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主持人李策問到2021趨勢行情「我們今天面對的牛市是一個新生兒,是與之前完全不同的。」在新近接受華爾街見聞視頻專訪時,劉煜輝堅定地說,2019年已經開始長期牛市,並且還會繼續下去。
最近軍工、必選消費品、新能源的行情,不斷地打破固有經驗的思維。「你說這個價格很高了,它可能會更高。」
劉煜輝認為,白酒行情實際上是表達了通貨膨脹的情緒。「今年市場一個大的背景是通脹和反通脹的這樣一個鬥爭」。但他同時表示,今年也比較看好被通貨膨脹困擾的產業,一旦邊際變化來臨,這些股票也將釋放出巨大的交易彈性。
具體的邏輯和機會在哪裡?請看本期《問策》專訪。
劉煜輝先生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上海證券交易所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CWM50)成員,人民幣交易與研究論壇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石油年金理事會理事,招商銀行資產管理特聘專家顧問。
--
李策:劉老師您好,今年有十四五規劃,有雙循環,最近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政策不會急轉彎」,而且要擴大內需和強化科技,對於2021年的宏觀經濟形勢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您先做一個大勢研判。
劉煜輝:「內循環為主體,雙循環促進」,這是中央對當前形勢的一個定位。確實在過去半個世紀,全球的主體趨勢是全球化。特別是過去20年, 2001年中國入世以後,中國的改革開放把全球化推向了一個前所未及的高潮。
過去20年間,事實上形成了一個G2的關係——「中美國」。事實上中國、美國都是靠外循環賺錢,中國是世界工廠,美國是世界消費,提供淨需求。過去是這麼一個結構,眾所周知,今天的形勢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我們這邊的定位叫「百年未有之變局」。中國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實現了偉大經濟崛起和巨大的財富繁榮,從根本上改變了世界的結構。
隨著新格局的到來,外循環的結構必然會發生深刻的變化。所以某種程度上講,中國提出以「內循環為主體,雙循環互促」,其實是應了時代的宏大背景。
事實上,我們看到美國在某種程度上也在走向內循環。美國拜登的政府就位以後,很有可能在今年晚些時候開啟新一輪的財政大擴張。
美國借著新冠疫情的危機,在去年已經完成貨幣和財政的並軌,就是所謂的MMT,更明確的表述就是財政赤字的貨幣化,財政與貨幣合流。這清晰地指向美國也會走向一個內循環,就是內需的擴張:基礎設施大投資,包括美國未來想保持強勁全球領導力的新興產業大投資。
對於中國來講,通過改革開放推動經濟轉型升級,把中國經濟從傳統的「磚頭經濟」的形態,藉助第四次技術革命的浪潮,推到「數字經濟」「清潔能源」的時代。中國未來要成為全球治權的繼承者,或者某種程度上要展現在人類共同命運體中間的領導力,必然要把經濟轉向內需為主體,甚至要成為全球的淨需求的提供者。不光是一個世界工廠的角色,而且要成為全球淨需求的創造者和引領者,這樣才能和中國實現偉大國家的進程相匹配。
李策:刺激需求、擴內需要拉動消費,明年大消費和科技領域會在資本市場會有所體現嗎?
劉煜輝:從我們專業的角度來講,消費並不是一個驅動經濟增長的長期動力。簡單講,消費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經濟長期增長的源泉都是靠效率的提升,效率提升實現是靠技術革命。人類就是利用現有的資源水平創造更大的財富,提升效率,那消費就自然成為了一個基礎。整個財富的蛋糕做出來以後,如果能夠有一個更合理的分配結構,就能引領消費,是這樣的一個循環的過程,水到渠成。
科技,應該就是我剛才講的「實現」的過程。科技是題中應有之意,就是我們需要通過科學和技術的進步來提升資源的利用效率。你優化資源的配置,然後單位資源能夠創造更多的財富,這是消費增長的基礎。
李策:現在是結構性牛市,2020年權益類市場表現非常好,特別是公募基金突破了18.57萬億,新發基金3萬億,您覺得明年這種勢頭會持續下去嗎?
