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熟的莫言,人生全是戲!

2020-12-18 周讀書社

「做一個晚熟的人。「

01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獲獎後的首部作品。」

頂著這道無形的壓力,莫言終於出書了。此時距離他201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已經過去整整8年。

《晚熟的人》其實是莫言的短篇集,收錄了他獲獎前後的12部中短篇。

書中描寫了很多他身邊的「小人物」,有街坊鄰居、有親朋好友、有同行等等。

日本的諾獎得主大江健三郎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在世界上給短篇小說排出前五名的話,莫言的應該進去。

在這本書中,我開始理解莫言的語言魅力,也有點喜歡他了。

是的,以前並不喜歡莫言,或者說腦海中沒太多印象。

只知道他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只知道他的幾部作品被張藝謀拍成了電影,只看過他的《紅高粱》,看了開頭覺得冗長無趣,便沒有繼續讀了。

我對莫言的了解僅此而已。

02

在圖書館讀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第一次體會到短篇小說的魅力。

此後讀到的《象棋的故事》《人鼠之間》《羊脂球》等,讓我更加堅信,唯有短篇小說才是考量一個作家真正實力的標準。

《晚熟的人》裡的幾個短篇,談不上頂尖,絕對也是上乘了。

「有的人,小時膽小,後來膽越來越大,」蔣二道,「有的人,少時膽大,長大後膽越來越小,這就是早熟和晚熟的區別。」

這句話是晚熟的蔣二對早熟的常林說的。早熟的常林越活膽子越小,最後喝百草枯自殺了。

晚熟的蔣二小時候是村子裡遠近聞名的「傻子」,後來某天突然頓悟了,借著莫言成名的機會發了財。

不過,晚熟的蔣二隻是世俗意義上的晚熟,絕不是符合莫言心中的晚熟標準。

莫言認為晚熟分為兩種,第一種是,現實生活中,有的人看起來智力沒有開化,幹一些被大家嘲笑的傻事,但是後來事實證明這樣的人一點都不傻。

還有一種人,很長一段時間內是故意裝傻,揣著明白裝糊塗,以此迴避掉很多的矛盾。

蔣二就屬於後者。

晚熟的蔣二做了太多投機的事情了,就連後面博得滿堂彩的戲,也是被安排的滿滿的。到最後,聰明人反被聰明誤。

楊千嬅唱的《人情世故》中有句歌詞,假裝什麼都糊塗,假裝什麼都瞑目,小聰明沒用,扮小人物,完全作不了主。

晚熟的蔣二尚不具備大器晚成的智慧,還是小人物的小聰明。

所以,莫言對蔣二沒有讚許的意思,反而,對早熟的常林,莫言是偏愛的。

