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匈奴是如何漢化的?為什么姓劉?五胡匈奴建漢國

2020-12-19 歷史小士

我們回到混亂中原大陸,講下晚成漢兩年建國的漢(前趙)建國情形。

匈奴這個中國北方的遊牧民族,從秦朝起就和漢人的政權一直糾纏,始皇帝強大之時被蒙恬趕得倉皇北竄,到了漢朝初期,匈奴逐漸強大起來,漢高祖劉邦還曾被圍白登,險些被匈奴捉了去,到了漢武帝期間,被衛青和封狼居胥的霍去病又斬殺的部族凋零,匈奴也是頑強就想野草也一樣,一旦有點春風春雨就能迅速復甦。但是匈奴也並非一直在北方遊牧,大漢時和漢朝一邊打仗一邊和親,部分匈奴貴族就自稱是漢甥,還用漢朝皇帝的姓做自己的姓,逐漸融入了漢人生活,

魏武帝曹操期間,曾命令南匈奴單于呼廚泉入居并州境內,分匈奴部眾為五部,劉淵的父親,左部帥劉豹是呼廚泉兄長的孩子,部族最為強盛。劉淵,字元海,小時候就聰明伶俐,拜師上黨大儒崔遊,博習經史。小時候就志向不凡,有一次和同學們聊天道:「我常恥隨(隨何)陸(陸賈)無武,絳(絳侯周勃)灌(灌嬰)無文,隨陸遇漢高祖,不能立業封侯,絳灌遇漢文帝,不能興教勸學,這豈非一大可惜麼。「所以在博習經史的同時,且兼修武事,膂力過人,善於射箭,可謂是文武齊全。

曹魏亡國前夕,劉淵到洛陽做人質,很受司馬昭的優待,安東將軍王渾父子說劉淵文武全才,可為東南統帥,李熹也推薦他督領西軍,但都被阻攔,無非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他知道後,頗為不滿。為此,齊王司馬攸勸晉武帝殺他以除後患,但王渾又進諫說我們以信義治天下,怎麼能無辜殺人質。所以一直沒有殺死劉淵,但也一直沒有授予實權,後來劉豹死後,晉武帝授劉淵為左部帥,離開了洛陽,埋下了隱患。

八王之亂時候,劉淵被成都王司馬穎留在鄴都為自己效力,王浚與東贏公司馬騰起兵反司馬穎,司馬穎難以抵抗就採納劉淵的建議,讓其聯絡匈奴五部以支持自己,但因為司馬穎後來敗走鄴都,給了劉淵藉口,正好再加上部眾勸告,也就假裝表示了一下,「我答應過他(司馬穎),不可以不救。」被劉宣(劉淵的叔祖)等一勸,他也就算了。在西晉之時,部分匈奴貴族已經不滿意自己的地位,劉宣等就擁護劉淵做了大單于,想藉此時機恢復呼韓邪曾經的榮光,但是劉淵的胃口可不那麼小,他說你們是有見識,但還是目標不夠大,大禹出西戎,文王生東夷,帝王有何常種,現在我手握雄兵十餘萬,如果向南與晉爭鋒,都能以一當十,勢如摧古拉朽,就可能建立漢高祖的功業,最不濟也能是魏武帝的功業,呼韓邪何足道。劉宣等趕緊拍馬屁說大單于英明,那就趕緊趁此機會稱尊吧。劉淵自是順應,晉永興元年(304年)十月,劉淵在左國城建國稱漢,自稱漢王,改元元熙,立漢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築廟祭祀,也不知道漢祖漢宗,認不認這個所謂的外甥,追尊蜀漢後主劉禪為孝懷皇帝,劉禪估計會認吧。然後立長子劉和為世子,劉宣為丞相。一切的開國制度,都按照兩漢的故例,可見劉淵氣魄、志向當真不小。

歷史上建國稱雄,要是沒有強大的軍事基礎,基本很難,劉淵建國也不例外,一方面有自己匈奴嫡系的支持,另一方面有亂世中的一些梟雄的加入。包括後趙建立者石勒、大盜王彌、劉靈等人。

