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沈蒙和 通訊員 王露
悠揚的樂曲聲中,一幅絲綢之路的畫面出現在錢報記者眼前。這是杭州市大成嶽家灣實驗學校的學生們在展示「絲路課程」的研究成果。12月3日,杭州市義務教育段拓展性課程教學與研討活動,暨下城區區域特色拓展性課程日活動在大成嶽家灣實驗學校舉辦,「絲路課程」正是該校的拓展性課程。
拓展性課程的概念,來自於多年前出臺的《浙江省義務教育階段課程改革指導意見》。這份意見根據課程功能,將義務教育階段的課程分成兩類,一類是基礎性課程,另一類就是拓展性課程。開設拓展性課程的主要目的是增強教育的選擇性,和高中課程改革接軌,滿足中小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和多樣化發展需求。
具體來講,拓展性課程包括知識類、體藝類和實踐活動類三種。從小學一年級到初三均要開設,而且每個年段課時安排也有規定——小學一、二年級,拓展性課程佔10%;到初中階段,這一比例則要達到20%。如果折合成周課時,那麼小學一、二年級每周要有三到四節拓展課;三到六年級,每周四到五節;七到九年級,每周六到七節。這個分量,足可見拓展性課程如今在浙江中小學裡的受重視程度。
當天的活動,正是為了深化義務教育課程改革背景下拓展性課程的建設,展示市域區域的拓展性課程精品與特色。活動分上午場和下午場,上午是下城區區域精品拓展性課程現場展示,下午是專家講座、拓展性課程開發和實施經驗交流與分享等活動。所以,杭州大市各區縣的教研員和義務教育階段拓展性課程骨幹教師們,統統都來了。
下城區教育局副局長史寒屹,梳理了下城區各中小學開展拓展性課程活動的歷史和成績。近兩年,下城區從拓展性課程的頂層設計開始,培養學校領導的課程領導力,以骨幹教師的重點專項研修輔導,推進區域拓展性課程的有效實施。通過對拓展性課程開發的方法指導與途徑引領,以融合理論素養與實踐技能、整合經驗分享與專家指導、集合駐校考察與行走研學、匯合精品觀摩與現場引導等方式,培養拓展性課程研究的骨幹教師隊伍,提升拓展性課程實施的效度,以期形成領域廣泛、內容豐富、品牌突出的下城特色精品課程。
為提高中小學拓展性課程的實施質量,提升教師的拓展性課程的教學能力,下城區多次開展各項比賽活動,包括學校拓展性課程的頂層設計方案評比、學校拓展性課程實施亮點案例、疫情下拓展性課程實施的金點子、拓展性課程微課比賽、拓展性課程授課教師基本功比賽等。比如,最近剛剛結束的拓展性課程授課教師基本功比賽之課程綱要的評比活動,共收到30所學校參評作品98份。
拓展性課程以培育學生的主體意識、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提高學生自我規劃和自主選擇能力為宗旨,著眼於培養、激發和發展學生的興趣愛好,開發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和學校辦學特色的形成。杭州市大成嶽家灣實驗學校不斷地探索、不斷完善、不斷創新著拓展性課程,當天展示的絲路課程就是其中之一。
校長鮑爭志和大家分享了學校拓展性課程頂層設計與建構——打造「望嶽課程」,以培養具有「博學、雅德、健行、雄遠」特質的「嶽家君」為課程育人目標,圍繞「家國情懷、民族文化,多元實踐,個性成長」的課程理念,依託公民協同,館校共建,初高銜接,構建一二三四課程體系。結合地域文化特質和學校育人目標,設計開發四YUE課程群,組建「閱、悅、躍、越」模塊課程,成立少年星學院,通過課程訂製、文化引領,館校互動,項目學習,研究實踐等形式,實施課程育人,實現多元評價,培養學生成長、成才、成人。
那麼,拓展性課程到底是如何開展的?大成嶽家灣實驗學校的靳家驪老師帶來《文化,讓絲綢飛起來》絲路課程項目學習活動展示。
課程課程以項目學習的方式開展,學生分為文字探源組、服飾演變組、消費調查組、科學觀察組、工藝製作組等,設置不同的探究主題,注重學生思維發展,讓探究更加聚焦、更加深入。課程內容涉及語文、英語、社會、歷史、科學等多個學科,並請社會老師聯合教學,使學習內容更加專業,同時體現了學科整合、融合育人的先進理念。課堂由各項目組學生代表匯報探究成果,展現合作探究過程,充分體現了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在項目學習中,培養了學生多維度整合、多角度思考、多方面研究的綜合能力。
杭州市刀茅巷小學趙潔老師也為大家帶來《秋天的童話》盤紙課程項目學習活動,課程通過主題設定,將盤紙運用於故事創編,引導孩子進入秋天的童話。將盤紙與寫作、美術等學習經驗結合,提高學生應用已有知識經驗的能力,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生根據視頻學習製作連卷,小組分工完善秋姑娘、寫秋天的童話等展示劇目。在整個項目化學習製作過程中,學生經歷從無到有,提升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項目作品製作和展示,增強制作團隊的榮譽感和凝聚力,實現自我價值;增強各學科之間的融合,真正在多方面發展學生思維,提升學生能力,富有趣味性、多元性和創造性。
