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相愛變得越來越難?|百家故事

2020-12-12 人物

本篇文章收錄於百家號精品欄#百家故事#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

你有多久沒談戀愛?你是否覺得相愛變得越來越難?

民政部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單身成年人口已經超過2億,獨居成年人口超過7700萬。與此同時,年輕人仍然在努力地試圖進入戀愛。《2019年第一季度單身人群調查報告》顯示,38%的單身男女首次相親年齡不足23歲,24%為23-25歲。但是,雖然做出努力,90後戀愛經歷不足2次,95後平均空窗期超過2年。平均相親5次,年輕人才可以遇見愛情,結束單身。

在人與人可以即時通訊、隨時聯繫,可以輕易跨越空間距離抵達愛人面前的時代裡,為什麼我們反而越來越難開始一段愛情?

復旦大學中文系碩士生導師梁永安給出了他的答案。他是50後,70年代到復旦大學讀書,後留校任教,十年前,他開設了一門課《經典小說細讀》,一位女學生在最後一節課後告訴他,因為在經典小說中看到了豐富、深刻的愛情,她認為自己的男友觀念太單一,不夠「現代」,聽了一半課後就和他分手了。但在最後一節課上,聽到梁永安講「對待愛情要像信仰一樣虔誠,對待信仰要像愛情一樣深情」,她深受觸動,又決定與男友複合。

這個小故事令梁永安對愛情這一課題產生了興趣。在此後的觀察與研究中,他發現,青年一代越來越處於傳統與現代的矛盾之中,精神領域裡存在普遍的焦慮、茫然、價值的墜落感與空白感,而這些問題最為集中地在愛情裡反映了出來——關於愛情的信仰正在消失,愛情的誕生日益艱難。

梁永安認為,愛情具有複雜性,從微小的日常到宏觀的生活,從價值觀念到社會的環境、經濟發展都有涉及。如果關於愛情的問題能解決好,就可以帶動整個社會的文化觀念向著更有價值的方向發展。

2017年,在一次以愛情為主題的演講後,梁永安開始了他的愛情課實踐。課程分為多個主題,包括「初戀&分手」、「前任&現任」等,從愛情的細枝末節深入青年人的精神世界。他的愛情課講義不斷被網友整理、轉發,有人說,「梁老師不止治癒了我的失戀,也改變了我對感情、自我和生活的思考。」

《人物》和梁永安聊了聊,為什麼相愛變得越來越難?為什麼即使艱難,我們仍然需要愛情?

文|徐晴

編輯|槐楊

《人物》:通過愛情課接觸到很多年輕人之後,據你觀察,年輕人在愛情裡面對的困境是什麼?

梁永安:當代人特別青年人,最主要的核心價值就是自由,而戀愛結婚是當代人享有的最大自由。社會生活中,人有不同的差異,每個人獲得的資源、權利、自由是很不均衡的。比如你想辦個企業,需要資金、人力資源和各種政策,這些往往不是你自己能做主的。你想拍個電影,牽涉到投資,票房的限制,你不可能完全按照自己的藝術想法去拍。人活在社會中,也活在歷史中,有種種現實的、外部的規定性,很多選擇只能在現有的歷史發展水平提供的可能性裡。但愛情不一樣,它就是兩個人在當代生活裡面過樸素的小日子,只要你有正常的勞動技能和勞動態度,愛情就是完全能實現的。它的限制是最少的。

但恰恰有好多人放棄了愛情的自由,為了物質,為了房子,為了家人,或者因為異地戀或者出國,隨便一個理由就可以把愛情衝擊掉。

這是一個快速轉型的時代,人在快速的變化裡,很難有長情。不管是求學、求職還是遷徙,整個中國都在移動,愛情被一次次打斷。現在的年輕人有一些十幾歲就出去讀寄宿學校,30歲左右才結婚,中間晃晃悠悠十幾年,個性發展,精神成長的複雜性遠遠超過前輩,人和人的相遇更加多元化。馬克思講人最大的財富就是自由時間,如果愛情談不好,就浪費了大好的自由時間,喪失了生存的核心價值。

《人物》:對一個人來說,談好了愛情意味著什麼?

