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間踏青、山野賞花熱潮還未退去,農家採摘、遊園垂釣熱潮又興起;興泉鐵路石城隧道剛貫通,重大項目集中開工建設的「重錘」再擂響……5月的石城,好戲連連,處處展現發展的熱度與活力。
2019年4月,石城縣實現脫貧退出。一年多來,該縣下足「繡花」功夫,堅持盡銳出戰,以越戰越勇的狀態,紮實推進脫貧攻堅「三年行動」,加快實施「十大鞏固提升工程」,推動脫貧攻堅鞏固提升工作取得明顯成效。全縣貧困發生率降至2%以下,29個「十三五」省級貧困村、15個深度貧困村全部脫貧退出;榮獲2019年全國脫貧攻堅組織創新獎;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獲省政府通報嘉獎。
「編內+編外」 兩支隊伍齊發力
在木蘭鄉東坑山地雞養殖基地,500畝山林中,15個雞舍錯落有致散布其間,2萬多隻山地雞在山澗、林間撲翅疾走。基地負責人、縣創業致富帶頭人謝夥生正在給70多戶貧困戶派發雞苗:「我們基地提供種苗和養殖技術,並以高於市場收購價5%的價格回收,讓利給貧困戶,現在村裡人都叫我『編外扶貧幹部』。」
脫貧攻堅戰打響後,石城縣派出扶貧工作隊132支、常駐隊員292名、結對幫扶幹部3257名。
扶貧工作隊帶來了政策、項目、資金和發展思路,但說本地話、吃本地飯、在本地創業的「編外扶貧幹部」在帶動群眾發展上另有其天然優勢。石城縣在落實縣鄉村三級書記抓扶貧的基礎上,全面鋪開「千人鑄造計劃」,大力培育「編外扶貧幹部」——創業致富帶頭人。該縣選出發展思路合理、基礎較好、群眾認可的培育對象,並通過省內外致富帶頭人基地培訓,聘請創業導師結對幫扶,定期開展座談交流、觀摩學習等形式,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貧工作隊」。
帶領群眾脫貧是培育創業致富帶頭人的初心。珠坑鄉坳背村的創業致富帶頭人黃小勇建起麒麟山現代農業觀光園,成立專業合作社、流轉土地、吸納務工,股金、租金、薪金「三金」收益,讓貧困群眾吃下了定心丸。該縣堅持產業發展與利益聯結雙管齊下,將創業致富帶頭人和貧困戶牢牢綁在產業鏈上,幫帶作用持續顯現,目前,全縣已培育創業致富帶頭人1043名,其中合作社領辦人或骨幹119人、村組幹部315人、產業大戶或新型職業農民171人、返鄉創業人員306人,帶領6100多戶貧困群眾實現增收。
「線上+線下」 匯聚發展向心力
「我在網上發布了我女兒上學需要自行車的信息。沒想到愛心人士這麼快就給我送過來了,真是太感謝了!」琴江鎮濯坑村的貧困戶黃清水說。點開中國社會扶貧網的石城縣頁面,只見一條條滾動的幫扶需求迅速被愛心人士認領對接。
中國社會扶貧網上線後,石城縣在全縣範圍內倡議開展愛心對接活動,並建立「企業家」「創業致富帶頭人」「醫護人員」「教育人員」「農技人員」等愛心人士微信群,實現愛心精準對接。目前該縣愛心人士註冊突破4.5萬人,貧困戶發布需求58696個,對接55468個,對接成功率達94.5%。
小小的網線,不只是承接愛心的橋梁,更是產業發展的「高速公路」。該縣先後引進阿里巴巴、京東、郵政等品牌電商企業,通過「電商企業+電商服務站+貧困戶」「電商企業+合作社+貧困戶」模式,幫帶全縣3000餘戶貧困群眾通過電商平臺銷售白蓮、翻秋花生等農特產品增收。
一通百通。石城縣乘勢推進「3+X」產業扶貧模式發展,在做優傳統主導產業的同時,鼓勵發展油茶、臍橙、薏仁、翻秋花生等特色產業;構建「景區帶動型」「農旅融合型」「節事民俗遊型」等三大鄉村旅遊扶貧模式,1900餘戶貧困戶通過自主創辦農家樂、民俗風情表演等方式吃上了「旅遊飯」;依託實用技能培訓、轉移就業、建設扶貧車間等形式,培訓貧困勞動力1.26萬人次,轉移就業18000餘人,建成扶貧車間37個。
「面子+裡子」 感恩奮進增動力
白牆黛瓦、亭臺樓閣、小橋流水、綠樹成蔭……漫步在琴江鎮長樂村,農家小樓鱗次櫛比,道路乾淨整潔。長樂村第一書記黃丹見證了村裡這幾年的發展變遷:「村莊美了,村民富了,大家的精神頭更足了。」
近年來,石城縣全力推進村莊整治提升、安全飲水全覆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集體經濟壯大、鄉風文明提升等「五大工程」,鄉村面貌煥然一新。該縣累計新建改建農村公路488.7公裡,改造危橋51座,全縣所有的25戶以上村莊通了水泥路;投入資金1.1億餘元實施城鄉供水一體化工程、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農村安全飲水分散型工程等191處;採取EPC模式對全縣28個村95個村小組以及9個鄉鎮圩鎮集鎮予以美化提升,以點帶面全域開展村莊整治;整合4490萬元財政資金,扶持建設54個村級集體經濟產業示範基地。2016年到2019年,全縣農村集體經濟收入總量翻了15倍,達2616.6萬元,集體經濟薄弱村全面消除。
扶貧必扶志,扶志以自強。該縣大力弘揚「實誠精神」,創新建立愛心超市積分兌獎模式,引導貧困戶通過發展產業、整治環境、孝老愛親等贏取積分,在「愛心超市」兌換生產生活用品。深入挖掘和宣傳先進典型,評選脫貧先進個人53人,表彰「文明清潔戶」5000餘戶,表彰先進感恩之星、好公婆、好婆媳、好妯娌1000餘人。脫貧不等不靠,致富感恩反哺,全縣有89人實現了從貧困戶到創業致富帶頭人的華麗轉身。(吳雲凱 李方圓 記者 鄢朝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