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全州最後一位進士唐尚光1:族群地域 家學淵源

2020-12-22 探秘八桂

#廣西名人#唐尚光( 1869-1913),號星航,全州縣安和鎮大塘村人。光緒十二年(1885)補弟子員,壬辰(1892)食廩餼,次年領鄉薦,光緒甲辰(1904)恩科進士。光緒丙午(1906),以庶常(庶吉士)遊日本,旋任廣西諮議局副議長,凡所興革,動關大計;任高等學堂監督,循循誘人,成才甚眾,民國二年(1913)授廣西高等審判分廳廳長,是年七月十九日卒於桂林,享年四十四歲……」這是唐尚光堂外甥、侄女婿,曾先後任兩廣財政廳長、廣西參議長的蔣繼伊為堂舅、叔嶽大人所撰墓碑碑文中的一段。

風光旖旎的大塘村

1 族群地域 家學淵源

唐尚光生在山河破碎、風雨飄搖的晚清,幼承家學,少年智慧,英年早逝。這位讀書入仕、文章報國的士子,大半生時間都在遊學應試,經歷坎坷。唐姓在全州為大姓,唐尚光先祖居興安縣的龍山灣,後遷入建安司(今屬鳳凰),再遷入實充(今屬鳳凰);之後分遷各村,較大一支遷入大塘。

安和鄉大塘村,清時屬建安鄉,民國時屬內建鄉。大凡一方水土,總能出幾個人物。清末民國,附近的青龍山蔣氏任衡、連傑兄弟;後出蔣繼伊(伯文)、繼尹昆仲。大塘有唐必見、尚光叔侄,叔為武舉人,侄是文進士。但唐尚光並不生在大塘,其未生時家已遷居距大塘西南數裡的繞水井。唐尚光祖上在大塘是名門,其父唐必鼎,行二;唐必科,為唐尚光伯父;唐必見、唐必慶,為唐尚光叔父。唐必科,鹹豐癸丑(1853)武學州試第一,入府學第四,後屢赴不遇,遂絕意功名,轉而經營家業,並督率足下三弟皆成名。大叔父唐必見,同治丁卯(1867)科第十名武舉,加守備銜保舉千總,誥封中憲大夫。小叔父唐必慶,歲貢生,銓選儒學正堂。只有唐尚光父親是四兄弟中唯一無功名的,但兄弟四中有功名者三,也差不得他一個,於是先花錢弄了個監生,後再奉旨恩授明經進士候選儒學正堂。

唐尚光父輩文武兼習,其中聲名最著的大叔父唐必見,在唐尚光出生前兩年已是武舉人,而且第十名應是高名次,但唐必見的功名卻到此為止。他的一生武功主要用在了調和鄉黨糾紛與辦團練維護一方平安之上。族譜這樣描述他:「清鹹豐以來,海內多故,朝廷肅清保甲,於是鄉紳耆群首舉公與尹君崑岡、蔣君上達同心共濟……而建安一隅,內亂既弭,外患莫入,皆公與二君維持調護之力也。」

大塘村的功名碑

戰亂年代,百姓最為懼怕者非兵即匪,光緒丁酉歲(1897),全州哥弟會首領王名卿、胡棟廷舉行反清起義,5月21日,集會黨2000餘人,攻破灌陽縣城後,於25日取道內建鄉,欲攻興安。一時間人心惶惶,民驚恐而慌亂,不良之徒則蠢蠢欲動,欲趁亂而圖不軌。此時尹崑岡已去世,唐必見即刻聯絡蔣上達及武進士蔣連傑等,集內外建鄉團兵數千人,圍攻會黨於四所,殺200餘首後會黨潰敗。「剿滅」之舉,朝廷欣然賞以庫銀。唐必見並不居功而入私囊,乃以之購械置產,設立永安團局,招募健壯勇猛之建安子弟,操練自衛。至於朝廷以功保授千總加守備銜,則欣然接受。其官服後來隨葬入墳。

唐尚光走的是文科之路,但大叔父早年的「慨然有天下志」、「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種精神的傳承是不分文科武科的。伯父唐必科初奮於武,28歲州試第一,卻沒有考上武舉,轉而輔佐其父打理家政,由原本僅給自足的不多田產,經營而至於「所置糧田一千四百有奇,堂構闢新,山園廣殖,非敢曰雄一鄉,亦庶幾小康焉!」有唐必科的操持,就保障了一個大家庭的不菲費用,唐尚光一生時間大半遊學應試,如果沒有相當的家屬財力支持,就算有才也只能一輩子貧寒秀士。有伯父的理財興家,對於唐尚光而言,後顧之憂大可放下。

