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頭飾文化:滿頭珠翠或是一簪一珥,皆可伴一生

2020-12-22 王小小宛

披肩長發或是捲曲燙髮是現代女性最常見的髮式,但是如果一個披頭散髮的女子出現在古代的話,那她一定會被認定是一個瘋子或是犯人。自從周代《禮記》中明確規定:「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後,披髮就被視為不守禮法的不齒行為,而束髮梳髻才是封建社會最規矩、最普遍的髮式。

再加上古人傳統觀念中髮膚受之父母,不可輕易毀之,為此,留髮結鬢是古代男女的習俗,這也就催生了種類繁多的髮髻式樣,其中髮髻高大的高髻一直在古代女子的髮式中獨領風騷,而為了讓高髻更加高聳嫵媚,各種簪釵頭飾也就相應而生,不過,古代的頭飾並不只是襯託女子容顏的單品,更重要是頭飾是區分身份、地位,體現時代發展變化的標誌。

古代頭飾概況

01 步搖

步搖是古代漢族婦女的一種首飾,其名的由來也是趣味十足,「步搖上有垂珠,步則搖動也」,由此可知,之所以名為步搖,是因人走動的時候,綴著的垂珠隨著搖動,一步一搖。

步搖的製作材料較豐富,有金銀、瑪瑙,及各種珍珠,工藝精製,造型也「多以黃金屈曲成龍鳳,其上綴以珠玉點綴。六朝而下,花式愈繁,或伏成鳥獸花枝等」。

02 花釵

釵也是古代漢族婦女的一種首飾,由兩股簪子交叉組合或是兩條金屬絲到最後絞成一股,在裝飾物的結尾處綴有流蘇吊墜。

花釵是一種釵頭鏨刻、鏤空成不同紋樣花行的髮釵,可用來綰髮,其安插的方法多樣,有的橫插,有的豎插、有的斜插,也有自下而上倒插的。所插數量的多少也因髮髻需要而異,有人在髮髻左右各插一支,有人喜好插數支,一般情況下,一幅花釵紋樣相同、兩兩相對,分別左右對稱地插在髮髻上。

03 花鈿

花鈿是一種用金翠珠寶製成的花形首飾。自魏晉以來,還有一種說法為「金鈿」。《說文》中有「鈿,金華也」。因為古代「華」通「花」,所以金鈿又名「金花」。不過金鈿大多以花卉為造型,所以也稱花鈿。

古時候做花鈿的材料十分豐富,有用金箔剪裁成的,還有用珍珠、魚腮骨、魚鱗、茶油花餅、黑光紙、螺鈿殼及雲母等材料剪製成的各種花朵形狀的。

唐代女性喜歡在高高的髮髻上點綴花鈿,有的還喜好簪插數百枚花鈿,這樣的場面也是讓人嘆服。

04 發梳

唐代中後期,女性們對高大的髮髻情有獨鍾,這也就導致了插梳之風的盛行。最初的時候,女性們只在髮髻前單插一梳,之後發梳的數量逐漸增加,以兩把梳子為一組,上下相對而插,還有在髻前及其兩側共插三組的婦女,到宋朝後,婦女插梳的數量更多,甚至出現了滿頭插梳的形象。

當時的發梳大多是一種由銀片鏤空、鏨刻而成的銀梳。此外還有由和田玉製成的玉梳、象牙梳、白角梳。

05 巾環

巾環是古代男子頭戴頭巾或帽子上系束用的一種環形飾物。多見於金人服飾中,因北方金人統治者無論日常還是禮儀場合都習慣頭上戴頭巾,甚至金主完顏晏都是「頭裹皂頭巾,帶後垂」,所以巾環就成了金人頭上的裝飾重點。

而對玉的喜愛,又讓金人沉迷於巾環上的精雕細琢,如以金箔鏨刻打造成竹節形的中空巾環,還有雕刻精美紋樣的玉質巾環,又稱「玉屏花」。

06 頭花

頭花是由花頭和針梃兩部分組成的髮飾,大多以珍珠、寶石為原料。頭花是在簪的基礎上做了相應的改動,如「將不同粗細的銅絲做成花草枝葉、鳥獸蟲鰈、吉字祥符等的底託,再在其上前綴珍珠、寶石等物,然後按照設計圖形擺好集中固定在一根較粗的銅絲上,最後扎牢在針梃頂端的十字交叉點上」,這樣就形成懷抱簇擁的頭花。