梁永安:魯迅1920年以前寫雜文寫小說都很有力度,他自己說有一種「鬼氣」,但是1920年以後他的一些雜文,很悽清的心情沒有了。我覺得因為他結婚了,也不算正式結婚,是跟許廣平同居,他心裡的孤獨消失了。

一個人有了愛情,孤獨消失了,同時,看世界的角度、眼光也會變得不太一樣。兩個人的認識世界的方法情感,兩相融合,就有了完整的一面,進入了一個倫理的世界,有了人間常情。如果沒有愛情,這種完整性就沒有了。

同時,人具有很強的社會性,跟世界的關係是一種文化性、精神性的關係,擁有了愛情,可以令這種關係更有肌膚感,在這個世界生存,不光是精神的、文化的,同時也是充滿了血肉感、身體感的。

兩個人可以形成一個自己的小世界。外部世界大風大浪,變幻莫測,但是小世界如果是穩定的,就產生了一種溫情,讓人隨時可以在這裡把自己的身心安頓下來。整個社會裡,如果每個人都能擁有一個溫暖的小世界,這個社會就是溫暖的,人心裡的戾氣、焦躁都會平緩得多。愛情在社會和家庭之間,有一個很大的互補和調試作用。如果沒有了這個小世界,人生是另外一種方向,也許更自由,但生活的基本感覺是不一樣的。

圖源《父母愛情》

《人物》:但現在構建出這樣的小世界變得越來越難了,這是為什麼?

梁永安:以前農業社會很單一,人們從小就接觸河流、麥地和豬,動手勞作,生活簡單,情感也比較簡單,對感情的想法都是天長地久。現在不一樣了。不管是消費還是視覺,各種各樣的時尚,形形色色,人們接受的信息很豐富,欲望也很豐富。年輕人的精神發育、個性形成起步比較早,互相之間的差異性也比較大。

原本兩個人要走在一起,必然要尋找共同性,每個人都做加減法,加厚與對方共同的東西,減少與對方衝突的部分,也就是說需要修剪自己。但是現在的青年文化裡第一條是不委屈自己。我發現很多人走路,本來應該是靠右走,但有很多年輕人喜歡走路中間。不顧別人的路權,潛意識中給了自己最大的餘地。

愛情有一個基本的情感特點,就是願意替對方多幹一點,互相創造幸福。現在很多年輕人沒有這個能力,只是希望你是我的資源,你符合我的願望,你讓我幸福。越是親密關係越容易這樣,在愛情的名義下釋放出來很多自私性。這也有人性內部的原因,美國做過一個人性測試調查,結論是,在整個人類中,真正有利他主義本能的人只佔4%,剩下96%本能都是利己的。這說明愛情也需要克服利己主義的本能,在互愛中體會利他的價值。據我的觀察,現在大概有1/3的人是不適合結婚的,結婚就要適應別人,而這部分人難以自我調整,更享受一個人的生活。如果按照一種傳統慣性去結婚,實際上是害人,也害自己。

《人物》:年輕人為什麼會喪失「替別人多幹一點」的能力?

梁永安:一個人要愛這個世界,需要有一種幸福感,就像農民種莊稼,看著莊稼長出來,然後心裡產生愛護和珍惜。如果說你給一個人一種鼓勵,一份關懷,對方也很感動,也會釋放出溫暖,兩個人互相啟發,互相釋放,感情相互推動,就進入了良性循環。我們社會當下的人,很多缺少這樣的良性循環。

獨生子女政策影響下,這一代青年從小的生活就是被父母打理好的,飯也不用做,被子不用疊,什麼都要順著自己來,特別缺乏一種承擔自己的生命、並和他人相互成就的積極的力量。同時,社會轉型時期,每個人對自己的價值定位大部分還比較迷茫,愛情變成了一個對自己身份的證明。一個人的原生家庭裡缺乏愛,或者說生活裡面潛藏著自卑感,會想要通過愛情的美好來獲得另外一種生存。這導致雙方的輸出能力很差,為對方多做一點的能力很差。

現在的愛情像做買賣,特別講究「對價」,我給你做了頓飯,你要感謝我,你要馬上對我怎麼樣。其實人需要的是尊嚴感:我要做什麼事情,我有標準,我這麼做不是為了獲利,而是因為我必須這麼做,這是我的價值觀。但很多人面對感情的時候有一種功利的想法。這種心態跟當下的房價越來越高、工作的壓力越來越大是有關係的。

圖源《無法成為野獸的我們》

《人物》:房價和工作壓力怎樣影響了愛情?