否則不會用那麼多筆墨來寫常林的臭屁,否則這段臭屁不會讀起來如此精彩。

沒錯,我特別喜歡莫言對常林臭屁的這段往事回憶。

寫的非常生動有趣,正因為如此才格外突出了讀者對於常林喝農藥自殺這件事的震驚。

這句話反過來講同樣成立,正是常林喝農藥自殺,才顯得兒時早熟的常林是如此鮮活生動。

這種前後反差的寫作手法,莫言在接下來的描寫中同樣運用到了。

03

12個短篇故事中,《火把與口哨》是唯一讓我無法理解的故事。主要內容很簡單就是莫言三叔一家的慘死。

如前所訴,莫言在前面寫的有多美好,結局就有多悲愴。

宋老師與楊結巴的友情,三叔與三嬸的愛情,都是高山流水覓知音,就連莫言本人都羨慕不已。

宋老師和兒子死於熊熊大火之中,楊結巴哭得昏天搶地。

三嬸在宋老師喪葬那天嫁過來,兩家人在巷子裡遇到,一個是白事,一個是喜事。讓這門喜事也不喜了,莫言在這裡埋下伏筆。

沒過幾年,三叔在煤礦工作時,瓦斯爆炸喪命。留下一歲半的兒子清泉和六歲半的女兒清靈。

禍不單行。

小兒子被野狼叼走了,唯一的見證者就是女兒。

有謠言說,小清靈在撒謊,弟弟是被人販子拐走了。

悲痛欲絕的三嬸,此時理智全無。逼問女兒:那天,是不是有一個老太婆,給你吃了一塊糖?」

沒幾天,小清靈就喝滅蚊子用的敵敵畏,死後留下幾行字。

娘,我沒sd huang……是兩條大黃狗把弟弟tud走了。連莫言都沒勇氣回憶的這段往事,我看了心裡也很難受。這世上人言可畏,小清靈承受太多她不該承受的。

後來,某天夜裡,莫言和三嬸帶上斧頭、手電筒、火把,上山捅了狼窩,把大灰狼和狼崽子全殺了。

給兒子報完仇的三嫂病了,一心求死。

最後,三嫂也死了。

就這樣,故事結束了。

但是,我想不通莫言為何要說這個故事呢?難道只是單純的紀念三叔一家嗎?也許真是這樣,也許不是如此。

火把與口哨的象徵性意義太明顯了,可是我無法琢磨透,或者說我不敢深究其含義。

04

莫言在《晚熟的人》開頭寫道:一個人,特別想成為一個什麼,但始終沒成為一個什麼, 那麼這個什麼也就成了他一輩子都魂牽夢繞的什麼。

莫言夢想做個鐵匠,所以在這本書的開頭就寫了打鐵和鐵匠的故事。

還寫了《表弟寧塞葉》、表弟的同學《詩人金希普》、高密東北老鄉《澡堂與紅床》總共12個故事。

這些故事裡的主角都是小人物,在這些小人物身上我看到了很多相似的身影,就像生活中遇到的真人真事一樣。

但是,每個故事的結尾都有種「未完結」的感覺,不是意猶未盡,而是未完待續。

晚熟的莫言,也許在告訴我們:只要生命不息,故事仍將繼續。

藝術源自生活,只要生活繼續,莫言的文學創造也不會停止。

這種藝術也是最具生命力的!

最後,分享書中我最喜歡的這段話:

「三個人站成三角形,三柄錘互相追逐著,中間似乎密不通風,有排山倒海之勢,有雷霆萬鈞之力,最柔軟的和最堅硬的,最冷的和最熱的,最殘酷的和最溫柔的,混合在一起,像一首激昂高亢又婉轉低回的音樂。