07 花冠

以花為冠,戴於頭上,對於古人來說並不只是為了美觀,更多的是一種祈願,如漢代以後道教盛行,魏晉之後佛教盛行,而雖然宗教信仰不同,但蓮花對他們來說都是聖潔之物,這也就促成了蓮花冠的流行。

唐代時,唐人將冠帽做成花形戴於頭上。到宋朝後,宋人戴花冠的風氣更為盛行,如南宋《女孝經圖》中身穿鞠衣的皇后頭上戴著蓮花冠,除了完整的花朵形狀的花冠外,宋人還用許多朵小花簇擁成冠。

頭飾的簪戴儀式取決於自身的身份地位

歷代統治者為了穩固統治地位,採取了一系列政策建立貴賤尊卑的嚴格社會等級制度,以等級制度來區分人們的社會地位,而等級地位的不同又要求人們遵循不同的禮儀制度,大到國家法律制度,小到人們頭上的簪花風俗、頭飾佩戴都有地位和場合之別。

在漢代,步搖是屬命婦禮服範疇的首飾,也就是說步搖是與禮服相搭配的,並且製作材料昂貴,如皇后謁廟、助蠶時,頭戴的步搖「以黃金為主題,白珠璫繞,以翡翠為華雲,貫白珠為桂枝相繆」。

花釵也是地位等級的象徵,在唐代,婦女佩戴花釵的數量根據其自身的地位而定,「第一品花鈿九樹,翟九等。第二品花鈿八樹,翟八等。第三品花鈿七樹,翟七等。第四品花鈿六樹,翟六等。第五品花鈿五樹,翟七等」。

當然佩戴花釵者也是貴族階層,大眾百姓只是觀賞者。而為了彰顯身份的高貴,花釵的製作工藝和紋樣都極盡奢華,如花釵通體鎏金,釵頭採用鏨刻、鏤空工藝,最重要的是在鏨刻鏤空之前,工匠們必須先繪製出粉本,通過粉本進行形態的複製,從而使釵頭兩兩紋樣一致。為了體現等級尊卑,可謂是讓人們費盡心思。

此外鈿釵禮衣上的鈿釵數目的多少也取決於身份地位,鈿釵禮衣是唐代命婦的一種禮服,只有在莊重的場合才穿,如朝見皇帝或接待貴賓、嫁娶場合,「鈿釵禮衣,外命婦朝參、辭見及昏會則服之」,釵鈿數目的具體標準為「第一品九鈿,第二品八鈿,第三品七鈿,第四品六鈿,第五品五鈿」。

在古代,無需額外的修飾裝扮,一件釵鈿禮衣就是婦女的門面。

隨著社會發展,步搖開始在民間流行,尋常百姓日常生活中也可簪戴,「清晨插步搖,向晚解羅衣」,此後花釵也開始在民間流行,如庶人的女兒出嫁時也可簪戴花釵,不過因條件限制,她們只簪插工藝簡單,外層塗飾金銀琉璃的簡樸花釵。

雖然社會的發展和時代風尚的盛行,各種頭飾不再局限於宮廷、貴族,開始遍及各個社會階層並被廣泛使用。但頭飾的製作工藝和材質還是赤裸裸地昭示著不同的等級地位。

頭飾的紋樣和佩戴方式反映了時代的發展變化

大唐時期,中國南北統一,疆域遼闊,國家政治穩定、經濟發達,如此的繁榮盛世無疑促使頭飾文化有了更新的突破,並達到了富麗與雍容的頂峰,儘管唐朝中後期政治日趨腐朽,各個腐朽階級窮奢極侈,但此時人們的審美情趣趨向多元化、時代化,這也導致了頭飾走向更加富麗堂皇、雍容華貴。

到宋朝後,婦女的頭飾承唐代之遺風,依舊崇尚華麗,且花樣更新穎、時尚,可謂比唐代有過之而無不及。

在唐代,貴族婦女的頭飾不僅日益華美,並且為了適應花樣百出的髮式,頭飾的形狀、尺寸也隨之發生改變,當時婦女追求高之又高的髮髻,而為了追趕時尚潮流,社會上開始流行長達30-40釐米的髮釵和如手一般大的大梳,如陝西博物館收購的實物唐代鎏金菊花紋銀釵,其長29.8釐米,最寬處7.5釐米,重30克,如此之大的髮釵和當時婦女的三寸金蓮搭配一起,顯然是一幅「頭重腳輕」的新奇之景。