針對這兩節拓展課,與會老師們也都積極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和觀點:
大成嶽家灣實驗學校賴老師評價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活動中,習得文字知識,從字源角度關注了和絲字有關的漢字。這種習得,是深入淺出的學習,讓學生的學落地開花了。」
淳安郭村小學蔣老師說:「基於項目問題和前期分組探究的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全班學生再次質疑,預測,思考,理答,並讓相關問題研究組匯報展示研究成果,疑探解,有效解答了所有學生的一個個疑問,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學習的增量。」
景成實驗學校邵老師說:「項目式學習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通過小組協作,就研究問題開展深度學習,這種真實學習過程很打動我們!我們開設拓展性課程很大程度上就是為拓寬學生的學習渠道,提升學生思維品質,綜合提高學生學習能力。」
錢塘新區學正小學景老師評價道:「拓展歷史、文學、民間工藝,將教師的引導和學生的實踐結合,有文化、有實操,就像絲的脈絡一樣,抽絲剝繭,化思為網,不知不覺就一節課結束了。學生有所知,有所感,有所得,有所研。」
而在杭州市基礎教育研究室課程部副主任俞麗萍看來,第一節課的教學亮點在於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了轉變,用研究性的方式獲得絲綢的內涵。第二節課的亮點在於學生不僅獲得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技藝,更把技藝與故事的講述結合起來。
下午,浙江省基礎教育研究室的李荊老師為大家做了《以優質課程建設促進學校優質發展》的講座。她從「孩子們想要上什麼課程」、「家長想讓孩子們上什麼課程」這些接地氣的問題導入,介紹了聚焦精品課程建設的舉措,並提出了課改背景下的思考:面對選擇性教育理念的貫徹實施,老師應該教什麼?面對未來不知道會學習什麼的孩子,老師要怎麼教?面對豐富多彩的現有課程,老師要怎麼改?談到新的學習形態與傳統的學科課程教學的不同,她強調轉變學生學習方式和豐富學生學習經歷的角度。李老師指出,主題式學習,是以統一的主題、問題、概念、基本學習內容連結不同材料,使學生在此過程中建立傳統的思維方式。跨學科項目化學習,是圍繞同一主題,超越學科與生活的界限,尋找並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多種途徑。
專家講座結束後,大家就課程開發與實施經驗進行了交流。下城區教師教育學院課程與評價中心主任張虹就區域角度介紹了拓展性課程的設計與範式。張老師指出,下城區區域內的拓展課程有同一學校同一學科開發的系列課程,有同一學校相關內容的衍生課程,有同一學科區域開發的系列課程,還有同一學校同類課程設計與開發等幾種基本範式。
接著,由杭州市三所學校教師代表為大家做了拓展課程的經驗分享。杭州長河中學的俞立丹結合自己開發拓展課程的親身實踐,介紹了《本草中華》這一拓展課程的由來、開展以及反思,並設想了後期的改進策略。她還特別提到,早上大成嶽家灣實驗學校靳家驪老師的《文化,讓絲綢飛起來》的拓展課程給了她很多啟發。會後,她將著手再次改進自己的拓展課程設計與開展。
杭州勝藍實驗小學的潘燕莉老師介紹了《創意紙繩》的拓展課程,她認為拓展課程提高了課程引領學生發展的力量,促進了學生和教師的共同發展。她還就課程發展與規劃,強調了校本教材系列化和評價標準多元化等角度表達了該校的實踐與思考。杭州飲馬井巷小學的酈君老師就《陽光小籃球》的拓展課程介紹了課程定位、課程內容等實踐經驗。
為什麼此次活動會選擇這三個課程進行展示?杭州市基礎教育研究室課程部副主任俞麗萍說,主要原因就在於這三個課程集中體現了拓展性課程的原創性和科學性。
專家的講座點評和各校的展示交流,讓老師們從中看到了拓展課程更多的可能性和可操作性。教育的核心是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其內核即為人謀幸福、謀發展,拓展課程的多元化和多樣性,滿足了不同學生長足發展的需要,同時也為學校教育帶去了更多的創造性和可能性。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