這就是勞動,這就是創造,這就是生活。少年就這樣成長,夢就這樣成為現實, 愛恨情仇都在這樣一場轟轟烈烈的鍛打中得到了呈現與消解。」

相關焦點

  • 回歸故土,他用左鐮寫作|莫言《晚熟的人》
    探討這些作品,不只是認識莫言新的寫作成果,也是理解莫言與當代文學有意味的關係。莫言新作《晚熟的人》2020年8月,獲諾貝爾文學獎8年後的莫言攜中短篇小說集《晚熟的人》再度於公眾視野中亮相,對「諾獎魔咒」的質疑作出了無聲的回答。
  • 潘凱雄丨拉開距離說「晚熟」 ——看莫言中短篇小說集《晚熟的人》
    《晚熟的人》中的「晚熟」二字迅速成為一個可以從諸如人生、處世、反諷、自嘲……等各個角度進行解讀的社會流行語,一時間「晚熟」成為人們交流時的一種談資。這種現象令人想起本世紀初中信版的引進圖書《誰動了我的奶酪》和《郵差弗雷德》,書名中的「奶酪」隨即成為 「如何面對改變」的隱喻,而 「郵差」則一度成為忠誠、敬業的代名詞。
  • 千言萬言何若莫言直播首秀 「晚熟」的莫言自稱優良品種
    川報觀察記者 肖姍姍千言萬言何若莫言。7月31日晚,莫言諾獎後首部作品《晚熟的人》在騰訊視頻直播間舉行了「雲」上分享會。黃渤、郭麒麟、歐豪、華少、霍尊、梁天等文藝圈大咖,紛紛亮相直播前的打call視頻,「千言萬言何若莫言,十年等待,莫言老師諾獎後首部作品《晚熟的人》馬上要和大家見面了!」「與我交流,與我討論,甚至與我爭論……」這是直播開始前,莫言向網友們發出的邀約。
  • 莫言發出首個抖音短視頻,「晚熟」會不會成為流行詞?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孫雯作家莫言也玩抖音?這是真的。9月3日,莫言以短視頻創作者@莫言的身份,通過抖音短視頻與讀者分享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新作《晚熟的人》。除了分享新書,莫言還發起「尋找晚熟的人」話題,希望徵集更多的「晚熟」故事。抖音話題一經上線,瀏覽量於當天突破3100萬次,莫言本人抖音視頻點讚超35萬,12小時《晚熟的人》銷量已經突破1.5萬冊,衝上當日抖音話題熱榜。
  • 薦書|莫言新書《晚熟的人》:「講故事的人」回來了
    莫言創造了一個以「高密東北鄉」為地標的文學世界,這片土地上融匯了真實與想像的故事,不僅可以看作中國社會的縮影,並且能延伸至全人類的生存境遇。他的作品被譯為英、法、德、意、日、西、俄、韓等五十多種語言,在世界範圍內產生了廣泛影響。
  • 名家讀書|畢飛宇解讀《晚熟的人》:老莫言之外跑出一個新莫言
    『編者註:此文為著名作家、茅盾文學獎得主畢飛宇在莫言《晚熟的人》新書分享會的速記稿,由人民文學出版社授權紅星新聞發布。』莫言《晚熟的人》新書分享會現場(左一為畢飛宇,右二為莫言)老實說,《晚熟的人》裡面好多人物我印象深,因為時間關係,在《鬥士》裡面的武功這個人物,我的印象非常深。中篇《火把與口哨》裡面的三嬸,也許還得再加上三叔,這兩個人是一體的,但比較下來,三嬸完整度更高。
  • 真正成大器的人,都是飽經風霜歷練而晚熟的人,唯此方可堪當大任
    我們常說一個人在該懂人情,知世故,知情愛的年紀,卻看似懵懂未知的人,就是晚熟,我想晚熟的人一定有一顆純真而自由的內心,所以他敢於在應該的年紀,尋求看似不該的超越和自我突破,就像帶著新作,再次出現在公眾視野的莫言。
  • 什麼是《晚熟的人》?5問莫言新作,其直播首秀化身「知心爺爺」
    昨天剛出版的莫言新作——中短篇小說集《晚熟的人》正熱得燙手,距離他上部作品出版已有十年。作為中國首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桂冠當頭,莫言在獲獎最初的一年裡,竟然忙得一整年連一本書都沒看。《晚熟的人》如同莫言的獲獎後記,他將自己寫進小說,用幽默的筆調,毫不避諱地向讀者敞開了獲諾獎後的生活裡外。全書一共十二個故事,讀者可以隨著故事中的「莫言」,見證一次「衣錦還鄉」之旅,也見證百態人情,萬象世間。
  • 張愛玲說出名要趁早,莫言說大器晚成,到底哪一種才是人生贏家?
    我們聽過見過太多關於「大器晚成」的例子,相比於張愛玲的「出名要趁早」,到底哪一種才能使人生更加圓滿,更加幸福,做此生的人生贏家?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在獲獎八年後出了一部有關「大器晚成」的故事集,名叫《晚熟的人》,裡面講述了12個有關晚熟之人的小故事。
