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提醒:患得患失的人最辛苦,到頭來可能一事無成,堅守初心

2020-12-12 王老師教育說

王陽明心學告訴我們的最大真相,是我們根本沒看到世界的真相。

每個人與世間之間,都不自覺的隔著一堵牆,因為當我們面對這個世界時,我們的心理活動會一直處於活躍狀態,會一直在行動、想像或思考,心從來沒有留下空隙。而只有當我們的心理活動能夠停頓下來,我們的心才能感應到世界的真實存在。

對於這個道理,王陽明用八個字做了概括:此心不動,隨機而動。

這八個字,堪稱王陽明的「八字真言」,乃陽明心學的最高精華。

其背後,則是一種世間最高明的心理學。

曾經有個數學猜想,百年來無人能做到。

突然有一天,一個叫佩雷爾曼的小數學程式設計師做到了。眾人都跑來向他請教「秘笈」。

那是晚上,佩雷爾曼指著頭頂的月亮,說:「誰能追到它,我就告訴誰。」

眾人盯著月亮猛追。

顯然,月亮比人跑得快,眾人跑得汗流浹背,月亮還是在他們前面。

佩雷爾曼也跟著跑,一面跑一面笑。眾人怒了,回頭看他的醜陋嘴臉,要揍他。佩雷爾曼說,你們別這樣著急跑,慢慢向前走看看。

眾人忍住怒氣,將信將疑地照做。

只過了一會,這些人就驚奇的發現,月亮在不緊不慢地追著他們。

這時,佩雷爾曼一本正經地說道:

「人間好多事即如此,你越求之心切,越有得失心,就越患得患失,反而越得不到它。但當你專心致志地走自己的路時,它卻緊緊地追隨著你。」

人有得失心,正如房間裡有灰塵一樣。灰塵可以打掃,得失心可以祛除。我們為什麼會有得失心呢?

王陽明一貫的回答是,沒有志向。

古語云,將軍趕夜路,不打野兔。為什麼不打野兔,因為趕夜路肯定是去辦很重要的事。

這重要的事就是志向。野兔不是志向。

在我們的生活中,總有很多人,要麼去打了野兔,要麼沒有打,但總是懊悔,犯了得失心。

這就是志向不堅定,或者是沒有志向。

人一旦沒有志向,必然患得患失。因為沒有志向的人,只看眼前的那點蠅頭小利,在蠅頭小利上鑽的太久,就越沒有志向。

遺憾的是,人不可能總得而不失,得了就大喜,失了就大悲。

所以說,得失心太重的人,看似每天都在進取,但終究會一事無成。

宇宙中有守恆定律,人生也是如此。

今日得未必不是明日失,你得到了這樣,肯定就會失去那樣。

你得到了娛樂,自然就失去了時間。

要放下得失心,就應該明白這一點:得和失形影不離,有得就有失。

致良知就是,得失心一來,立即克掉,形成慣性,乃至信仰,最後成為你的本能。

人無得失心,就是和天地一樣,永恆而在。

有人說,人的一生就該讀一讀王陽明,他的一生,給我們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上,誰能保證自己能堅守初心呢?

在這個物質至上、利益為先、價值追求和內心信仰極度稀缺的時代,就更是如此。

王陽明有詩曰:「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頭尋。」在名利場中奔波、與世浮沉的現代人,是到了找找自己定盤針的時候了。

當你人生不順心的時候,當你不知所措的時候,讀一讀王陽明,合上書籍,豁然開朗,對於這世界上的一切也就都釋然了!

想要讀王陽明的,筆者建議大家讀一讀《傳習錄》,《傳習錄》堪稱「心學」第一書,《傳習錄》在陽明心學中地位究竟有多高呢?

差不多相當於《聖經》在基督教中的地位。

後世所有與陽明心學相關的東西,基本都是從《傳習錄》衍生出來的。

怪不得有讀者說:即便已經看了5遍以上的《傳習錄》,但每讀一次,都能感受到心學思想的博大精深,受益無窮。隨便摘取片段,便能領略到心學思想的偉大。

另外一本是《知行合一》,這本書可以說是王陽明的人物傳記,讓你了解到他的一生,有輝煌有坎坷,裡面有王陽明一生中精彩有趣的故事,就像是一本人物傳記,讀起來有趣還能學到智慧,能輕鬆運用到我們的生活中。