小叔父唐必慶只是一個秀才,30歲時以歲試一等的成績,成為享受官府祿米補助的廩貢生,屢赴鄉試,中舉無望後乃退以所學授徒。唐必慶中秀才時唐尚光年已4歲,待他課館授徒時,唐尚光也就10來歲,入館受教乃在情理之中。作為父親,唐必鼎對唐尚光的教育和影響無疑是最大的。唐必鼎32歲才有唐尚光,且是獨子,人丁單薄。按常理,中年得子應視之如掌上明珠,但事實恰恰相反,父親自小即對他嚴加管束。有人問唐必鼎:「君一子也,為?」他答:「予唯一子,故不得不嚴。」母親閻氏雖然心疼,但為孩子將來計,也積極配合。她曾對唐尚光說:「寬而敗孰與嚴而成也,汝第勉焉,則在嚴而寬矣!」大意是寬鬆(的管教)往往使人失敗,怎麼能與因嚴厲而致成功比呢?你但凡盡力去堅持了,那麼即使嚴厲也是寬鬆的。父母有此等不一般的見解,唐尚光的童年必定就少了許多嬌慣與率性,而多了一份嚴謹與認真。

舊時代婚姻講的是門當戶對。唐必見配王氏,育二子一女,子名尚鑾、尚崶;女尚福,配青龍山蔣任衡。唐尚福是尚光堂姐,蔣任衡就成了唐尚光堂姐夫,建安唐、蔣兩大望族由此結為姻親。蔣任衡,字永銘,號春浦,原居青龍山,民國四年(1915)率子孫遷居鰲洲(今安和鄉政府大院內)。蔣春浦是清光緒年間的廩貢生,舉孝廉方正,曾任全縣知事。他為人寬仁敦厚,急公好義,扶危濟困,為民排憂解難,人稱老夫子,是建安鄉有名的鄉紳。他育蔣繼伊、蔣繼堯、蔣繼尹三子及蔣繼芬、蔣繼嫻二女。其中蔣繼堯過繼給其叔、武進士蔣連傑;長子繼伊,字伯文,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舉人,後以舉子身份在京候選知縣,光緒三十二年(1906)與堂舅唐尚光、弟蔣繼尹被朝廷選派日本留學。蔣繼伊蔣繼尹兄弟在親戚關係上是唐尚光的堂外甥,在學業上則執弟子禮,稱門生。由是兩家的走動日益頻密,兄弟倆又先後娶了唐家的姑娘為妻,算是親上加親。

蔣繼伊娶的是唐必科的孫女亦即唐尚光侄女。唐必科有一子唐尚燦,尚燦膝下一兒一女,兒曰國信,女曰瓊英。繼伊娶的正是唐瓊英。有資料說蔣繼伊娶的是唐尚光女兒,甚至鰲洲的蔣氏族譜上都是這樣載的,這顯然是個錯誤。筆者讀過多篇蔣繼伊為大塘唐氏先人寫的墓志銘,都是以外甥的名義行文。這不錯,大塘原本就是他的舅家,而他為唐尚光寫的墓志銘則落款門人,不落女婿,也不落侄婿,這仍然不能說明問題。既是門人,又是女婿或者侄婿,也不矛盾,最有說服力的當是他為其內兄唐國信所撰墓碑碑文上的一段話:「君姓唐氏,諱國信,號鎮垣,全縣建鄉繞水井人……武庠公(必科)一子燦,孫男一,即君;孫女瓊英適蔣繼伊……」這是蔣繼伊自己寫的,自家夫人總不會寫錯了吧?

