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蘭成‖周作人與魯迅

2020-12-22 騰訊網

和沈啟無先生,談起周作人,他說:周先生在日常生活上是很莊嚴的,——不是嚴肅,是莊嚴。他的生活氣氛幾乎不是中國式的,卻是外國式的。倘拿中國的哲理來比擬,則他毋寧與道教相近,而他所提倡的儒家精神,卻其實是他所缺乏的。

又說:他的愛好明人散文,也是愛的那時代的空氣的,但不知怎的,後來又把散文弄成小品文了。

那提到我寫的兩篇文字《周作人與路易士》和《談談周作人》說:你說他只想做一個平實的人,是對的。你還看出他晚年的惆悵。真的,他晚年似乎很失望,覺得中國總不能好起來。

因而慨嘆說:和魯迅分離,於他的影響甚大,魯迅的死,於他更是一種損失!因為魯迅在時,究竟是他的一個敵手,也可以說是唯一的敵手,沒有了魯迅,他是要感覺更荒涼的。

以上一段話,雖然是在筵席上因為兩人坐在一起隨便說說的,簡單得很,卻是關於周作人的極深刻的也極素樸的話。散席後歸來,我忽然想到要加以註解了。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的,中國人的生活變得這樣瑣碎,零亂,破滅。一切兇殘,無聊,貪婪,穢褻,都因為活得厭倦,這厭倦又並不走到悲觀,卻只走到麻木,不厭世而玩世。這樣,周作人在日常生活上的莊嚴,所以要使人感覺不是中國式的了。倘若說是外國式的,那麼,還可以更恰當地說,是希臘式的。

但希臘式的明快,有如晴朗的海水,其實是隨伴著風暴的力,風暴的憤怒與悲哀的。「五四」以後的周作人可是只愛其晴朗的一面,因而他的莊嚴只能與道教的哲理相結託了。道教與希臘式的人生,在崇拜自然,以自然的明快祛除枯寂,恐怖,與陰暗這一點上,是相近的。不過道教的是返於自然,好比「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連人都不見了,而希臘的卻是生活於自然,好比清明時節漫山遍野開著嫣山紅,男女踏青,有戀愛,有歌唱,也有鬥毆。

道教的不是海水,也沒有風暴,卻如同一泓潭水,四山清絕。它的莊嚴,不過是漣漪。因為清絕,是會寂寞的,變成不是莊嚴,也不是嚴肅,而是嚴冷,從道教蛻化出來的法家,就是這種沒有愛,冷得很的東西。但人是不能這樣生活的,所以道教的另一支,還蛻變為五鬥米教,與民間的習俗迷信結合,藉此使自己熱鬧。

那種嚴冷,不是周作人喜歡的,而與民間的習俗迷信結合,也與他的科學精神衝突,所以他轉到了愛好明人的散文,因為明人的生活究竟是真實的,人間味的。但這乃是倉卒的選擇,因為明人生活的空氣其實是不見得好的,發掘下去,便將不堪,所以只好就文字論其散文。散文這樣子變成了獨立存在,就跌入了小品文的命運。

依然是寂寞,於是抓住了儒家精神。周作人所喜愛的儒家精神,是比道教的哲理更人間味,比明人的生活空氣更壯健的東西。但儒家精神的真實,乃是叫人相安於權力關係的既成事實。這相安,其實是心安而理不得,與周作人的哲理化的人生觀還是牴觸的。而所謂「畏天敬人」則是嚴肅而非莊嚴,雖然也不是嚴冷。

周作人是骨子裡喜愛著希臘風的莊嚴,海水一般晴朗的一面的,因為迴避莊嚴的另一面,風暴的力,風暴的憤怒與悲哀,所以接近了道教的嚴冷,而又為這嚴冷所驚,走到了儒家精神的嚴肅。近來他就有一種不分明的願望,要想改造儒家的哲理,使它的嚴肅變為莊嚴。無論如何,這將是徒勞的。

