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肩長發或是捲曲燙髮是現代女性最常見的髮式,但是如果一個披頭散髮的女子出現在古代的話,那她一定會被認定是一個瘋子或是犯人。自從周代《禮記》中明確規定:「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後,披髮就被視為不守禮法的不齒行為,而束髮梳髻才是封建社會最規矩、最普遍的髮式。
再加上古人傳統觀念中髮膚受之父母,不可輕易毀之,為此,留髮結鬢是古代男女的習俗,這也就催生了種類繁多的髮髻式樣,其中髮髻高大的高髻一直在古代女子的髮式中獨領風騷,而為了讓高髻更加高聳嫵媚,各種簪釵頭飾也就相應而生,不過,古代的頭飾並不只是襯託女子容顏的單品,更重要是頭飾是區分身份、地位,體現時代發展變化的標誌。
古代頭飾概況
01 步搖
步搖是古代漢族婦女的一種首飾,其名的由來也是趣味十足,「步搖上有垂珠,步則搖動也」,由此可知,之所以名為步搖,是因人走動的時候,綴著的垂珠隨著搖動,一步一搖。
步搖的製作材料較豐富,有金銀、瑪瑙,及各種珍珠,工藝精製,造型也「多以黃金屈曲成龍鳳,其上綴以珠玉點綴。六朝而下,花式愈繁,或伏成鳥獸花枝等」。
02 花釵
釵也是古代漢族婦女的一種首飾,由兩股簪子交叉組合或是兩條金屬絲到最後絞成一股,在裝飾物的結尾處綴有流蘇吊墜。
花釵是一種釵頭鏨刻、鏤空成不同紋樣花行的髮釵,可用來綰髮,其安插的方法多樣,有的橫插,有的豎插、有的斜插,也有自下而上倒插的。所插數量的多少也因髮髻需要而異,有人在髮髻左右各插一支,有人喜好插數支,一般情況下,一幅花釵紋樣相同、兩兩相對,分別左右對稱地插在髮髻上。
03 花鈿
花鈿是一種用金翠珠寶製成的花形首飾。自魏晉以來,還有一種說法為「金鈿」。《說文》中有「鈿,金華也」。因為古代「華」通「花」,所以金鈿又名「金花」。不過金鈿大多以花卉為造型,所以也稱花鈿。
古時候做花鈿的材料十分豐富,有用金箔剪裁成的,還有用珍珠、魚腮骨、魚鱗、茶油花餅、黑光紙、螺鈿殼及雲母等材料剪製成的各種花朵形狀的。
唐代女性喜歡在高高的髮髻上點綴花鈿,有的還喜好簪插數百枚花鈿,這樣的場面也是讓人嘆服。
04 發梳
唐代中後期,女性們對高大的髮髻情有獨鍾,這也就導致了插梳之風的盛行。最初的時候,女性們只在髮髻前單插一梳,之後發梳的數量逐漸增加,以兩把梳子為一組,上下相對而插,還有在髻前及其兩側共插三組的婦女,到宋朝後,婦女插梳的數量更多,甚至出現了滿頭插梳的形象。
當時的發梳大多是一種由銀片鏤空、鏨刻而成的銀梳。此外還有由和田玉製成的玉梳、象牙梳、白角梳。
05 巾環
巾環是古代男子頭戴頭巾或帽子上系束用的一種環形飾物。多見於金人服飾中,因北方金人統治者無論日常還是禮儀場合都習慣頭上戴頭巾,甚至金主完顏晏都是「頭裹皂頭巾,帶後垂」,所以巾環就成了金人頭上的裝飾重點。
而對玉的喜愛,又讓金人沉迷於巾環上的精雕細琢,如以金箔鏨刻打造成竹節形的中空巾環,還有雕刻精美紋樣的玉質巾環,又稱「玉屏花」。
06 頭花
頭花是由花頭和針梃兩部分組成的髮飾,大多以珍珠、寶石為原料。頭花是在簪的基礎上做了相應的改動,如「將不同粗細的銅絲做成花草枝葉、鳥獸蟲鰈、吉字祥符等的底託,再在其上前綴珍珠、寶石等物,然後按照設計圖形擺好集中固定在一根較粗的銅絲上,最後扎牢在針梃頂端的十字交叉點上」,這樣就形成懷抱簇擁的頭花。
07 花冠
以花為冠,戴於頭上,對於古人來說並不只是為了美觀,更多的是一種祈願,如漢代以後道教盛行,魏晉之後佛教盛行,而雖然宗教信仰不同,但蓮花對他們來說都是聖潔之物,這也就促成了蓮花冠的流行。
唐代時,唐人將冠帽做成花形戴於頭上。到宋朝後,宋人戴花冠的風氣更為盛行,如南宋《女孝經圖》中身穿鞠衣的皇后頭上戴著蓮花冠,除了完整的花朵形狀的花冠外,宋人還用許多朵小花簇擁成冠。
頭飾的簪戴儀式取決於自身的身份地位
歷代統治者為了穩固統治地位,採取了一系列政策建立貴賤尊卑的嚴格社會等級制度,以等級制度來區分人們的社會地位,而等級地位的不同又要求人們遵循不同的禮儀制度,大到國家法律制度,小到人們頭上的簪花風俗、頭飾佩戴都有地位和場合之別。
在漢代,步搖是屬命婦禮服範疇的首飾,也就是說步搖是與禮服相搭配的,並且製作材料昂貴,如皇后謁廟、助蠶時,頭戴的步搖「以黃金為主題,白珠璫繞,以翡翠為華雲,貫白珠為桂枝相繆」。
