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助推德國裝甲擲彈兵變身「特高隊」的「電子主心骨」

2021-01-11 烽火雄獅

2020年10月13日,萊茵金屬防務公司(Rheinmetall Defence)發布了一則視頻,為其產品「裝甲擲彈兵系統」(System Panzergrenadier)作宣傳。

▲這麼一整挺高大上的,但是……

萊茵金屬的主要產品是各種裝甲車輛,而其「裝甲擲彈兵系統」不僅包含諸多應對不同需求、強化不同能力的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北約VJTF 2023計劃中德軍部分。所謂的VJTF,是所謂的「Very High Joint Readiness Task Force」——在一般都挺高大上的西方軍事辭令縮寫裡,混進去並不是術語的Very顯得頗不搭調,反正就是北約的「特高戰備聯合特遣部隊」,姑且簡稱「特高隊」好了。

▲波蘭軍隊在VJTF中

按照萊茵金屬的計劃,這套系統會在2020年年底到2021年年初時交付德軍裝甲擲彈兵營。截止其宣傳視頻發布的10月中旬,目前德國聯邦國防軍的9個裝甲擲彈兵營裡,已有5個裝甲擲彈兵營換裝「美洲獅」步兵戰車,仍有4個裝甲擲彈兵營裝備的是「黃鼠狼」步兵戰車。

▲9個裝甲擲彈兵營

▲4個營還裝備「黃鼠狼」步戰車;5個營已經換裝「美洲獅」步戰車

一看到裝甲擲彈兵,相信很多人立馬想到了納粹德軍。而有意思的是,作為陸軍機械化作戰的開端之國,現代德國的武裝力量——聯邦國防軍,雖然在文辭上努力與歷史上的納粹德軍劃清界限,但是烙印在語言中、思維上的傳統還是拋不開的:

比如,德語中並無步兵戰車/裝甲人員運輸車(IFV/APC)的區別,都叫Schützenpanzer,即裝甲人員運輸車,簡稱SPz。再比如說在德國人的思維裡,坐履帶式步兵戰車的步槍兵,和坐輪式步兵戰車(比如「拳擊手」這樣的先進型號,配備機關炮的型號肯定被我們視為步戰車)的步槍兵,反而是兩個不同的兵種。

▲德軍裝甲偵察兵在其他國家肯定會被算為機械化步兵……

想起我們曾經有過開99式主戰坦克的裝偵

那就稍微囉嗦幾句,德軍的輕步兵就是輕步兵,叫Jgertruppe(獵兵),戴綠色貝雷帽,帽徽為橡葉,軍銜識別符號上有綠色兵種線,是步兵;

▲德軍輕步兵貝雷帽顏色與搭配帽徽

德軍的裝甲擲彈兵,叫Panzergrenadiertruppe(裝甲擲彈兵),對應的是機械化步兵,且特指使用「美洲獅」/「黃鼠狼」這樣履帶式車輛的,戴步兵的綠色貝雷帽,但帽徽是履帶步戰車下交叉的兩支步槍,軍銜識別符號有綠色兵種線,是步兵;

▲德軍裝甲擲彈兵貝雷帽顏色與搭配帽徽

而德軍的裝甲偵察部隊,叫Panzeraufklrungstruppe/Feldnachrichtentruppe(裝甲偵察兵/戰場情報兵),戴裝甲兵的黑色貝雷帽,帽徽上是一輛輪式步戰車與兩桿小旗,軍銜識別符號有深黃色的兵種線(與通信部隊的淺黃色兵種線、憲兵部隊的橙黃色兵種線有區別),是偵察兵;

▲德軍裝甲偵察兵就是裝甲兵黑色貝雷帽了

好了,咱們先來看看視頻裡說了啥——

作為商業公司的一則宣傳視頻,其中專門對性能特別是防護性能仍然出挑,但對德軍而言已經是老式裝備的「黃鼠狼」步兵戰車,用了低清素材,還加了噪點等處理,在畫面上顯得特別陳舊。而宣傳視頻的主角載體之一「美洲獅」步兵戰車,則是一副新銳強悍的模樣……搞得跟網上經常出現的「A卡N卡效果對比圖」似的。

▲潛臺詞:這老的裝甲擲彈兵啊,不行啊!