  • 得諾貝爾獎卻被罵了整整8年,莫言的作品為啥不被認可?
    莫言:最好的回應方式就是作品自從莫言獲獎後一些人就猜測很長階段莫言會沉寂,不願提筆再寫,其次就是不敢嘗試,以免壞了自己的名譽。時隔8年莫言重新帶著新書《晚熟的人》回歸,可以說這是對八年裡面造謠者的回應。
  • 從今天起,做個「晚熟的人」|雪櫻天使讀書會第十二期精彩回顧
    12月13日,迎來雪櫻天使讀書會第十二期,主講人與大家分享諾獎獲得者、著名作家莫言的最新力作《晚熟的人》。按照慣例,首先介紹了莫言的創作心路和代表作品,這部作品,是莫言回到故鄉,追述往事,與此前作品不同的是,他從幕後來到臺前,既是作者,也是小說中的人物。
  • 晚熟-中國儒家智慧(溫、良、恭、儉、讓)
    莫言在《晚熟的人》中說:善良的人都晚熟,而且是被獵人催熟的,後來雖然開竅了,但仍然善良和赤誠,不斷地尋找同類,最後成為最孤獨的一個。當我看到這句話,我的心和靈魂都被擊中了。莫言,這位中國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人,卻在不經意間解答了我多年的困惑。這首簡短的語句中將我的人生刻畫的如此真實,仿佛我們倆認識一樣。看起來我們的同類還是很多的,孤獨也不會是最終的歸宿,缺少的是勇於相信別人的勇氣。
  • 莫言沉寂8年後攜新作歸來:當別人聰明伶俐時,我們又傻又呆
    2012年,莫言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之後便沉寂了8年,周圍很多人都說他已經江郎才盡了,更是驗證了諾獎魔咒——得了諾獎之後的作家都會陷入長時間的停滯,不能寫出更好的作品。直到2020年,莫言帶著他的新作《晚熟的人》重磅回歸。
  • 寫作|當莫言從幕後走到臺上,故事就有意思多了
    又說,「莫言獲諾獎後,一時眾說紛紜,面對各界聲音,莫言說,『那是別人說別人』。」我恍若醍醐灌頂。近來讀莫言新作《晚熟的人》,我又有了新的認識。米蘭·昆德拉在《小說的藝術》中寫道:「任何時代的所有小說都關注自我之謎。」
  • 莫言突圍記
    □ 趙瑜莫言對那些早年無法評價的家鄉人,經過了這麼多年的觀察,終於有了結論,這一次,莫言用文火將他們都燉在了《晚熟的人》這本小說集裡。《晚熟的人》是小說集中的同名小說,莫言成名之後,家鄉總有利用他的名氣賺錢的人,莫言寫了一個非常幼稚的髮小的故事。
  • 晚熟的人:他們靈魂純潔無暇,卻一直不受人待見
    前言最近網上有一股熱潮,都在討論莫言先生的新書《晚熟的人》,莫言自己坦然,他就是一個晚熟的人,卻一直不受身邊人待見。其實在我們的身邊,你都有這樣的感受,有些人年紀輕輕,思想閱歷都很豐富,而且識人一針見血,他們往往少年得志。
  • 本土、現實、小說的回歸丨莫言近作研討會實錄
    有人說這是帶有強烈反諷意味的詞,有的指向人生,有的指向所謂「新的莫言」。這樣一個中短篇小說集出版兩個多月時間引發這麼多話題,這本身就構成了一個現象。《晚熟的人》和他以前的小說創作相比,的確出現了很明顯的變化。很多非專業讀者也都指出了這一點。
  • 本土、現實、小說的回歸 | 莫言近作研討會實錄(下)
    以下是下半場嘉賓發言的摘選——本土 現實 小說的回歸——莫言《晚熟的人》研討會現場實錄(下)徐則臣(《人民文學》副主編、作家):在我看來,《晚熟的人》是在舊的莫言風格基礎上生出一種新的看世界的語法,而且我也相信,他的這個語法對於我們當代的寫作很有啟示。梁振華(北京師範大學教授):
  • 莫言獲諾獎後的第一部作品,果然沒有讓人失望
    莫言的三嬸是個可憐的女人,年紀輕輕就死了丈夫,沒過多久,1歲多的兒子被狼叼走了。她不信,一直說6歲的女兒撒謊。女兒喝下了一瓶敵敵畏,留下一張紙條:我沒有撒謊,是兩條大黃狗把弟弟拖走了。為了怕三嬸尋短見,莫言的父母讓他必須時刻跟著她。
  • 《莫言演講全編》出版 莫言演講作品首次全面結集
    □半島記者  孟秀麗2020年7月,浙江文藝出版社「KEY-可以文化」推出了中國首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的演講全編,該系列《莫言演講全編》共含三冊:《講故事的人》《我們都是被偷換的孩子》《貧富與欲望》,全面收入莫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