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演講全編》出版 莫言演講作品首次全面結集

2020-12-22 半島網

□半島記者  孟秀麗

2020年7月,浙江文藝出版社「KEY-可以文化」推出了中國首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的演講全編,該系列《莫言演講全編》共含三冊:《講故事的人》《我們都是被偷換的孩子》《貧富與欲望》,全面收入莫言25年來的精彩演講106篇,這也是莫言演講作品首次大規模集結編選。

莫言作為中國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世界級作家,他獲諾獎後甚至一舉一動都會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而對莫言的理解和關注終究要回歸文學,這106篇演講涵蓋了莫言走上文學道路的初衷、他的文學理念、他對自己作品的深入解讀,以及他對社會和文化的深邃思考,這套演講集裡正隱藏著莫言為何能走上諾貝爾文學獎領獎臺的秘密。

《講故事的人》書名來自莫言在2012年領受諾貝爾文學獎的同名演講,收入莫言自1999年至2018年的文學演講33篇,特別是2012年他領受諾貝爾文學獎期間的演講、榮獲第八屆茅盾文學獎的獲獎感言,以及2012年在復旦大學創意寫作班上的演講《想像的炮彈飛向何方》等;《我們都是被偷換的孩子》收入莫言1996年至2014年的文學演講36篇。有在世界文學大家作品研討會上的發言,有在中外文學和文化交流論壇上的演講,還有在中外大學講堂、圖書館或書展上的演講;《貧富與欲望》收錄了莫言自1999年至2019年的文學與文化演講37篇,其中多數內容既包含文學、又超越文學,具有深刻的時代意義和社會意義。

為了過上「一天三頓吃餃子的幸福生活」而寫作

在《講故事的人》中的多篇演講裡,莫言常常從自己的故鄉——山東高密東北鄉講起他是如何走上文學道路的,他在高密農村度過了童年和青年時期,這片土地培育了他的文學創作靈感,更是他多數小說的創作素材來源。在《飢餓和孤獨是我創作的財富》裡,莫言講述起年幼輟學的經歷給予了他親近自然和徜徉在幻想裡的自由;在《福克納大叔,你好嗎》,莫言講述了如何從福克納的創作中得到啟示,將高密東北鄉變成自己的文學王國;在《我為什麼寫作》裡,莫言坦承自己最初是為了過上「一天三頓吃餃子的幸福生活」而寫作:

「我是一個在飢餓和孤獨中成長的人,我見多了人間的苦難和不公平,我的心中充滿了對人類的同情和對不平等社會的憤怒,所以我只能寫出這樣的小說。當然,隨著我的肚子漸漸吃飽,我的文學也發生了一些變化。我漸漸地知道,人即便每天吃三次餃子,也還是有痛苦,而這種精神上的痛苦,其程度並不亞於飢餓。表現這種精神上的痛苦,同樣是一個作家的神聖的職責。」

正是這種對文學、對人、對生活的真誠,對故鄉的熱忱,使得莫言的筆下的人物和故事具有了豐富而生動的內涵和打動人心的力量。

作家要觸及人的靈魂,觸及時代的病灶

莫言也曾多次談起自己對文學的理解和他樸實而深刻的文學觀:「站在人的立場」「把所有人當成人來寫」「作為老百姓寫作」「觸及人的靈魂,觸及時代的病灶」;而做到這一切的方法,是「用耳朵閱讀」「貼著人來寫」「藉助想像力,賦予小說獨特的氣味」等等。莫言在《我的文學經驗》《作為老百姓的寫作》等多篇演講裡細緻而全面地和讀者分享了他寫作的經驗和方法。