蔣繼尹娶的是唐尚光大叔父唐必見的孫女。唐必見長子唐尚鑾與妻尹氏有一女名唐洪信,嫁給了蔣繼尹。而唐洪信的親姑媽就是蔣任衡夫人唐尚福,在蔣家就是唐洪信的婆母,一對親姑侄嫁一家而為婆媳,也就是舊時所說的娘娘帶侄女。而唐尚福與唐瓊英,在娘家亦為親姑侄,在蔣家則唐瓊英是她的大媳婦,正是:「堂上一姑尊婆母,外家兩侄稱媳婦。」如此一來,蔣繼伊兄弟既是唐尚光外甥,長大娶親後更多了一重侄女婿的身份。蔣繼尹留學日本學的是農科,學成歸國後與馬君武等在梧州創辦廣西大學,為早期教授,後大學西遷南寧,蔣繼尹搬家途中,在昭平境被土匪劫殺,殊為可惜。

作者簡歷

作者唐運勇先生

唐運勇,男,1965年5月出生,廣西全州人,現任全州供銷合作聯社紀保股股長。業餘愛好書法及文學,書法作品多有獲獎並刊載於專業報刊,有書法理論文章並學術論文刊載於《中國書法》《中國書法﹒書學》等國家核心期刊,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文學作品散見於《中華合作時報》《中國審計報》《天湖》雜誌等,文史類文章地方文集如《全州民國人物》《全州古村落選》等多部。

武藝高強的賓榮光2:打擂臺以弱勝強

廣西灌陽縣唐景崇慧眼識人才

中華賓氏祠堂你去看過嗎?如果沒去看,讓我們一起去看一看吧!

