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美國頻頻對中國企業出手,華為Tik Tok都難逃他們的制裁,而這樣針對外國企業的的事件並不是在美國第一次發生。
法國阿爾斯通是全球軌道交通電力設備和電力傳輸基礎設施領域的領先企業,創新環保的技術在世界數一數二。阿爾斯通與我國也有50多年的軌道交通、發電和電力傳輸等方面的全方位合作歷史。就是這樣一個在國際上有所影響力的法國企業,在美國的發展遭遇了困境。
美國的通用電氣與阿爾斯通是競爭企業,在之前美國通用電氣同美國政府的一系列操作成功的收購了阿爾斯通,使通用電氣在該行業發展成為壟斷者甚至成為了法國核電站的實際控制者,法國在阿爾斯通事件上並不是僅在經濟層面有所損失,在各個方面都損失巨大,也從此失去了電氣行業領導者的地位。
就是這樣一個前車之鑑中我們可以看到美國對於華為Tik Tok等中國企業制裁手段的影子。
美國對阿爾斯通的制裁蓄謀已久。2009年美國司法部就開展了對法國阿爾斯通集團的調查,並對其數個問題開出罰單,想要以此為藉口逼迫其整改。2013年4月2日阿爾斯通高管皮耶魯齊從新加坡飛往美國,下飛機的那一刻就受到了美國FBI的逮捕。這是阿爾斯通第一個被逮捕的高管,但他不是最後一個。
皮爾魯齊被逮捕後,美國用《反海外腐敗法》和長臂管轄權兩大工具,不僅將這名高管定罪,還希望其成為美國制裁阿爾斯通的工具人。美方告訴皮耶魯齊如果與美國合作,那麼他的罪名將會被減免,如果不與美國國合作,堅持不認罪,他將面臨無期徒刑以及巨額罰款,皮爾魯耶在威逼利誘下決定認承認了接受賄賂一項罪行。
美國靠這樣的威逼利誘直接將被捕高管皮爾魯耶作為證據,強行給阿爾斯通總裁及多名高管定罪,最終達到了逮捕總裁和多名高管的目的。這其中美國司法部門在圍獵目標企業過程中圈套設計以及濫用調查權等措施,飽受世界詬病。
在總裁和高管接連被捕的情況下,美國又發出了另一張巨額罰單。這張價值7.72億美元的巨額罰單,讓當時處於海外市場虧損的阿爾斯通只能選擇變賣資產,此時美國通用電氣開始與阿爾斯通進行商談。通用電氣打著低價收購阿爾斯通的主意。而法國方面則是希望能夠最大程度保留阿爾斯通獨立自主權的情況下,與通用電氣達成合作。
但是在合作談判的過程中,美國司法部與美方當局政府不斷幹涉,最終2015年9月8日阿爾斯通以極其低廉的價格被通用電氣收購,至此美國針對阿爾斯通的一系列操作獲得了他們想要的結果。阿爾斯通也從此一蹶不振,從500強名單中掉出,再也無法重現當日的輝煌。
回顧阿爾斯通案件逮捕高層,通過司法制裁、經濟制裁等方式進行打壓,政府出面幹涉企業之間的收購合併的過程,是不是都能在華為案和Tik Tok案中看到一些相似的地方。希望中國企業能夠頂住這波美國的攻勢,保住自己的發展勢頭,不要落得一個阿爾斯通這樣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