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憲:用寫一本書的力氣來寫一篇文章,這個老六666

2020-12-12 齊魯壹點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張頔

6月6日,星期六,與數字6有緣的「老六」張立憲把《讀庫》南通物流基地的啟用儀式,選在了這個666齊聚的日子。《讀庫》不但順利搬入新家,還用上了國內出版業從未使用過的智能作業系統,張立憲無論在行內行外,都以真心實幹收穫了很「溜」的成果。

6000平方米的倉庫,配備自動化智能作業系統,還有7個智慧機器人在場地裡穿梭,每個機器人都能輕鬆託舉1200斤重量,能將圖書從任意一個角落搬運至所需要的位置。「這個系統8小時能夠處理8000單,能輕鬆完成日常工作,且差錯率為零。」在物流基地的啟用儀式上,張立憲「幸福得直哼哼」。

讀庫南通物流基地

7個月前,《讀庫》發布公告請求廣大讀者幫助,因為要搬離北京,需清空庫房以降低搬遷成本。「去年我們決定搬倉庫的時候,內心是不敢奢望有這個系統,當時的藍圖只是有一個合規、合格的倉庫,消防、驗收、安保等各方面達標就可以了,但是讀者的支持大大超出我們預期,所以我們就把多年來隱藏著實現不了的夢想弄成真了。」張立憲笑說如今《讀庫》終於變成土豪了。

在張立憲看來,這年頭還願意花錢買書的人,是很在乎書的,也很在乎書在送到他手上之前受過什麼待遇。「所以我希望我們的倉庫不是那種見不得人的髒、亂、差,應該是一個窗口,時時經得起讀者的觀察和打量。圖書本身就是情感含量很高的商品,買好書帶來的影響可能值萬金,影響你的一生。」

如其所言,張立憲從小就對書有著很深的感情。他在河北鄉鎮長大,儘管手頭不免拮据,但熱愛讀書的父親仍營造了很好的閱讀氛圍。1991年從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畢業後,他在《河北日報》工作了一段時間。多少懷有一顆文化事業心的張立憲,覺得工作環境並不適合自己,於是沒多久就辭職回到北京,輾轉報紙、雜誌、網站、出版等多個行業的不同崗位。

人生的轉機發生在2005年,36歲的張立憲有天乘坐長途大巴從河北前往北京接受一份薪資不錯的新工作。在大霧迷漫的路上他思考起人生,認定出版行業才該是自己的命運之選。於是他放棄了這個工作機會,產生了許多做書的想法,最後誕生了《讀庫》的基本框架——刊載市面上極少見的三五萬字的文章——這些中篇讀本較少被報刊和圖書收入,但又具有出版價值,選稿內容涉及當代文化事件、文化人物和文藝評析,一個重要特徵是將不引人注目、藏在角落中的歷史擦亮。

張立憲為《讀庫》制定過「三有三不」準則:有趣、有料、有種;不惜成本、不計篇幅、不留遺憾。用一句更簡單的話來總結《讀庫》的編輯理念,那就是「擺事實不講道理」。《讀庫》接受紀實、文史、電影、科普、建築等各類題材的文字,但小說、散文、感想式的抒懷則是《讀庫》不涉及的,「我們的文章中基本不會出現『我感到……』『我想……』『我覺得……』這樣的句式。如果一篇文章定語太多,或是形容詞太多,則不符合我的選稿標準——這也是我們與作者、讀者一起達成的審美共識。」

《讀庫》著眼於網絡搜尋引擎上搜不出來的人。從創刊之時,他就採取了比較極端的做法:不要序,不要跋,不要名人的專欄化文字,不要那種小膏藥式的作者介紹。他堅信,打動讀者的不是他們的名字,而是他們的文字。在2006年《讀庫》的創刊號中,首篇文章便是東東槍撰寫的人物特寫《非著名相聲演員郭德綱》,連帶訪談《郭德綱說》以及郭德綱代表作《論五十年相聲之現狀》,這三篇文章共76頁篇幅。東東槍在廣告公司從業,作為曲藝票友兼文字好手,他曾跟蹤採訪尚未走紅的郭德綱達三年之久,寫作這些文章又花費了三個月時間。作者做一些高投入高成本的採訪,寫一些禁得起時間淘洗的稿子,留一些有文獻意義的文字——這組文章很好地闡述了《讀庫》對人物稿件的這三個願望。