鄉村小故事10:如此度假

黃土三寶之二:麻黃草

相關焦點

  • 比較一下桂林原來的12個縣,哪個縣的進士多?
    在歷代的科舉考試中,全州士子頗具盛名。明萬曆十四年(1586),舒宏志以「儒士未仕 者」參加會試,榜列會魁;參加殿試,高中探花,年僅19歲。廣西鄉試文科開科100次,全州人士中解元的有唐甲、唐忠弼、謝明英、謝 濟世、秀、 伍福展、鄧維瑚、謝鵬翼、謝廷琛、唐遷儀、唐峨、蔣琦齡、蔣英元13人(臨桂30人,靈川8人)。所以那時全州與臨桂、靈川三縣被省人譽為「廣西鄉試三鼎甲」。
  • 第一次走進廣西桂林全州歷史文化名村大田村
    鄧老師熱情招呼我們,遞煙倒茶,糖果花生瓜子樣樣拿出來招待我們,一看就知道是一位熱情好客、和藹可親的長者。我們向他詢問了一些情況,並翻看了鄧氏家譜,拍了照。據鄧老師介紹,大田村現有鄧、李、廖、蔣、劉等姓氏,共1800多人,鄧氏佔絕大多數,其他幾姓才有幾十人。鄧氏是宋代從河南南陽遷來湖南零陵東安,於宋代再遷居全州文橋靄嶺,在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年)始祖鄧承琢移居大田,有近1000年歷史了。
  • 央視「家鄉至味」欄走進全州2:採訪「富貴落升鄉」之地文橋
    #家鄉至味#廣西全州歷史上古分六鄉,文橋與廟頭、黃沙河、永歲一部分等屬於升鄉,俗語有"富貴落升鄉"之說。文橋是全州伍姓的發源地之,據說是春秋名人伍子胥的後裔,而文姓據說與宋末元初的宋朝丞相文天祥有關,有些文姓是文天祥的前輩,有些則是他的後裔。全州名菜之文橋膽肝相傳與文天祥有關。
  • 廣西全州暴雨有村民被困二樓 海事人員搭人梯施救
    6月9日,廣西全州發布暴雨紅色預警,河流水位上漲,多個村鎮受暴雨影響道路中斷,有人員被困。桂林海事局全州辦事處救援人員前往全州鎮倪家村營救,發現洪水已經將村子一樓淹沒,村民被困在二樓,救援人員立即搭成人梯,將村民救下並轉移至安全地帶。
  • 紅34師政治部主任蔡中的湖南攸縣家鄉人來全州考察他當年的戰鬥地
    #湘江戰役#1934年12月3日,擔任掩護中央軍委後衛任務的紅34師在今天廣西全州縣安和鎮文塘地域紅34師這個能徵善戰的後衛師,長徵出發時有六千餘人,到達文塘地域時約有四千三百人,經文塘地域大戰後,約有八百到一千人衝出重圍,他們翻越海洋山進入灌陽地域,途中繼續與敵作戰,不斷減員,翻越都龐嶺進入湖南道縣只有一兩百人,最後全師陣亡。而湘江戰役中,直接犧牲的紅軍最高級別的領導程翠林政委就在安和文塘。文塘的戰鬥,以前報導甚少。
  • 明朝時廣西全州十五大驛鋪地名是怎樣來的?
    為了便於國家管理,明朝廷在桂北全州境內陸路官道沿途設有15鋪,即:淨界(今仁街,北接湖南)、宜江(宜湘河)、樂林(今黃沙河的白茅村)、黃沙河、石月橋、深溪鋪、太平、十裡(柘橋)、珠塘、腳山、赤蘭、白沙、鹹水、板山、石梓鋪(南接興安)。此官道,是中原通嶺南粵西的唯上通道,重要性不可低估,雖然是官道,但它承擔商道的功能是勝過境內其他任何商道的。
  • 最後的天子門生:晚清末代進士的命運沉浮
    葉景葵(1874—1949),光緒二十九年(1903)進士,後成為著名實業家、金融家、藏書家癸甲進士政治立場與政治認同之轉向與分化,亦頗微妙而曲折。由於該群體特殊的進士乃至翰林、鼎甲身份,加之其中部分人物在1949年後的活動與名望,在當時的官方宣傳中,他們也常被當作新政權優待舊式知識分子,以及舊知識分子政治選擇、接受改造、發揮餘熱、擁護政策的深具象徵意義的例證與型範。歷經登科後數十年的風雨滄桑,癸甲進士在世者日漸凋零故去,最後的「天子門生」群體也逐漸走入歷史。
  • 桂林全州紅油米粉的歷史與製作(八桂名小吃)
    #地方美味#全州是中原文化進入嶺南的咽喉要道。湘江水道為「三楚兩廣之咽喉,行師饋糧,以及商賈百貨之流通,唯此一水。秦始皇收復嶺南時,其中的一路大軍沿湘江經全州向南進軍。由於人口的聚集,集南北方餐飲在全州形成了酸、甜、苦、辣、鹹、米、面、粗糧、細糧等獨特飲食文化。
  • 廣西十大歷史名人
    廣西十大歷史名人(一)曹唐(唐朝)曹唐(約797-866),桂州(今廣西桂林)人。字堯賓。唐代詩人。初為道士。返俗後,屢舉進士不中,工詩,與杜牧、李遠等友善。所作《遊仙詩》,意境絢麗,頗為世傳誦。(二)岑瑛 (明朝)岑瑛(1398~1478) ,廣西思恩州人,字濟夫,是明朝時期廣西的土司。永樂十八年(1420年),岑瑛承襲了兄長岑瑞的思明州刺史。
  • 全州青瑤峒裡的虞舜遺風:儺鬼頭平安宴
    按地域族群文化不同,又有軍戶和民戶之別。軍戶(當地稱"六戶")的平安宴是祈福保國家安寧的禮俗,民戶的平安宴是祈福保民間平安的禮俗。(一)"儺鬼頭"平安宴禮俗起源"儺鬼頭"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源於原始社會圖騰崇拜的儺祭。
  • 紅34師高官蔡中,是犧牲在全州文塘,還是犧牲在陝西富縣直羅鎮?
