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之所以能夠斬獲諾貝爾文學獎,各國翻譯家可謂功不可沒。
他的作品被廣泛翻譯後,提高了在世界上的影響力。莫言此次飛赴瑞典,特地以個人名義邀請了不少嘉賓,其中就有不少翻譯家。他還不止一次地在不同場合表示,這是為了表達對他們工作的深深謝意。「翻譯的工作特別重要,我之所以獲得諾獎,離不開各國翻譯者的創造性工作。有時候,翻譯比原創還要艱苦。」
陳安娜:最喜歡的是莫言那種「講故事的能力」
陳安娜生於1965年,師從著名漢學家、諾貝爾文學獎評委馬悅然,從事翻譯現代中文作品20多年。截至2012年,她已經翻譯了20部中文小說,其中包括莫言的《紅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生死疲勞》,並獲得過瑞典學院的翻譯獎。
陳安娜本姓古斯塔夫森,說起中文來流暢自如,很多人說她是「瑞典的中國人」。她在上世紀80年代嫁給了中國翻譯家萬之(原名陳邁平),隨夫取了中國姓氏。
陳安娜在上世紀90年代初第一次看到了莫言的作品——《紅高粱家族》。「我最早是在書店裡看的葛浩文的英文譯本,那時在瑞典不容易找到中文書,看了英文版覺得很不錯,後來買到中文版,因為覺得很有意思,就試試翻譯吧。這本書翻譯的時間蠻長的,因為那不是我的專業,我有別的工作,而且那時候沒跟出版社籤合同,就是自己慢慢譯。」
她也很喜歡張藝謀拍的同名電影。「當時就被那種異國風情的東西吸引,很殘酷又很漂亮。」陳安娜說,自己最喜歡的就是莫言那種「講故事的能力」。「看他的故事,你總覺得他會把你拉進那個世界。」
針對莫言小說中豐富的、富於生活氣息的語言,陳安娜在翻譯的時候也「犯了難」。「有一些罵人的話我也覺得很難,中國的語言很豐富,而且罵人方式跟我們非常不一樣,可能是我不太會罵人。」
葛浩文:20年前就「相中」莫言,寫信主動要求翻譯
早在20多年前,翻譯家、英國教授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就已經在眾多作家中「相中」莫言,主動寫信要求翻譯他的《天堂蒜薹之歌》。
葛浩文的翻譯嚴謹、考究,有「西方首席漢語文學翻譯家」之稱。目前,他已經將莫言十多部作品譯成英文。
葛浩文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自己感覺莫言故事中的「鄉土氣味」特別難以用英文表達出來,這是他翻譯莫言作品的難點。而且閱讀莫言的作品時,他時常會想到狄更斯。因為他們的作品都是圍繞著一個鮮明道義核心的鴻篇巨製,「大膽、濃烈、意象化而又強有力」。
吉田富夫:莫言獲獎後,他留下「保重,多多保重」
吉田富夫1935年出生,1955年考入著名學府京都大學,開始學習中文和中國文學。他在廣島的一個山村長大,村裡的生活經歷是他與莫言結緣的重要原因。「我從小從事農活,父親是打鐵的。莫言的周圍也有類似的人,《豐乳肥臀》裡就有打鐵的,這部小說裡母親的形象和我母親的形象一模一樣。」
截至目前,吉田富夫已翻譯並出版了7部莫言主要的長篇作品。第8部《天堂蒜薹之歌》剛於10月底翻譯完畢,即將出版。
在被問到「最想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的莫言說些什麼」的時候,吉田富夫只留下一句話:「保重,多多保重」。有評論稱,這是這位老人對莫言成名後的擔憂,也是對他深沉的鞭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