劉煜輝:肯定是持續下去的,現在市場已經變成一個增量市場。2018年之前的市場都是存量市場,市場呈現出很明顯的交易性的盈利模式,那時候就有各種提法,每年有什麼「吃飯行情、春季躁動」各種詞。現在,這種詞就在慢慢的消失,大家不太注重這種擇時,因為它步入了一個長期的牛市。
我們一直認為,2019年到現在的市場已經步入了一個長期的牛市,中國的股權投資的大時代可能已經開啟。牛市開啟的宏大背景是中國經濟轉型在近兩年取得了實質性的突破,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全局轉化樞紐,就是2018年底中央確立的資本市場基礎制度改革。
資本市場在中國經濟轉型中起到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關鍵作用,是五大要素市場的樞紐。從2019年開始,我們開始突飛猛進地強力驅動要素市場的改革。通過這兩年的改革,我覺得使得資本市場出現了脫胎換骨的變化。相較之前的28年,市場的深度和廣度已經有了一個非常明顯的變化——註冊制退市制度。資本市場兩根支柱的基礎法律體系,包括集體訴訟、損害賠償,都有了一個堅實的制度基礎。
我們今天面對的牛市是一個新生兒,是與之前完全不同的、基於逐漸完備的資本市場基礎制度而建立起來的。
今天的市場確實有巨大的吸納能力,特別註冊制推行以後,一周能夠發15個、18個股票。按這個節奏,一年五六百個新的上市公司,它們來自於中國經濟的方方面面,特別是經濟轉型的方向。 這在2018年之前的市場是無法想像的,那個時候市場最介意的一個問題,是擔心新股發快了導致股市下跌,現在沒有這個問題了。這個明顯的變化,只有一個解釋,市場是完全不同了。
對居民來講,形成財富增值只有三條通道,房子、剛性兌付的金融產品(老百姓買的各種理財產品),第三個就是股票市場。前面兩條路明顯設有路障,房住不炒、打破剛兌,股票市場就是我們驅動轉型的樞紐。
市場是真正地走向繁榮,特別是代表著中國轉型的產業趨勢。在過去的兩年中間,我們做了一個指數,一批各個產業優秀的頭部上市公司,大概以12個賽道,選出了160~170家股票。從這個指數可以看到,以2019年的1月2號為基數100,到上周結束(2020年底),跑到了370,兩年之間其實漲了2.7倍。這個成績應該是戰勝了市場絕大多數的主動管理人。
李策:那您這個指數的衡量標準是基於哪些要素?
劉煜輝:指數衡量標準是自上而下的選擇,來自於主要是尊重市場的認同,大概4個維度。第一個,宏觀時鐘,宏觀時鐘就是判斷中國在轉型過程,事實上不斷通過改革改變原有體系自身通貨膨脹的過程,就是克服自身滯脹的過程,也就是說,轉型過程會伴隨著長期的通貨膨脹的宏觀條件。第二個是產業趨勢,比如我們正在經歷的第四次技術革命,數位技術引領的數字經濟時代、清潔能源時代,這是時代的兩大引擎。第三個就是政治正確,在「百年未有之變局」的宏大背景下,中國有自己的抱負,要實現自己民族崛起的時代抱負。為了實現抱負,我們確立了一系列的政治要求,就是自主可控,產業的安全、產業獨立性。還有就是中觀微觀層面的「產業頭部」,每個賽道都有它優秀的公司。
李策:表現比較好的、有代表性的賽道是有哪些?
劉煜輝:這個是國民經濟全覆蓋的,從傳統到新興戰略性產業,我們是全覆蓋的,並不去區分。傳統的金融、必選消費、可選消費,房地產周期我們都有,機械裝備、機械製造、農業這些也都有。當然,更多的是經濟轉型的新興戰略性行業。每個賽道中間都有最優秀的公司,我們就把最優秀的公司遴選出來。
李策:展望2021年,您對於消費以及有色等順周期的行業有什麼預判?