我以為,周作人與魯迅乃是一個人的兩面。魯迅也是喜愛希臘風的明快的。因為希臘風的明快是文藝復興時代的生活氣氛,也是五四時代的氣氛,也是俄國十月革命的生活氣氛。不過在時代的轉變期,這種明快,不是表現於海水一般的平靜,而是表現於風暴的力,風暴的憤怒與悲哀。這力,這憤怒與悲哀,正是一幅更明顯的莊嚴的圖畫。這裡照耀著魯迅的事業,而周作人的影子卻淡到不見了。

人們可以看出,兩人的文字,對於人生的觀點上,有許多地方周作人與魯迅是一致的,幾乎不能分辨,但兩人的晚年相差如此之遠,就在於周作人是尋味人間,而魯迅則是生活於人間,有著更大的人生愛。

作者簡介:胡蘭成(1906年2月28日-1981年7月25日),中國現代作家,原名胡積蕊,小名蕊生,浙江嵊縣人,張愛玲的第一任丈夫。年輕時曾在燕京大學旁聽課程,擅長寫作,後追隨汪精衛,成為著名漢奸。1945年日軍戰敗投降,借道香港逃亡日本,晚年旅居臺灣開課教書。1981年7月25日因心臟衰竭死於日本東京。代表作有《今生今世》、《山河歲月》、《禪是一枝花》、《中國文學史話》、《今日何日兮》 等。

