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凱雄丨拉開距離說「晚熟」 ——看莫言中短篇小說集《晚熟的人》

2020-12-10 騰訊網

今年8月,莫言終於出版了自己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八年後的首部中短篇小說集《晚熟的人》。儘管出版一部新著對過去的莫言而言無異於一件「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的常事,但他這次的出版行為卻必將釀成一樁 「事件」。何為?

莫言的創作力毋庸置疑,莫言的創作量雖算不上最高,但也絕不至於低到八年才出版一部作品,況且還只是一部中短篇小說的結集。莫言這是怎麼啦?難道莫言也患上「諾獎後症候群」?單是這兩個問號就足以具有強大的「吸睛」力,而一旦形成強大的「吸睛」力,自然也就成了一樁「事件」。果不其然,《晚熟的人》甫一面世,立即形成文壇乃至社會熱點話題之一。現在三個月過去了,關於「晚熟」的熱已然降溫,拉開了這段距離再來回望「晚熟熱」和《晚熟的人》作品本身,或許也是一種「晚熟」。

《晚熟的人》的確有不同於一般作品之處,它足以從不同的維度去觀察、去考量,從而觸發不同的話題:

——比如從市場反應角度。《晚熟的人》上市不足三個月,銷量直逼60萬。必須要點透這個60萬背後的不易:第一,這只是一部中短篇小說集,在中國的文學圖書市場上,新小說集的銷量普遍遠不及一部新長篇小說新作的銷量,而在當下市場中,一部新長篇的首發能在兩萬冊左右就已是不錯的業績;兩個月直逼60萬冊的銷量即便是整個文學圖書市場的排行進入TOP10應該不是問題;第二,儘管今年8月到11月我們已進入「後疫情時期」,圖書市場開始緩慢復甦,但所謂「報復性」消費並未在這裡出現,實體店儘管有兩位數增長,但那終究只是以上半年的業績為基數;線上渠道看上去熱鬧,但終究也只有三五個點的增幅;第三,依照前三個月的銷售態勢或過往的行業經驗,60萬冊的銷售絕對還遠未觸頂,高位在哪不好說,但基本可以肯定的是《晚熟的人》將會由暢銷轉為常銷。僅此三點,絕對就足以稱其為當下中國文學圖書市場上的一個典型案例。

——比如從話語流行角度。《晚熟的人》中的「晚熟」二字迅速成為一個可以從諸如人生、處世、反諷、自嘲……等各個角度進行解讀的社會流行語,一時間「晚熟」成為人們交流時的一種談資。這種現象令人想起本世紀初中信版的引進圖書《誰動了我的奶酪》和《郵差弗雷德》,書名中的「奶酪」隨即成為 「如何面對改變」的隱喻,而 「郵差」則一度成為忠誠、敬業的代名詞。這種現象很有意思,背後所折射的其實是彼時彼處社會比較普遍存在的某種精神、情緒或心理狀態。在一定意義上,這或許也是莫言的這部新作迅速熱銷的緣由之一呢。

當然,這些個角度固然和《晚熟的人》皆有關聯,但基本上又都還是游離於作品的邊緣。至於《晚熟的人》是否真的意味著莫言創作的「熟」,那還得深入文本本身考察後再下判斷,而且我相信這種判斷依舊難免眾說紛紜。

其實,在莫言這樣層級的作家的不同作品之間硬要分出個伯仲叔季,本身就是一種「自取其辱」的行為。本文標題說的「晚熟」絕對不是說莫言在獲得諾獎八年後的創作更加成熟,而是指較之於他此前的創作,《晚熟的人》中的藝術表現的確出現了一些明顯的變化。我注意到這部集子中一個有趣的現象:整部作品集收中短篇小說凡12篇,其中最早的一篇創作於2011年;三篇起稿於2012年,但直到2017年才改定;四篇創作於2017年,四篇即創作於今年。在這12篇中,越是創作時間靠後者,其變化的痕跡就越明顯。

這些個變化在《晚熟的人》上市後兩個多月的時間內,先後已為那些睿智的讀者們一一指出。要感謝當下這個偉大的「網際網路」時代,藉助於強大的搜尋引擎,我們可以很便捷地轉引羅列幾則有趣而又有事實支撐的說法:

比如:打滑的文風不再明顯,溜冰看不到了;

比如:依然是取自故鄉人事,但奇人異人少了,更多的是聚焦當下,融入自己對社會新生問題的觀察與思考;

比如:不再聚焦英雄好漢王八蛋,而是轉向那些最平凡最不起眼的人物;

比如:過往那種汪洋姿肆、夢幻傳奇的東西少了,更多了些冷靜直白、靜觀自嘲;

比如:12部作品中的11部都有一個老莫言之外的新莫言出現;

