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思想者和權勢者必然一直存在矛盾

2021-01-07 騰訊網

[導讀]「不存在一種預先設定的使命。對於作家也好,詩人也好,他要表達的思想是通過文本來表達的,如果說有使命的話,我不喜歡使用『使命』這個術語,它是後來生成的,是讀者從文本中得出來的。」

莫言(左)、阿多尼斯談文學創作。

8月13日,敘利亞詩人阿多尼斯來到北京與中國文學家莫言展開了一場主題為「從傷口長出翅膀:文學在古老東方的使命」的對談。阿多尼斯與莫言都認同一個創作原則——站在人性的角度寫作。

>>阿多尼斯簡介

阿多尼斯本名阿里·艾哈邁德·賽義德·阿斯巴,1930年出生於敘利亞拉塔基亞一個阿拉維派家庭。他在世界詩壇享有盛譽,近年來一直是諾貝爾文學獎的熱門人選,曾榮獲布魯塞爾文學獎、馬其頓金冠詩歌獎等。他有關詩歌革新與現代化的見解影響深遠,並在阿拉伯世界引起巨大爭議。他旨在重寫阿拉伯思想史、文學史的巨著《穩定與變化》,被公認為研究阿拉伯文學及文化的經典著作。

□談文學使命

作家詩人通過文本表達

阿多尼斯認為有關文學的使命、文學和社會的關係存在很大的分歧,因此他更願意去談自己的一些經驗和體驗。

在對談伊始,莫言謙虛地稱,他並沒有做好和一位偉大的詩人對話的準備,他稱作家和詩人很相似,最隱秘的應該在他的詩歌裡面,在他的文章裡面已經講了。

阿多尼斯說:「不存在一種預先設定的使命。對於作家也好,詩人也好,他要表達的思想是通過文本來表達的,如果說有使命的話,我不喜歡使用『使命』這個術語,它是後來生成的,是讀者從文本中得出來的。」

□談文學創作

好的詩歌可以超越時空

阿多尼斯稱,他在創作的過程中不願意使用「人民」「祖國」這樣的字眼,而更願意使用「人」,詩歌應該是詩人與讀者的一種相會。同時,阿多尼斯認為任何人都不能說很了解自身,這點恰恰是人的幸運,一個作家或者一個詩人的寫作目的首先是為了更好地了解自身、他人、世界。對於他來講,寫作意味著一種探索,一種對自我、對他者、對世界的探索。

對於這種觀點,莫言十分贊同,他說:「一個詩人的寫作,不會說是我要為人民來歌唱、我要為祖國來寫作,這樣的話就把詩歌給看小了,也會把文學看小。」莫言認為,站在人的角度上的寫作,毫無疑問是小說家和所有從事藝術創作的人,必須遵循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一旦詩歌、小說具體到跟意識形態等量齊觀一樣高的層面上,我想這種藝術就失去了它超脫於現實的意義。所以好的詩歌應該是超越時空的。」

□談作品的翻譯

寫作時不要去考慮翻譯

在談及作品的翻譯時,莫言幽默地說:「我特別欽佩懂外語的人,我在上世紀80年代寫作時沒有考慮過我的作品要翻譯成外文,那時我所面對的就是中國讀者。」莫言分析說中國的詩人很少有能把自己的作品翻譯成外文,很多作者在面對翻譯的時候是沒有選擇的,他甚至稱在選擇翻譯家的時候是撞大運。

莫言稱中國作家的作品越來越多地受到國際的關注,所以作品的翻譯是整個作家人群面對的一個問題。莫言提出「寫作的時候就應該忘掉翻譯,痛快淋漓地表達內心的想法,不能夠為了方便翻譯而減低對語言的追求,這樣的損失是巨大的,不值得的。」同時他認為翻譯是一種創作,高明的翻譯家無論多難的作品也會翻譯得很好。

而同時身為翻譯家的阿多尼斯則從更加專業的角度分析了作品的翻譯問題。他說:「文學作品中,詩歌的翻譯相對於小說更難。每一種語言都有自己的結構,詩歌的翻譯者要破壞原有的結構去建立一種相似的結構,從這種意義上說翻譯就意味著叛逆,為了忠實原則而叛逆。詩歌的翻譯者必須是詩人,但是小說的翻譯者不一定是小說家。」