大概介紹下這幾個人,石勒本是羯人,居住在上黨,晉太安年間,并州饑荒,刺史司馬騰為籌措軍費,買賣胡人,石勒被賣給師歡,師歡因其奇異,其耕作的時候有鼓角聲,所以對石勒很優待,後來石勒認識了牧馬的汲桑,石勒這個名字就是汲桑幫忙起起得,兩人非常投緣,聽說公師藩起兵就糾合壯士投靠了公師藩,石勒這個人打仗非常勇敢,經常作為先鋒衝鋒陷陣,後來公師藩被「屠伯」苟晞打敗殺死,石勒和汲桑又逃回了牧場,兩人鍥而不捨的造反,又糾集了一撥人馬,四處劫掠,汲桑自稱大將軍,石勒為討虜將軍,打著為司馬穎報仇的名號,在公元307年,攻陷了鄴都,殺死了司馬騰,但是很快他們也被司馬越派的「屠伯」苟晞採用堅壁清野的戰術擊敗,苟晞就是汲桑的剋星,石勒和汲桑也各自逃散,後來汲桑被殺,石勒隨後投靠了劉淵,被封為平晉王,並且允許石勒至上黨召集胡人,作為自己的親軍。後來幫忙劉淵賺取了烏桓的張伏利度,劉淵大喜之下,讓石勒都督山東徵討諸軍事,並將伏利度的軍馬也歸石勒節制,自此成為漢的一員大將,當然自己逐漸也在亂世中有了爭雄的資本。

王彌本來是一個縣令的長史,亂世中縣令也糾眾作亂,後來被幽州都督王浚討平,但是王彌亡命而逃,然後聚眾為盜,在青徐州活動,擁兵數萬,聲勢浩大;劉靈小時候力大無窮,能用手拉住奔跑的牛,徒步追上奔馳的駿馬,但比較貧賤苦於無人引薦,經常嘆息道,老天爺,我貧窮至此,莫非是讓我造反不成。聽到王彌叛亂後,也召集了強盜,揭竿起義了。後因為為官兵所敗,兩人也分別投靠了劉淵。

公元308年之前,劉淵雖然稱王,但並沒有太大的發展,相反處境比較困難,一方面并州一帶被劉琨據守,因為劉琨頗擅用兵,劉淵基本沒有什麼機會,另一方面離石饑荒,吃飯都成問題,以王彌等人為嚮導,派兒子劉聰帶兵數千,進攻河東,卻又被官兵殺了個落花流水,劉聰敗回。劉淵很是憂慮,侍中劉殷、王育就建議說,我們起兵只是守在一個小地盤,沒有打出什麼威風,當下應大舉出兵,攻下并州,消滅刺史劉琨,再南向佔領河東(河東、平陽兩郡,今晉南),建立帝號;渡過黃河後,作為都城,再以關中士馬,東進直取洛陽,以前漢高祖劉邦就是這樣的策略,咱們為什麼不依葫蘆畫瓢呢。看來了解歷史很重要,劉淵一聽,這簡直就是提醒我不忘初心啊。趁著秋高馬肥,適合騎兵作戰的時候,向南進軍,一路攻下平陽、河東,石勒也督兵攻下鄴都,於是公元308年,劉淵公開稱帝,改元永鳳,把蒲子城作為都城。

隨後派遣石勒、劉靈,攻略魏汲和頓丘三郡,百姓五十餘壘都望塵而降。這幾郡在今冀南、豫北一帶,久經戰亂,成都王司馬穎覆亡以後,晉朝的統治力量薄弱,社會秩序混亂,居民為求自保,建立了許多村寨堡壘,但遇到像石勒這樣的強敵,除了投降,別無出路,石勒請示劉淵,給壘主也授予官職,挑選了壯丁5萬充軍,老弱任然安居,。次年,晉懷帝永嘉三年,公元309年,劉淵遷都平陽,改元河瑞,封劉聰為楚王。

定都平陽之後,劉淵就窺伺洛陽,但劉琨一直是他的心腹之患,且上黨是南向洛陽進軍的道路。石勒此時勢力已經大漲,在河北巨鹿常山一帶活動,自己還設立一個君子營,專門招納豪傑,張賓、孔萇等都依附於石勒。劉淵就派石勒為前鋒進攻壺關,劉聰、王彌為後援,劉琨趕緊派遣將軍支援,但被石勒與劉聰相繼殺死,劉聰軍勢大振,又相繼攻克屯留、長子,逼得上黨太守龐淳不得不獻出壺關投降,隨即漢兵兵鋒直指洛陽。此時劉聰以為洛陽可以輕易攻下,但洛陽沒那麼簡單,畢竟晉朝廷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更何況現在還沒有死。

