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物件
文/張文霞
回老家時,無意中在樓梯間的角落發現了一個「寶貝」:外表粗獷,器形墩厚,工藝拙樸,貌似花籃,但遠不及花籃精巧細緻,倘若用它盛果蔬飯食,似乎也不合適。
洗刷乾淨後,請父親辨認。老爺子戴上老花鏡端詳了半天,慢慢憶起這個老物件叫手爐,從他記事起就有,冬天裡面放上慄炭,暖手用的。
是了,前幾年熱播的電視劇《甄嬛傳》裡後宮佳麗們冬天手上都會抱著一個爐子,爐子裡放炭火,爐外包裹著精美華貴的布罩,那就是手爐。只是皇家奢靡,手爐往往是金銀或掐絲法琅所制,最不濟也是紫銅的,我等升鬥小民自然無法相提並論,只能用粗陶手爐取暖了。
我家這個手爐外形飽滿圓潤,上有提梁,爐身膨大厚實,爐底內斂凹陷。提梁和爐身的上半部分表面有圖案簡潔的薄釉。父親說,之所以這樣設計,是因為這個造型重心低,即使不慎傾倒,也不易翻覆,可避免爐內炭火散落出來燙傷人。
據父親回憶,這個手爐應該是他姥姥即我的老太(家鄉方言)置辦的。這位目不識丁的小腳老太太一輩子脾氣乖張,性格強勢,做的最正確的事情卻是支持兩個女兒識文斷字,堅持供養她們到百年老校汝南師範學習。這在解放前的小縣城裡,可真算得上是稀罕事一樁。畢業之後我奶奶和姨奶奶都在新社會當了一輩子人民教師,直至光榮退休,這是後話,暫且不提。由於奶奶在鄉下教書,我父親自幼跟著他的姥姥在城裡上學,後來當兵、轉業參加工作,直到結婚有了我,都是和她老人家一起生活。
動蕩年代中,國運不昌,很多文物古籍被破壞,覆巢之下無完卵,小家也難以倖免:父親收藏多年的線裝書、成套的連環畫,小人書,未能逃過破四舊的荼毒,被激進的老太一把火燒個精光,至今想起來仍讓父親痛心疾首。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如今人們的物質世界已極大地豐富起來,曾經不可或缺的那些老物件舊家什漸漸淡出了我們的生活。這個承載著溫暖回憶的手爐不知何時被歲月的塵埃深深掩埋,空調、電暖氣、暖手寶已大行其道。然而,在沉睡了七十載後,它又神奇地出現在我面前,絕對不是巧合,只能感嘆有緣分。洗盡風霜,手爐依舊釉色晶亮,它用緘默的語言提醒我們:不忘傳承歷史,切記啟迪後人。
老太耄耋之年去世時我尚垂髫,在我模糊的記憶裡,老太瘦削嚴厲,頭戴抹額,身穿黑布斜襟大襖和臃腫的大棉褲,裹腳布一圈一圈繞到腿肚子上,纏得一絲不苟。因為年事已高,尖尖的小腳行走不便,就拄著拐杖,終日坐在堂屋黑漆漆的太師椅上。也許那個時候,她手裡捧著的就是這個裝有火紅慄炭的暖手爐吧!
今晚,在入冬後第一次寒潮藍色預警來襲之時,我坐在暖氣充足的房間裡,重拾舊時光,寫下這段關於溫暖的文字,記錄著那個遙遠的時代,記錄著流水般逝去的歲月和歲月中早已淡忘的故人。
(文/張文霞 圖/張文霞)
手爐,是冬天暖手用的小爐,是舊時中國宮廷和民間普遍使用的一種取暖工具,多為銅製。可捧在手上,籠進袖內,所以又名「捧爐」、「袖爐」。
古人用火取暖,將火种放進陶器具內,稱為「火爐」,大家圍坐取暖。唐代詩人白居易詩云:「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手爐是在火爐的啟示下演化而來的,相傳產生於隋代。隋煬帝南巡到江蘇江都,時值深秋,天氣寒冷。江都縣官許伍為拍皇帝的馬屁,叫銅匠做了一隻小銅爐,放進火炭,獻給煬帝取暖。煬帝十分高興,捧在手上,便稱之為"手爐"。
張文霞專欄:
不老的童年
我當「大廚」的這些年
此情可待成追憶
趕集
修車記
那段愛情故事,讓人如鯁在喉!!!
梧桐樹下
陌生的親人
上刀山
感謝騙子
一封十四年前的家書
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一聲嘆息! 世上有兩樣東西不可直視:太陽,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