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只有利益才是永恆",沒有哪個同盟在利益面前是堅不可摧的。若是沒有彼此的利益相爭便不能成為敵人,古羅馬和古中國兩個超級大國便就是"距離產生美"的朋友了。
正所謂遠交近攻嘛。
作為東西方兩個超級大國,古羅馬筆下的中國與中國筆下的古羅馬,彼此會如何評價對方?或許是所謂的英雄惺惺相惜,或許是所謂的古人單純淳樸,這兩個大國在評價對方時,竟然有著驚人的一致,即政治互吹,彼此印象棒極了,吹捧的讓人臉紅。
羅馬筆下的中國:
因為絲綢之路的興起,西方國家很早就知道了古中國的存在。古希臘稱呼古中國為"賽裡斯國",意思就是生產絲綢的國度。在古希臘人眼中,"賽裡斯人"個個都是身材高大、紅髮碧眼、音色洪亮的形象,甚至壽命都要超過兩百歲。公元前五世紀有本書名作《歷史》,這本書認為"東方文化是一切文化和智慧的搖籃",對東方文化給予了高度評價。
公元前27年,羅馬帝國建立之後,起初還是延續古希臘對中國的溢美之詞。公元1世紀,羅馬地理學家龐蓬尼·麥拉,對中國人的誠信充滿了讚譽:"這是很公正的民族,他們把貨物放在曠野中,購貨的人,在賣主不在時來取貨,這種經營方式是很著名的。"
在公元100年羅馬人來到洛陽,親眼見到中國之後,卻還依然極盡讚美。
羅馬人親眼見過中國之後,羅馬人又如何描述中國呢?還是上面這位託勒密先生,他對中國人有一番美好的記載。
《地理學》:賽裡斯人文明、溫和、公正且生活儉樸,總是避免與鄰國發生衝突,甚至不願與其過多接觸,但卻很樂意讓外界了解其商品,其中最主要的是生絲,絲製品、精皮以及高質量的鋼鐵。
羅馬學者對中國的評價卻一直美的不敢想像。4世紀的希臘史學家馬爾塞林看來,中國的空氣都是甜的,月亮都是圓的,人都是好的,山好水好人更好。
賽裡斯人完全不懂得進行戰爭和使用武器。賽裡斯人最喜歡安靜地修身養性,所以他們是最容易和睦相處的鄰居。在他們那裡,晴空萬裡,皓月明朗,氣候溫和宜人,即使颳風也不是凜冽的寒風,而是和煦的微風。
在古羅馬學者筆下,中國是風景這邊獨好!
中國筆下的羅馬:
羅馬(Rome),是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也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已有2500餘年歷史,是世界著名的名城,古的發祥地,因建城歷史悠久而被暱稱為"永恆之城"。也是世界最著名的遊覽地之一。
羅馬是全世界會的中心,有700多座與,7所天主教大學,市內的是天主教教皇和教廷的駐地。羅馬與佛羅倫斯同為義大利中心,現今仍有相當豐富的文藝復興與風貌。1980年,羅馬的歷史城區被列為。
在宋朝《太平廣記·吳時外國傳》中記載,"從加那調州(孟加拉灣)乘大伯舶,張七帆,時風一月餘日,乃入秦,大秦國也"
中國對羅馬的印象主要是道聽途說,應該是中亞的中轉商人,或羅馬帝國商人的講述,經過學者的文字包裝,讓人感覺美不勝收。
《後漢書·西域傳》:其王無有常人,皆簡立賢者。國中災異及風雨不時,輒廢而更立,受放者甘黜不怨。其人民皆長大平正,有類中國,故謂之大秦……土多金銀奇寶,有夜光璧、明月珠、駭雞犀、珊瑚、琥珀、琉璃、琅、朱丹、青碧。刺金縷繡,織成金縷罽、雜色綾。作黃金塗、火浣布。
在《北史》中有記載,"若謀國事及四方有不決者,則四城之臣,集議王所,王自聽之,然後施行。王三年一出觀風化。人有冤枉詣王訴訟者,當方之臣,小則讓責,大則黜退,令其舉賢人以代之",羅馬盛讚中國是文明公正溫和,中國盛讚羅馬是賢人治國,隔著千萬裡時空的兩個大國在瘋狂的政治互吹。
我一直在想我們東方文明融入古羅馬文明會是什麼樣子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