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晉江,中小學生都有一份期待——前往晉江中小學生示範性綜合實踐基地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收穫成長和快樂。筆者了解到,今年,晉江中小學生示範性綜合實踐基地「引進來,走出去」,探索打造多元化課程,培養學生實踐創新能力,讓學生收穫更多的精彩。
紮根本土打造多元課程
上午10時30分,晉江中小學生示範性綜合實踐基地(紫帽基地)功能教室裡,南峰中學30名初一學生正體驗瓦當拓印。只見他們手持大拓包輕輕地、均勻地拓印瓦當上的花紋。揭下宣紙,一幅精美的瓦當拓印作品出爐了。如此特別的體驗,令同學們直呼「太有趣了」。
而在晉江基地,如此豐富而又有趣的體驗可不少。瓦當拓印、手偶縫紉、花燈製作、陶藝、插花藝術、旱地勞作、花卉栽培……同學們在體驗中領略傳統文化的魅力,好評如潮。
「參加社會實踐的這五天,每一天都很充實。每一節課都是『鮮活』的,不僅有理論學習,還能動手實踐。在這裡,我們進行了很多新的嘗試,教官和老師都很好,很有耐心教我們。」曾雅琳是南峰中學初一年學生,此次社會實踐,她勇挑重擔,擔任4班的班長。筆者採訪之時,她正帶領本班學員在室外進行旱地勞作,教官穿梭於大伙兒的「責任田」進行專業指導。你瞧,不一會兒,大伙兒扛起鋤頭鬆土的架勢就很有範兒了。
學生的好評背後是硬體和軟體建設兩手抓。其中,在硬體建設上,紫帽基地不僅有數十間寬敞的專用室,還有得天獨厚的生態園,目前已初步規劃了「百菜園、百花園、百果園、百心園、百工園、百草園」,每一個區域都獨具風採,功能性十足。今年,紫帽基地更是規劃建設了一個花卉栽培室外場所,讓學生更加親近自然。令人眼前一亮的還有農耕文化景區建設,各種農具的展示、農耕文化的科普等一應俱全,氛圍濃厚。在基礎設施建設上,石圳基地同樣大手筆,及時更新各種硬體設施設備,為學生搭建更好的實踐平臺。
筆者了解到,晉江基地還努力建設適合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的綜合實踐課程結構模式,打造多元課程。「紫帽基地從正式運營至今已有16年,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課程框架和特色,並且每一年都有創新。」晉江基地實訓處副主任吳良才介紹,今年,紫帽基地綜合實踐課程又增加了閩南建築識別、閩南磚雕拓印等課程。接下去,紫帽基地還將依託與晉江中醫院的合作項目,擬增加中草藥的識別這門課程,進一步豐富課程建設。與此同時,石圳基地也在不斷尋求變化與創新,針對中小學生群體特點,完善課程內容及體驗模式,讓學生學有所獲的同時也能感受到滿滿的快樂。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疫情期間,晉江基地的課程學習也不間斷,通過錄製微課,將教學內容「搬」到網上進行傳播,讓同學們在家就可觀看視頻進行學習。
組織中小學生參加研學課程建設「內外兼修」
要說近兩年,在晉江中小學校園最火的活動當屬「研學實踐」了,學生們從課堂走向校外,近距離觸摸歷史、感知自然、陶冶情操,在「行走的課堂」快樂體驗、快樂成長。而其「牽頭者」便是晉江中小學生示範性綜合實踐基地。
「研學實踐教育其實就是基地課程建設的延伸,它走得更遠,接觸得更多,收穫也越多。」晉江基地研學組副主任洪清爽介紹,晉江基地結合本地域情,立足本土,充分發揮優秀的傳統文化、僑臺文化、海絲文化、紅色文化、企業文化優勢,同時集合福建省部分自然地理資源、歷史文化遺產、鄉土民俗文化等優質資源,前期共規劃研發25條適用小初高不同年段、不同特點、不同要求的研學實踐教育線路和課程。
學生在基地體驗瓦當拓印
組織學生外出研學
前幾天,晉江西濱中學初二年段600多名學子在基地的帶領下,走進舉世聞名的「地球紅飄帶」起點——龍巖革命老區,深入了解閩西革命根據地紅色歷史,感受客家文化多姿多彩。這是西濱中學首次大規模、遠距離、多元化的研學實踐教育活動。
四天的紅色研學之旅是歡樂而又充實的,同學們一邊參觀,一邊聆聽講解,再加上動手體驗,全方位領略紅色文化。「以前的我在一些方面還比較懶散,經過這樣的研學實踐活動,我更加自律了。就像教官說的,我們都要努力遇見更好的自己。」回憶起此次研學的點滴,西濱中學初二學生陳浩軍仍歷歷在目,嘴角忍不住微微上揚。他說,這是初中生涯的一段美好回憶,也是一段收穫頗豐的學習之旅。
筆者了解到,今年晉江基地的研學實踐活動依舊開展得有聲有色,在做好防疫的基礎上,先後組織了晉江2萬名中小學生,前往武夷山、廈門、漳州、龍巖、福州、泉州等地參加研學活動。每一場研學不僅課程豐富,而且精品頻出,同學們都滿載而歸。
「每一場研學都是一堂乾貨滿滿的課程,學生可以領略到更多的風採。這也正是基地課程建設的特色所在,它呈現的方式有很多樣,可以是在基地內的社會實踐,也可以是走出晉江、走出泉州的研學實踐,其帶給學生的收穫一樣豐富多彩。」晉江基地相關負責人說。
[責任編輯:秦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