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豆瓣上,有一本評分高達8.3的書籍——《美國陷阱》。
作者是一位法國人,弗雷德裡克·皮耶魯齊。
皮耶魯齊並不是政治家,他是一位商人,他寫的這本《美國陷阱》卻深受好評,被譯成多國文字,在全世界大賣。
因為皮耶魯齊寫的是自身經歷,他之前是法國阿爾斯通集團的一名高管,是阿爾斯通集團鍋爐部的全球負責人。
《美國陷阱》這整本書,其實就寫了一件事情的來龍去脈而已,皮耶魯齊去美國出差,被聯邦調查局逮捕,此後美國司法部指控皮耶魯齊涉嫌商業賄賂,並對阿爾斯通處以7.72億美元罰款。
皮耶魯齊在獄中待了將近5年才被保釋出獄,回國後寫了這本書。
如果不加留意,在吃瓜群眾看來,這只是一起商業官司,皮耶魯齊身陷囹圄,與我等有何相干。法國阿爾斯通集團又是何方神聖,在我們生活裡似乎並沒什麼存在感。
事情並不是這麼簡單,阿爾斯通並不是無名小輩,皮耶魯齊的遭遇,如今我們就感同身受。
在華為首度上榜全球500強的2010年,阿爾斯通是全球500強中排名第290位的存在,當年華以年銷售額218億美元排名第397位,還差了阿爾斯通100多個身位。
到了2018年,阿爾斯通已經消失在了500強名單之中。
把阿爾斯通擠出榜單的,並不是華為、字節跳動等中國企業,而是美國的打擊,其正始自皮耶魯齊在紐約甘迺迪機場被逮捕。
阿爾斯通集團,彼時稱得上是法國工業皇冠上的明珠,它是全球軌道交通、電力設備和電力傳輸基礎設施領域的領先企業,業務遍布全球70多個國家和地區,僱員達到10萬餘人。
尤其是在能源領域,阿爾斯通是多個世界第一的保持者:水電設備世界第一,核電站常規島世界第一,環境控制系統世界第一。
它也並不是和我們沒什麼關係,當時有一句話:世界上每4個燈泡中,就有1個燈泡的電力來自阿爾斯通的技術。
三峽大壩的發電機組就是阿爾斯通製造的。並且,當時阿爾斯通正在與中國上海電氣進行合作談判,在中國成立合資企業。
2013年4月14日,皮耶魯齊乘坐的波音777飛機降落在甘迺迪機場,飛機上響起一條廣播:皮耶魯齊先生,請您下飛機前先到機組人員這裡來。
這樣一條簡單的廣播,皮耶魯齊根本就沒有多想什麼,這拉開了阿爾斯通被肢解的序幕。
皮耶魯齊隨即被FBI逮捕,指控的罪名是涉嫌商業賄賂。
皮耶魯齊在獄中的經歷一言難盡,簡而言之,一切都跟他所期待的不一樣,一次次刷新他的認知,這段經歷曲折豐富到出本書都綽綽有餘。
扛到2013年7月,皮耶魯齊終於決定認罪,因為一切信息都告訴他,拒絕低頭的代價將是不低於三年的審判過程,以及可能做出的15-19年牢獄生涯的判決。
而認罪就簡單得多,很快就能出去了。
無法苛責皮耶魯齊,他只是一枚棋子,一個人質,而且很可能成為一枚棄子,在此局面之下,這樣的選擇並不難做出。
皮耶魯齊只是小魚小蝦,美國真正要釣的,是阿爾斯通這條大魚。這次抓捕只是美國政府針對阿爾斯通的系列行動之一。
之後,美國司法部指控皮耶魯齊涉嫌商業賄賂,並對阿爾斯通處以7.72億美元罰金。阿爾斯通的電力業務,最終被行業內的主要競爭對手——美國通用電氣公司收購。這家曾經橫跨全球電力能源與交通運輸行業的商業巨頭——阿爾斯通,因此被美國人「肢解」。
平心而論,阿爾斯通想要出售資產,並不是在皮耶魯齊被捕之後。之前它的業績就已進入下降通道,掌門人派屈克·克朗已經在開始將旗下電力部門待價而沽以緩解集團債務,把阿爾斯通隕落完全歸因於美國也並不公平。
但這場來自美國的官司,無疑大大促進阿爾斯通拆分的過程,最後的受益者也是美國的通用電氣。
令人不寒而慄的是,沒有跡象表示通用電氣公司在整個過程中存在不法行為,這一切都是在美國法律規則下允許的。並且在收購阿爾斯通資產的競爭中,通用電氣確實是比德國西門子、日本三菱等外國公司更有優勢。
然而事實僅僅如此嗎?皮耶魯齊作為事件親歷者,回顧了整個過程,他寫道,通用電氣作為美國公司,其法務部門通過談判與美國司法部門達成協議,要比外國公司容易得多。