兩本智慧才78元,也就是一頓快餐錢,卻能讓你少走很多彎路,代代相傳,真的非常有價值!#王陽明心學#

想看的朋友,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王陽明:人到中年還一事無成,可能是碰到了這三個「雷區」
    他用自己的一生親自告訴我們,無論是在生活還是工作中,一定不能觸碰這三個雷區,否則我們終將一事無成。王陽明在自己的漫漫求學路上也遭受過很多白眼與嘲笑,當大多數人的志向都是考取功名,而他卻想成為一名大聖人的時候,很多人都認為他是痴心妄想,但是王陽明並沒有因為別人的看法就搖擺不定,遇到再多的艱苦與磨難還是仍然勇往直前地走下去,最終成為一名真正的聖人。
  • 王陽明智慧:人到中年一事無成,可能是犯了這4個忌諱
    追求目標,追求有所成就,是人的本性,然而歷經世事,千帆過盡許多人仍停在原地,一事無成。王陽明人到中年,龍場悟道後,終於明白了「人有所為,心有所畏,行有所止。」王陽明用他的親身親歷告訴我們:無論是上班,還是創業,一定不能有下面這四種毛病,如果不戒掉,一定會一事無成。面對機遇,搖擺不定《命運賦》裡有言:「馬有千裡之程,無騎不能自往;人有沖天之志,非運不能自通。」
  • 千古聖雄王陽明:人的一生最難修行,是修煉自己的心
    他曾說,人生道路最難的修習,便是修心。人生道路何等繁雜而曲折,修補自身的心,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必然要經歷一個長久的自身思考與自身磨練,所有人也不例外。一、修心,一定要思想乾淨獨立。修心,是自身的事,應當是一輩子的思想修習與道德追求。修煉自身的心,容不得半點沙子。失之毫釐,差之千裡。
  • 一事無成的人,都缺少一個技能,而王陽明用了25年時間才悟出來
    1482年,王陽明的父親王華高中狀元,被安排到北京任職,王陽明也隨爺爺前往北京,在路過鎮江遊覽金山寺,一行人提議以金山寺為名作詩。當大家都還在苦思冥想的時候,王陽明一揮而就,王陽明的爺爺得意的將孫子的作品拿給在場的人看,有人卻說,這樣的詩怎麼會是一個孩子寫出來的?
  • 一個太過正直的人,也可能一事無成嗎?
    一個太過正直的人,也可能一事無成嗎?作為一個業餘作家,我很想談談這個問題。從我們的願望來說,我們希望正直的人都得到尊敬,都有好的命運。因為正直是我們敬仰的美德。一個人太過正直,完全可能一事無成,甚至付出更大的代價,乃至付出生命的代價。我曾經親眼見過一些人,因為太過正直,得罪上司,同事也不理解甚至冷嘲熱諷,一生處於很低的位置,混得不好。也有一些人,因為過於正直,得罪了邪惡之人,被邪惡之人壓制、報復,從而陷於困境。
  • 為什麼你一事無成?王陽明「心學」智慧:心若安定,萬事皆可成
    為什麼你一事無成?王陽明「心學」智慧:心若安定,萬事皆可成中國五千年一共出了兩個半聖人,一個是孔子,一個是王陽明,剩下半個是曾國藩,今天就說和孔聖人齊名的王陽明。人生在世間時時刻刻像處於荊棘叢林之中一樣,處處暗藏危險或者誘惑。
  • 王陽明心學:為何人生一事無成?只因太過浮躁,心定,則萬事可成
    王陽明心學:為何人生一事無成?只因太過浮躁,心定,則萬事可成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哲學家王陽明在他臨終時曾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心光明了,世界好像都可以一同點亮,此後的幾百年間,王陽明和心學理論真的點亮了很多人的內心世界。現代社會中,很多人越來越焦慮、迷惘、缺乏安全感。人的一生,放下一切,便是對的嗎?
  • 王陽明:成功的人生無需謀劃,關鍵在這兩點,學會可能風生水起
    男人想要成功,環境因素和周圍的人影響是最大的,當他處於落魄的時候,周圍一定會有人嘲笑和誹謗,有的人聽到就會很生氣,這樣就很容易中了他人的計,自己心神也會受到影響,只有聽到別人的嘲笑還能夠紋絲不動的人,才會從低谷當中走出來。王陽明就是在他人生低谷的時候悟透,人這一生心不能雜,一定要心胸開闊,做最真的自己,才能享受到快樂。
  • 王陽明心學智慧:「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
    所以無論是事業開展方向還是個人情感生活,假如還被沉浸遊戲、傾慕虛榮、貪圖吃苦等等願望所羈絆必將一事無成,在人生最後一次躍馬揚鞭的時分更應當聚精會神,充沛應用前半生的閱歷與經歷用最後十年成就本身的價值,為本人與家庭發明良好的環境,為孩子美妙的將來而砥礪前行。
  • 王陽明:一個人辛苦一輩子也賺不到錢,往往是這些規律沒有遵循
    人人都想生活過得好,人人都想賺錢,可往往事與願違,總是辛苦受累,卻也沒賺幾個錢。這個時候,我們是不是就應該想,並不是方法的問題,而是方向錯了。任何事物的發展都一定有其規律,要找到規律才是重點。而你辛苦一生卻賺不到錢,往往是違背了這兩條規律。