花釵也是地位等級的象徵,在唐代,婦女佩戴花釵的數量根據其自身的地位而定,「第一品花鈿九樹,翟九等。第二品花鈿八樹,翟八等。第三品花鈿七樹,翟七等。第四品花鈿六樹,翟六等。第五品花鈿五樹,翟七等」。
當然佩戴花釵者也是貴族階層,大眾百姓只是觀賞者。而為了彰顯身份的高貴,花釵的製作工藝和紋樣都極盡奢華,如花釵通體鎏金,釵頭採用鏨刻、鏤空工藝,最重要的是在鏨刻鏤空之前,工匠們必須先繪製出粉本,通過粉本進行形態的複製,從而使釵頭兩兩紋樣一致。為了體現等級尊卑,可謂是讓人們費盡心思。
此外鈿釵禮衣上的鈿釵數目的多少也取決於身份地位,鈿釵禮衣是唐代命婦的一種禮服,只有在莊重的場合才穿,如朝見皇帝或接待貴賓、嫁娶場合,「鈿釵禮衣,外命婦朝參、辭見及昏會則服之」,釵鈿數目的具體標準為「第一品九鈿,第二品八鈿,第三品七鈿,第四品六鈿,第五品五鈿」。
在古代,無需額外的修飾裝扮,一件釵鈿禮衣就是婦女的門面。
隨著社會發展,步搖開始在民間流行,尋常百姓日常生活中也可簪戴,「清晨插步搖,向晚解羅衣」,此後花釵也開始在民間流行,如庶人的女兒出嫁時也可簪戴花釵,不過因條件限制,她們只簪插工藝簡單,外層塗飾金銀琉璃的簡樸花釵。
雖然社會的發展和時代風尚的盛行,各種頭飾不再局限於宮廷、貴族,開始遍及各個社會階層並被廣泛使用。但頭飾的製作工藝和材質還是赤裸裸地昭示著不同的等級地位。
頭飾的紋樣和佩戴方式反映了時代的發展變化
大唐時期,中國南北統一,疆域遼闊,國家政治穩定、經濟發達,如此的繁榮盛世無疑促使頭飾文化有了更新的突破,並達到了富麗與雍容的頂峰,儘管唐朝中後期政治日趨腐朽,各個腐朽階級窮奢極侈,但此時人們的審美情趣趨向多元化、時代化,這也導致了頭飾走向更加富麗堂皇、雍容華貴。
到宋朝後,婦女的頭飾承唐代之遺風,依舊崇尚華麗,且花樣更新穎、時尚,可謂比唐代有過之而無不及。
在唐代,貴族婦女的頭飾不僅日益華美,並且為了適應花樣百出的髮式,頭飾的形狀、尺寸也隨之發生改變,當時婦女追求高之又高的髮髻,而為了追趕時尚潮流,社會上開始流行長達30-40釐米的髮釵和如手一般大的大梳,如陝西博物館收購的實物唐代鎏金菊花紋銀釵,其長29.8釐米,最寬處7.5釐米,重30克,如此之大的髮釵和當時婦女的三寸金蓮搭配一起,顯然是一幅「頭重腳輕」的新奇之景。
到宋代後,步搖花釵逐漸演變成女性髮髻兩邊展開的博鬢。而此時,插梳之風更盛,並且簪插的數量和奢華程度達到了歷史巔峰,不過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制梳行業的獨立發展,進而促進了宋朝經濟的繁榮,如《夢梁錄》中記載:「官巷萬梳行」、「官巷內飛家牙梳鋪」。就連冠梳、木梳、象牙梳染色等小本買賣都生意興隆。
但是這樣的奢靡之風愈演愈烈,為了防患於未然,宋太宗不得不髮禁令加以整肅,宋仁宗也明文規定:「梳、冠最多闊一尺、長四寸,其質地也改用魚腦骨、象牙、玳瑁等製造」。
隨著社會經濟的繁榮,工筆繪畫的精進,宋朝的玉器達到了空前發展,婦女們又開始著迷以玉制冠,事實上,以玉制冠在唐代就有先例,當然與唐代豪奢的生活密不可分,據記載,唐高宗的女兒太平公主喜愛奢侈首飾,曾命工匠做了一頂冠,以玉為飾,稱「玉葉冠」,在當時稱的上是稀世珍寶、價值連城。
把花朵簪戴在髮髻上,也是古代婦女喜愛的一種裝扮,不過清代婦女更喜歡一種「金銀花縷」的頭花,然而好景不長,到清朝晚期,由於國家財政窘迫,製作頭花的材料也隨之轉為價低的鍍金、包金、絨花、絹花、甚至紙花、通草花,就連羽毛點翠的頭花,都用茜草染色代替了。
一朵花,一隻釵,一眾金銀翡翠,細微處,華麗處,無不充滿著時代的發展變化,無不述說著古老的歷史風雨。
結語
清代李漁在《閒情偶記》中說,假若佳人一味的「滿頭翡翠,環鬢金珠」,則「但見金而不見人,猶之花藏葉底,月在雲中」,是「以人飾珠翠寶玉,非以珠翠寶玉飾人也」。
李漁認為女子日常生活中,有一兩件做工精細、工巧別致的首飾,做些適當的修飾就足矣,切不可日日戴珠頂翠弄巧成拙,「珠翠寶玉,婦人飾發之具也,然增嬌益媚者以此,損嬌掩媚者亦以此」。
顯然,無論是妝容還是首飾,只需做些適當的點綴搭配皆可,畢竟美人之美在於內在的質的閃爍,而不是依靠外在的修飾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