莫言的文學觀也是建立在自己對自我、對社會的深刻認識的基礎上,正是在這樣對人的普遍而辯證的同情和悲憫、對自己的嚴厲審視下,他寫出了關於計劃生育問題的《蛙》,深刻剖析劊子手心理的《檀香刑》,關於農村改革過程中食品安全問題的《四十一炮》,關於腐敗問題的《酒國》,經歷過半個多世紀苦難的母親的故事《豐乳肥臀》,還有執著的單幹戶藍臉的故事的《生死疲勞》等等。這些人物的原型都來自莫言生活的故鄉,但又鮮活而豐富,仿佛是我們身邊的每一個普通人。藉由這一個個人物的故事和他們的眼睛,莫言寫出了近一個世紀中國的波瀾壯闊的歷史,同時也是一個個人的歷史。

在這三部演講集裡,莫言對自己的十一部長篇小說、一些中短篇小說的創作緣起,所要表達的思想,以及小說背後的故事也做了細緻而深入淺出、趣味盎然的講述。這些演講可以和長篇小說形成極佳的對照閱讀。藉由這些演講,讀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莫言長篇小說的豐富內涵,以及莫言在創作生涯中不斷尋找自己的聲音,求新求變的過程。

遠離馬爾克斯和福克納兩座灼熱的高爐

在這裡演講裡,尤其是《我們都是被偷換的孩子》一書收入的篇目中,莫言集中和讀者分享了自己通過閱讀,從國內外文學大家的作品中汲取營養,尋求共鳴,借鑑方法,並最終沉澱為自己的精神養料的經歷。

莫言開始寫作的時期正是外國文學被大量翻譯引進的八十年代,莫言在多篇演講中提到自己是如何從如饑似渴閱讀外國文學,學習拉美魔幻現實主義的寫作方法,到「遠離馬爾克斯和福克納兩座灼熱的高爐」,從中國傳統小說和民間文學中找到自己的聲音過程。

而這種遠離並不是將東西方文學傳統對立起來,「被偷換的孩子」這個概念就來自莫言極為崇敬的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的同名小說,這個意象取自歐洲民間故事「戈布林的嬰兒」,莫言以此來反思我們當代人是否還保持著一顆赤子之心,也藉此提出文學的功用之一是喚醒人們的純淨之心和勇氣;《一個人的聖經》《讓我受益匪淺的韓國小說》《試論文學創作中的九大關係》等演講分享了莫言如何從阿摩司·奧茲、帕慕克、陀思妥耶夫斯基、布爾加科夫等外國文學大家的作品中感受到他們理解和看待世界的不同方式,並深入討論了文學與政治,與生活,與作家等之間的關係。此外,莫言從翻譯角度出發的幾篇演講,則向讀者展示了他的作品被譯介、走向世界的過程,以及不同民族或國家的文學文化之間的互相影響和交流。

「悠著點,慢著點,十分聰明用五分,留下五分給子孫」

在自己的文學歷程和人生經歷之外,在更多的演講作品裡,莫言立足當下,放眼世界與未來,對當代社會的種種問題,文明的交流與傳承等問題展開了自己的思考,表達了他作為一個作家對時代的擔當。這些演講中有談論文學與青年,與影視,與網際網路關係的,如《文學與青年》《細節與真實》《文學個性化芻議》等;有站在亞洲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高度,探討文化交流、繼承與創新的,如《沒有個性就沒有共性》《只有交流,才能進步》等;還有如《悠著點,慢著點:「貧富與欲望」漫談》《東航西渡》《儒學與佛教》《我們的亞洲》等演講,以及最新收錄的莫言2019年在愛奇藝世界·大會網劇論壇上的演講《老作家與愛奇藝》等,則展示了莫言對於人類命運和文明的思考,以及技術進步對於當下寫作者提出的新的要求。尤其在《「貧富與欲望」漫談》一篇中,莫言提出了人類貪慾的膨脹帶來的環境汙染、食物浪費、科技的病態發展等一系列問題,並提醒人們「悠著點,慢著點」。