  • 在任人宰割的至暗時刻,王陽明打出了內力深厚的太極拳
    王陽明的人生至暗時刻,就經受了任人宰割的苦痛,他談笑自若,匆匆面對,不愧為心學大師。雖然只能聽天由命的了,但他還不忘聖人之志,依然講學論道,心力澎湃。所以說,在人生低谷,最艱難的時候,只要自己不絕望,不忘初心,把苦難當磨練心性的機會,就不會沉淪下去,一旦有機會,就會東山再起。
  • 王陽明:人生沒起色時,牢記這2句話,再窮也終有出頭之日!
    感覺自己忙來忙去到頭來卻一事無成?感覺自己已經知道很多東西與道理,但依舊過不好自己一生?為什麼有的人,明明和自己一樣既沒有金錢,也沒有人脈,但是卻能白手起家,讓自己的命運走向成功?早先王陽明就說過:男人慾成大器,能力次之,悟透這個智慧,再窮也終有出頭之日!王陽明出生在浙江餘姚,自小讀書勤奮,到了明朝弘治十二年,參加科舉,奪得進士,從此踏足明朝官場。
  • 王陽明提醒:人的後半生想過好,不靠錢和人脈,牢記3個錦囊即可
    兩個半聖人就是指能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孔子、王陽明,外加曾國藩這半個聖人。能和孔子齊名聖人的王陽明是我國心學思想的集大成者,是對海內外諸多學者名人產生過巨大影響的「陽明心學」的創始人。王陽明曾在12歲的時候問老師:「什麼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
  • 王陽明:一個真正有大智慧的人,須做到三不問四不爭,積德積福
    是人都會有矛盾,有每個階段該做的事情,有些人看似雲淡風輕,卻不知,雲淡風輕背後隱藏的是大智慧。真正擁有大智慧的人,比如曾國藩、王陽明,都是經歷過逆境不順的人,但最後都成為了聖人,這是因為他們都做到了三不問四不爭。
  • 王陽明:真正有福氣的人,會做到「2不管,3不問」,福氣自然到
    或許普通人能夠擁有王陽明一半的頓悟能力,就能夠在這世界上生活得順風順水!王陽明追求兩個數字——2和3。聰明之人,必須做到2不管不管閒事所謂閒事,就是別人的事,換種說法就是與自己不相干的事情。既然與自己無關,又何必去費盡心思管他?
  • 王陽明:「心死」之人一生窮,人到四五十,要對3件事情「心狠」
    對於人到四五十這個年齡段,中國古代有一位著名的「心學大師」,他最具有發言權,他就是明代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王陽明繼承和發揚了心學,因此在心學的基礎上面創立了「陽明心學」,成為很多人學習的榜樣。王陽明有一句話叫做:「心死之人多是無福之人」,人到四五十,要對3件事情心狠。
  • 王陽明告誡:人到50,人生過半,在3件事情上心狠,是積攢大愛
    人生存在太多變數,而人永遠都會將自己的欲望放在第一位,當人生到了50歲,一輩子已經過去了一半,心中的慾念使我們放不下,內心的執著使我們受束縛。而這樣的束縛只會讓你越活越累!在人生欲望這一方面,老顧最敬佩王陽明,王陽明的一生經歷起起落落,但是最終他成為了中國的聖人!
  • 成大事的人,都掌握了一個技能,而王陽明卻用了25年時間才悟出來
    成大事的人,都掌握了一個技能,而王陽明卻用了25年時間才悟出來自西漢時期起,儒家學說就奠定了正統的地位,到了宋朝時期,儒家文化更是達到了巔峰,朱熹、周敦頤這些儒家知識分子,開始提出「存天理去人慾」的核心思想。自此之後,理學開始進入朝堂,到了明朝時期,理學再次迎來了又一個巔峰,當時,要想入朝為官,必須學理學,考科舉。
  • 王陽明提醒:真正聰明的人,一生有3不問,別等40歲以後才知道!
    人活一輩子,會遇到很多賊,大部分是發自內心的。心裡有賊就看大家了。在這個世界上,除了最困難的事情,其他的一切都只是一片「浮雲」,王陽明,也是如此,他把「修心」當作自己一生的摯愛。王陽明:「一個真正聰明的人,這輩子別問了,別等到40歲才知道!」第一,不要問過去王陽明:「思考過去有什麼好處?你放心吧。」想過去的事,不放手有什麼意義?這樣的胡思隨意的想法只會導致純潔而清晰的心靈的喪失。人活在當下,只需要做以前的事,念念不忘過去的大多是對現實不滿的人。
  • 王陽明:人的命運靠自己掌握!牢記3條「天規」,金錢自然就來
    王陽明命運坎坷,遭遇的磨難是常人所難以想像的,一生三起三落,在不斷的遭人陷害中,還能最終活下來,並創造了王陽明心學,影響了全世界!王陽明將自己的命運牢牢抓到自己手中,認為,只要修心,就能百毒不侵!惶惶不安,到頭來,卻什麼也留不下。人活到極致,就是節制,生活在世,欲望越多,就越累,如果一時間走火入魔,便會做出極端的事情,那樣就得不償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