八月劉聰攻陷宜陽後,中了詐降計,敗逃回去,十月他又發動第二次進攻洛陽的戰役。這次劉曜、劉景、王彌、呼延翼也都趕來助陣,帶領騎兵5萬,步卒3萬,誓要踏平洛陽。但天不遂人願,司馬越、北宮純、涼州刺史張軌等拼死守城,並趁劉聰燒香拜佛祈求老天幫助自己貢獻洛陽,不在營中之際,突襲劉聰部,部將呼延翼、呼延顥、呼延朗先後陣亡,於是只能再次無功而返。

劉聰兩戰洛陽都沒有取得意向的成果,看來天不予劉淵在世之日進入洛陽了。公元310年,劉淵病逝,共計稱王四年,稱帝三年,太子劉和即位。公元310年,劉和即位後,劉淵屍骨未寒之際,聽信讒言,就想除掉劉聰等兄弟,劉和自被立為太子就基本沒有領過兵打過仗,而劉聰久居軍旅,執掌兵權,自然劉和快速被劉聰幹掉了,在位僅僅幾天。劉聰奪了帝位,改元光興,尊單後為皇太后,立單後的兒子劉乂為帝太弟。公元318年劉聰去世,其子劉粲即位。劉曜(劉聰堂兄弟)又奪了堂侄的帝位,還把國號改稱為趙,所以歷史上稱為前趙。劉聰雖然滅掉了西晉,但是包括劉聰在內的後代幾位君主都是疏離朝政,縱情聲色,妄行殺戮忠臣,所以很快就為石勒所吞併。

