「卡脖子」問題,確保「不掉鏈子」。

新中國成立後,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我國組織攻堅了「兩彈一星」等重大項目,體現了舉國體制的優勢;進入新世紀後,我國又取得了載人航天、探月工程、北鬥導航等重大科技項目的成功。

《星際穿越》裡老物理學家在彌留之際仍在吟誦:不要溫和走進那個良夜,老年應當在日暮時燃燒咆哮;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電影中,時間能擁有實體形態,所謂的「時間線」,但現實裡,我們與國外先進國家相比,鴻溝最大的還是在於時間,我們在前進的同時,世界也在前進,跨越這道鴻溝唯有抓緊研發,但不能急於求成,因為關鍵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的。

我們敬畏的是時間,不懼的是「中國芯路」上的荊棘。

導演:李玉洋

編劇:李玉洋

友情出演:華為、中芯國際

排版:馮誠傑

圖片:IT時報、bilibili直播間、上海熱線

來源:《IT時報》公眾號vittimes

相關焦點

  • 中國芯的雙面矛盾:梁孟松與國產化是反向路
    中芯國際沒有忘記梁孟松這 1000 個日子以來的拼搏與貢獻,只是中國晶片產業前方的道路已經變了,而且是車頭車尾式的徹底轉彎。 未來,國內科技產業最重要的兩家企業:華為與中芯國際,將以「難兄難弟」之姿躍上美國商務的實體黑名單。 在美國的全面封鎖下,未來中國科技產業的主旋律只有三個字:國產化。
  • 博士、功臣、叛將、技術國寶,梁孟松是誰?
    技術立身轉投臺積電在回臺之前,梁孟松在AMD,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技術成就,美國專利及商標局的資料顯示,梁孟松參與發明的半導體技術專利達181件之多,均為最先進和最重要的關鍵性基礎技術研究,有他署名、發表的國際性技術論文高達350餘篇。
  • 華為能否將梁孟松招致麾下?
    華為能否將梁孟松招致麾下? 臺積電對梁孟松的打擊尤甚,因為他攻克大馬士革銅製程,對臺積電獲得今日地位居功至偉,本不應有憤而出走結局。 2003年之前,臺積電、IBM以及日本的晶片製造商正在進行一場決戰,即解決130nm工藝的鋁布線材料問題。130nm是微米級工藝製程向納米級工藝製程過渡的關鍵節點,誰解決了這個節點的鋁布線材料問題,誰就能在隨後的競賽中衝到前面,獲得大量客戶。
  • 中國種子突圍之戰
    一提到全球的科技技術之戰,朋友們一定首先想到的晶片,然後豬種,再然後……….,但當下比這些更為嚴重的是什麼?其實如今吊打中國的洋品種最早都是從國內傳出去的,1956年一張罕見的蟲災襲擊美國,危機關頭,美國科學家在中國的野生大豆中找到了抗病基因,成功渡過危機。
  • 血戰光刻機 | 兵進光刻機,中國晶片血勇突圍戰
    用於生產晶片的光刻機是中國在半導體設備製造上最大的短板,國內晶圓廠所需的高端光刻機完全依賴進口。半導體行業投資機遇半導體是典型的技術密集型行業,當前與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處於發展初期的國內半導體行業,有先天市場優勢,未來增長空間巨大。
  • 除了華為,辭去中芯國際聯席CEO的梁孟松還可以去哪兒?
    晶須和空洞會造成晶片內部短路和斷路,使整個晶片報廢。而且隨著晶片製造工藝從微米級向納米級過渡,鋁布線越來越細,電遷移問題會越來越突出,最終導致整個晶片行業停滯不前。2006年7月,臺積電副總蔣尚義退休,公司計劃提拔兩個研發副總,其中一個職位確定為來自英特爾、資歷更深的羅唯仁,另一個職位需在梁孟松和孫元成兩人中產生。後來的結果是,孫元成坐上研發副總位置,為臺積電立下汗馬功勞的梁孟松卻名落孫山,調到其它部門。為此,梁孟松在2008年負氣出走,進入三星。
  • 來了蔣尚義,走了梁孟松,怎麼看中芯國際此翻折騰?
    中芯國際困局 中芯國際是大陸晶片製造技術最先進的工廠,市值超過4000億元,是我國實現先進晶片自主化的代表,被寄予厚望。而聯席執行長梁孟松是中芯國際先進位程工藝的舵手。
  • 中芯梁孟松自曝離職,內部指其是誇大功績
    而蔣尚義比梁孟松大上6歲,曾先後在臺灣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史丹福大學獲得電子工程學學士學位、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畢業後同樣在美國大廠工作多年,曾先後服務於德州儀器和惠普。1992年,時年40歲的梁孟松回到中國臺灣,出任臺積電工程師、資深研發處長,開始了長達17年的臺積電生涯。
  • 中芯國際下了一著臭棋,梁孟松為什麼忍不了老領導再來做上司?
