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鋼筋泥板之間,總需要一朵花的存在。
2020一個災難頻發的開端,疫情的暴發讓人們原本就焦慮無比的心,越加躁動,於是各種變現課程、理財課程、編程課程風生水起,當然,人們會像在給孩子報輔導班時問「能不能給孩子提分」一樣,問「能不能給我帶來收入?這個到底有沒有用?」
似乎所有東西都被標上了價碼,學會了這個,你就能得到什麼樣的酬勞、什麼樣的結果,「有用之學」越來越受到重視。那麼哲學有什麼用呢?
「無用」的哲學
美國哲學家威廉·詹姆斯曾說:「哲學不能烤麵包!」
其實在獲得利益的角度來看,哲學是無用的,它不能給我們帶來收益,也不能讓我們身價上漲。
所以,如果這個「用」的意思是功利,哲學將是一個無用的東西。
現在的大部分知識,都是「學以致用」的,而哲學是「學以致知」的。「哲學」一詞來源於希臘語「Φιλοσοφα」,意思是「熱愛智慧」,而學習哲學的目的就與功利無關,只是對智慧與知識的熱愛。
無用之用
在《莊子》中,有那麼一則故事,莊子與弟子,走到一座山腳下,見一株大樹,枝繁葉茂,聳立在大溪旁,特別顯眼。
但見這樹:其粗百尺,其高數千丈,直指雲霄;其樹冠寬如巨傘,能遮蔽十幾畝地。
莊子忍不住問伐木者:「請問師傅,如此好大木材,怎一直無人砍伐?以至獨獨長了幾千年?」伐木者似對此樹不屑一顧,道:「這何足為奇?此樹是一種不中用的木材。用來作舟船,則沉於水;用來作棺材,則很快腐爛;用來作器具,則容易毀壞;用來作門窗,則脂液不幹;用來作柱子,則易受蟲蝕,此乃不成材之木。不材之木也,無所可用,故能有如此之壽。」
聽了此話,莊子對弟子說:「此樹因不材而得以終其天年,豈不是無用之用,無為而於己有為?」
方為大用
其實哲學也如同一棵大樹,在大多數情況下是被看作無用的,但就像那棵大樹一樣,它真的沒用嗎?它綿延了數千年,可以為這片土地投下數裡蔭涼,又怎會無用?同樣的,哲學也是如此,在大多數情況下,可能看來是無用的,但在逆境之中卻是無可替代的。
「用」有兩種意思,一個是指功利上的,能給我們帶來實際利益的用處,還有一種則是在特殊之時才能顯現出來的。
哲學的用處不是功利上的「用」,而是處於變動之時的用,這種變動可能是工作的失意,可能是生意的失敗,甚至是與生死的對決。當我們面臨這些問題時,當有用之學也很難改變我們的現狀時,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去改變自己的認知。
正如亞里斯多德曾說:「所有學科都比哲學有用,但是唯有哲學是自由的學問。因為所有的學科都有前提,都有它服務的對象,但惟獨哲學是為了自身而被追求的知識。」
從而體會到心靈的自由以及對自己更加了解,對這個世界更加清晰的幸福感。
哲學之美
有這麼一個笑話:
北大校門口,一哲學教授被保安攔住,問了三個問題:你從哪裡來?你是誰?你要到哪裡去?
教授一愣,瞬間如頓悟的禪者,不禁感慨,北大就是厲害,連保安的水平都如此之高。
這哪是什麼盤問訪客的問題啊,分明是人生哲學的三個基本命題啊!
人生哲學,通俗地說,就是所謂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在哲學的世界中,我們不僅能夠觀外,更重要的是能夠觀內。而人生的哲學,能夠構成一個人的靈魂,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例如,三人遊一名山,其一是地質學家,他在此山中,看見些地質的構造等;其一是歷史學家,他在此山中,看見些歷史的遺蹟等;另一人是詩人,他在山中,是去看那青山綠水,尋找片刻的靈感。因此,同是一山,而對於三人的意義不同。
有許多事物,有些人視同瑰寶,有些人視同糞土。有些人求之不得,有些人,雖有人送他,他亦不要。這正因為這些事物,對於他們的意義不同,他們各自的人生境界也便不同。事物雖同是此事物,但其對於各人的意義,則可有不同。
精神境界不同,我們的選擇也會不同。
大局之觀
「王陽明一生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既是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也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
「他在龍場講學時向學生提了立志、勤學、改過、責善四點基本要求,首要的就是立志。」
2011年5月9日,在貴州大學中國文化書院和師生座談時,習近平總書記如是說。
正如我們所說的,哲學是「無用之用」,但「方為大用」。也許在平淡的人生中,它的作用只隱藏在我們的靈魂之中,未體現出它的重要。但處於大局之中,哲學亦可體現出其治世之功、管理之道。
例如在《論語·子路》中有這樣一段文字: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請益。曰:「無倦。」
這句話是說,子路向孔子請教治理政事之道。孔子說:「先之,勞之。」子路請求詳說一點。孔子說:「無倦。」
先之,就是要把事情做在前面。勞之,就是要兢兢業業,吃苦耐勞,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是敬業的原則。而無倦,則是讓我們能夠學會處理其中的倦怠。這正是職場管理很重要的三個要素。
哲學,在順境之中,能夠讓我們有解決問題的本源;逆境之中,能夠讓我們擁有面對命運的坦然。
在這裡,特別推薦下高承乾老師的《中國人的人生哲學》視頻課程。
高承乾老師長期致力於傳統文化的研究和傳播,兼容並蓄,學貫中西。在繼承和弘揚傳統的同時,以全新視角審視國學的現代價值。其研究範圍涉獵哲學、宗教、文化學、美學和跨界管理學。把易經的智慧運用在多個領域,形成了易經大成智慧體系。課程由淺入深,將中國哲學與現實相結合,特別值得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