對於幫助阿爾斯通規避美國司法風險上,沒有外國公司是通用電氣對手。在法庭上,得到通用電氣這樣的美國本土知名企業的保證是極具分量的。
美國法庭本要安排人員到阿爾斯通內部安插監控員,確保「阿爾斯通的合規與內控措施」,有了通用電氣的保證,這個舉措就可以被避免。
奇妙的是,這一切並不違法,一切都是合法的。
時間線可以看出通用電氣的影響:
2013年7月,皮耶魯齊認罪,通用電氣與阿爾斯通首次就交易進行談判,探討成功的可能性。
2014年4月24日,交易達成,針對阿爾斯通高管的逮捕行動停止。就在此前一天,繼皮耶魯齊之後,第四名阿爾斯通高管剛剛在美屬維京群島被捕。
2018年9月,皮耶魯齊終於成功保釋,這與兩公司高層完成籤字,正式出售阿爾斯通資產是同一周。
法國國內對此質疑不斷,許多政府官員都認為這是個陰謀。馬克龍在2015年擔任的是經濟部長,他表示,「(我)由衷地相信,美國司法部的確使克朗先生倍受壓力」,但他也說,「就我個人而言,我深信美國司法部的調查與克朗先生(向通用電氣出售公司資產)的決定之間存在因果關係,但我們沒有證據。」
也就是說交易是在透明的遊戲規則下進行的,這就是程序正義。
雖然沒有司法上的證據,但從過程到結果,阿爾斯通陷入美國法律困境與其出售核心資產給通用電氣之間,處處顯示著聯繫,這連外行人都看得出來,要說沒有關係,怕是鬼都不信。
美國在這類案件中,把自己「長臂管轄權」發揮得淋漓盡致。
所謂「長臂管轄」,是指即使被告人即使不在立案法院的州,甚至從沒去過這個州,只要他與這個地方存在「最低聯繫」,立案州法院就對被告具有管轄權,不管他身處何方。
而這個「最低聯繫」,低到滿足使用美國的作業系統,使用美國公司郵箱都能列入,何況像皮耶魯齊這樣的商人必定要使用美國的金融系統。
所以即使皮耶魯齊涉嫌的項目遠在埃及、沙特、印尼這些地方,美國仍然可以對他進行抓捕。
看過《紙牌屋》的朋友,可能會有感於美國政治的內幕,但如果你看過了《美國陷阱》,震撼感會比看美劇更強。
因為這本書裡沒有虛構內容,全部都是真實發生過的事情。關於美國的眾多內幕:霸權、交易、敲詐、司法、陰謀、監獄,在書裡就像一個個拼圖的一塊,讀完本書,就完成了這幅拼圖,明白了整個事件的真相。
舉個例子,美國在此案中,曾「策反」阿爾斯通公司高管成為「線人」,通過「線人」錄下會議、談話等錄音作為重要證據,情節之離奇不亞於好萊塢大片。
這實際是FBI調查中的常用招數,它經常會派特工假扮成中間商,故意引誘被調查企業支付佣金以留下證據,我們管這叫「釣魚執法」。
不少外國企業都吃過虧,但出於各種保護,這種事情以往極少被披露,感謝皮耶魯齊,讓我們能如此接近真相,畢竟直到這本書出來之前,除了一些當事人,外界多半也只能靠推論來進行猜測而已。
皮耶魯齊的披露讓大家對美國如何通過圈套設計、秘密取證、聯合行動來圍獵目標企業的能力有了實實在在的認識,這確實讓人嘆為觀止。
美國的這一套手段玩得爐火純青,500強企業裡被其打壓的也不在少數,歐洲、韓國、日本一些耳熟能詳的企業都被不同程度打壓過,無論是設置貿易壁壘還是動用司法力量為藉口來達到目標,這都是霸權主義的鮮明表現。
更讓人細思極恐的是,在當初收購時,通用電氣承諾不消減法國境內的崗位、辦公室和工廠,收購才幾年,大規模裁員就開始了。
以往我們覺得,這些離自己太過遙遠,沒想到2013年是法國阿爾斯通,幾年後對象就成了中國中興、華為,乃至今天的TikTok。
經濟戰爭背後的大國博弈,在美國主場優勢的遊戲規則面前,脆弱不堪。
在美國的遊戲規則裡,利用經濟,程序,正義上的壓力,通過司法交易,利用認罪,威脅,審判各類手段迫使能夠抓到的人妥協,進一步擴大事態範圍,直至致命一擊。
我們的企業現在也面臨相似處境,如何看清楚美國的套路,吸取教訓,見招拆招,比隨波逐流人云亦云或是一邊倒的唾罵更有實際意義。
《美國陷阱》是中信出版社2019年度重點圖書,是豆瓣2019年度榜單圖書,是第一本詳細揭露美國司法當局與企業聯手內幕的著作。
這本書,每個關心中國處境的人都應該讀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