…………

以上描述的這些變化雖未必完全確切,但大體也都是客觀存在。何以要「變」?固然可以從求新求變是文學創作永恆的追求這個角度來解釋,但如果我們將莫言的這些變化置於更長的時間和更廣的空間予以考察,或許又會有另一番心得。

莫言的處女作雖發表於1981年,但其成名卻要到四年後《透明的紅蘿蔔》面世,特別是再往後一年《紅高粱》在《人民文學》雜誌的刊出,莫言這兩個漢字在新時期文壇留下的深厚烙印就再也無從抹去。那毫無羈絆的奇特想像、對色彩的奢侈潑灑、對通感橫衝直撞的調度以及恣意縱橫的敘述都使得看慣了傳統文學作品的文壇為之一驚:紅蘿蔔咋就透明了呢?抗戰居然還可以這樣表現……其實就在莫言名聲大振的同時,還有一股力量也在迅速崛起,那就是被稱為「先鋒文學」的餘華、蘇童、格非、孫甘露、馬原等一批青年作家的迅速崛起,他們的創作固然各有其特點,但其共同的「先鋒」稱號又昭示著他們創作的一個相同點——實驗性。莫言與這批「先鋒」作家同時同場亮相,但同樣充滿實驗性寫作的莫言卻從未歸於「先鋒」的大旗之下,這也是我心中的一個未解之謎。難道就僅僅只是因為莫言稍稍年長一點,還是莫言的實驗表面上沒有那幾位作家走得極端?這些似乎都是題外話了,但不管怎樣,莫言也好,先鋒作家也罷,無論他們間的創作呈現出多大的差異,但其文學創作的血脈中都流淌著一支共同的血型則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自19世紀末興起至20世紀上半葉走向極盛的雖名目繁多但卻被統稱為「西方現代派」的文學。

站在今天來回望上世紀80年代後半葉的這段文學發展歷史,無論如何評價,本著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方法,我們總得承認這股文學思潮在那時的出現一定有著當時社會的、時代的、文學的等多重原因綜合使然。而如果我們將視野進一步放大、視線進一步拉長,我們同樣又會發現:世界上的許多文學創新的始作俑者一開始常常都是以極端甚至偏激的形式登上歷史舞臺,追隨者則或多或少地帶有生澀的痕跡。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當這些極端的文學方式漸呈司空見慣之勢後,那些個創作上曾經走過的 「極端」便隨之開始 「反撥」,當然這些個 「反撥」絕不是簡單地回到過去,而是在新層面上的一次新的融合。考察上世紀後半葉的西方文學以及新世紀的中國文學,都能夠清晰地看到這樣一種發展變化的軌跡。

離開《晚熟的人》而極為簡略概括地回溯了剛剛過去不久的這段歷史,其實就是想為莫言何以「晚熟」提供一個更寬的視野和更長的視線。置於這樣一個稍大些的時空中再來看莫言的新作,變化顯而易見。不僅莫言在變,餘華、格非、蘇童……後來的寫作不也同樣在發生變化嗎?而僅就莫言的「晚熟」而言,給當下文學創作帶來的思考也是多維度的,比如對深刻性與可讀性關係的處理,比如對敘述主體的「復調」式的使用,比如明寫實暗反諷的鮮明對比等等,只是限於篇幅就無法一一展開了。

一句話:我想在獲得諾獎八年後,莫言如果依舊不見新作,或是推出的首部新作依舊「一如既往」,那就不是「晚熟」而是「夾生」或「熟大了」呢。

作者:潘凱雄 (知名文藝評論家)