□談文化

思想者權勢者必然存在矛盾

中國和阿拉伯民族有近似的文化背景和近代的命運,不但有古老的東方的久遠的文化,還有被殖民的近代歷史。這一點體現在文學上會有什麼相似處?兩位作家也說出了他們的觀點。

阿多尼斯用穆罕默德的一句話「知識雖然遠在中國,也當求之」,來回答這個問題。他總結說:「對於阿拉伯的詩歌,我了解一個情況,阿拉伯古代詩歌沒有一位真正偉大的詩人是所謂的謳歌人民,相反,阿拉伯大詩人對於我們所稱的人民持批判的態度,也可以說批判人民體現了阿拉伯詩歌有史以來的特點,不知道中國詩歌是不是存在這樣的情況。」

莫言說:「創作者和權勢的較量是中國歷史的一個方面,但是不能代表整個歷史的全部,因為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非常複雜、立體,偉大的思想家不屑於跟他們鬥爭。我們看到每個時代,權勢者總是和思想者之間存在矛盾,這是每個朝代都沒法改變的。當然把歷史簡化成單線條或者簡單的表述是難以概括的。」

阿翁未停止質問與思考

活動當天,已入耄耋之年的阿多尼斯身穿粉色襯衣,眼神中充滿了活力,雙手一直配合著他的講話比劃著,他所呈現出來的不僅僅是老人的睿智、生命的思考、人性的經驗,還有可貴的精神活力。從阿多尼斯的發言中,我能感覺到這位老人從來沒有停止過質問和思考,這也許才是一位詩人的狀態。