到宋代後,步搖花釵逐漸演變成女性髮髻兩邊展開的博鬢。而此時,插梳之風更盛,並且簪插的數量和奢華程度達到了歷史巔峰,不過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制梳行業的獨立發展,進而促進了宋朝經濟的繁榮,如《夢梁錄》中記載:「官巷萬梳行」、「官巷內飛家牙梳鋪」。就連冠梳、木梳、象牙梳染色等小本買賣都生意興隆。

但是這樣的奢靡之風愈演愈烈,為了防患於未然,宋太宗不得不髮禁令加以整肅,宋仁宗也明文規定:「梳、冠最多闊一尺、長四寸,其質地也改用魚腦骨、象牙、玳瑁等製造」。

隨著社會經濟的繁榮,工筆繪畫的精進,宋朝的玉器達到了空前發展,婦女們又開始著迷以玉制冠,事實上,以玉制冠在唐代就有先例,當然與唐代豪奢的生活密不可分,據記載,唐高宗的女兒太平公主喜愛奢侈首飾,曾命工匠做了一頂冠,以玉為飾,稱「玉葉冠」,在當時稱的上是稀世珍寶、價值連城。

把花朵簪戴在髮髻上,也是古代婦女喜愛的一種裝扮,不過清代婦女更喜歡一種「金銀花縷」的頭花,然而好景不長,到清朝晚期,由於國家財政窘迫,製作頭花的材料也隨之轉為價低的鍍金、包金、絨花、絹花、甚至紙花、通草花,就連羽毛點翠的頭花,都用茜草染色代替了。

一朵花,一隻釵,一眾金銀翡翠,細微處,華麗處,無不充滿著時代的發展變化,無不述說著古老的歷史風雨。

結語

清代李漁在《閒情偶記》中說,假若佳人一味的「滿頭翡翠,環鬢金珠」,則「但見金而不見人,猶之花藏葉底,月在雲中」,是「以人飾珠翠寶玉,非以珠翠寶玉飾人也」。

李漁認為女子日常生活中,有一兩件做工精細、工巧別致的首飾,做些適當的修飾就足矣,切不可日日戴珠頂翠弄巧成拙,「珠翠寶玉,婦人飾發之具也,然增嬌益媚者以此,損嬌掩媚者亦以此」。