編輯:郭超豪

責任編輯:王彥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晚熟的莫言,人生全是戲!
    「做一個晚熟的人。「01「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獲獎後的首部作品。」頂著這道無形的壓力,莫言終於出書了。此時距離他201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已經過去整整8年。《晚熟的人》其實是莫言的短篇集,收錄了他獲獎前後的12部中短篇。書中描寫了很多他身邊的「小人物」,有街坊鄰居、有親朋好友、有同行等等。日本的諾獎得主大江健三郎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在世界上給短篇小說排出前五名的話,莫言的應該進去。
  • 回歸故土,他用左鐮寫作|莫言《晚熟的人》
    探討這些作品,不只是認識莫言新的寫作成果,也是理解莫言與當代文學有意味的關係。莫言新作《晚熟的人》2020年8月,獲諾貝爾文學獎8年後的莫言攜中短篇小說集《晚熟的人》再度於公眾視野中亮相,對「諾獎魔咒」的質疑作出了無聲的回答。
  • 薦書|莫言新書《晚熟的人》:「講故事的人」回來了
    莫言《晚熟的人》人民文學出版社 2020年8月莫言曾說:「我是一個講故事的人。」像福克納書中的約克納帕塔法一樣已然成了文學地標的高密東北鄉,也不過是莫言用一個又一個的故事構築的文學幻境。即將由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的新作《晚熟的人》中,匯集了他創作的十二部中短篇小說,都是莫言說給大家的「新故事」,依然取材自「故鄉人事」,但面貌全新——聚焦當下,融入對於時代新生問題的觀察與思考。十二個故事篇幅緊湊,卻各有曲直,新鮮的、驍勇的、星羅棋布的敘述裡塑造了一系列「應時而變」的人物,他們像是從我們身邊走出去的人,健步如飛,從小說的這頭一直奔跑到小說的那一頭。
  • 什麼是《晚熟的人》?5問莫言新作,其直播首秀化身「知心爺爺」
    昨天剛出版的莫言新作——中短篇小說集《晚熟的人》正熱得燙手,距離他上部作品出版已有十年。作為中國首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桂冠當頭,莫言在獲獎最初的一年裡,竟然忙得一整年連一本書都沒看。《晚熟的人》如同莫言的獲獎後記,他將自己寫進小說,用幽默的筆調,毫不避諱地向讀者敞開了獲諾獎後的生活裡外。全書一共十二個故事,讀者可以隨著故事中的「莫言」,見證一次「衣錦還鄉」之旅,也見證百態人情,萬象世間。
  • 莫言發出首個抖音短視頻,「晚熟」會不會成為流行詞?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孫雯作家莫言也玩抖音?這是真的。9月3日,莫言以短視頻創作者@莫言的身份,通過抖音短視頻與讀者分享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新作《晚熟的人》。除了分享新書,莫言還發起「尋找晚熟的人」話題,希望徵集更多的「晚熟」故事。抖音話題一經上線,瀏覽量於當天突破3100萬次,莫言本人抖音視頻點讚超35萬,12小時《晚熟的人》銷量已經突破1.5萬冊,衝上當日抖音話題熱榜。
  • 千言萬言何若莫言直播首秀 「晚熟」的莫言自稱優良品種
    亮相直播首秀,莫言卻穿上了一件30年前的襯衣,他自我打趣:「現在身材大變,別的穿不了,反倒是當時肥的現在還能穿了。」在新書《晚熟的人》中,莫言寫的故事,卻比這件襯衣的年頭還要漫長。「小說裡的很多人物都是我的小學同學,一下子回到50多年前,半個多世紀的故事一直延續到現在,小說裡的人物隨著社會的發展,在成長,在晚熟。」
  • 名家讀書|畢飛宇解讀《晚熟的人》:老莫言之外跑出一個新莫言
    『編者註:此文為著名作家、茅盾文學獎得主畢飛宇在莫言《晚熟的人》新書分享會的速記稿,由人民文學出版社授權紅星新聞發布。』莫言《晚熟的人》新書分享會現場(左一為畢飛宇,右二為莫言)老實說,《晚熟的人》裡面好多人物我印象深,因為時間關係,在《鬥士》裡面的武功這個人物,我的印象非常深。中篇《火把與口哨》裡面的三嬸,也許還得再加上三叔,這兩個人是一體的,但比較下來,三嬸完整度更高。
  • 從今天起,做個「晚熟的人」|雪櫻天使讀書會第十二期精彩回顧
    12月13日,迎來雪櫻天使讀書會第十二期,主講人與大家分享諾獎獲得者、著名作家莫言的最新力作《晚熟的人》。按照慣例,首先介紹了莫言的創作心路和代表作品,這部作品,是莫言回到故鄉,追述往事,與此前作品不同的是,他從幕後來到臺前,既是作者,也是小說中的人物。
  • 本土、現實、小說的回歸丨莫言近作研討會實錄