梁永安:愛情生活受到了996的工作方式的侵蝕,從時間上首先壓榨了你回到你的小世界的時間,然後是兩個人面對的外部世界矛盾更多了。房價升高,結婚的成本也非常大,結婚以後還要教育孩子,那就是一輩子的事,本來活潑的兩個年輕人一下子變成兩頭驢,自由的時間全部消失了。

70年代的人是上山下鄉回來,回到城市裡住的地方很緊,沒什麼好工作,工廠裡收入很低,一個月不過七八十元,很難買房子,基本都是靠拆遷。上海的政策是老房子拆了以後,按照每人必須有自己的住處的原則來處理。老房子可能20來平米,住著七八個人,按照人數最後可能給了你幾套房子。所以那段時間雖然生活很辛苦,但在房子這個問題上其實是有解決方式的。

現在的很多困難集中在大城市,大城市集中了很多優質資源,年輕人湧進來,小城鎮越來越虛空,一線、二線城市裡的擠壓感越來越重。大城市的年輕人往往是一邊痛恨著,一邊堅持著,在外部的擠壓裡堅持,就對自己的小世界有了更高的期待,對伴侶有了更高的要求,彼此加碼,給對方加壓,希望你能救我於水火之中,希望你在我受到的擠壓之中,給我更多的溫暖來治癒我。

這也是極其不正常的。歐美社會沒有這麼大規模的問題,往往是發展不均衡的後發國家才有。美國人口3億,紐約人也很多,但不會出現像中國這樣集中往大城市跑的圖景。很多人在中等城市過得挺好。日本也是,哪怕在一個相當於我們這裡一個縣城的小城市裡面,生活品質也不低,教育資質、商業服務、文化建設都很好。

《人物》:這種功利性的心態對愛情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

梁永安:《賣花女》裡的希金斯是一個語言學家,他對街上的賣花女突然產生了興趣。賣花女叫伊麗莎,口音很重,他覺得把她作為一個試驗品,可以做語言校正,讓她學會貴族語言,變成一個淑女。後來兩個人定下契約,從一個字一個字的發音開始,兩個人一直在一起,感情不知不覺就出現了。

這部電影非常好,好在它不是一個戀愛「模式」。

我們生活裡往往是先確定一個戀愛,然後按這個模式,一點一點進行,送花,請吃飯,一起幹什麼,等等,需要人為建構出來一個模式,這個模式其實達不到愛情的本質,而只是把它建構成愛情,今天很多愛情之所以脆弱,就是因為沒有真正打造愛情的成熟度,就像我們在城市吃的水果,不是自然熟,甜度比原生的差遠了。只有兩個人在共同的事情裡投入,兩個人融成一個世界,這時候情感的發展才是自然的,非功利的。

電影《賣花女》

《人物》:一方面是戀愛被功利化了,另一方面人們又很注重愛情的穩定性和確定性,這幾年的社會心理,對「小三」深惡痛絕。

梁永安:年輕人更注重穩定性或者確定性,歸根到底是從自己出發,希望對方是可預見的、可控的。但是一旦有什麼更好的選擇,自己可能首先就不穩定了。這裡面有很多雙方無法共享的東西,其實是傳統和現代之間的矛盾。傳統社會大家在一個村裡面,最多隔兩個村,你能看到他從小在河裡遊泳,能看到他爬樹,能看到他的形形色色,所以你看到一個人是從「根」上看到的,而現代社會我們看到的人都是片段,一個人突然跑到你面前來,你覺得不錯,但你心裡也沒有底。所以我們的相愛往往是打折的,都在內心深處保留了一塊不信任。

第三者的問題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有的「小三」確實不是追求愛情,而是為了金錢,為了地位,但也有一部分,中國人在現有的社會條件下,很多婚姻的質量不高,又遇見了一個人,對愛情有了新的想法,這個事情到底怎麼去判斷?從普遍性來說,在現代社會,一個年輕人一次就把婚結對的概率並不高,區別只在於如何處理這個問題。

我覺得這依然是我們中國人在這個階段上的一種痛苦和糾結,從道德角度看是一回事,從感情角度看又是一回事,這也是一個歷史的負擔。我們到底是站在農業社會的簡單化的立場上,還是現代性的複雜性的立場上,去認真地看待這個事情?為什麼那個人要去找所謂的「小三」,他婚姻裡面到底發生了什麼?或者他婚姻的不幸到底是因為什麼?現在往往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了。

比如城市裡一家超市,一個女人打理,旁邊一個裝修店是一個男人打理,他們的丈夫、妻子在鄉下,但兩個人互相你來我往,慢慢地感受到愛情。按照傳統眼光來看,是對不起家鄉的愛人,但可能這個感情是非常真誠的,是在城市化的新的維度裡面融合起來的。將來,這一類的兩難會特別多,很難用倫理解釋。

《人物》:你曾經談到,我們其實可以給沒有結果的情感一個空間,在許多文學作品中也表現了這種空間,為什麼這麼認為?