    34師高官犧牲在廣西全州文塘的事,關於那位高官是誰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的推測。文章發出後,有多位網友認為犧牲在全州文塘的這位紅34師高官是蔡中。但我掌握的資料,蔡中是犧牲在陝西富縣直羅鎮,儘管我沒有去過這個地方,但通過朋友了解到,那裡有蔡中的墓,墓碑對他的介紹說得很清楚。雖然我對此事感到蹊蹺。近日,蔡中家鄉湖南株洲市攸縣有位朋友叫蔡文瑞,他通過攸縣檔案史志局曾建榮副局長給筆者寫來一信,也認為犧牲在廣西全州文塘的那位紅軍高官是蔡中。
  • 全州5家法院、1名個人榮獲 州級文明單位和文明家庭榮譽稱號
    全州5家法院、1名個人榮獲 州級文明單位和文明家庭榮譽稱號 2020-12-18 17: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工作坊 | 地域與空間:科舉研究的舊路與新途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的李思成則關注到了明代會試考官選任規則中的地域因素。他提出,明代科舉普遍存在地域限制現象,如分省解額、南中北卷等,是為了實現大一統國家的地域平衡。而會試考官的地域分布同樣可能影響地域均衡,例如考官與考生之間文風相近,便會導致科舉強省不斷自我強化。但通過考察後發現,相關官員並未受到地域限制。
  • 「人皇」神農和「魔神」蚩尤出自同一個族群?起底神秘的九黎族群
    神話傳說中的「魔神」蚩尤在和黃帝軒轅逐鹿中原時就是擔任的「九黎」這個部落聯盟的大首領,據史料考證,「人皇」神農也出自於九黎族群。魔神和人皇竟然同出一個族群,九黎族群在當時該是多麼強大的一個族群?為何最後銷聲匿跡了呢?相關記載的史料缺乏,我們只能結合部分可信度較高的傳說來了解九黎。
  • 張家界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張家界史上唯一的狀元!
    元朝至正元年(1341)進士,著有《溪堂集》等書。他能文、能武、能醫,先後在山東德州、江蘇丹徒、湖南茶陵等地作過官,後因不滿朝政腐敗,隱居道教名山五雷山,做了第二代道長,留下不少奇聞軼事。周敘:周敘,又名周天敘,字子厚,1481年出生於張家界市慈利縣九溪衛,1504年中弘治甲子科舉人,1511年登正德辛未科進士,曾任大理寺丞、大理寺卿、四川按察副使、山西按察使、陝西布政使、遼東巡撫、戶部、兵部侍郎、工部尚書等,誥封為資政大夫。
  • 1至8月全州招商引資工作持續向好
    原標題:1至8月全州招商引資工作持續向好  今年1至8月,德宏州累計新籤約招商引資項目243項,累計協議投資957.07億元。  圍繞「大投資帶動大發展,強產業拉動大發展」的總體思路,全州進一步強化產業招商力度,工業產業招商組、物流電商產業招商組、文旅產業及房地產招商組、農業產業招商組、醫藥產業招商組五個產業招商組積極參與產業招商。
  • 古代中進士很難,但在北宋嘉祐二年一家六口都中了進士,震驚朝野
    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後級中央政府朝廷考試者,稱為進士,是科舉殿試及第者之稱。古代的科考非常難,別說進士,就連秀才、舉人都非常難考。很多學子參加了一輩子的考試,都不能考中舉人。歷史上著名的「範進中舉」,範進都好幾十歲了才中舉,足以說明科考有多難。然而,在北宋嘉祐二年,一戶人家中竟然有6個人中進士,朝野上下都為之驚嘆。
  • 朝廷大員出聯諷刺進士是小猴子,進士下聯讓其無地自容、羞愧不已
    明朝有一位才華橫溢的大才子,他之才情一直被世人所稱讚,他便是明代有名的大臣,一代文學家解縉。解縉,字大紳,號春雨,江西吉安府吉水人。解縉生於書香門第之家,自幼聰慧異常,堪稱絕倫,是當時有名的「神童」,五歲便能過聞不忘,別人所教之文,他只需要聽一遍他就能記住;七歲便能寫出思路清晰、結構嚴謹、行文流暢的文章;十歲便能識記千言文章,且終身不忘;熟讀《四書》、《五經》,且貫通其義。
  • 桂林全州,著名戰役《湘江之戰》主戰場之一,紅軍損失近6萬將士
    數千年來,繞城而過的湘江,猶如為全州注入了靈魂。在這裡,革命火種不斷,烈士風骨猶存。全州是廣西桂林市管轄下的一個縣,這裡歷史文化悠久,名勝古蹟眾多,而作為紅軍長徵路上著名戰役《湘江之戰》主戰場之一的全縣,今天的全州,也成為了見證長徵歷史進程的重要地點。蜿蜒的湘江,年復一年地衝刷著岸邊的渡口,這條江流猶如一處醒目的豐碑,記錄著中國革命歷史上一場重要的戰役。
  • 庶吉士考選制度,對於三甲進士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
    明代雖還未能像清朝那樣每科皆選庶吉士,但有庶吉士的科次已佔進士總科次的68.18%;永樂後則為71.6%,其中直接考選庶吉士的科次佔62.96%;隆慶至明亡直接從新科進士中考選庶吉士的科次已佔同期總科次的73.08%;若加上崇禎時期的「改革類」,則隆慶至明亡考選庶吉士的次數與進士科數之比達到84.62%。明顯體現出庶吉士選拔日益經常化和規範化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