相關焦點

  • 6年間與1000多位名人嘉賓對話,這位「思想者」在想什麼?
    6年間與1000多位名人嘉賓對話,這位「思想者」在想什麼?、馮侖、許鞍華、賈平凹、畢淑敏等思想者同行他是跨界文化思想交流平臺——「拙見」的創始人田延友什麼樣的人,才是思想者?
  • 著名雕塑《思想者》到底在思考什麼?
    今天分享給大家的是一位經常赤身裸體出現在大庭廣眾的男人,這位身材健碩、線條勻稱、單手託腮、赤身裸體,遠看如牙痛患者,近看似哲學巨擘的雕像,是法國藝術家奧古斯特·羅丹晚年最為得意的作品——《思想者》。想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知道《思想者》最早並不是一個獨立的雕塑,而是跟一座名為《地獄之門》的雕塑在一起,而這個《地獄之門》取自於但丁的《神曲·地獄篇》。
  • 思想者獨行
    如果給自己戴一頂高帽的話,我算是一個草根思想者。 闖哥今天分享的題目是《超宏觀思維》,一個小時的分享竟然準備了60頁的PPT,足見他的認真。他提及的接近30位的大人物,我僅僅能辨別出三分之一。他認為區塊鏈和比特幣大概率會成為顛覆現有社會底層邏輯和銀行金融體系的利器,並且認為趨勢不可阻擋。
  • 莫言說,張煒「是一個勤奮的勞動者,深刻的思想者,執著的創新者」
    作家莫言認為,張煒「是我們這個時代作家裡面,一個勤奮的勞動者,深刻的思想者,執著的創新者」。從上世紀80年代初的清純——像一潭清水一樣,像天籟的《聲音》那樣一種清純乾淨的寫作,慢慢地發展到像《古船》那樣的厚重、像《九月寓言》那樣的華麗、像《刺蝟歌》那樣的尖銳、像「高原系列」那樣的寬闊,張煒的創作脈絡是非常清晰的,他在思想上的不斷蛻化很值得讚許。
  • 莫言小說的意義和藝術特質
    一直以來,中國對西方文化是有很強大的關注和認同的,但是相比較而言,西方世界對中國當代文化的關注非常少。此次莫言獲獎,西方世界對中國當代文學乃至於中國當代文化的關注,都會明顯加強。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文化在隨著時代大潮發生變革,在建構自己的文化自信心,並且,希望通過諾貝爾文學獎的途徑,來獲得世界的認同。中國人的開放和大氣,就是要在一個平等的層面,和世界文化交流,得到相互尊重。
  • 《檀香刑》:莫言的大踏步撤退文學代表作,哲學下的酷刑文化反思
    莫言是我國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他的作品具有獨特的風格和特色。他的作品既有典型的尋根主義特色,又受西方現代主義的影響。莫言擅長從民間汲取靈感,常常將中國近現代的大事件作為素材,通過其獨特的"中西結合"的敘事方式呈現出來。他善於運用不同的視角切換,以流動的方式將故事展現在讀者面前,通過不同的敘事視角,變換不同的人稱敘事,不斷改變小說中敘述者與故事的關係。
  • 莫言:我要告訴世人,作惡必下地獄
    2000年,莫言的《紅高粱》入選《亞洲周刊》評選的「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2005年莫言的《檀香刑》全票入圍茅盾文學獎初選。2011年莫言憑藉作品《蛙》獲得茅盾文學獎。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 貶莫言的人都在貶什麼
    有名人指引,千萬讀者必然落井下石。藝術是來源於傳承和欣賞,何苦說莫言是一個只說髒亂差的作家呢。那麼莫言的書總是被禁,封的次數不差賈平凹,這不是像前輩大師一樣被當時認為是「低劣」的表現嗎?鑑定作家的優劣自然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很多優秀作家成長之路也更不是一路坦途。莫言亦然。
  • 我們為什麼要用仰視的角度去看《思想者》?
    這些浮雕也是根據但丁的《神曲》創作的,《思想者》是後來才從《地獄之門》獨立出來,放大3倍。最初羅丹將其命名為《詩人》,象徵著但丁對地獄中的種種罪惡靈魂的思考。從《思想者》那沉重低垂的頭顱,緊張蜷縮的腳趾,和渾身緊張的肌肉中,人們可以感受到人類對惡的掙扎。人類的靈魂束縛於肉體中,他們在極力擺脫獸性的欲望,讀到了從獸類變成思想者的困苦。
  • 千言萬言何若莫言直播首秀 「晚熟」的莫言自稱優良品種
    對於這本書能否回答「諾獎魔咒」,莫言覺得現在還很難斷定,「要等讀者讀完之後,他們來判斷。這個魔咒是客觀存在的,很多作家獲獎後,很難再有力作,或者獲獎的都是七老八十,巔峰時期已經過去,有的甚至很快告別了人世,但是也有很多作家獲獎後仍然寫出了偉大的作品,比如馬爾克斯,他獲獎後創作的《霍亂時期的愛情》,至今還在被我們閱讀,那是了不起的巨著。」