▲新銳強悍的「美洲獅」,才是新一代裝甲擲彈兵的好樣子!

作為引出新銳「美洲獅」與「裝甲擲彈兵系統」的引子,視頻裡簡單的提及了,老式的「黃鼠狼」步兵戰車與裝甲擲彈兵下車後的聯絡,依託的是無線電臺;而新式的「美洲獅」步兵戰車則是通過信息化手段與新一代裝甲擲彈兵聯絡,這就是這一視頻所塑造「高大上」感受所圍繞的內容。

萊茵金屬的資料顯示:「裝甲擲彈兵系統」是德軍實現「VJTF 2023」目標的重要一環,強調大幅度提升德軍裝甲擲彈兵作為機械化部隊主幹的整體效能。裝載在「美洲獅」步兵戰車上的「裝甲擲彈兵」系統,將與德軍裝甲擲彈兵依託軍用數據網絡連接到一起。而德國裝甲擲彈兵們身上裝備的,則是「未來士兵增強版」(IdZ-ES,即Infanterist der Zukunft的改進版,也有IdZ Version V2的叫法)。

▲視頻截圖中的「裝甲擲彈兵」,裝備了IdZ-ES系統,但並不是現役德軍——軍服上沒有兵種、軍銜符號

▲注意臂章上寫的是「萊茵金屬防務」,說明他們是公司技術演示隊的一員,開個玩笑說,屬於「高級裝兵黨」

始於2004年7月1日的IdZ(下達15套價值1000萬歐元、部署到阿富汗的訂單)系統,本身就比較奇特,比如同時具有橫向和縱向的織帶條。雖然IdZ稍晚於美軍「陸地勇士」,也算是世紀之交大家仰望的西方軍隊高科技了。

▲早期不帶ES的IdZ,有很多怪想法
▲著名的IdZ部分組件圖

從實物的接觸體驗來看,IdZ的各個部件質量雖好,但是重量較大,價格也非常高;再加上德軍軍費日常這不夠那不夠——不僅僅是各個機構官僚作風扯皮導致的,還動不動就要上升到哲學層面,探討二戰後德國的去武裝化啥的……總之,IdZ的裝備速度一直很慢,尤其德軍特種部隊在試用後也並不熱衷。

▲在「美洲獅」步兵戰車中,裝備IdZ-ES的裝甲擲彈兵通過線路接入步兵戰車網絡中

▲萊茵金屬:我還給你做了個信號聯絡的特效呢!

萊茵金屬提供的「裝甲擲彈兵系統」,在裝甲擲彈兵連級指揮架構上建立了「戰術網絡」(TacNet),與配套的戰場管理系統(BMS)。視頻中還提到,「黃鼠狼」步兵戰車固然機動力出色、有優良的被動防禦能力(指裝甲),但並無行進間射擊能力,這對於充分發揮「裝甲擲彈兵系統」的效能肯定是不利的,所以不換新裝備能行嗎!

▲萊茵金屬:「黃鼠狼」過時啦,咱不要了

▲萊茵金屬:「美洲獅」步戰的30mm機關炮是有穩定器的,可以運動中射擊

▲還有MELLS輕型多功能飛彈

萊茵金屬宣稱,將提供配套的實戰化訓練體系,並對士兵裝備的IdZ-ES系統、車輛成員與下車步兵聯絡的數位化電臺系統,從硬體和軟體層面,提供持續的升級服務,實現從裝甲擲彈兵連長指揮到連裡每一個裝甲擲彈兵。

視頻中還用繪畫生動地展示了,傳統的德軍裝甲擲彈兵指揮模式:需要人員在地圖/沙盤前比比劃劃,口頭下達命令,必要時還需要下級以紙筆記錄命令,並在各個指揮層級之間以口頭傳遞命令,重複這一工作循環,直到每一名士兵。