在《讀庫》刊印之初,張立憲獨立完成了這本書的策劃、組稿、編稿、設計、印刷、宣傳、發行、銷售、客服各環節,在國內出版業中創造出一個持續銷售的品牌奇蹟。以書籍的形式每兩個月定期出版,作為獨立品牌不專屬於某家出版社,業界曾為這種模式取名「MOOK」雜誌書。當年也有不少類似的雜誌書,但像《讀庫》這樣能堅持到今年出版至第100期的,卻沒有幾家。

在這十幾年發展的過程中,《讀庫》在內容上也做過調整,比如從早期的歷史掌故、民間口述等人文、歷史內容為主,轉變成現在這樣廣涉科技、建築、醫學等內容,外觀上也越來越輕薄。在張立憲看來,這樣的風格轉換首先和自己有關——三十多歲時是個文藝青年,更在乎文藝方面的事兒;但是到五十歲時就更在乎那些更硬核的東西。《讀庫》還有個原則,不要讓同一位作者、同一種調性、同一種題材反覆出現。在很多雜誌上,連專欄作家的順序都不帶變化的,這樣讀者難免厭倦,他內心希望《讀庫》是一個不斷拓展領域邊界的讀物。

除了定期出版《讀庫》,作為一個出版品牌,編輯團隊也在致力於暢銷書的打造。2010年第一期《讀庫》上做了一個名叫「老課本」的專題,張立憲發現這些老課本中的文字質樸動人,並了解到民間喜愛和收藏老課本的人很多。於是團隊歷時十幾個月,從搜集各種老課本,到組織修復,做了大量工作,力爭恢復老課本的全貌、原貌。最終全套十一冊線裝書、六冊平裝書、淨重九斤的《共和國教科書》面世,至今長銷不衰,已累計銷售10萬套以上。

張立憲推崇「用寫一本書的力氣來寫一篇文章」,並想要呈現這樣的出版生態:聰明人下笨功夫。「我們想要展示的,是才華的另一面:老老實實把自己想寫的東西交代清楚,踏踏實實把自己感興趣的東西琢磨個底兒掉,切切實實尊重讀者的習慣和判斷。」

按照這個標準聚集起來的《讀庫》作者群體,基本不會令你失望,這些原本寂寞無名的寫作者,也會從單篇文章拓展到單行本,甚至再到「醫學大神」「建築史詩」這樣的系列叢書。「醫學大神」為醫學史上的重要人物立傳,一開始只是想在《讀庫》上連載,但在篇幅方面會受到限制。後來乾脆就請作者朱石生敞開了寫,結果一共寫了14位醫學大神,出了一套14本的叢書。做這種小開本叢書,是出於張立憲自己的理念,也是符合讀者閱讀需求的,獨立的公司屬性,也讓他敢於在國內開這個先例。

「老六」的名號之所以在文化圈裡這樣響亮,不僅是因為他在出版行業的影響力,「老男人飯局」也是讓他名滿京城的所在。從2005年開始,以張立憲、陳曉卿作為核心成員逐漸組織形成了一個文化圈子,聚會時所產生的化學反應,夾雜著欣賞和不服,通過參與者在社交媒體的傳播,幾乎成為了一個公共文化事件。

2012年高群書導演的《神探亨特張》可以視作這個飯局的一個階段總結,這部當年金馬獎最佳影片的最大賣點便是,演員裡沒有影視明星,都是這些文化素人。高群書說,帶領這幫演員新手並不是一個難題,主要是幫他們克服在鏡頭前面的緊張感,所以在這部片中佔成本最高的就是酒錢。張立憲作為男主角飾演了一位便衣警察,這部銀幕處女作讓他拿下了三個電影節的影帝,他笑稱,「我們這輩子可能只拍這麼一部戲,所以可能通過這部影片拿其他演員幾輩子拿的獎盃。」