顯然,無論是妝容還是首飾,只需做些適當的點綴搭配皆可,畢竟美人之美在於內在的質的閃爍,而不是依靠外在的修飾美化。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文化,民族頭飾文化,梳發
    由於宋代婦女頭上所插梳子過長,且左右兩側皆插,加之高髻高冠和繁多累贅的首飾,使得婦女上轎進門時,只能側首而人;在重大的禮儀場合,也只能行肅拜或拜手之禮,如此之況,已引起朝廷注意,頒法限定之。又《黔南識略》卷30記貴州苗族「男女皆挽髻向前,綰簪戴梳,衣服以青為色。男女勤耕作,種糯谷,女子銀花飾首,耳垂大環。"清《鳳凰廳志》記湘西苗族「富者頭戴大銀梳,銀索密繞其髻,裹以青繡帕。
  • 古代髮飾文化:女性頭戴髮釵興起於何時?聊聊古代的「髮釵」文化
    縱然無法身披綾羅綢緞,亦或是不能穿金戴銀,但對「首飾」的熱愛卻從未減退。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釵」,作為古代女性髮飾代表,極富高雅、時尚的審美情趣。古代女性戴髮釵習俗,最早可追溯至漢代近年來古裝影視劇特別火爆,人們在被各種劇情吸引的同時,對劇中人物的服飾、首飾也倍感興趣。由於古人有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說法,所以無論男女皆蓄長發,頭髮太長容易遮擋視線,所以他們就會用簪子將頭髮束緊。
  • 婚禮紀:細數古代新娘用的什麼頭飾
    古代新娘的頭飾是什麼1、舉辦中式婚禮的新娘多半會選擇古代新娘頭飾然後再配上中式禮服等一系列傳統中式禮服,設計古代新娘頭飾需要根據新娘整體造型來進行設計,利用髮飾修飾新娘臉型的缺點將新娘最完美的呈現出來。
  • 如今古風文化盛行,你可喜歡油紙傘?傳承油傘古代文化,與時共進
    遮風擋雨的一把小傘,守護兩個人的世界古風文化再度興起,你可喜歡?,一切變得更加有點別處的韻味,然而這種韻味也是人們生活中需要的,人的一生路漫漫,見過的傘也是紛紛,那有幾把傘能夠激起你的想要買下的欲望?說實話,我很喜歡古風的文化,也想儘自己的一份力量大力宣傳,傳承千百年的古風文化不能在我們這個時代沒落下去,做個積極宣傳古風文化的使者,我想我們都可以盡到自己的一份力量。我相信過去的輝煌在我們的幫助下,能夠再度登上往日的輝煌,或是超越往日也未必不可能。
  • 古代閨房頭飾收藏欣賞:美人可曾配玉梳
    收藏有時是一件傷感的事,古代閨房頭飾亦是如此,有些藏品的心思當如貓一般敏感,草長鶯飛,豪情滿懷之時,玉梳圓潤自然,清新沁人;感嘆世事無常、人生飄零的時候卻是稚澀晦暗,廖然傷情。玉梳的悠久,可以追溯到遙遠的新石器時代,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東北紅山文化遺址,浙江的良渚文化遺址中都出土過一些玉梳。可以想像那個冷兵熱血的時代,男兒愛青銅,女子配玉梳是何等的高貴雅致。
  • 蒙古族頭飾的秘密:是蒙古族女人的一生,也是唯一的「娘家人」
    自古以來,中國就有「衣冠之國」的美稱,中國的少數民族是「衣冠之國」的重要組成部分。「女人有錢戴在頭上,男人有錢用在馬上」這句話說的就是蒙古族頭飾。作為北方遊牧民族服飾中的一個活化石,蒙古族頭飾一直保留至今在。
  •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傳承文明,學習古代文化的一本好書
    非常感謝能收到這本好書《中國古代文化常識》(插圖修訂第四版),該書是王力教授主持並召集眾多專家共同編寫的關於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的簡明讀本,出版50餘年來前後歷經4次重要修訂,到今天仍然是大眾認識中國古代文化面貌最重要、最全面的基礎參考書,由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後浪出版公司出版。
  • 深圳廣東傲卡寢具伴一生的輕奢好家具!
    深圳廣東傲卡寢具伴一生的輕奢好家具!深圳品典家具旗下傲卡寢具用二十年的時間做一張好床!深圳品典家具佛山市品典家具正式投入生產,佛山市歐夢妮斯軟床繼續為大家提供一如既往的***家居產品!深圳深圳廣東傲卡寢具伴一生的輕奢好家具!深圳,中國時尚之都!一個中國時尚家居的設計城堡!歐夢妮斯,一顆閃耀的家居之星!深圳品典家具有限公司旗下***個高端家居品牌。
  • 葫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吉祥物
    古代中國人民喜歡將葫蘆放在家裡,寓意家庭驅災闢禍,家人健康長壽。葫蘆也是富貴的象徵,可以為家庭帶來財運。元代王禎《農書》中記載「匏之為用甚廣,大者可煮作素羹,可和潤作葷羹,可蜜前煎作果,可削條作幹」 「瓠之為物也,累然而生,食之無窮,烹飪鹹宜,最為佳蔬。」這說明古代那時人民就把葫蘆當作一種蔬菜食之,並摸索出一套吃葫蘆 的方法,既可燒湯,又可做菜,既能醃製,也可曬乾。燒湯後氣味清香,味道鮮美。現在社會食材豐富已經很少吃葫蘆的了。
  • 從中華農耕文化談起,漫談中國古代文人特有的隱逸思想
    中國古代社會一直都以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為主體,男耕女織、漁樵耕讀是中國農耕文化中的代表性特徵,這種文化也是千百年來經過歷史的洗禮所得出的經驗總結。早在先秦時期,就有一部民間流傳的《擊壤歌》曾經寫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