▲萊茵金屬:在這一階段,人員高度聚集,耗時很長,整個部隊處於較為脆弱易損的階段,而且傳遞過程中可能會出現錯誤與偏差

▲萊茵金屬:在裝甲擲彈兵系統中,命令下達即時、快速;而指揮官在「美洲獅」步戰車中下達指令,擁有裝甲防護

▲車載的數位化指揮終端機,實時標識友方位置,比較好理解的就是RTS遊戲——只不過下面的圖標代表的是真人

▲萊茵金屬:「黃鼠狼」步戰上只有潛望鏡,指揮官經常要露頭,非常危險

▲萊茵金屬:裝甲擲彈兵系統裡的「美洲獅」步戰上有先進傳感器,指揮官不必冒頭,且可以突破低可視、夜暗等外部環境限制

▲萊茵金屬:包括車內裝甲擲彈兵可以在下車前,通過屏幕等方式看到外界360°環境

▲開個紅外,輕輕鬆鬆

▲駕駛員有全景影像等各類先進傳感器可供使用

萊茵金屬的宣傳中稱,將單兵的傳感器與「美洲獅」步兵戰車搭載的晝夜觀通傳感器實現通聯,讓德國聯邦國防軍實現數位化,打造德軍的「電子主心骨」(electronic backbone)。

▲傳統的裝甲擲彈兵行動,要看紙質地圖,用指南針

▲裝甲擲彈兵系統裡,也是胸前掛個電子設備(大家都這麼幹),任務指派即時完成

▲顯示在頭盔顯示器上

▲頭盔顯示器具體畫面,有方向,行動指示,任務目標等要素

萊茵金屬的願景,是依託已經著手建設的「裝甲擲彈兵系統」,在未來形成「傳感器-射手」網絡(sensor-to-shooter nexus)。目前是單車的傳感器與效應器(一般指的是武器)已經形成了聯網,未來是整個連隊、整支部隊實現傳感器與效應器的通聯。目標是讓「美洲獅」步兵戰車成為世界首批數位化裝甲戰鬥車輛之一。

▲傳統裝甲擲彈兵的信息上行下達,靠嘴

▲說著慢,聽著累,要拿紙質小本子和地圖輔助

▲裝甲擲彈兵系統裡,一個按鈕,我看見啥,車上指揮官就看見啥

▲其他下車戰友也能知道我看見啥

▲車輛可以提供火力支持,比如圖中是飛彈電視制導畫面,對4000米外目標實施打擊

看完視頻,要承認的是,萊茵金屬作為一家久負盛名的軍火商,在先進科技可視化上做的相當出色——無論是普通吃瓜群眾,還是對數位化指揮作戰網絡有認知的相關行業人員,都能夠比較清楚、明確的理解數位化指揮系統對比傳統指揮體系的優勢。

作為一個曾經的「德棍」,我曾經期待萊茵金屬能夠展現出什麼樣的高大上,然後我就看到了下圖這樣的畫面:一個體積較大,還有實體按鈕,似乎還是電阻屏的東西……宣傳視頻裡叫「平板」。要按照十多年以前,自己搜集相關信息玩時的叫法,那就是PDA。

▲可以說,這一幕讓我非常失望,曾經仰望的IdZ,改到ES,就這?!

作為專門的軍用電子設備,「裝甲擲彈兵系統」配套的「平板」,可能具備很高的可靠性——但是存在兩個非常大的缺陷:

1、其使用習慣與現有民用電子設備(比如手機)不同,影響用戶的上手速度;

2、電子產品更新迭代極快,老舊設備淘汰快,老舊生產設備淘汰更快,用老式技術不僅不能省錢,反而必然會更加昂貴。

另外從「裝甲擲彈兵系統」公開宣傳的內容來看,這塊「平板」的理念表達還是欠點與「特高隊」未來重點裝備對應的時代感。比如在其宣傳視頻裡,仍以「突破傳統」作為賣點——諸如「無紙化」,諸如通過圖形界面獲得比傳統語音、文字傳遞信息更高的效能……說來說去都是這種最基本的,簡直是「還在第一層」。