相關焦點

  • 周作人:魯迅之外的另一個異端
    北京魯迅博物館中收藏的僅有的兩張魯迅與周作人合影之一,第一排左三為周作人,右三為魯迅。 「三十歲前不讀周作人」。周作人太複雜了,他不同於魯迅,他的複雜在於思想不易被人們所理解。1906年隨魯迅赴日本留學,與魯迅一起編譯《域外小說集》,後入東京政法大學、立教大學文科學習。周作人從紹興離開後,就一直在魯迅的庇護下成長,在日本留學期間,兄弟倆都沒按部就班地拘泥於本專業學習,其間,魯迅總是督促周作人翻譯,周作人偷懶時,魯迅往往以兄長名義斥責他,魯迅的這種習慣甚至在周作人已顯赫成名時,仍未更改。
  • 魯迅的二弟周作人,若沒事偽,也會是一代文學大師嗎?
    七月十八日,作人」這一天,周作人已經不再稱大哥了,在日記裡這樣記著:寄喬風、鳳舉函,魯迅函。魯迅的日記裡這樣記著:上午啟孟(周作人字)自持信來,後邀欲問之,不至。在八道灣周家,魯迅將自己的薪水只留下買煙和零用的錢,其餘的和周作人的收入一起交給羽太信子支配。魯迅和周作人是當時的高收入者,兩人一月收入加起來有600多大洋,相當於今天的6萬多。可在羽太信子的奢靡浪費下,家裡居然入不敷出。魯迅竟要經常去借錢,甚至弄得夜裡寫文章時沒有錢買香菸。
  • 兄弟決裂:周作人娶回日本女傭,魯迅和周建人被逼離家出走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作為魯迅先生一生的信條。魯迅先生作為近代時期的大文豪,對中國文化的傳承起到重要作用。可以說,魯迅先生以筆為刀,揭露了近代社會的黑暗。魯迅先生為人,正如魯迅自己所說,他甘心做一頭砥礪前進的老牛。魯迅先生的兄弟周作人,與魯迅先生相比起來,則顯得不如人意。
  • 撕裂的家族:魯迅為何和周作人大打出手?其親侄為何飲彈自盡?
    這個大家庭包括魯迅的母親魯瑞,魯迅的原配夫人朱安,周作人夫婦和他們的一兒一女,以及周建人夫婦和他們的兩兒一女。 魯迅作為大家長,但因為朱安不識字,一家的財權都由羽太信子掌控。魯迅和周作人每月的薪水,大部分都要上交給羽太信子,由羽太信子調配家用,以維持整個家族的運轉。
  • 魯迅發表《阿Q正傳》後名聲大噪,弟弟周作人的一個動作讓人心寒
    當然,評論者幾乎都是對魯迅先生的讚美之詞。在魯迅的才華得到社會的認可之時,人們對於周家是很羨慕的。魯迅姓周,原名周樹人,他還有二個弟弟,其中大弟弟叫周作人,小弟弟叫周建人。其時,周作人在北京大學做教授,也是一位大學者,大散文家、大評論家。而且,周作人和哥哥魯迅一樣,也在新文化運動的陣營裡,一直為新文化運動在搖旗吶喊。
  • 魯迅與周作人為何兄弟反目,大打出手?羽太信子:他調戲我
    以致作為長兄的魯迅,後來與親密無間的二弟周作人大打出手。1919年,周家賣掉了紹興的老宅,花了三千元在北京八道灣買下了一座很大的宅院,魯迅把母親、三弟從老家接來同住,魯迅的原配夫人朱安也一同去了北京。周作人的妻子羽太信子和周建人的妻子羽太芳子,都是日本人,加上他們各自的子女,周家一大家子人住到了一起,還算和睦。
  • 因為周作人日本妻子挑撥,周家兄弟三人分道揚鑣,魯迅:二弟頗昏
    魯迅與弟弟周作人、周建人兄弟三人,在中國歷史上都是了不起的人物。魯迅原名周樹人,他的名聲和成就自不必言說。二弟周作人,是著名的散文大家;三弟周建人,也是著名的社會活動家和生物學家。
  • 魯迅的親弟弟周作人娶了個日本老婆,害得兄弟決裂,自己淪為漢奸
    周作人是魯迅先生的親弟弟,同時他也是中國著名的散文家、翻譯家、詩人。他的才華在當時和哥哥魯迅一樣都是十分罕見的,但是他的名聲卻不是很好。因為他娶了一個日本老婆羽太信子,這幾乎是導致周作人和哥哥魯迅關係決裂,自己一步步淪為漢奸的直接原因。
  • 魯迅的弟弟周作人,同為文人,為何寂寥無名?皆因弟弟身份害了他
    魯迅,原名周樹人,是那個時代文化人的楷模,心懷天下,為國為民。魯迅的弟弟周作人,也十分有才,但極少有人提起,究其原因,顯然不是因為他的風頭完全被魯迅蓋過。一、魯迅和弟弟的文學之路周作人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比較尷尬,但不能就此否認他的文學成就。年少的周樹人和周作人是一起學習的。魯迅當年去日本留學,最初是學醫。
  • 魯迅弟弟周作人為啥成為漢奸?除本人性格外,還和一個女人有關!
    周作人是中國現代文壇上的一位巨匠,和其胞兄魯迅一起同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其在文學上的成就可以說是不亞於魯迅。但是,周氏二兄弟的命運卻有天壤之別。魯迅在逝世後,尤其是解放後,其地位簡直被神化了,而周作人卻由於在抗日戰爭時期附敵當了漢奸而遭世人唾棄,晚年生活也是在「窮、病、鬧」中悲慘度過的。周作人為什麼能夠成為漢奸?除了本人性格外,其實還和一個女人有關!1885年1月,周作人出生在浙江紹興都昌房口周家。