梁永安杜拉斯寫的《琴聲如訴》裡談到,生活裡很多人談戀愛其實是用「餘情」,不是用自己最深的感情。餘情有一種飄流性,互相之間的流動性和可替代性也很大,可能外部壓力一來,兩個人就散掉了,但人可能在這個不斷失去的過程中逐漸體悟到生命的輕與重,體會到人生裡最珍貴的感情。

現在我們的文化中沒有這種多元情感持續存在的空間,一旦有這種多元的情感關係,有了「餘情」,就會被道德譴責。

比如杜拉斯的另一部作品《情人》,一個是法國殖民者少女,一個是華裔男青年,兩個都是在社會邊緣裡的人。女孩子在家裡不受重視,母親只重視她的哥哥;華裔男青年很有錢,但他被封建婚姻支配,這樣兩個人碰到一起,彼此之間就建立起命運的共同感。他們知道這段感情沒有結果,就非常珍惜,彼此之間不會有太多的壓力,兩個人走出了常規,擺脫了世俗中從初戀到成熟戀愛再到結合的軌道。

這種戀愛在我們中國社會中如果真的遇到了,雙方根本不開心。因為知道沒有結果。但是恰好又是我們現代社會裡會大量遇到的情況。我們需要打開一個新的視角,給生活一個新的情感空間。年輕人需要不斷地去嘗試,去調整,總結經驗,然後才可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那個人。這種混沌的關係令人焦慮,並不是幸福的事兒,但這種情感空間又是當下的一些人非常需要的修煉,這也是痛苦的成長。

電影《情人》

《人物》:你覺得中國人缺乏愛情、情感的教育嗎?

梁永安:錢鍾書說中國古代沒有愛情,只有恩情。恩情都是婚後培育起來的,然後是家族的血緣情感。我們從來沒有好好培養過社會情感,就是陌生人社會裡互相之間怎麼交流,陌生的男女怎麼相愛,我們不知道這些,年輕人內心沒長大,其實是以小學生的心態去做大人的事情。

我們的愛情文化發育時間太短,跟我們的道德環境有關係。愛情有內在的邏輯,兩個人一開始是喜歡,覺得開心,再是依戀,最後是愛情。這三步性質不太一樣,但是我們往往一接觸,覺得喜歡,認為就是愛情了,其實還差得遠,它只是起步,作為愛的基礎很脆弱。中間假如一方覺得想再嘗試一下,跟其他人接觸,比較一下到底哪一方才是愛,這種在我們的道德中不允許,覺得是「渣」。

愛情可以分好幾個等級。最高等級是從身體到精神都特別融合,價值觀、生活觀都很一致,生活本身很有細節,在一起也很開心。在目前的歷史條件下,對大部分人來說,這種愛情很難達到。因為這是在一個很廣大的精神人口裡面才能實現的事。如果說國家人口很多,但是精神人口很少,那個相遇的概率就很小。

現在更多的是第二等的愛情,也就是傳統社會歌頌的互相恩愛,為對方著想,精神方面不一定有那麼透徹的相互融合,但在情感上能互相投放溫暖。這是今天大多數年輕人可以去努力學習的,學會去關心別人、溫暖別人。

《人物》:你剛才談到的「精神人口」,指的是什麼樣的人?