老讀者也許記得我們曾提過,早在10年前的QTS-11上,我軍就已經驗證並實現了「裝甲擲彈兵系統」這一套信息化能力,包括步兵與步兵、步兵與陸/空重裝備之間的聯網。儘管QTS-11本身的裝備量很小,試驗的味道非常濃重,但我軍單兵信息裝備發展也由此走上快車道,並乘著信息技術革命的東風搶佔了制高點,並在之後保持領先。

▲語音與文字仍是人類習慣的自然交流方式,與圖像傳輸適當結合後,效能倍增——這理解不敢說到了「大氣層」,好歹也在二三層

在國慶70周年閱兵式上與新步槍新迷彩共同呈現的,正是運用最新技術,總結QTS-11的經驗教訓的更新一代產品。上圖除了顯示戰場態勢,並在地圖上標記我方戰場要素(步兵)所在位置這些可視化要素之外,還提供了完整的語音、文字信息:戰場情況瞬息萬變,加入語音可以更詳實地向指揮員匯報;而在領會指揮員意圖時,掃一眼文字遠比判讀地圖標記更迅速,尤其是指示比較複雜時。

可以說,西藏軍區展示的新型單兵信息裝備與「裝甲擲彈兵系統」的對比,正是呈現出了有沒有較早起步探索的上一代裝備,有沒有足夠的信息設備領域技術應用(當然要包括民用技術)經驗積累的鮮明差別。

▲手機技術進步快,手機誰都會用,節省訓練時間對提高戰鬥力生成速度大有助益

更值得關注的,還有戰士們掛載在頭盔上的那個設備——雖然網絡上的聲音,更多圍繞其夜視能力展開,但在我看來,其夜視能力反而是次要的:這種前端是鏡頭的頭戴顯示模塊,是QTS-11上同類設備的升級版,在信息共享能力上更進一步。

▲鏡頭不僅僅是給佩戴者用的,也是聯網的,我看見什麼,指揮員就能看見什麼

▲從前進速度和晃動幅度來看,這個屏幕顯示的是前方戰士回傳的實時影像

毋庸贅言,新一代信息化裝備能夠大幅度提升部隊的戰鬥力。但越是先進的新裝備,其列裝、訓練與實際運用,就越需要足夠時間去掌握、去打磨。對於步兵而言,身上加掛的零零碎碎,從正面講是信息化是升級,從負面講也是重量是累贅是掣肘——「合成人」,不好當。所以一套優秀的信息化裝備,不僅要讓戰士們覺得用了能「開掛」,還得做到儘可能不讓戰士們覺得礙手礙腳。

比如在專門的手持設備有其必要性,頭戴設備不可能完全替代的情況下,用戶一方面自然是希望頭戴設備仍要有更完善的功能,但一方面也不想讓頭戴設備的結構和操作太麻煩。在這種小型頭戴顯示模塊裡,自然與「裝甲擲彈兵」系統一樣,具備初級的「單兵UI」顯示能力;但其UI顯示器與傳感器整合仍採取相對保守、簡單的辦法——雖然功能上受限,但更容易實現,可靠性更高,價格也更便宜。

說到單兵裝備的下一步發展,時至今日在尼龍上(指作戰服、裝具)的折騰,其大方向已經較為明確(各國有偏好取捨,但技術方向總體一致);更多的變化與嘗試反而是集中在頭戴設備上,或者說「眼鏡」上。這讓我想起之前網絡上出現的那一組單兵裝備測試圖,似乎是2019年以前的老圖了:

▲左邊身穿星空迷彩原型的我軍戰士,頭戴的是個護目鏡與AR整合的設備

而在去年10月「裝甲擲彈兵系統」宣傳視頻發布前後,還有另一則不大不小的新聞:強敵開始測試他們的Visual Augmentation System(視覺增強系統)。從下圖可以看到,其護目鏡上沿,排列有複雜的多個鏡頭;而這名美軍陸戰隊員手按在胸前手機的背面按鈕上,顯然是正在操作「眼鏡」中的單兵UI,或頭盔上的傳感器。

▲美軍正在試驗的同類AR設備

當我幾年前了解到,2011年我軍的單兵信息裝備已經在效能上能與美軍同類系統並駕齊驅時,心情那叫一個無比欣喜;2019年國慶閱兵新一代裝備的亮相,更是讓人對未來信心十足;但是就像在其他領域正在發生的那樣,中美攀登單兵信息裝備「科技樹」的比拼也從未停歇,眼前不變的,唯有攀登新高峰的徵途。

相關焦點

  • 最優秀的二戰步兵:德國裝甲擲彈兵,領先日本至少20年
    二戰時期,德軍中有一個大名鼎鼎的兵種,叫做「裝甲擲彈兵」。德國的裝甲擲彈兵頻繁出現在歐洲的各大戰場上,是二戰德軍中最閃亮的明星部隊之一。一直以來,人們對裝甲擲彈兵的認識很模糊,總是搞不清裝甲擲彈兵到底是做什麼的。從字面意思來理解,好像扔手榴彈的一樣。
  • 橫掃戰場的裝甲擲彈兵,到底是什麼兵?開坦克扔手榴彈的士兵?
    對於有德國情結的中國人來說,德國軍隊一直是最厲害的陸戰天團,戰功卓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威武異常,髪國比利時等周邊國家在德國陸軍腳下瑟瑟發抖。而且軍裝筆挺,帥氣逼人,深受廣大中年婦女歡迎。這其中的裝甲擲彈兵,更是受到軍迷的追捧。那麼,橫掃戰場的裝甲擲彈兵,到底是什麼兵?
  • 二戰德軍獨特的兵種—裝甲擲彈兵,二戰步兵的最高境界
    摘要:二戰進行到1942年,開始進入高潮階段,各條戰線上的戰事都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著,作為進一步鼓舞步兵的作戰士氣的措施,德國陸軍司令部下於當年7月15日,將所有裝甲師下屬的步槍團一律改稱裝甲擲彈兵團,這是德國二戰中裝甲擲彈兵成立的標誌性事件。
  • 二戰德軍裝甲擲彈兵的戰術運用,反坦克反步兵,德意志戰車好伴侶
    說完了「擲彈兵」的歷史由來,我們該如何正確解釋和理解德國的「裝甲擲彈兵」?,而後就出現了著名的「裝甲擲彈兵」。1942年6月為了區別普通的機械化步兵師和精銳機械化步兵師之間的不同,總參謀部下達命令:所有德國軍隊內裝甲師配備有半履帶裝甲運兵車的機械化步兵部隊更名為「重裝甲擲彈兵」而其他乘坐卡車等非裝甲運兵車的師團人員均統稱為「裝甲擲彈兵」。但是德軍內部還給裝甲擲彈兵起了個外號:橡皮擲彈兵。
  • 德軍裝甲擲彈兵的「碉堡剋星」:Sdkfz 251/16型半履帶噴火裝甲車
    德軍是最早使用火焰噴射器的軍隊,在火焰噴射器的研發上一直處於前列,德軍也最早認識到帶有一定裝甲防護和機動能力的新型火焰噴射武器的重要性,二戰初期德軍先後將一號和二號坦克改裝為噴火坦克,後期又利用三號坦克和Sdkfz 251型半履帶裝甲運兵車改裝為噴火戰車,其中前者用於城市攻堅戰中的近距離火力支援任務,後者則用於野戰中的攻堅和火力壓製作戰,是德軍裝甲擲彈兵部隊的重要火力支援武器之一。
  • 曾以「擲彈兵」為步兵精銳代名詞:二戰中的木柄手榴彈
