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國家能否影響世界,一種文化能否被其它國家所接受,有一個重要的標誌就是這個國家的語言是否被其它國家的人廣泛學習。
世界上唯一出現的全球性語言就是英語,但在19世紀以前,世界主要是歐亞大陸,曾出現過一些地區性有影響力的語言,比如歐洲曾經的拉丁語、法語等,東亞地區曾經的漢語。
在現在全球化的時代,出現了人類歷史上第一種有全球影響力的語言,就是英語,其本質是國家實力的體現,是國家影響力向外擴散的必然現象。
隨著中國國力的不斷強大,中國正走在復興往日輝煌的路上,那麼中文能否成為下一個世界語言呢?
中國人學習外語的變遷
五十年代,中蘇之間關係緊密,此時中國學校的外語學習是以俄語為主的,直到七八十年代,中國中學的外語學習並不是齊刷刷的英語,當時也有教授法語、俄語、日語的中學。
英語教學真正在中國全面爆發是在改革開放以後,隨著中國學生赴美留學的大規模成長,英語學習在中國越來越普遍。
2001年,教育部發布《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關於積極推進小學開設英語課程的指導意見》,《小學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試行)》三份文件,正式開啟了英語在中國狂飆突進的進程。
在這之前,教育部大綱都是以初一為英語學習起始,從此之後中國的小學生就必須學英語了。英語在中國成了與語文、數學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一門顯學,因為之前只有語文和數學才是從小學就開始教授的課程,現在加了一門英語。
很多年輕人不了解英語學習在中國的發展過程,認為英語天然就是一門必學課程,甚至認為英語是一門遠超其它語言的科學語言,這種想法都是偏頗的錯誤的,沒有那門語言天生優秀,也沒有那門語言天生適應科學,這只是隨著國家實力而出現的現象。
在十八世紀至二十世紀初是各種科學大發展的階段,這一階段的科學論文是以法語和德語為主的,愛因斯坦的主要科學成就都是以德語發表的,居裡夫人、巴斯德、笛卡爾、安培、拉瓦錫、費馬、帕斯卡……這些在人類科學史上閃光的名字,都是用法語發表科學論文的,至於近現代影響人類的諸多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的皇皇巨著,更是以法語和德語為主,包括馬克思的《資本論》也是德語的。
中文的現狀和前途
中文現在的狀況是比較好的,但和我們國家的實力及國際地位是不相匹配的。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及聯合國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但中文的國際地位顯然並不匹配。
目前,中國正處於偉大復興的關鍵時候,需要向世界展現中國的文化和樣貌,助推國家發展,所以,自2004年國家主推的孔子學院項目在世界上開展起來,截至2018年12月,中國已在154個國家和地區建立548所孔子學院和1193個中小學孔子課堂,向世界介紹中國,推動漢語學習,但隨著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叫囂中國威脅論,孔子學院的教學活動受到幹擾,孔子學院的發展遇到一些困境,一些西方國家在孔子學院合同到期後不再續約。
中文落伍於時代的謬論
當我們向國外推薦中文時,首先應該在國內做到對中文的重新認識和定位。自清末以來,由於西方的先進科技和強大工業和軍事,讓很多中國人產生濃濃的自卑感,在上世紀初,一批極端文人曾疾呼廢除漢字,全面改用拉丁字母,使用拼音文字,這其中就包括魯迅先生。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第三次工業革命,世界進入電子計算機、網際網路時代,此時有一種聲音說中文不適合計算機時代,中國應該全面使用英語作為通用語言,否則會被世界淘汰。類似謬論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一次。
但我們真的認識中文嗎?真的了解中文嗎?
中文是最簡潔效率最高的文字
大家都知道聯合國有五種工作語言,其中之一是中文,聯合國每發一份文件必是五種語言各一份,在五種文本中,每次都是中文的文本最簡潔,本子最薄,也就是中文用最少的文字解決了同樣的問題。
中國人學中文畢生大概只要會6000個漢字,基本上絕大部分問題都能解決了,而普通人只要會3500個漢字,就能解決99.48%的日常閱讀,《毛澤東選集》四卷總計66萬多字,但其中用到的漢字僅僅是2981個。
相反,一個英語國家的大學生,卻要畢生不斷學習新的詞彙,統計顯示,從本科畢業後,大概5-7年其掌握的詞彙量就要翻倍,達到8-10萬個,才能不在專業上落伍。
中文是最能記錄歷史保持傳承的語言
不論是《詩經》還是《史記》還是李白的詩詞,只要是上過中學的中國人,基本都能理解古文的含義,誦讀古人的詩詞,這是因為中文是表意的文字,每個字都代表一定的意思,所以只要這個意思不變,過一萬年還能看的懂。中國國土廣闊,方言眾多,很多方言是相互聽不懂的,但只要有中文,大家都能相互交流。
相反,拼音文字會隨著時間而出現比較大的變化,比如歐洲大陸國家民族林立,其中很多是血緣或者歷史相近的,但因口語發音不同,出現了各自不同的文字。
我們知道歐盟截止2018年有23中官方語言,隨著後續新的國家加入,官方語言還要增加,單單是以往的條約和協議就有9萬多頁!
中文不適合計算機的謠言
因為計算機是西方發明的,所以它的程式語言和輸入法都是以拼音語言為基礎的,計算機引入中國之初,在計算機的普及上確實遇到了不少問題,但隨著中文輸入法的不斷進步,這個謠言已經不攻自破了,從最早的全拼音輸入,到後來的五筆字型,再到現在的智能拼音輸入,中文輸入已經完全適應了計算機的發展,效率上不比任何文字差。
中文不精確不適合科學對謠言
這種說法是一種膚淺和偏頗的說法。我們從小學到大學,翻譯了多少外國的自然科學知識,從來沒有出現翻譯不準,表達不清,解釋不足等現象。中國的學生、老師、科學家使用中文進行學術交流也沒有任何障礙和困難。前不久,李蘭娟院士全程用中文給美國醫學專家講述新冠病毒的防禦和病患救治,沒有出現任何溝通障礙。
而且中文還有一項長處,不同學科的人也能比較方便的交流,這在拼音文字中是很難想像的,比如,一名記者要完整記錄一場心臟手術,並傳達有用的信息給醫生的同行,這絕對是不可能的,除非是這名醫生親自寫一篇文章,但用中文就沒問題,所以,中文還是一種非常平民化的語言,是交流和傳承功能非常強大的語言。
中文能否成為世界語言不在於中文是否優秀,在於中國是否強大,是否能領導世界!
所以,中國的小夥伴們,不要再用偏見和自卑的心態對待中文了,大家一起努力建設國家,總有一天你不用再學英語了,而是讓外國人都去辛苦學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