相關焦點

  • 五胡亂華大背景下的的五胡,哪個族群漢化程度最高?
    而且某些少數民族如匈奴,本身因為區域不同而分為多個分支。比如劉淵是屠各匈奴,與鐵弗部匈奴是不同的,雖然都姓劉,但互相不認為是同族。還有鮮卑族,筆者前文說過,慕容鮮卑、段部鮮卑、宇文鮮卑、拓跋鮮卑,禿髮鮮卑等等。他們之間互不認同,時而聯合,時而互相徵伐,甚至一個國家可以覆滅另一個國家。如拓跋鮮卑建立的北魏就滅掉了慕容鮮卑的後燕。
  • 古之匈奴為何會消失,其後裔分布於什麼地方,現在是那些民族?
    南匈奴歸附於漢朝,後開啟了「五胡亂華」,最終被漢化漢朝剛建立的時候,為解決匈奴之患,劉邦曾親率大軍北徵,但被匈奴大軍圍困於白登山七天七夜,後來是在陳平的建議下,採用納貢和親的方法,匈奴方解圍而去。因此,從漢高祖時期到漢文帝、漢景帝時期,都被匈奴邊患折騰得苦不堪言。到了漢武帝時期,年輕氣盛的劉徹再也不願被匈奴所擾,派衛青、霍去病深入匈奴腹地,發動了馬邑之戰、河南之戰、漠南之戰、河西之戰、漠北之戰等,驅逐匈奴於漠北。公元前60年,匈奴發生了「五單于爭立」內亂,匈奴走向分裂。
  • 匈奴單于王庭「龍城」之謎,最近在蒙古國境內有重大發現
    漢武帝時,國力大增,於是對匈奴從戰略防禦轉為戰略進攻,大力徵討並打敗西域,迫使匈奴退居漠北。其中,漢將霍去病率軍深入,"封狼居胥山,禪於姑衍,登臨翰海(今貝加爾湖)"。匈奴多次發生內亂,分裂為南、北兩部。後來,南匈奴首領呼韓邪單于率眾投降西漢。
  • 五胡亂華指哪五胡,他們最後的結局怎樣
    「五胡」分別是指匈奴、鮮卑、羯、羌、氐這幾個主要胡人大部落,實際上參與「五胡亂華」的胡人不止這五個大部落,我們主要討論這五個,分別介紹他們是如何建立國家,最後怎麼樣?
  • 漢武帝苦戰44年,與匈奴未分勝負;漢宣帝為何一戰就把匈奴打垮?
    周圍丁零、烏桓、烏孫等國聞風而動,匈奴漸漸難以支撐。 公元前60年,漢神爵二年,匈奴日逐王先賢撣奪權失敗,率部眾數萬人歸降漢廷,匈奴罷西域管理機構僮僕都尉。 公元前51年,漢甘露三年,匈奴單于呼韓邪親往漢廷朝拜,以示臣服於漢廷的誠意。
  • 公元五世紀後,匈奴人消失在史書之中,他們究竟去了哪裡?
    早在春秋時期,匈奴人就經常騷擾我國邊境,直到戰國和秦朝兩個時期,匈奴人在與趙國和秦朝的兩次作戰中慘敗,短時間內只能休養生息,不敢輕易南下。到了漢朝,匈奴出現了一位威猛的領袖:冒頓單于,他將匈奴大軍治理得有序且強大,還率領軍隊南下進攻漢朝。此時漢高祖劉邦領導三十萬精兵迎戰,不料竟掉入對方設下的圈套中,掙扎了一番才僥倖逃脫。
  • 這8個姓氏中或有匈奴人的後代:姓劉、喬、萬、於、金、董、卜等
    匈奴,一個值得我們懷念的古代民族,按《史記》的說法,他們和我們一樣屬於華夏的子孫。因為消亡和融合,所以被懷念、被惦記,而今一些人也以匈奴之後自居,成為了人們茶餘飯後津津樂道的話題。但是,誰才可能是真正的匈奴之後呢?曾經有一類說法是陝北人。話題緣起於上世紀九十年代,當地一位叫高建群的作家寫了本叫《最後一個匈奴》的小說。
  • 憑空消失的古國之「匈奴王國」
    秦末漢初,匈奴強大起來,屢次進犯,對西漢政權造成了極大的威脅,並控制西域,後為漢武帝所敗,退居漠北分裂為五部。公元前119年,霍去病「封狼居胥山,禪於姑衍,登臨翰海(也就是今貝加爾湖)"。公元前53年,南匈奴首領呼韓邪率眾投降西漢。公元前36年,西漢誅滅北匈奴郅支單于。在東漢時匈奴再次分裂為南、北匈奴。
  • 五胡亂華真相,王朝滅亡前的反壓迫鬥爭
    中原是農耕文明,比外族尤其北方遊牧民族,生活要好得多,外族為什麼羨慕中原文化,說白了還是生活水平高。所以不管什麼原因來的,都拼命學習漢族文化。以鮮卑為例,慕容部很早就開始了漢化,學習農耕,一個個拎起鋤頭,面朝黃土背朝天。《晉書·慕容廆載記》:教以農桑,法制同於上國……稼穡者,國之本也,不可以不急。
  • 「五胡亂華」後,五個胡人民族的最終結局
    五胡亂華主要有五個胡人民族,分別是匈奴、羯、鮮卑、羌、氐。五胡亂華三百餘年,但五胡人馬最後都消失或湮滅在歷史的長河中。匈奴:在漢朝南北匈奴分裂時,北匈奴西遷。有人認為匈牙利人是北匈奴的後裔,在歐洲建立過奧匈帝國。
  • 匈奴、突厥、契丹、蒙古,傻傻分不清楚?今天讓你全部弄懂
    據《後漢書》記載,至漢朝,在原來犬戎活動範圍內曾出現一個人口眾多的西戎白狼國。白狼王則是犬戎的後人。在戰國時期,開始有了東胡、林胡、婁煩。東胡因居匈奴(胡)以東而得名。春秋戰國以來,南鄰燕國,後為燕將秦開所破,遷於西遼河的上遊老哈河、西拉木倫河流域。燕築長城以防其侵襲。秦末,東胡強盛,其首領曾向匈奴要求名馬、閼氏和土地,後為匈奴冒頓單于擊敗。