    二戰中的木柄手榴彈,擲彈兵曾是步兵精銳代名詞早期火藥類裝備並不發達的時期,負責投擲手榴彈的士兵,並不是誰都能當的,擲彈兵還曾是歐洲陸軍的一個兵科,這種相當於小型炮彈威力的武器,需要臂力強大的士兵投擲,在1678年4月,英國下令在陸軍步兵八大團中增加一個連的擲彈兵,可見其重要性,甚至還有著名的《英國擲彈兵進行曲
  • 閃電戰的翅膀 擲彈兵的盔甲 德國251系列裝甲輸送車
    作為第一款投入實戰的步兵戰車(雛形),德國Sdkfz251半履帶裝甲輸送車可以說是給德國擲彈兵插上了翅膀和穿上了盔甲。在閃電戰的作戰思想中,坦克將快速突破敵軍防線向縱深突擊,而步兵則負責鞏固戰果。在這一指導思想中,步兵能否跟上裝甲部隊的步伐則成為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而251系列半履帶裝甲車就是這個思想的產物,可以說251系列半履帶裝甲車其實就是後世步兵戰車的原型。
  • 二戰時,納粹德軍地面部隊最精銳的三個兵種,為什麼擲彈兵最強悍
    作為納粹德軍重要的組成部分,納粹德軍的地面部隊是一支絕對實力超讚的作戰力量,而這其中有三個兵種是地面部隊中最強悍和最精銳的作戰力量,分別是裝甲兵、擲彈兵和摩步兵,那麼,這三個精銳兵種中,為什麼擲彈兵是最強悍的呢?
  • 戰後德式裝甲車的延續:捷克斯洛伐克OT-810型半履帶裝甲運兵車
    引言二戰德國軍隊中最精銳的就是其裝甲部隊了,而德軍裝甲部隊主要由兩個兵種構成,那就是裝備坦克的裝甲兵和裝甲運輸車的裝甲擲彈兵,所謂裝甲擲彈兵就是機械化步兵,Sdkfz 251型半履帶裝甲運輸車便是德軍裝甲擲彈兵的制式裝備。
  • 德軍裝甲擲彈兵排長的座駕:Sdkfz 251/10型37毫米炮半履帶裝甲車
    一個德軍裝甲擲彈兵班Sdkfz 251/10型37毫米炮半履帶裝甲車Sdkfz 251/10型37毫米炮半履帶裝甲車是在Sdkfz 251型裝甲運兵車的基礎上去掉了前部機槍,至少在1941年以前是一款非常有效的自行反坦克裝甲車輛。
  • 德軍裝甲步兵的「低空壁壘」:Sdkfz 251/17型半履帶防空裝甲車
    蘇德戰爭爆發後,德軍發現在東線這樣空前廣大的戰場上,德國空軍根本無法為陸軍建立可靠的空中掩護,蘇聯空軍經常採用「奇襲」戰術,以小批量、多架次實施低空突襲,目標重點指向車輛眾多的德軍裝甲部隊,炸完就撤,等到德國空軍戰鬥機趕到後,蘇聯飛機早已經撤退了,德軍的牽引式高射炮的準備時間也太長了
  • 裝甲步兵的崛起:解決坦克和步兵的協同作戰問題的絕佳方案
    裝甲步兵這一兵種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大放異彩,成為具有強大攻防能力的精銳兵種,重要性大大超過了傳統的步兵,解決了機械化戰爭條件下的步坦協同作戰問題。不過起初各軍事強國對組建具備高機動性的裝甲步兵並不重視,在搭乘裝甲步兵的裝甲運輸車輛研發上非常緩慢,儘管他們已經意識到傳統步兵在機動性的缺陷已經越發明顯。為了解決坦克和步兵的協同作戰問題,迫切需要一種具備同樣高機動能力的新型步兵單位,即裝甲步兵。
  • 二戰德軍裝甲師和裝甲擲彈兵師、摩託化師的區別
    第二次世界大戰,可以說是裝甲部隊的大決戰,融合了機動力和火力的裝甲部隊在戰場上面馳騁,無論是德軍,還是同盟國的裝甲部隊,都是各自軍中的絕對主力,沒有裝甲部隊參與的進攻,是根本無法想像的,甚至可以直接判定勝負了。