  • 莫言的這本書,給他帶來了眾多非議,但為何仍然是他最滿意的作品
    在莫言的作品《豐乳肥臀》中,上官魯氏四處借種生子的行為看似荒淫濫交,其實是在生存環境的逼迫和香火觀念內化的合力作用下的必然選擇,而根本不是人物形象的任意所為,更不是作家個人的隨意編造。自然,男權規範的外在要求和香火觀念的內化過程並非無關,而是同一過程的兩個層面,是同步一體的關係。上官魯氏一生的苦難遭際,具體細緻地顯示了女性是怎樣被男權文化異化的過程,以及被異化後又如何去異化後來者,在這樣的意義上,上官魯氏的身份不再單純,她既是受害者,又是施害者,香火觀念何以能夠代代相傳的原因由此也得到了充分說明。
  • 莫言談魯迅:我所有的作品,都比不上《阿Q正傳》
    索性,肉體的飢餓並未扼制莫言對思想和精神的渴望,他慣愛看四大名著和一些經典的外國著作,例如《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可惜,這樣忙裡偷閒的時光並未能持續太久,莫言小學五年級時便因故輟學了,之後是長達十年的農村勞作。
  • 本土、現實、小說的回歸 | 莫言近作研討會實錄(下)
    用早慧的人攢出來的東西去看莫言老師的高密東北鄉——一個曾發源了儒家文化並能顯示中國底層倫理結構的土壤——我讀到的是這種倫理的變化,以及這背後的歸順機制和傳承機制是什麼。我舉個例子,比如他裡面經常講我們是裝傻的民族,我們同時也是好鬥的民族。人物身上的這些性格特徵,與具體的那一片土地存在著怎樣的關係。又比如說基層的善惡倫理怎麼來運轉。
  • 羅丹的雕塑《思想者》為什麼這麼有名
    法國雕塑家奧古斯特·羅丹 《思想者》畢竟,要想簡單又不失逼格,Cos思想者當然是最佳選擇。為了用肌肉來表現雕塑的寓意,羅丹的雕塑通常是沒有穿衣服的,也因為這樣,我們才能看到《思想者》的肌肉非常緊張,以至於身體抽縮、彎壓成一團。從他緊鎖的眉頭和咬拳頭姿態,似乎能感受到他沉浸在痛苦中。到底是什麼讓他全神貫注?要弄明白這個,我們得先知道另一個真相,《思想者》是巨型雕塑的一部分,單飛後它才火得一塌糊塗。
  • 翻譯者談莫言作品:有一些罵人的話我覺得很難
    莫言之所以能夠斬獲諾貝爾文學獎,各國翻譯家可謂功不可沒。  他的作品被廣泛翻譯後,提高了在世界上的影響力。莫言此次飛赴瑞典,特地以個人名義邀請了不少嘉賓,其中就有不少翻譯家。他還不止一次地在不同場合表示,這是為了表達對他們工作的深深謝意。「翻譯的工作特別重要,我之所以獲得諾獎,離不開各國翻譯者的創造性工作。有時候,翻譯比原創還要艱苦。」
  • 專訪莫言作品日文版翻譯吉田富夫:願莫言獲獎後多多保重
    《豐乳肥臀》裡的母親和自己母親一樣 人民網:是什麼樣的想法讓您決定開始翻譯莫言的作品? 吉田富夫:這個比較複雜。像大家知道的那樣,中國先是進入毛澤東時代,後來開始文化大革命,之後又改革開放,每一段時期,作為在日本的年輕中國文學研究者也多多少少會受到影響。
  • 回歸故土,他用左鐮寫作|莫言《晚熟的人》
    《地主的眼神》明寫「我」因為寫了一篇作文與老地主孫敬賢發生的人生糾葛,實寫孫敬賢的命運遭際,階級鬥爭介入到鄉村倫理中發生的矛盾,突顯出的是鄉村的人事和人心。「我」一個小學生藉助現代觀念可以在作文裡把孫敬賢貶抑,但在勞動中孫敬賢卻是勞動能手,「我」揮鐮割麥怎麼也甩不開跟在身後的老地主,雖然他忍著病痛,不停地呻吟,但割麥卻是一把好手。
  • 莫言:可以把我的書法當作反面教材
    「大多數的科學家,對於最高級的形容詞和誇張手法都是深惡痛絕的,偉大的人物一般都是謙虛謹慎的。」事實上的確如此,越是擁有才能的人對於一味誇大其詞的稱讚越是厭惡,因為做夠冷靜的人都清楚,這是世俗對於一個人的捧殺!反觀歷史當中,半生為人稱讚卻又晚節不保的人不在少數。
  • 莫言突圍記
    所以說,莫言的《鬥士》所呈現的,不只是人性的惡被激發出來以後的可怕,還呈現了鄉村道德的徹底敗落。如果《鬥士》是全方位來呈現人性之惡,那麼,《詩人金希普》和《表弟寧賽葉》則是從一個事件的兩個角度來闡釋什麼叫做井中之蛙,什麼是愚蠢而自信。
  • 中國盛唐 · 國賓酒莊:做中國酒莊的思想者和破局者
    國賓酒莊副總經理溫向彬歷數了目前中國酒莊發展中存在的誤區:硬實力方面過度追求規模化、設備高精尖化,比如基地規模最大、酒窖面積最大、橡木桶數量最多、設備全球最先進等等;軟實力科技方面存在盲目照搬的現象,如綠色食品、有機、自然酒、生物動力法等等,最後連「裝入牛糞的牛角,埋入土壤,可與星星、月亮、宇宙形成共鳴」不可思議的玄學也照搬不誤,渾然成了人云亦云的模仿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