這三部演講集收入的106篇演講文字涵蓋了莫言二十多年來的幾乎全部演講作品。經過反覆編校、修訂、整理、分類編選,終於以相對完整的面貌和讀者見面。這二十多年間,莫言上百次出現在中外各大文學獎項頒獎典禮、各大文學論壇、高校、文學及文化等研討會上,這些演講語言幽默風趣、言辭懇切,充滿智慧的機鋒和廣闊的文學視野,呈現了莫言的人生經歷、創作道路、文學觀念,以及他站在世界文化的高度,對人類命運和文明的深邃思考。閱讀這些演講作品的過程,仿佛在和不同時期、不同側面的莫言對話,不僅是幫助我們走進莫言的作品,也是在走進他那個博大而智慧的心靈。

返回半島網首頁>>

相關焦點

  • 莫言、格非等名家演講 2020京東文學盛典之夜在京舉辦
    明星雲集的京東文學盛典之夜,通過主題演講、年度作品推介、精彩作品片段誦讀等豐富多彩的形式,共同探討文學、閱讀的深刻意義,以熱愛領閱不凡世界,開啟了全民閱讀新熱潮。  名家精彩演講,用實力彰顯文學魅力    2020京東文學盛典之夜的重頭戲之一是名家演講——莫言、格非、梅子涵、史航、紫金陳五位文學名家,在盛典現場精彩演講,他們對文學與人生、文學與社會的深刻思考,為讀者打開了一個不一樣的世界,引發讀者對文學世界的憧憬。
  • 馬悅然曾與莫言邊喝威士忌邊談小說「翻譯莫言作品沒要出版社一塊...
    2012年10月,馬悅然攜妻子陳文芬,受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世紀文景的邀請,來到上海出席一系列文化活動,談論詩歌和翻譯。馬悅然還在浦東發表了一個主題演講。華西都市報記者曾受出版社邀請,前往上海採訪了馬悅然和他的夫人陳文芬。嬌妻主動擔當主持人當時,馬悅然身穿中式對襟長褂,夫人陳文芬也是白底黑花中式衣著,很相配。
  • 莫言諾獎作品《蛙》紀念珍藏版來襲
    近日,莫言《蛙》(紀念珍藏版)出版。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該版本《蛙》是繼「莫言作品全編」系列平裝本及「莫言作品典藏大系」精裝本之後,最新推出的全彩插圖、精裝典藏、紀念版本。圖:莫言近照作為莫言最廣為人知的作品之一,《蛙》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2011年《蛙》榮獲第八屆茅盾文學獎;一年之後,莫言即榮膺諾貝爾文學獎桂冠。在諾貝爾文學獎評獎委員會授予莫言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時特別提及的莫言代表作品中,《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這部長篇小說,莫言曾醞釀十餘年,並在創作開始後三易其稿,潛心打磨。
  • 莫言《豐乳肥臀》:內容到底有多麼開放,才會被禁止出版
    比如這部《豐乳肥臀》,莫言因其獲得了文學獎,同時也因其毀譽參半,甚至該書還被迫停止出版。1995年這部書完結之後,便與讀者見面,初見《豐乳肥臀》這個書名,就讓那時的人們難以接受。再讀內容,更是「驚掉」下巴,在各種質疑聲中,這本書被禁止出版了。莫言都寫了什麼,書裡面的內容到底有多開放,才會被禁止出版?
  • 莫言諾獎獎章或添紅高粱元素 現場將奏《霸王別姬》
    莫言在斯德哥爾摩大學發表演講,並用山東口音朗讀刊登在《上海文學》的自己作品短篇小說《狼》   繼首次演講之後,莫言此番再秀「見招拆招」的高端「太極功夫」,機智幽默的回答多次引來笑聲和掌聲。   現場朗讀 《上海文學》山東口音   莫言在斯德哥爾摩大學的讀者見面會以朗讀小說的環節開始,在細節上頗為考究的他,並沒有隨便將自己的文字列印在白紙上朗誦,特意手持了一本刊有自己作品的 《上海文學》。
