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記者 孟秀麗
2020年7月,浙江文藝出版社「KEY-可以文化」推出了中國首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的演講全編,該系列《莫言演講全編》共含三冊:《講故事的人》《我們都是被偷換的孩子》《貧富與欲望》,全面收入莫言25年來的精彩演講106篇,這也是莫言演講作品首次大規模集結編選。
莫言作為中國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世界級作家,他獲諾獎後甚至一舉一動都會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而對莫言的理解和關注終究要回歸文學,這106篇演講涵蓋了莫言走上文學道路的初衷、他的文學理念、他對自己作品的深入解讀,以及他對社會和文化的深邃思考,這套演講集裡正隱藏著莫言為何能走上諾貝爾文學獎領獎臺的秘密。
《講故事的人》書名來自莫言在2012年領受諾貝爾文學獎的同名演講,收入莫言自1999年至2018年的文學演講33篇,特別是2012年他領受諾貝爾文學獎期間的演講、榮獲第八屆茅盾文學獎的獲獎感言,以及2012年在復旦大學創意寫作班上的演講《想像的炮彈飛向何方》等;《我們都是被偷換的孩子》收入莫言1996年至2014年的文學演講36篇。有在世界文學大家作品研討會上的發言,有在中外文學和文化交流論壇上的演講,還有在中外大學講堂、圖書館或書展上的演講;《貧富與欲望》收錄了莫言自1999年至2019年的文學與文化演講37篇,其中多數內容既包含文學、又超越文學,具有深刻的時代意義和社會意義。
為了過上「一天三頓吃餃子的幸福生活」而寫作
在《講故事的人》中的多篇演講裡,莫言常常從自己的故鄉——山東高密東北鄉講起他是如何走上文學道路的,他在高密農村度過了童年和青年時期,這片土地培育了他的文學創作靈感,更是他多數小說的創作素材來源。在《飢餓和孤獨是我創作的財富》裡,莫言講述起年幼輟學的經歷給予了他親近自然和徜徉在幻想裡的自由;在《福克納大叔,你好嗎》,莫言講述了如何從福克納的創作中得到啟示,將高密東北鄉變成自己的文學王國;在《我為什麼寫作》裡,莫言坦承自己最初是為了過上「一天三頓吃餃子的幸福生活」而寫作:
「我是一個在飢餓和孤獨中成長的人,我見多了人間的苦難和不公平,我的心中充滿了對人類的同情和對不平等社會的憤怒,所以我只能寫出這樣的小說。當然,隨著我的肚子漸漸吃飽,我的文學也發生了一些變化。我漸漸地知道,人即便每天吃三次餃子,也還是有痛苦,而這種精神上的痛苦,其程度並不亞於飢餓。表現這種精神上的痛苦,同樣是一個作家的神聖的職責。」
正是這種對文學、對人、對生活的真誠,對故鄉的熱忱,使得莫言的筆下的人物和故事具有了豐富而生動的內涵和打動人心的力量。
作家要觸及人的靈魂,觸及時代的病灶
莫言也曾多次談起自己對文學的理解和他樸實而深刻的文學觀:「站在人的立場」「把所有人當成人來寫」「作為老百姓寫作」「觸及人的靈魂,觸及時代的病灶」;而做到這一切的方法,是「用耳朵閱讀」「貼著人來寫」「藉助想像力,賦予小說獨特的氣味」等等。莫言在《我的文學經驗》《作為老百姓的寫作》等多篇演講裡細緻而全面地和讀者分享了他寫作的經驗和方法。
莫言的文學觀也是建立在自己對自我、對社會的深刻認識的基礎上,正是在這樣對人的普遍而辯證的同情和悲憫、對自己的嚴厲審視下,他寫出了關於計劃生育問題的《蛙》,深刻剖析劊子手心理的《檀香刑》,關於農村改革過程中食品安全問題的《四十一炮》,關於腐敗問題的《酒國》,經歷過半個多世紀苦難的母親的故事《豐乳肥臀》,還有執著的單幹戶藍臉的故事的《生死疲勞》等等。這些人物的原型都來自莫言生活的故鄉,但又鮮活而豐富,仿佛是我們身邊的每一個普通人。藉由這一個個人物的故事和他們的眼睛,莫言寫出了近一個世紀中國的波瀾壯闊的歷史,同時也是一個個人的歷史。
