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0年前的張壁古堡,融軍事、宗教、星象為一體的神秘村落,你知道嗎?
文/林海雪原
五胡十六國時期,中原戰亂紛紛。人民為求自保,紛紛聯合宗族鄉黨,建立塢壁,據險自守,防禦盜寇流匪。
張壁古堡,便是1600年前北朝豪強張立所建,並且直到現在還保存完好的一座塢壁堡壘。
在綿山腳下的張壁古堡,順著山勢而建,南高北地。南邊背靠綿山,其餘三個方向均是懸崖陡坡,最深處有十多丈,這是真正的天險,易守難攻。
古堡地下建有長達萬米、分上中下三層的立體地道體系。地道最深處離地面有20米左右,還通過馬槽、水井等與地面相通。
高層地道可以餵養馬匹牲畜,中層不同距離挖有可容納3人的哨崗土洞,最下層則是龐大的儲糧洞,十分的安全。如此龐大而複雜的地下工程,充分體現了古人的勤勞和智慧。
在地道上面的明清建築群則保留著唐朝流行的的裡坊布局。在村子主街道紅順街兩側,分布著七條「丁」字小巷,這也是古堡與眾不同之處,只有丁字巷,沒有十字巷。丁字口為巷口,是整個巷子的唯一出口。如此則各個巷子可分可合,並與地道構成了一套十分完善的立體防禦體系。
張壁古堡不僅僅是一座簡單的軍事建築,更令人稱奇的是整個村子的布局還融入了星象、宗教和堪輿等元素。
北堡門附近的空王行祠是明代建築,空王殿頂的磚瓦為明代琉璃製品,至今保存完好,精美絕倫。空王行祠前廊下有兩塊琉璃碑,東側琉璃碑寫著空王佛志超成佛的故事,西側琉璃碑則記錄行祠建築起源,十分罕見。
南堡門附近的主體建築是可罕廟(可汗廟),值得一提的是廟內有宋代珍品唇瓦「一支眉」,幾百年的風吹日曬保留至今實為不易。附近還有關帝廟,主要的作用是從風水上考慮的,用來擋住綿山的煞氣。
為了對應古代城市子午坐向北高南低的原則,北堡門建築略高於南堡門建築。且南北兩個堡門並不照面,而是稍有錯開,這是出於風水學中「風水不外流」的考慮。
如今的張壁古堡是國家4A景區,堡內古廟神佛兼具,明堡暗道稱奇,明清民居村落保存完好,尤其是北朝地道、可罕廟、琉璃碑等全國罕見,實為旅遊愛好者不得不來的一處絕佳景點
(圖片來自網絡與文章無關,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