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留學#
又到了粽葉飄香,艾草薰香的端午節了。國內的端午節年年都過,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了。明治維新之後,日本將原來中國的一些節日放在了新曆,這樣農曆的五月初五就被固定在每年的新曆五月五號,這一天也是日本的兒童節?!也就是男孩節,日語叫「子供之日」。
所以5月5日既是日本國民的端午節,又是孩子們喜愛的「兒童節」(こどもの日)。
端午傳情,子供の日
古時候的日本人在端午節的慶祝儀式上祈禱自家的男孩子能夠茁壯成長,這樣的習俗保留到了現代社會,成為了日本的法定節日之一。
日本五月五日原來也是兒童節!
掛鯉魚旗的風俗始於江戶時代,原是農曆端午節的風俗,來源與中國鯉魚跳龍門的故事有關。
傳說鯉魚每年三四月份都要聚集在黃河的龍門處如果能逆流而上,越過北山的瀑布,就能出人頭地成為龍。
所以日本人認為鯉魚是好運、力量和勇氣的象徵,為了祈禱上天照看好自己的孩子,於是立起鯉魚旗以引起上天的注意。
鯉魚旗是用布或綢做成的空心鯉魚,分為黑、紅和青藍三種顏色。黑代表父親、紅代表母親、青藍代表男孩,青藍旗的個數代表男孩人數。後來,還出現了橙色、粉色、紫色等代表女孩的"暖色懸掛鯉魚旗時,一般旗杆頂端要有旋轉球或者寶珠造型,下面安裝風車,然後旗杆上最上端是五色或者描繪鯉魚的風幡,以下根據大小依次懸掛黑鯉魚、紅鯉魚、小鯉魚等。不過不少公共場合也將鯉魚旗作為裝飾品成排懸掛。
那麼問題來了,日本端午到底怎麼過呢?
重點是:吃粽子嗎???
在日本,端午節被稱作「端午の節句」(たんごのせっく)。
中國的端午節是按照農曆的五月初五來過的,因此,對應的公曆日期每年都不一樣,比如說今年的端午節是6月25日。
但是在日本,端午節固定為公曆的5月5日。
當我們在慶祝端午節,吃粽子、划龍舟時,咱們鄰國的日本其實早已經過完節了。
但是,日本的端午節也有吃粽子、掛菖蒲的習俗。
不過,日本的粽子和中國的粽子卻不太一樣。日本的粽子叫作「ちまき」。最常見的粽子形狀是起源於中國的三角形狀,還有一種則是圖上所見的錘型的粽子。
這種粽子不是用糯米包的,而是用磨碎的米粉製作。
這種錘型粽子打開來是這樣的:
這種粽子基本沒有什麼味道,只有淡淡的粽葉香氣。
因此,日本人傾向於蘸白糖和黃豆粉食用(就像傳統的和果子的吃法)。
既然不怎麼好吃,但至少得好玩(大霧)。端午節這天,日本各地會舉行孩童節日,讓家長和孩子一起包粽子,感受節日氛圍。
可能你會說:這粽子不都是三角的嗎?但可是日本人印象中的粽子都是用竹子葉包好的長方形,只有新瀉縣是三角形。
還有傳說是以前戰國時期大名上杉謙信領兵打仗為了方便攜帶將粽子包成三角形。
其實在小編看來,這就是中國傳過去的。
只不過新瀉縣的三角粽是用純粘米,不放肉也不放棗,蒸好之後,剝開竹葉,雪白的粽肉露出來之後,再撒上一些甜甜的黃豆粉,黃豆粉和粘米本來就是絕配,如果再是剛出鍋的粽子,那就更是香甜可口了。
除了粽子,端午時節還有一個流傳更廣的日本獨創的點心,那就是柏餅。かしわもち。
打粘糕是日本獨有的端午習俗,我們曾經在很多日本動漫影視作品中都應該見到過這個習俗。
粘糕打好之後,會用槲樹葉子包裹起來。之所以用槲樹葉,是因為槲樹在新芽長出之前,葉子是不會掉落的,於是人們便將此寓意為「家族延綿不絕」。可以說,這槲葉年糕就相當於日本的粽子一樣了。
在端午傳到日本之時,掛菖蒲闢邪的傳統也隨之成為標配流傳於日本。
不過在日本,菖蒲有了另一種解釋。
在日語中,「菖蒲」與「尚武」的讀音相同,又因為菖蒲形狀像刀劍,所以除了前文中用來祈福孩子健康武勇,貴族階層的成年人也會把菖蒲作為髮飾,裝點於頭上,同時,門上裝點菖蒲的習俗也與國內無異。
小編祝大家端午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