  • 二戰德國黨衛軍裝甲部隊和國防軍裝甲部隊的不同,誰更強悍一些?
    說到二戰時期的德國的裝甲部隊,黨衛軍裝甲師和國防師裝甲師確實有很大的不同,但誰更強悍一點呢?要從兩個階段看,比如1940年的法國戰役,德國國防軍第7裝甲師和第十裝甲師最為耀眼,在從阿登森林繞過法軍馬奇諾防線戰略穿插起到了決定性作用,當時的德國黨衛軍裝甲師的戰績還沒有那樣耀眼其它部隊總數都還在建設階段,所以法國戰役中主要是國防軍裝甲師負責主攻,黨衛軍裝甲部隊負責戰場協助同時幹一些髒活,比如以抓遊擊隊的名義進行殺人放火,維護員治安等,相當於憲兵部隊。
  • 德國的二號坦克,德國裝甲部隊的早期主力,卻在日後逐漸無用
    二戰早期,德國裝甲部隊雖然縱橫馳騁,但實際上有相當時間德軍的主力裝甲部隊都是二號坦克這種輕型坦克。儘管蘇德戰爭後,這種輕型坦克就變得毫無意義,但它們在德國早期的戰爭中,卻立下了汗馬功勞。今天我們就看看這種曾為德軍立下汗馬功勞的二號輕型坦克,到底有什麼故事。
  • 德國組建的國民擲彈兵突擊排,火力為何這麼強?
    因為早期手榴彈較重,不是任何人都能將手榴彈丟到敵方防線後,所以擲彈兵的選拔條件很高,這就使得擲彈兵成為了精銳兵種。 作為歐洲有數的軍事大國,德國擲彈兵在一戰期間創造了十分耀眼的成績,哪怕到了二戰時期,德國依然注重培養擲彈兵,不惜為他們配備強大的火力。
  • 坦克裝甲車輛綜合電子系統
    軍事電子信息系統包括戰略級軍事電子信息系統、戰術級軍事電子信息系統和武器平臺電子信息系統。 坦克裝甲車輛電子信息系統是軍事電子信息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以坦克裝甲車輛為主要載體和平臺的軍事電子信息系統。坦克裝甲車輛電子信息系統包括裝甲戰術級電子信息系統和坦克裝甲車輛綜合電子系統。
  • 「豹2A4」再次復甦,行銷全球的裝甲利器,德國軍工的優秀代表
    作為一款冷戰至今依然經久不衰的裝甲車輛,德國的"豹"式自1965年開始生產以來,就一直被許多軍事愛好者認為是一款優秀的裝甲載具。"豹-1"坦克使用軋壓均質裝甲,搭配一款105mm英制線膛炮,在早期的西德陸軍中起到了主力裝甲武器的作用。
  • 二戰時,德國生產最多的裝甲車輛,德國的「三號」突擊炮
    三號突擊炮,可是二戰德國生產最多的裝甲車輛,直到二戰結束,德國一共生產了10500輛三號突擊炮。其實三號突擊炮的研製時間也是比較早的,在1936年的時候,德國的軍方就要求研製一型口徑為75毫米或者以上的裝甲車輛。在經過一系列測試和改進後,「三號」突擊炮就正式投產了。
  •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南湖區住建局到海寧市住建局開展學習考察
    雙方就城鎮老舊住宅房屋管理、工業企業用水量大量蒸發蒸騰認定、建築業高質量發展三個方面做了深入交流,特別是城鎮老舊住宅房屋「保險+服務」管理模式、水量大量蒸發蒸騰的認定工作政策和實施、惠企減負助推建築業發展的先進措施等,從政策建立、工作流程、落實辦法等方面進行全面了解,把重要的工作細節和先決條件考慮在前,取長補短,更好地服務企業、服務群眾、服務基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