這話說得,真是「666」。

相關焦點

  • 書業訪談錄|張立憲:用上了機器人的讀庫,仍是讀者的僕人
    《讀庫》雜誌書由張立憲創立於2005年,以刊發中篇非虛構文章為主,每兩個月出版一輯,至今已出版整整100期。十五年來,在收穫一批堅定粉絲的同時,《讀庫》以自營直銷、極少打折促銷、不受渠道商和電商限制的模式成為中國出版業一個特立獨行的「孤例」。《讀庫》創始人、主編張立憲,人稱「老六」,出版人,作家。
  • 梁文道對話張立憲:一個人喜歡讀書,因為好奇心還沒有死
    張立憲:比方說突然在《讀庫》上出現一篇非常深奧的考古相關的文章。原來你就會想,讀者怎麼會看這種文章?但是做出來之後卻發現,他也需要,而且依然能看得津津有味。因為這其實和讀者的需求並不矛盾。一個人喜歡讀書,說明這個人的好奇心沒有死。他對他身邊這個範圍之外的東西還感興趣,所以這恰恰能給他提供這種視角,這種養分。
  • 致寫作新手的一封信:寫好一篇文章,是從「模仿」開始的!
    寫好一篇文章,是從「模仿」開始的當別人問起,如何才能把文章寫好,皮老師一般會告訴他,多讀書。多讀書不只是為了讓你的腦子裡有東西可寫,也是為了讓你去模仿作者是如何寫文章的。任何一本書,都是一篇一篇文章組合而成的,所以想寫好一篇文章,要從讀書開始「模仿」。
  • 一本書是如何寫出來的?
    一篇文章大概需要1500字來講清一件事情,按照一本書20萬字,也就是需要寫134篇文章。這樣計算下來,是不是覺得自己離出書遙遙無期?村上春樹從29歲開始寫作,到現在,始終保持每年出一本書的節奏,目前為止已經連續出了40多部作品。
  • 如何寫好一篇爆款文章的結尾
    畢竟從開頭到中間的行文結構,到最後的結尾,才算是一篇完整的文章。 但有的人,恰恰敗在最後這一「哆嗦」,導致前面的所有努力,白白浪費,超不划算。 那該如何來寫好一篇爆款文章的結尾呢?
  • 每年看300本書,寫300篇文章,看看怎樣完成
    看書計劃突破了昨天到今天我用心地看了一本書(32開的,267頁),看完後,我高興極了,進步真大呀!前天還發愁每年看300本書的計劃能不能實現呢!看來昨天和今天形式有所變好,很有可能向目標進發,甚至超出計劃完成。是呀!
  • 《寫你想讀的文章:改變人生的簡潔寫作法》:寫你所愛,愛你所寫
    自己的文章的第一個讀者當然是自己,如果自己讀起來都覺得沒意思,那麼這篇文章本身就是白費力氣。這段話來源于田中泰延的《寫你想讀的文章:改變人生的簡潔寫作法》(以下簡稱《寫你想讀的文章》)。在作者看來,我們自己才是文章的第一讀者,所以只有我們自己讀起來有意思,能讓自己開心,才是真正站在了讀者的角度。所以作者全書都在強調:寫自己想讀的文章即可。
  • 《寫你想讀的文章》用無欲則剛的精神來寫作
    正如《寫你想讀的文章》這本書通過揭示寫作的兩個核心思想,用幽默但嚴謹的觀點直接點破了標題黨背後的漏洞,告訴我們與其想著走捷徑,不如用無欲則剛的精神來寫作。《寫你想讀的文章》是由日本作家田中泰延著作,馬奈翻譯。田中泰延從事廣告策劃和文案工作長達24年,迄今為止閱讀了六千多本書。
  • 用一篇四年級同學寫的範文,分析講解寫讀後感最重要的兩點
    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讀後感的寫作。並且講解一種比較常用的讀後感寫作方法。在上一講裡面,林老師主要講解了一種適合低年級的讀後感寫作入門的方法:四段寫作法。同學們可以點擊文章底部查看上一節內容。我們先來看一篇手寫範文。
  • 文章開不了頭怎麼辦?寫好文章開頭有妙招
    喜歡寫作的你是否曾經也有過這樣子的情況,打開紙筆在書桌前坐了一整天一個字也沒寫出來,絞盡腦汁寫文章,可寫出來的文章卻是枯燥乏味,連自己都不能直視,雖然腦子裡有一些想法,可是寫作時卻怎麼也開不了頭。《作文九問:跟特級教師蔣軍晶學作妙招》這本書中告訴我們,學會這幾種方式,寫出一篇好的文章開頭不成問題。
  • 任務分解:如何快速寫好一篇2000字的文章?