劉煜輝:就國際國內的因素來講,我覺得今年的上半年還是在一個通脹向上的趨勢當中。特別是全球定價的大宗商品,比方說金屬、非金屬、銅、油,還有其他的,你可以看到全球通脹的氣氛還在發酵中。特別是2020年的11月30號有一個標誌性的事件,拜登勝選以後,他經濟內閣的第一個閣員任命,就是把量寬央媽——耶倫放在財長的位置上。全球資本就心領神會了,量寬央媽做財長,就是美國給出一個信號,貨幣和財政要合流,這將給世界溢出巨大的通脹預期。所以,從那以後比特幣漲到41000、42000,它是很明顯的一個效應。鐵礦到1000多,銅也上去10%,大宗商品、風險資產都在往上漲。
在這樣一個經濟下行轉型的階段,伴隨著通貨膨脹,在「滯脹」這個時鐘下,最稀缺的就是經濟中間那些確定性的東西。一旦被認定為確定性的東西,交易資本瘋狂地、不顧一切地撲上去,這股力量往往是驚人的。
你看最近的軍工、必選消費品、新能源的行情。對於它們的交易,需要克服的心理障礙是蠻大的,因為它不斷地要打破固有的經驗思維,你說這個價格很高了,它可能會更高。
另外,我們也比較看好以前被通貨膨脹困擾的產業方向,比如說消費電子,我覺得都是有機會的。因為今年一個大的背景是通脹和反通脹的鬥爭。從現在的角度來講,肯定還沒有看出反通脹的一系列政策能夠把它給壓住,大家還沒給出這個信任,所以你看到白酒就很浪嘛,它實際上是表達了通貨膨脹的情緒。比如說「天下五水」,最牛的幾個水,一個是茅臺,然後咱們的醬油就是海天醬油,還有是金龍魚、農夫山泉、伊利牛奶。這麼多水,除了伊利、茅臺以外,其他的價格應該都100以上,一個醬油都能夠幹到七八千億的市值,這個都是打破了以往經驗。
但相信在我們既有的制度優勢下,今年能夠取得這一場反通貨膨脹鬥爭的最後勝利。如果那個時點真正來臨的話,受通貨膨脹困擾的這些股票,包括消費電子等PEG有比較優勢的股票,包括在化工、機械行業中間,這些股票當宏觀條件的邊際變化來臨時,它會釋放出一個巨大的交易彈性,這個我們以前歷史上也經歷過。
李策:比特幣會像黃金一樣成為硬通貨嗎?
劉煜輝:比特幣這個資產更多反應美元擴張的效應。我覺得它和黃金在機制上還是有非常明顯的區別。最近你看到比特幣漲的很快,黃金也就是震蕩,基本沒有上漲,因為它兩者定價機制不太一樣。比特幣直接對標的是美元擴張周期,簡單講就是美聯儲要大擴表了,可能從7萬億到10萬億。
黃金其實對應的是一個間接邏輯,美元進入擴張周期以後所產生的有兩種效應,一種是經濟擴張,一種是通貨膨脹,黃金得看這兩種效應到底誰強。如果市場預期增長的效應強過通脹效應的話,直接導致美國的實際利率往上走,那麼對黃金是不利的。如果產生的效果是通脹蓋過了增長的效果,那就反過來。
李策:那對於未來黃金的走勢,我們要做一個什麼樣的判斷?
劉煜輝:每個階段不一樣。在目前這個階段,投資人給增長的權重更多一點,壓倒了美元擴張所帶來的通脹效應,所以黃金沒有什麼表現。可能再過一段時間,看美國政策實踐的效果,畢竟拜登1月20號才上臺,然後第二輪的刺激計劃,包括財政擴張等一系列經濟政策才逐步落地,到時候我們再看效果。那時候如果效果不如預期,可能投資者會反過來認為經濟增長預期並不明顯,帶來的就是通脹,可能那時候黃金會上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