  • 魯迅的弟弟,周作人十句經典語錄:堅忍精進這四個字是一切的捷訣
    周作人,原名不叫周作人。周作人是他後改的名字。周作人,是魯迅的弟弟。是周建人的哥哥。周作人,是中國現代著名的散文家、詩人、翻譯家、文學評論家和思想家。周作人,曾擔任北京大學教授,「新思潮」主任編輯,北平世界語學會會長。但,據我所知,世人對周作人,大多存有一些不好的印象,來源於他的部分生平履歷和工作職務問題。但如果我們了解他的文學著作和翻譯貢獻,會知道,周作人的理論和創作是有著一定的影響的。
  • 許廣平被76號特工處囚禁兩月,周作人乘機慫恿朱安出售魯迅藏書
    後來魯瑞去世,周作人不問通貨膨脹,依舊按照慣例給朱安每個月15元錢。朱安也是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之下,接受了周作人的建議,決定出售家中魯迅的收藏的書籍。許廣平出獄之後從報刊之上得知了這個消息之後,馬上給朱安寫去了一封信,她非常理解朱安的狀況,並沒有責備她,並且承諾朱安肯定肯定會盡最大的努力照顧她。
  • 魯迅弟弟周作人活了83歲,晚年靠臭豆腐玉米糊續命
    跟哥哥魯迅不同,周作人活到了83歲,在那個時代,能夠活到83歲已經很難得了,然而長壽的周作人卻並不幸福。周作人的晚年過得很是痛苦,靠著朋友的接濟艱難度日。相比較於愛國愛民的魯迅,周作人走了完全不同的道路,同是文學家的他,選擇當漢奸,他因此飽受詬病,連帶著他的作品也受到了大家的厭惡。
  • 周作人:就因這一念,落得半生沉寂
    周作人所在地北京大家對於周樹人,也就是魯迅先生是十分了解的。反而是弟弟周作人,他的文章從來都沒有出現在教科書中,人們也從沒有頻繁地提起過他。周作人,是五四時期傑出的文學家,說他傑出並不為過,在白話文與文言文爭論激烈之際,周作人寫出《新文學的要求》《人的文學》等一系列著作來作為理論支撐,力挺胡適。在那個思想混亂,輿論紛繁的年代,周作人提出思想革命的主張,為婦女和兒童發聲,以求人性的解放。
  • 關於新編《周作人集外文》
    一、周作人作品的出版史  周作人著作等身。在他生前,他的著作(包括譯作)的出版,以1945年為界,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從1905年5月翔鸞社出版譯著《玉蟲緣》開始,至1945年止,周作人一共出版了各類著作28種,譯著14種,又與兄長魯迅合譯著作5種(含周氏兄弟三人合譯1種),還有編訂古籍1種。1945年以後,又可分為兩段。
  • 亂世書生之是非人物周作人
    而且周作人年少時期還得過天花,大病了一場,所以身子骨一直都不怎麼好,吃不了苦,所以,周作人對物質生活要求比較高。所以從小三兄弟在一起,周作人都不算野,凡事都跟在大哥周樹人身後,由周樹人決定,對大哥極具依賴性。家裡很多事情都是由大哥周樹人承擔,而周作人很少拋頭露面,對於人情冷暖所知不多,而魯迅(周樹人)則對這方面很是敏感。
  • 周氏三兄弟:周樹人、周作人、周建人結局如何?屬他最為可惜
    在民國的文壇上,出現了赫赫有名的三兄弟,人稱「三周」,老大周樹人,老二周作人,老三周建人。「三周」裡面,老大最為出名,他也就是我們熟悉的魯迅。老二周作人在民國時期的文壇以文採出名,在文學成就上絲毫不亞於自己的大哥。老三周建人後來成為了我國著名的科普作家。
  • 1946年,漢奸周作人的獄友被拉出去槍斃,他當時是什麼反應?
    ——周作人現如今,很多人只知魯迅,而不知他的弟弟周作人,雖然周作人的文學成就比不上他的哥哥,但是在民國期間,他也是數一數二的大家,為何現如今很多人都對他避而不談呢?這與他的身份有著莫大的聯繫。周作人出生於1985年,早年他和哥哥魯迅的關係非常融洽,因而兩人的生活軌跡很多時候是交叉的。
  • 魯迅倆兄弟的日本婚姻
    1906年,魯迅先生被迫從日本東京返回家鄉紹興,和素未謀面的朱安女士完婚。新婚第四天,陷入舊式婚姻火坑的魯迅帶領二弟周作人東渡日本。年輕的周作人取得公派留日資格多時,這次終於達成心願。1909年周作人娶日本妻子羽太信子,她是周作人在日本留學寓所裡僱的女傭。
  • 41篇周作人手稿首度面世!紹興最讓他魂牽夢縈的是什麼?
    香港知名報人曹聚仁來到北京的苦雨齋拜訪周作人,兩人謙恭對坐,交談波瀾不驚。他建議周作人寫作回憶錄在香港發表,得到應允。這位出生於浦江、受教於教育家陳望道的報人,曾在《文壇五十年》裡高度讚美周作人是「小品文的第一好手」。曹聚仁還說:「我們也承認周作人在文學上的成就之大,不在魯迅之下;而其對文學理解之深,還在魯迅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