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名人#唐尚光( 1869-1913),號星航,全州縣安和鎮大塘村人。光緒十二年(1885)補弟子員,壬辰(1892)食廩餼,次年領鄉薦,光緒甲辰(1904)恩科進士。光緒丙午(1906),以庶常(庶吉士)遊日本,旋任廣西諮議局副議長,凡所興革,動關大計;任高等學堂監督,循循誘人,成才甚眾,民國二年(1913)授廣西高等審判分廳廳長,是年七月十九日卒於桂林,享年四十四歲……」這是唐尚光堂外甥、侄女婿,曾先後任兩廣財政廳長、廣西參議長的蔣繼伊為堂舅、叔嶽大人所撰墓碑碑文中的一段。
風光旖旎的大塘村
1 族群地域 家學淵源
唐尚光生在山河破碎、風雨飄搖的晚清,幼承家學,少年智慧,英年早逝。這位讀書入仕、文章報國的士子,大半生時間都在遊學應試,經歷坎坷。唐姓在全州為大姓,唐尚光先祖居興安縣的龍山灣,後遷入建安司(今屬鳳凰),再遷入實充(今屬鳳凰);之後分遷各村,較大一支遷入大塘。
安和鄉大塘村,清時屬建安鄉,民國時屬內建鄉。大凡一方水土,總能出幾個人物。清末民國,附近的青龍山蔣氏任衡、連傑兄弟;後出蔣繼伊(伯文)、繼尹昆仲。大塘有唐必見、尚光叔侄,叔為武舉人,侄是文進士。但唐尚光並不生在大塘,其未生時家已遷居距大塘西南數裡的繞水井。唐尚光祖上在大塘是名門,其父唐必鼎,行二;唐必科,為唐尚光伯父;唐必見、唐必慶,為唐尚光叔父。唐必科,鹹豐癸丑(1853)武學州試第一,入府學第四,後屢赴不遇,遂絕意功名,轉而經營家業,並督率足下三弟皆成名。大叔父唐必見,同治丁卯(1867)科第十名武舉,加守備銜保舉千總,誥封中憲大夫。小叔父唐必慶,歲貢生,銓選儒學正堂。只有唐尚光父親是四兄弟中唯一無功名的,但兄弟四中有功名者三,也差不得他一個,於是先花錢弄了個監生,後再奉旨恩授明經進士候選儒學正堂。
唐尚光父輩文武兼習,其中聲名最著的大叔父唐必見,在唐尚光出生前兩年已是武舉人,而且第十名應是高名次,但唐必見的功名卻到此為止。他的一生武功主要用在了調和鄉黨糾紛與辦團練維護一方平安之上。族譜這樣描述他:「清鹹豐以來,海內多故,朝廷肅清保甲,於是鄉紳耆群首舉公與尹君崑岡、蔣君上達同心共濟……而建安一隅,內亂既弭,外患莫入,皆公與二君維持調護之力也。」
大塘村的功名碑
戰亂年代,百姓最為懼怕者非兵即匪,光緒丁酉歲(1897),全州哥弟會首領王名卿、胡棟廷舉行反清起義,5月21日,集會黨2000餘人,攻破灌陽縣城後,於25日取道內建鄉,欲攻興安。一時間人心惶惶,民驚恐而慌亂,不良之徒則蠢蠢欲動,欲趁亂而圖不軌。此時尹崑岡已去世,唐必見即刻聯絡蔣上達及武進士蔣連傑等,集內外建鄉團兵數千人,圍攻會黨於四所,殺200餘首後會黨潰敗。「剿滅」之舉,朝廷欣然賞以庫銀。唐必見並不居功而入私囊,乃以之購械置產,設立永安團局,招募健壯勇猛之建安子弟,操練自衛。至於朝廷以功保授千總加守備銜,則欣然接受。其官服後來隨葬入墳。
唐尚光走的是文科之路,但大叔父早年的「慨然有天下志」、「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種精神的傳承是不分文科武科的。伯父唐必科初奮於武,28歲州試第一,卻沒有考上武舉,轉而輔佐其父打理家政,由原本僅給自足的不多田產,經營而至於「所置糧田一千四百有奇,堂構闢新,山園廣殖,非敢曰雄一鄉,亦庶幾小康焉!」有唐必科的操持,就保障了一個大家庭的不菲費用,唐尚光一生時間大半遊學應試,如果沒有相當的家屬財力支持,就算有才也只能一輩子貧寒秀士。有伯父的理財興家,對於唐尚光而言,後顧之憂大可放下。