  • 作為華夏民族的後裔,匈奴一族究竟是如何遷徙和變化的
    匈奴向東擴張,消滅了東胡,佔據大興安嶺一帶的廣闊區域;向西擴張,驅逐了月氏國,順帶還徵服了樓蘭和烏孫等西域多國;向南擴張,吞併了白羊國,甚至還佔領了黃河流域的部分地區;向北擴張,抵達了貝加爾湖一帶,將北中國的疆域大幅延伸。至此,匈奴成為一個疆域廣闊和軍力強盛的奴隸制國家,也成為了中原政權最強大的隱患。
  • 「八王之亂」與五胡十六國如何在統一王朝的分裂縫隙中形成?
    五胡治亂局面的產生很大程度上都與西晉的諸王之間的兄弟鬩牆有關係,在西晉剛建立不久且正需要鞏固統治時,諸王大動幹戈,給周邊少數民族以巨大機會,統一的中原也將走向五胡十六國的分裂局面。
  • 揮戈誓飲匈奴血:西漢前期對匈奴戰史梳理
    二十四 長之下,各設千長、百長、什長及裨小王、相、都尉、當戶、且渠等職,高層制度是遊牧民族典型的左右翼制度,基層組織也是很典型的什建制軍民合一的組織方式。按匈奴的習俗,以左為大,故左賢王多由太子擔任。樓蘭、烏孫、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國,皆已為匈奴, 諸引弓之民併為一家,北州以定,願寢兵休士,養馬,除前事,復故約以安邊民」 。這一回答實際是向漢示威,說明匈奴已滅月氏,徵服西域,再處理侵邊之事,恢復條約,特別是回信中最後一句:「皇帝既不願匈奴近塞,則且詔吏民遠舍。」意思是說,你既然不想讓胡人接近邊塞,那你就下令讓你的吏民搬遠一點好了。這簡直是胡攪蠻纏,毫不講理。
  • 古代的「匈奴」是如今的哪個民族?他們現在大都居住在什麼地方?
    霍去病與匈奴作戰時說的一句話:「匈奴未滅,何如家?何謂霍去病?漢武帝時期與匈奴作戰的英雄。透過霍去病的話,可以感覺到匈奴曾經是大漢王朝的隱患,令人十分頭痛。但是,在我國歷史上,匈奴除了令人頭痛之外,還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早在先秦時期,就有關於匈奴的傳說,他們是北方遊牧民族,一直困擾著中原王朝。
  • 「漢民族」如何成長為當今世界最大的民族?
    記者|徐悅東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北方民族的遷入,「漢化」與「胡化」成為了一個鮮明的現象。這種民族碰撞和融合使得後來的隋唐與秦漢迥然相異。漢民族的形成、「舊的中華」的崩潰與「新的中華」的確立的進程是如何進行的?
  • 呼韓邪單于降漢,匈奴為漢帝國守國門!
    恰巧匈奴有3個人叛逃降漢,對漢朝廷講匈奴要入侵,漢宣帝就安排霍光組織人馬出塞禦敵,抓了匈奴幾個人,匈奴看漢朝方面有防備,就退軍了。這就是匈奴當時的情況:內部矛盾重重,想對外戰爭轉移矛盾,又誰都打不過。對,你沒看錯,是誰都打不過,不單單打不過漢朝。
  • 漢朝公主總嫁到匈奴和親,為啥卻從沒有匈奴公主嫁到漢朝?
    在中國古代,有一種非常有趣的現象,就拿漢朝來說,和親,漢朝的公主總是嫁給了匈奴,而匈奴的公主卻從來沒有嫁給過漢朝,這是為什麼?事實上,與親,說白了,就是送錢送女人,在漢朝之前,國力弱,不能與匈奴相比。漢與匈奴的婚俗又有不同,體現在哪裡呢?一、血統,二、權力,我就這樣打個比方,漢朝只有一個王后,匈奴強大的時候,送了一個匈奴公主過來。您允許她成為女王嗎?匈奴人答應不讓她成為王后?你們讓她當皇后,外戚幹政怎麼辦?生來就是王后呢?這位皇子就是皇帝嗎?漢王朝有個特點,外戚幹政很厲害。
  • 十三人對數萬匈奴大軍,如何死守孤城?看東漢名將耿恭的成名之戰
    於是西域的一種小國都投向了匈奴的懷抱,整個西域都在匈奴的掌控下。到了漢明帝時期,經歷了幾十年的「光武中興」之後,國家富足,軍事力量也變得強大。於是漢明帝以徵西將軍竇固為首,從河西走廊出發收復西域。經歷了一場大戰,擊敗了匈奴駐守車師國的守將,成功攻佔了車師國。
  • 東晉:「五胡亂華」是哪五個民族?最後誰的下場最慘?
    要說起歷史中最黑暗最慘烈的時期,沒有多大異議,都是一致認為是五胡亂華時期,我們都知道,五胡亂華那是北方遊牧民族趁晉朝剛歷經八王之亂,國力衰微無法掌控北方局勢之時,北方各民族紛紛入侵禍亂中原大地,發展到後面的稱王稱帝,以羯族為代表開始公開、大肆屠殺漢人,僅僅幾十年的時間北方漢人銳減多達600多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