  • 專訪莫言作品日文版翻譯吉田富夫:願莫言獲獎後多多保重
    77歲的日本老人吉田富夫剛剛在自己家中翻譯完了莫言的《天堂蒜苔之歌》,這是他翻譯莫言的第8部作品。11月的一天,當我們採訪完吉田富夫,從他在京都的家中出來的時候,腦海裡不斷思索著是什麼力量讓年近80高齡的老人勤於筆譯。在這場莫言熱潮中,作為駐外媒體的我們一早便開始尋找莫言與日本的聯繫,我們希望莫言的作品可以乘著諾貝爾文學獎這列快車經由日本,到達世界更多的地方,然後在那裡生根發芽。
  • 愛寫日記的女廳官落馬,莫言曾為其新書作序
    大白新聞注意到,鄭金蘭已退休近五年,她曾擔任某行業作協名譽主席,在任時每天堅持記日記,並結集出版了《礦工手記》,著名作家莫言曾為該書作序:「希望金蘭大姐繼續『手記』下去……」仕途起步於濰坊,曾使「風箏文化」成為世界品牌公開簡歷顯示,鄭金蘭1952年7月生,山東青州人,中央黨校研究生學歷,1973
  • 莫言成功參軍惹眾怒,全村無一人送行,莫言:我永遠是高密的兒子
    民兵隊長給莫言送通知書,遠遠扔給他就頭也不回地走了。莫言臨走時,村裡竟然沒有一個人給他送行。多年後莫言向公眾坦白此事時,還是滿臉愧疚。在當時,莫言好幾次申請入伍當兵,但都因為家裡是中農成分沒能通過。當時公社武裝部長的兒子跟莫言是好朋友,有一天他主動找到莫言說:「你寫一封信,我交給我爸爸。」於是莫言寫了一封信交給了他,沒過多久,莫言的入伍通知書就傳下來了,他趁著鄉親們上工幹活的時間悄悄在棉花加工廠做了體檢。
  • 96年,《豐乳肥臀》出版引發批評莫言運動,作家劉白羽:世風日下
    1996年,作家劉白羽氣憤地翻完一部剛出版不久,名為《豐乳肥臀》的小說,立即在媒體上公開對作者莫言發表了抨擊。隨後,從文學界到普通讀者,都展開了對莫言的「口誅筆伐。」「文學垃圾!」「想出名想瘋了,竟然寫這種低俗的小說!
  • 晚熟的莫言,人生全是戲!
    「01「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獲獎後的首部作品。」頂著這道無形的壓力,莫言終於出書了。此時距離他201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已經過去整整8年。在這本書中,我開始理解莫言的語言魅力,也有點喜歡他了。是的,以前並不喜歡莫言,或者說腦海中沒太多印象。只知道他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只知道他的幾部作品被張藝謀拍成了電影,只看過他的《紅高粱》,看了開頭覺得冗長無趣,便沒有繼續讀了。
  • 莫言小說《豐乳肥臀》:有哪些大尺度的描寫,剛出版就被「監禁」
    被認為是當代「金瓶梅」的《廢都》,剛出版就有新聞報導說,某讀者模仿書中情節強.奸了自己的表妹。賈平凹一時之間成了眾矢之的,在那個「性」朦朧的年代,賈平凹被批駁得一無是處。從此和《廢都》一樣,莫言的《豐乳肥臀》走入「監禁」,不再對外出版。
  • 莫言是如何寫出《紅高粱》的
    其實,《紅高粱》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莫言青年時期的工友張世家為他提供的發生在家鄉的抗日戰爭素材。莫言在《〈紅高粱〉與張世家》一文中首次披露了《紅高粱》創作過程中的重要細節。1983年的春節,莫言回老家山東高密探親訪友,與舊時的工友張世家喝酒。
  • 獲得諾貝爾獎後的作家莫言,為什麼反倒被推下神壇,很多人喊打?