梁永安:有自己的價值觀,有自己的思想,有黑格爾講的「主人意識」,對自己的生活有清晰的反思。

我們的「精神人口」少,跟我們的歷史有關。一個多世紀以來,中國人的心態一直是動蕩的,生活一直沒有正常化,要不是國家危亡、戰爭,要不是階級鬥爭,要不就是思想改革。我們從來沒有一個正常的日常生活。

我在國外工作過5年半,有個深深的體會,就是一個正常的社會應該是個什麼樣子。儘管日本現在也是低欲望社會,但是生活裡的那種氣氛,老百姓的人間煙火,那種說話的方式,人際交往的表情,人的行為方式和愛的表達,還是有一種源遠流長的歷史感,有屬於傳統的常態。而我們就是一直處在強烈的社會變動中,人的願望隨著時代劇烈起伏,一會兒要這樣一會兒要那樣,代與代之間、每個人自身不同的生存階段之間都充滿碎裂,不連續。

隨著物質積累和社會發展,我覺得95後和00後以及他們之後的人,也會積累出一個面向現代社會的、相對比較正常的時間段,他們在某種程度上會有自己的小小的根。他們是這麼長時間以來,第一代沒有在劇烈的戰爭和變動中成長的青年,他們成長起來,整個社會出現多元文化的發展。他們對愛情,我覺得不是保守,而是一個常態,正常的態度,不抱著激烈的浪漫主義,也不抱著激烈的否定。這樣的幾代人積累下來,會形成新的價值共識,新的生命觀,新的愛情意識,推動我們的社會進入真正的現代階段。