    潘凱雄(出版人、評論家):莫言這樣一部作品,我想它可以引起多個方向的話題。譬如說從市場的角度來分析,一部中短篇小說集,能夠在它出版兩個半月的時間裡發行量突破50萬,這在當下,特別是在今年這樣一個疫情時期,是一個奇蹟。譬如說這個書名《晚熟的人》,可以從各個角度去理解。
  • 真正成大器的人,都是飽經風霜歷練而晚熟的人,唯此方可堪當大任
    我們常說一個人在該懂人情,知世故,知情愛的年紀,卻看似懵懂未知的人,就是晚熟,我想晚熟的人一定有一顆純真而自由的內心,所以他敢於在應該的年紀,尋求看似不該的超越和自我突破,就像帶著新作,再次出現在公眾視野的莫言。
  • 莫言獲諾獎後的第一部作品,果然沒有讓人失望
    莫言的三嬸是個可憐的女人,年紀輕輕就死了丈夫,沒過多久,1歲多的兒子被狼叼走了。她不信,一直說6歲的女兒撒謊。女兒喝下了一瓶敵敵畏,留下一張紙條:我沒有撒謊,是兩條大黃狗把弟弟拖走了。為了怕三嬸尋短見,莫言的父母讓他必須時刻跟著她。
  • 本土、現實、小說的回歸 | 莫言近作研討會實錄(下)
    他在演講中說,很希望能夠在鄉村中發現新人和新事。所謂「新人新事」,按照我的理解,是在舊人身上發現新人,在舊事身上發現新事,把很多要素引進來,所以他需要巨大的時空跳躍。這本小說集整體上踐行了莫老師個人對短篇小說的理解,並且很好地呈現出來,應該是水到渠成的結果。劉瓊(《人民日報》文藝部副主任):
  • 晚熟的人:他們靈魂純潔無暇,卻一直不受人待見
    前言最近網上有一股熱潮,都在討論莫言先生的新書《晚熟的人》,莫言自己坦然,他就是一個晚熟的人,卻一直不受身邊人待見。其實在我們的身邊,你都有這樣的感受,有些人年紀輕輕,思想閱歷都很豐富,而且識人一針見血,他們往往少年得志。
  • 晚熟-中國儒家智慧(溫、良、恭、儉、讓)
    莫言在《晚熟的人》中說:善良的人都晚熟,而且是被獵人催熟的,後來雖然開竅了,但仍然善良和赤誠,不斷地尋找同類,最後成為最孤獨的一個。當我看到這句話,我的心和靈魂都被擊中了。作為一個30多歲的人,不知道有多少次被人嘲笑和批評幼稚,多少次努力也無法讓自己變得和他們一樣「成熟」,困擾始終在我心裡,原因卻總無法找到。莫言,這位中國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人,卻在不經意間解答了我多年的困惑。這首簡短的語句中將我的人生刻畫的如此真實,仿佛我們倆認識一樣。看起來我們的同類還是很多的,孤獨也不會是最終的歸宿,缺少的是勇於相信別人的勇氣。
  • 思想界|《脫口秀大會》楊笠爆梗:女性在脫口秀中如何言說自己?
    莫言最新短篇小說集《晚熟的人》:諾獎得主能打破「桂冠枷鎖」嗎?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八年之後,莫言推出了自己的最新短篇小說集《晚熟的人》。這本作品的出版距離他上一部小說出版已經有十年的時間。這十年當中,莫言都在忙什麼?
  • 得諾貝爾獎卻被罵了整整8年,莫言的作品為啥不被認可?
    文學圈的嘲諷一時間成為媒體們的新聞點,不斷的發布引導,一些看了作品但是沒有 達到的期望值的粉絲也加入了「嘲諷大軍」之中。一些人就說莫言作品裡面有醜化中國人的形象,不夠真實,是為了拿獎而寫作。可以說新書《晚熟的人》就是一次證明,是莫言閉關八年的產物,也是人性的自我回答,如何從謾罵和鮮花掌聲中體會人性,莫言用自己的筆觸記錄生活的真真假假。
  • 莫言突圍記
    □ 趙瑜莫言對那些早年無法評價的家鄉人,經過了這麼多年的觀察,終於有了結論,這一次,莫言用文火將他們都燉在了《晚熟的人》這本小說集裡。《晚熟的人》是小說集中的同名小說,莫言成名之後,家鄉總有利用他的名氣賺錢的人,莫言寫了一個非常幼稚的髮小的故事。
  • 晚熟的鴿子的幾個特點分析
    鴿子有早熟的鴿子,也有晚熟的鴿子。現在你看到的多數的鴿子其實都比較早熟一些。但是也有晚熟的鴿子。晚熟的鴿子雖然成長相對慢一點,但是後期往往更加穩定。那麼晚熟的鴿子有什麼特點呢?第一,胎毛褪去比較慢。你看現在的小鴿子的胎毛,很快就都會褪去。
  • 黃金蜜4號晚熟黃桃樹苗介紹
    作為晚熟黃桃中哪個品種比較好呢?小編今天就介紹一個晚熟黃桃的優良品質--黃金蜜4號晚熟黃桃樹苗介紹。黃金蜜4號桃樹苗屬於特晚熟黃肉鮮食桃,它是由中國農科院鄭果所培育的優質品種。其綜合性狀表現優良,品質極佳,深受種植戶的喜愛與消費者的歡迎,市場認可度高,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 張愛玲說出名要趁早,莫言說大器晚成,到底哪一種才是人生贏家?
    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在獲獎八年後出了一部有關「大器晚成」的故事集,名叫《晚熟的人》,裡面講述了12個有關晚熟之人的小故事。當然,我們可以把它當做故事來看,而這些故事裡面的真真假假誰又說得清呢,小說總是來源於生活,而生活又永遠比小說還要精彩及不可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