在這三部演講集裡,莫言對自己的十一部長篇小說、一些中短篇小說的創作緣起,所要表達的思想,以及小說背後的故事也做了細緻而深入淺出、趣味盎然的講述。這些演講可以和長篇小說形成極佳的對照閱讀。藉由這些演講,讀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莫言長篇小說的豐富內涵,以及莫言在創作生涯中不斷尋找自己的聲音,求新求變的過程。
遠離馬爾克斯和福克納兩座灼熱的高爐
在這裡演講裡,尤其是《我們都是被偷換的孩子》一書收入的篇目中,莫言集中和讀者分享了自己通過閱讀,從國內外文學大家的作品中汲取營養,尋求共鳴,借鑑方法,並最終沉澱為自己的精神養料的經歷。
莫言開始寫作的時期正是外國文學被大量翻譯引進的八十年代,莫言在多篇演講中提到自己是如何從如饑似渴閱讀外國文學,學習拉美魔幻現實主義的寫作方法,到「遠離馬爾克斯和福克納兩座灼熱的高爐」,從中國傳統小說和民間文學中找到自己的聲音過程。
而這種遠離並不是將東西方文學傳統對立起來,「被偷換的孩子」這個概念就來自莫言極為崇敬的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的同名小說,這個意象取自歐洲民間故事「戈布林的嬰兒」,莫言以此來反思我們當代人是否還保持著一顆赤子之心,也藉此提出文學的功用之一是喚醒人們的純淨之心和勇氣;《一個人的聖經》《讓我受益匪淺的韓國小說》《試論文學創作中的九大關係》等演講分享了莫言如何從阿摩司·奧茲、帕慕克、陀思妥耶夫斯基、布爾加科夫等外國文學大家的作品中感受到他們理解和看待世界的不同方式,並深入討論了文學與政治,與生活,與作家等之間的關係。此外,莫言從翻譯角度出發的幾篇演講,則向讀者展示了他的作品被譯介、走向世界的過程,以及不同民族或國家的文學文化之間的互相影響和交流。
「悠著點,慢著點,十分聰明用五分,留下五分給子孫」
在自己的文學歷程和人生經歷之外,在更多的演講作品裡,莫言立足當下,放眼世界與未來,對當代社會的種種問題,文明的交流與傳承等問題展開了自己的思考,表達了他作為一個作家對時代的擔當。這些演講中有談論文學與青年,與影視,與網際網路關係的,如《文學與青年》《細節與真實》《文學個性化芻議》等;有站在亞洲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高度,探討文化交流、繼承與創新的,如《沒有個性就沒有共性》《只有交流,才能進步》等;還有如《悠著點,慢著點:「貧富與欲望」漫談》《東航西渡》《儒學與佛教》《我們的亞洲》等演講,以及最新收錄的莫言2019年在愛奇藝世界·大會網劇論壇上的演講《老作家與愛奇藝》等,則展示了莫言對於人類命運和文明的思考,以及技術進步對於當下寫作者提出的新的要求。尤其在《「貧富與欲望」漫談》一篇中,莫言提出了人類貪慾的膨脹帶來的環境汙染、食物浪費、科技的病態發展等一系列問題,並提醒人們「悠著點,慢著點」。
這三部演講集收入的106篇演講文字涵蓋了莫言二十多年來的幾乎全部演講作品。經過反覆編校、修訂、整理、分類編選,終於以相對完整的面貌和讀者見面。這二十多年間,莫言上百次出現在中外各大文學獎項頒獎典禮、各大文學論壇、高校、文學及文化等研討會上,這些演講語言幽默風趣、言辭懇切,充滿智慧的機鋒和廣闊的文學視野,呈現了莫言的人生經歷、創作道路、文學觀念,以及他站在世界文化的高度,對人類命運和文明的深邃思考。閱讀這些演講作品的過程,仿佛在和不同時期、不同側面的莫言對話,不僅是幫助我們走進莫言的作品,也是在走進他那個博大而智慧的心靈。
返回半島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