圖源《無法成為野獸的我們》

相關焦點

  • 為什麼相愛變得越來越難?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那些你心悅於我,我亦心悅於你的情感,變得彌足珍貴;相愛,變得越來越難;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再渴望愛情,更不願意走進婚姻。可是,為什麼我們越來越難開始一段愛情,是什麼原因讓相愛變得越來越難了呢?
  • 《信條》為什麼不動人?|百家故事
    本篇文章收錄於百家號精品欄目#百家故事#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無知未必是最大的力量,但絕對是最大的勇氣與熱情的來源。這也是這部影片最大的問題所在。當主人公在奧斯陸的機場自由港裡遇到從前的自己並與之打鬥時,他就了解了事情的真相,過去是不能被改變的。而這一命題的被揭示,也就代表著影片的戲劇張力的耗盡。
  • 為什麼相愛變得越來越難?決定是否能脫單的居然是……
    在找對象時,表達性刺激訊號的行為居然如此重要,這是為什麼?研究者給出了解釋,由於表白往往伴隨著被拒絕的風險,不僅需要勇氣來主動出擊,還要堅信自己有能力和對方在一起。
  • 為什麼是靳東?|百家故事
    #百家故事#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靳東是她們從未得到過的、理想中的父親、兄長和丈夫。對真實生活的失望而又不死心,使得廣大女性觀眾——特別是中老年女性觀眾——對靳東百看不厭。因為上看下看,左看右看,對於我們虛幻而無的放矢的情與愛,靳東就是當下最體面的寄託。
  • 小秦的故事 奇葩的一家 令人無語|百家故事
    本篇文章收錄於百家號精品欄目#百家故事#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人們常說戲劇來源於生活,卻又高於生活。今天和大家分享一個朋友的朋友的故事。小秦姑娘大學畢業以後留在一個四、五線城市上班,上班期間結識了一同事東北小夥,倆人相戀相愛結婚了。婚前親親我我,花前月下,你儂我儂,好不甜蜜,熟不知婚姻不止是兩個人的事,還是兩個家庭的事和原生態家庭的文化認知的事。小秦姑娘的丈夫是離異家庭,婚後小秦姑娘和丈夫、公公、大姑姐一塊生活。
  • 和尚為什麼喜歡念「南無阿彌陀佛」,到底是什麼意思?|百家故事
    本篇文章收錄於百家號精品欄目#百家故事#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佛教是最早流傳於我國的宗教之一,從佛教傳入我國以來,歷朝歷代都建了不少寺廟。我們經常會從寺廟中或者電視上看到這樣一幅畫面, 和尚手拿念珠雙手合十,口念:「南無阿彌陀佛」。
  • 為什麼相愛容易相處難
    嚴格地說,相愛的實質是愛自己,愛自己的故事,而被愛的人就在這個愛的故事中。外界的人、事、物,反映到我們的頭腦中後,我們的心智立即對這外來客賦予一個概念,然後圍繞這個概念產生許多故事。相愛也是這麼一回事。對一個人產生好感後,出現一個「我愛他"的概念。
  • 非凡的公主希瑞第五集|百家故事
    #百家故事#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好了,開始想辦法給這條膽小的龍加勇氣了,不過大家發現這個有點難,這龍真的是什麼都怕,吹個號給他提升下士氣吧,嚇得直接上天了,給他上個勇氣BUFF吧,眾所周知龍的魔法抗性很高,這種魔法完全無效。
  • 四川西昌大火19名救火英雄遇難,為什麼又是涼山|百家故事
    #百家故事#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更多精彩故事「陽光遊子」周華健憶往昔今朝,貴人相助成就歌壇巨星|百家故事荒誕喜劇《大贏家》為什麼罵聲遍地,僅僅是因為荒誕嗎|百家故事
  • |百家故事
    本篇文章收錄於百家號精品欄目#百家故事#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文中圖片來源ins@lousygirlfriend作者 | 半菀你聽說過「廢物女友」嗎?每個周至少有一天是完全宅在家裡不出門的誰也不能阻止我和床相愛誰也不能雖然我是懶但你不能說我懶我這不是懶我這是懶得可愛並且能在生活的邊邊角角裡都懶出花樣兒來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呢
  • 《極限挑戰》的口碑,為什麼越來越差了
    說起《極限挑戰》應該是很多人都喜歡的綜藝節目,該節目從2015年在東方衛視上映之後,就一直很受觀眾的追捧和喜愛,而且口碑也超級好,但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這個節目似乎有點兒變味了,情節變得沒有一點挑戰性了,內容有時候也不完整,就匆匆收場了。
  • 影話故事之——餘詩曼,黑化演繹「毒辣妃子」|百家故事
    #百家故事#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正因為她的出色演技,找她拍戲的導演越來越多,相應的作品也越來越多;而這其中又以宮鬥劇最為出色。影話故事之——陳嘉樺,從歌手到演員,勇氣女孩的蛻變|百家故事
  • 《札札弄機杼》白雲行止|百家故事
    #百家故事#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那你為什麼要告訴我他是什麼邪魔?」「很多人都那麼以為,不是嗎……」悠然嘆了口氣,「還記不記得我之前問你的那個問題:一個正常人到了神經病院,他還正常嗎?」「哦……」我懂得了她的意思,我相信我們應該是話最少的閨密了,我相信如果這時候有人聽到我們的對話,也一定會把我們當成神經病。
  • 任正非列傳|百家故事
    #百家故事#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參選焦點·人物精品故事獎
  • |百家故事
    #百家故事#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越來越多人的開始關注這麼一批特殊的人群,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幫助這群不食人間煙火的孩子。我相信人間自有真情在,大愛之下必有奇蹟。一個個奇蹟故事在這個圈子中湧出。
  • 三塊石頭的傳說|百家故事老一輩傳下來的村莊裡的故事
    本篇文章收錄於百家號精品欄目#百家故事#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嗨,大家好,我叫陳麗嬌,90後,他們有的叫我嬌嬌有的叫我阿嬌。一個樂觀的小女生。今天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下我們村裡關於神秘的三顆石頭的故事。古老的村莊,總有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有神仙故事,也有鬼故事。我們村是山區裡面的一個小村莊,相鄰的一共有四個村子,四面被高大的山環繞著,出名的是,我們村子裡的那個水庫。我們村是屬於最外面的村子,水庫位置也是在回村的路上,在這裡有一個關於神仙的傳說。
  • 遊戲產業為什麼在上海自貿區越來越「火」
    遊戲產業為什麼在上海自貿區越來越「火」 《極限競速》系列的遊戲場景。
  • 15歲西班牙女王養成記|百家故事
    #百家故事#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作者|半菀每個女孩的心裡,都有過一個公主夢吧。在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有自己的公主。但卻不是每個公主,都能在最後變成女王。萊昂諾爾公主 就是很特別的一個。
  • 那一場風花雪月的事|百家故事
    #百家故事#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我永遠忘不了那個夜晚,那天下了很大的雨,外面都變得很安靜。我坐在研究生宿舍樓門口的臺階上,等著他回來。天早就黑了,燈光就像浮出水面般亮起來,照亮來來往往的人,他們都奇怪地看看我。後來燈光像泡沫一樣熄滅的時候,他回來了。他站在我的面前,低下頭。我已經聞到他身上的酒氣。我站起來。
  • 治癒一切傷痛的,除了藥物,還有愛 百家故事
    本篇文章收錄於百家號精品欄目#百家故事#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電影《小婦人》中有一句經典的名言:「愛是我們臨走時,唯一可以帶走的東西,它使死亡變得如此從容。」無論病痛苦難怎麼折磨我們的肉身,都無法奪走我們心中的愛,而愛的力量有多強大,也許你無法想像。我們來看下面這個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