    過去的莫言,大名多隻流播在文學圈,因得獎成了公眾話題人物,反倒名聲更臭了,這也是真實輿情。好在莫言性子好,能應付,基本策略就是唾面自乾,「人不知而不慍」,沉默以對。他的態度始終沒變:當初在斯德哥爾摩作獲獎發言時,他一再表示,對面世界的是非紛紜,自己希望通過作品來說話。說實在的,莫言無非一操筆寫作的,還能有什麼「罪行」呢?
  • 翻譯者談莫言作品:有一些罵人的話我覺得很難
    莫言之所以能夠斬獲諾貝爾文學獎,各國翻譯家可謂功不可沒。  他的作品被廣泛翻譯後,提高了在世界上的影響力。莫言此次飛赴瑞典,特地以個人名義邀請了不少嘉賓,其中就有不少翻譯家。他還不止一次地在不同場合表示,這是為了表達對他們工作的深深謝意。「翻譯的工作特別重要,我之所以獲得諾獎,離不開各國翻譯者的創造性工作。有時候,翻譯比原創還要艱苦。」
  • 莫言被罵了整整8年,就因為拿了一個諾貝爾獎?
    無獨有偶,青年作家張一一在莫言獲獎後表達了與陳丹青幾乎一樣的觀點。唯一不同的是,張一一在面對記者採訪時,連陳丹青僅有的幾分委婉也棄之不顧,單刀直入地指出莫言之所以能獲得諾貝爾獎,全是靠賄賂評委換來的。
  • 莫言中大開講 建議結婚後再看我的小說
    「很高興和大家見面,今天我不是來演講的,因為我既不會演,也不會講。」身著淺藍格子襯衣、藏青色外套的莫言,甫一出場便以他一貫的幽默贏得滿堂喝彩。  莫言說,他前後共創作了近一百篇小說,塑造了數百個形形色色的人物,每一個人物幾乎在生活中都有原型。然而,他們究竟到底是誰?在講座中,莫言一一揭秘。
  • 莫言的高密:一方永恆神秘的王國
    在這樣的藝術曠野中,莫言從這些民間傳奇中得到啟發,塑造了太多性格鮮明的人物。比如不露聲色的頑強的黑孩、土匪餘佔鰲、多情的上官魯氏、慘遭「檀香刑」的孫丙等等。  「高密的地域文化是齊文化中典型的個性風範,有著泛神論色彩的動、植物崇拜意識。所以,與同代人的作品相比,莫言的文章中充滿著一種異常突出的神秘意味。」
  • 貶莫言的人都在貶什麼
    魯迅是天才作家,我願意用自己所有的作品換他一部短篇,如果能寫出像《阿Q正傳》在中國文學史有影響的作品,我寧願所有的作品都不要了。莫言看待魯迅這是莫言獲獎後,在公眾場合說的。2013年5月,也就是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的半年多時間裡,我國當代畫壇大家陳丹青以文藝批評的口吻對莫言獲獎表達了看法;陳丹青眼中的莫言我沒讀過莫言的東西,對他不感興趣,對他的祝賀是禮貌性的。莫言得獎和他的作品關係不大,是諾貝爾委員會識時務了。
  • 穆赫森·法爾加尼:莫言獲得諾貝爾獎是實至名歸
    穆赫森·法爾加尼:莫言獲得諾貝爾獎是實至名歸 可以說,他倆的支持、鼓勵給了我繼續翻譯中國古典文學作品的熱情、勇氣和信心。十多年來,我陸續翻譯出版了《道德經》《戰國策》《四書》《列子》《孫子兵法》《離騷》等多部中國古典文學作品。  記者:您是如何看待莫言及其作品的?
  • 潘凱雄丨拉開距離說「晚熟」 ——看莫言中短篇小說集《晚熟的人》
    今年8月,莫言終於出版了自己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八年後的首部中短篇小說集《晚熟的人》。儘管出版一部新著對過去的莫言而言無異於一件「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的常事,但他這次的出版行為卻必將釀成一樁 「事件」。何為? 莫言的創作力毋庸置疑,莫言的創作量雖算不上最高,但也絕不至於低到八年才出版一部作品,況且還只是一部中短篇小說的結集。莫言這是怎麼啦?難道莫言也患上「諾獎後症候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