    之前一個朋友和我說,要寫一篇2000字的文章,他覺得好有壓力,一個星期過去了,一個字也沒寫,總想著往後拖延,但是這件事又不能不做,一直掛在心裡,每天都焦慮。我說,我們可以嘗試著把這個大任務進行分解,你就會發現其實很好完成。
  • 普通人如何從零開始在3個月內讀20本書,寫30篇文章?
    30歲這個事情對於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刺激,感覺自己碌碌無為的就到了30歲,所以去年年底就打算嘗試改變,於是從今年年初,我就開始認認真真地做計劃、看書、寫作。到今天為止,我已經看了20來本書,寫了30多篇文章。
  • 網站seo文章該怎麼寫?快速寫文章方法分享
    網站seo文章怎麼寫?寫文章這是很從心seo身邊不少做seo的小夥伴不願意去做的事情,但是從seo的工作來說,要想優化好一個網站,很多時候是離不開文章的,那麼要怎麼寫這個文章,如何快速的創作出符合seo要求的文章呢?
  • 普通人靠一篇文章收入1000元,寫作復盤——毫無保留分享寫文思路
    獲獎海報,進行了一些處理寫作思路的分享也主要是圍繞「《茉莉香片》:用放大鏡來審視人生,先入為主情愫下的自我追逐」這篇文章。但是張愛玲卻稱之為「傳奇」,這個故事在讀完之後,就一直印在我的腦海裡。為何會將其冠以這樣的稱謂,這個問題揮之不去。所以,決定動筆寫一篇文章,記錄自己在這一過程中的思考。
  • 訓練孩子作文,是每天寫一篇,還是一篇改三遍
    每天寫一篇幾百字的作文,按考試的要求,對孩子來說,也就是半個小時左右的時間,不會讓孩子們感到增加了多少負擔,家長和老師可能都這麼想。可我們反過來想一想:每天寫一篇作文,老師能做到嗎?家長能做到嗎?我估計對大多數人來說,能堅持十天,就算不錯了。後面的日子,就只能抓狂。寫啥內容?拿什麼來持續輸出?
  • 孩子寫不好作文怎麼辦,小學生如何寫好一篇作文
    小學作文是大家最頭痛的,提筆難,畏懼寫作文,一寫作文就頭痛,有時候就連個開頭都寫不好,或者寫出的文章就像流水帳似的,讓人不忍直視。有一位大教育家曾經說過,寫作文無非是把所見所想、所聞所感想一想,想清楚了,構成個有條有理的形式,用書面語言給固定下來。那麼,如何才能輕輕鬆鬆寫出一篇好作文呢?
  • 《寫你想讀的文章》暢銷的秘訣,教你寫傳情達意的文章
    信息流裂變的社會裡,大量湧入的熱點、社會新聞令人眼花繚亂,光怪陸離的社會現象令我們頭暈目眩,浮在這樣的思潮之下,想要靜下心來寫點自己喜歡又賣座的文章,是件令人迷惘的事情,如果能有人指引我們找到方向就好了。
  • 《這個世界會好的》!阿里巴巴用7年寫了一本書 「雨衣妹妹」作為...
    這個世界會好嗎? 阿里巴巴用七年時間寫了一本書,給這個問題帶來了自己的答案。答案是來自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的故事,也是來自中國民間關於愛與美好的故事,是七年間中國社會美好一面的全景圖。2013年7月,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在美麗的西子湖畔誕生。
  • 當你知道金曲《粉紅色的回憶》是新加坡人寫的時,他已經走了
    比如,花鳥蟲魚寵物展,他巧妙化用「管你鳥事」,把一句俗語雙關用得出神入化,可以說是化腐朽為神奇,出神入化。套用老闆的一句話,他是一個全才。照片由家屬提供下面為卡斯友人的悼文:很多年前,還在中國四川,因為《粉紅色的回憶》這首歌詞琅琅上口,旋律也易於傳唱,我這個音樂盲居然聽著聽著也會哼了。
  • 為了完善法律認知——如何寫法律文章
    當我拿起筆來寫文章的時候,經常感覺到自己在法律認識上存在某些不足,這些不足有可能是對法律條文沒有掌握得很確切,要查看一下;有的是對某些法理感覺似是而非,需要翻開教科書再看一看。在很多年前,我寫過一篇文章叫《遺囑的形式要件》。寫這篇文章的原因,就是遇到一些涉及遺囑的案件中遺囑的形式五花八門,與法律規定的不太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