小叔父唐必慶只是一個秀才,30歲時以歲試一等的成績,成為享受官府祿米補助的廩貢生,屢赴鄉試,中舉無望後乃退以所學授徒。唐必慶中秀才時唐尚光年已4歲,待他課館授徒時,唐尚光也就10來歲,入館受教乃在情理之中。作為父親,唐必鼎對唐尚光的教育和影響無疑是最大的。唐必鼎32歲才有唐尚光,且是獨子,人丁單薄。按常理,中年得子應視之如掌上明珠,但事實恰恰相反,父親自小即對他嚴加管束。有人問唐必鼎:「君一子也,為?」他答:「予唯一子,故不得不嚴。」母親閻氏雖然心疼,但為孩子將來計,也積極配合。她曾對唐尚光說:「寬而敗孰與嚴而成也,汝第勉焉,則在嚴而寬矣!」大意是寬鬆(的管教)往往使人失敗,怎麼能與因嚴厲而致成功比呢?你但凡盡力去堅持了,那麼即使嚴厲也是寬鬆的。父母有此等不一般的見解,唐尚光的童年必定就少了許多嬌慣與率性,而多了一份嚴謹與認真。
舊時代婚姻講的是門當戶對。唐必見配王氏,育二子一女,子名尚鑾、尚崶;女尚福,配青龍山蔣任衡。唐尚福是尚光堂姐,蔣任衡就成了唐尚光堂姐夫,建安唐、蔣兩大望族由此結為姻親。蔣任衡,字永銘,號春浦,原居青龍山,民國四年(1915)率子孫遷居鰲洲(今安和鄉政府大院內)。蔣春浦是清光緒年間的廩貢生,舉孝廉方正,曾任全縣知事。他為人寬仁敦厚,急公好義,扶危濟困,為民排憂解難,人稱老夫子,是建安鄉有名的鄉紳。他育蔣繼伊、蔣繼堯、蔣繼尹三子及蔣繼芬、蔣繼嫻二女。其中蔣繼堯過繼給其叔、武進士蔣連傑;長子繼伊,字伯文,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舉人,後以舉子身份在京候選知縣,光緒三十二年(1906)與堂舅唐尚光、弟蔣繼尹被朝廷選派日本留學。蔣繼伊蔣繼尹兄弟在親戚關係上是唐尚光的堂外甥,在學業上則執弟子禮,稱門生。由是兩家的走動日益頻密,兄弟倆又先後娶了唐家的姑娘為妻,算是親上加親。
蔣繼伊娶的是唐必科的孫女亦即唐尚光侄女。唐必科有一子唐尚燦,尚燦膝下一兒一女,兒曰國信,女曰瓊英。繼伊娶的正是唐瓊英。有資料說蔣繼伊娶的是唐尚光女兒,甚至鰲洲的蔣氏族譜上都是這樣載的,這顯然是個錯誤。筆者讀過多篇蔣繼伊為大塘唐氏先人寫的墓志銘,都是以外甥的名義行文。這不錯,大塘原本就是他的舅家,而他為唐尚光寫的墓志銘則落款門人,不落女婿,也不落侄婿,這仍然不能說明問題。既是門人,又是女婿或者侄婿,也不矛盾,最有說服力的當是他為其內兄唐國信所撰墓碑碑文上的一段話:「君姓唐氏,諱國信,號鎮垣,全縣建鄉繞水井人……武庠公(必科)一子燦,孫男一,即君;孫女瓊英適蔣繼伊……」這是蔣繼伊自己寫的,自家夫人總不會寫錯了吧?
蔣繼尹娶的是唐尚光大叔父唐必見的孫女。唐必見長子唐尚鑾與妻尹氏有一女名唐洪信,嫁給了蔣繼尹。而唐洪信的親姑媽就是蔣任衡夫人唐尚福,在蔣家就是唐洪信的婆母,一對親姑侄嫁一家而為婆媳,也就是舊時所說的娘娘帶侄女。而唐尚福與唐瓊英,在娘家亦為親姑侄,在蔣家則唐瓊英是她的大媳婦,正是:「堂上一姑尊婆母,外家兩侄稱媳婦。」如此一來,蔣繼伊兄弟既是唐尚光外甥,長大娶親後更多了一重侄女婿的身份。蔣繼尹留學日本學的是農科,學成歸國後與馬君武等在梧州創辦廣西大學,為早期教授,後大學西遷南寧,蔣繼尹搬家途中,在昭平境被土匪劫殺,殊為可惜。
作者簡歷
作者唐運勇先生
唐運勇,男,1965年5月出生,廣西全州人,現任全州供銷合作聯社紀保股股長。業餘愛好書法及文學,書法作品多有獲獎並刊載於專業報刊,有書法理論文章並學術論文刊載於《中國書法》《中國書法﹒書學》等國家核心期刊,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文學作品散見於《中華合作時報》《中國審計報》《天湖》雜誌等,文史類文章地方文集如《全州民國人物》《全州古村落選》等多部。
武藝高強的賓榮光2:打擂臺以弱勝強
廣西灌陽縣唐景崇慧眼識人才
中華賓氏祠堂你去看過嗎?如果沒去看,讓我們一起去看一看吧!
鄉村小故事10:如此度假
黃土三寶之二:麻黃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