    作者:張霞來源:商業人物(ID:biz-leaders)晶片巨頭中芯國際(A股代碼:688981.SH; ;港股代碼:00981.HK )突發人事地震。曾有媒體報導稱,「梁孟松是臺積電可排進前5名的研發人才」,參與的都是先進工藝的技術研發,更是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的左右手。就曾經的資歷和職位來說,蔣尚義的確超過了梁孟松。蔣尚義現年74歲,曾長期擔任臺積電研發副總經理,最後退休時蔣尚義是臺積電共同首席執行副總、共同運營官(COO),在臺灣晶片行業人稱「蔣爸」,是半導體界的領軍人物;而梁孟松在臺積電是「蔣爸」下屬,且有「師徒關係」。
  • 內訌+外患,中芯國際如何突圍?
    3、重壓之下,如何突圍?中芯國際在今天受到的關注,更多是由於這家企業在中國半導體產業的位置:它代表著中國大陸地區晶片行業的最高水平,是最大的晶片代工廠,也是唯一能夠量產14nm晶片的廠商。2001年4月,張汝京來京,創辦中芯國際,最初便是對標臺積電。
  • 蔣尚義、梁孟松(附簡歷)一個回歸,一個退隱,中芯國際7nm技術還能...
    j4bednc在中美科技貿易大戰之時,人們尤為關注中國的晶片半導體業。中芯國際是中國大陸目前僅有的最好的晶片製造企業了,可是,其人事方面一直波瀾起伏,就在昨天再次爆出半導體業兩尊大神一歸一退的情況,本文全面介紹了蔣、梁二人的經歷,並盤點了中芯國際的歷年人事變動,從中可以看出端倪。
  • 晶片又出事了!4000億龍頭公司大佬被曝內訌,CEO憤然辭職……
    中芯國際出過兩個教父級別的人物,一個是打下江山的張汝京,另一位便是壯大了江山的梁孟松。 那次張汝京離開,中芯元氣大傷,這次梁孟松的離開,中芯何去何從?為何兩次出走,都是在中芯逼近臺積電的節點上?是陰謀還是單純的內鬥?
  • 蔣尚義回歸,梁孟松請辭,中芯國際內訌背後,兩位晶片大牛的恩怨
    晶片「大牛」回歸中芯國際梁孟松突然請辭,與半導體領軍人物、晶片「大牛」蔣尚義重返中芯國際有關。12月15日晚間,中芯國際正式宣布,蔣尚義獲委任為中芯國際董事會副董事長、第二類執行董事及戰略委員會成員,任期自2020年12月15日起至2021年股東周年大會止。蔣尚義將獲得年度固定現金酬金67萬美元及年度激勵。
  • 市值超4000億,中國最大的晶片製造商,中芯國際的最大股東是誰?
    自從華為遭遇美國打壓,臺積電停止代工合作後,大家都把希望寄托在了大陸最大的晶片代工廠中芯國際。今年以來,中芯國際受到追捧,獲得各路資本青睞,並且最快過會,成功登陸上交所,市值一路突破了6000億元,成為了A股的一匹黑馬。
  • 蔣梁去留背後中芯釀變 晶片工藝策略之辯求解
    半導體圈領軍人物蔣尚義確認加入董事會,卻伴隨著現任聯合CEO梁孟松的「辭呈」(《致董事會信函》),12月16日,中芯國際公告回應稱,目前正積極與梁孟松核實其真實辭任之意願。事件的背後,不僅僅是人事問題。
  • 深度剖析,國產晶片目前到底什麼水平?
    華為「禁售」的升級,也再次將中國「晶片」受制於人的尷尬局面推至輿論的風口浪尖。「中國芯痛」「中國為何造不出強大晶片」的質疑此起彼伏。正如大家所見,晶片是世界上最難掌握的核心技術之一,也是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實力的重要標準之一。「上海用長達20年的輸血,給大陸晶片行業,留下最後一束炬火。
  • 蔣尚義回歸中芯國際,梁孟松立即提交辭職信
    梁孟松和蔣尚義都是晶片界的智者,都是臺積電曾經的名將。如今,蔣尚義要回歸中芯國際,梁孟松在董事會上就立即提出辭職,並提交了辭職信。這難道是一山不容二虎?還是另有其他原因?我們細品嘗一下這個瓜。1、梁孟松戰功彪炳先說梁猛松,他畢業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在AMD工作、臺積電、三星等大廠都工作過。他的發明專利近700項。
  • 中國晶片的短板與突圍|田豐產業觀|晶片|田豐|蘋果|arm|中國半導體...
    田豐、 郭俊翔、劉駿/文2010-2020年,中國移動網際網路新商業蓬勃發展,從數字經濟體量上看,中國已經超過美國,中美數字經濟產值比值為1.35:1,而從「網絡大國」到「網絡強國」的關鍵環節是晶片。晶片一直是中國進口金額最大的商品。
  • 半導體「人才戰」往事:巨頭瘋狂挖角,失一人損10億美金
    12月16日,一份來自中芯國際聯合CEO梁孟松的書面辭呈,讓這家企業陷入了「內訌」猜測中。對於外界來說,梁孟松或許不是一個眾所周知的人物,但是在中芯國際乃至全球半導體行業,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名字。加入中芯國際之前,梁孟松歷任臺積電、三星重要職位,在每一家公司都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有時甚至影響到了全球半導體行業的格局。這位技術大拿的辭呈在資本市場掀起了軒然大波。12月16日早間,中芯國際A股開盤即跌近10%,市值蒸發超過300億元,而港股也短暫停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