  • 蒙古族頭飾製作:體驗傳統民族文化魅力
    古韻猶存的頭飾,融匯了民族的集體智慧,也記錄了蒙古族的歷史和文化。今天我們的記者帶您了解蒙古族頭飾的製作過程。 她向我們介紹了蒙古族婦女頭飾的分類。 蒙古族頭飾多數採用金銀、玉石、水晶、瑪瑙等原料製作,經過了幾千年的發展,工藝造型,圖案紋樣發生了不小的變化,格日樂其其格最拿手的便是新娘頭飾的製作,這也是各類頭飾中最豪華的一款
  • 高橋一生飾演岸邊露伴-NHK真人劇版《岸邊露伴一動不動》
    JOJO漫畫系列雖然已經被真人電影過一次了,但沒想NHK竟然選擇了《岸邊露伴一動不動》出三集特別篇的真人劇,請了知名的男演員高橋一生出演岸邊露伴。岸邊露伴這個角色在JOJO系列的人物裡非常特殊,有一種JOJO的漫畫家荒木飛呂彥自我投影到作品中的感覺,岸邊露伴是住在杜王町的人氣漫畫家,在創作作品時不容許一絲妥協。他的替身能力「天堂之門」可以將人變成一本書,讓他讀取別人的人生經驗或是想法,也可以利用寫入敘述改變對方的行為。此前《岸邊露伴一動不動》也出過OVA的內容。
  • 從古代女子的頭飾可以看出,她們對於美的追求非常高
    古代女子的頭飾很美觀,但同時也很複雜,常常讓人分不清它們都有些什麼構造。比如分心和挑心是什麼,很多人不知道,但是它們卻起到了女性盤發的關鍵作用。一、挑心這是明代傳統婦女的一種髮式,在明朝初期時,女子們的髮髻式樣基本上保持了宋元時的形式。
  • 中國古代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研究,「衣冠王國」的本質
    本文乃作者寒寒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衣冠王國」之說,還指中國古代服飾無比精美。中國是著名的「聲明文物之邦"。馬王堆一號漢墓的絲織品、南宋黃異墓的服裝皆有類似的特點。而明清以來皇族和貴族的服飾更是五色絢麗、做工精美。
  • 這是個小漁村,住著古代阿拉伯人後裔,婦女髮髻和頭飾複雜漂亮
    這是個小漁村——潯埔村,住著古代阿拉伯人後裔,這裡的女性有著「戴簪花圈,插象牙筷」頭飾,她們與是與惠安女、湄洲女齊名的福建三大漁女之—。這裡保留有別具特色的傳統民俗文化。潯埔女既勤勞又美麗,至今還保留母系社會的走婚習俗。
  • 在中國古代,女子日常喜歡佩戴的裝飾品,有哪些呢?
    手鐲玉鐲,低調內斂又典雅是最能代表咱們東方女性的一種手腕上的配飾,玉鐲作為手腕上的飾品,不僅深受古代中國各階層的女性喜歡,在現代也是同樣深受廣大女性同胞們的喜愛。頭飾是古代衣服飾品中最顯露在外面最顯眼的飾品,而且古代的長裙,加上比較高水平位的髮飾頭飾和耳墜,把人們的關注的重點都集中在了人的上半部分,使得穿漢服長裙的女性看起來就更,身材挺拔修長。而相比小巧精緻貼耳的耳釘,耳墜形態多變材料豐富就有更多,更大的發揮空間。
  • 古代顏色中的文化擔當:青色
    上一篇文章中介紹了我國古代顏色的主要分類以及顏色背後的文化內涵,並且探討了古人獲取顏色的起源以及顏色與我國古代哲學之間的關係。在以後的文章中我們繼續探討我國古代顏色的文化內涵,這一期我們探討的是青色。和中華民族對應的顏色,大家最能夠想到的就是紅色和黃色。紅色素有中國紅的稱謂,每到春節的時候,世界各地的唐人街都是一片紅色。
  • 古代女子服飾裝扮盤點,中國的漢服賞心悅目
    古代女子服飾裝扮盤點,中國的漢服賞心悅目俗話說得好: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裡面,每個朝代的美女比比皆是,自然也有很多人研製出現在我們說的化妝品,也會有很多人會去精心打扮自己的。現在美妝博主也有很多是去學習古代各朝女子的仿妝的,給我們展示一下古代女子的妝容和裝扮。當然,每個朝代的也會有所不同,因為每個朝代盛行的東西也不一樣,也沒有我們現在這麼發達,想要什麼就有什麼,妝容打扮也是隨心所欲,古代女子畢竟是材料有限,但她們也依然能打扮得很漂亮。今天,小編就說對比對比各朝的服飾或是妝容吧。漢朝的服飾一般分為上衣下裳、深衣、襦裙等類型,漢服是漢族的傳統服飾。
  • 歷代傳統文化,服飾藝術的產生,原始宗教服飾觀
    巫覡衣冠一 溝通i天地的象徵張光直先生認為:中國古代文明中的一個重大觀念,是把世界分成不同的層次,其中主要的便是「天」和「地」不同層次之間的關係,不是嚴密隔絕,彼此不相往來的,中國古代許多儀式、宗教思想和行為的很重要的任務,就是在這種世界的不同層次之間進行溝通,進行溝通的人物就是中國古代的巫覡。
  • 蓋婭傳說使中國風潮吹遍九州,中國品牌走向世界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日益增強,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從某一時間起,在全球範圍內颳起一股中國風潮。這股中國風不僅表現在文化影響力的不斷擴大,也表現在中國時尚在全球興起。越來越多的中國服飾走出國門,走向世界,使全球人民為之震撼,讓他們感受到中華五千年文明的輝煌與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