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智慧:人到中年一事無成,可能是犯了這4個忌諱

2020-12-22 散人於浪

追求目標,追求有所成就,是人的本性,然而歷經世事,千帆過盡許多人仍停在原地,一事無成。

王陽明人到中年,龍場悟道後,終於明白了「人有所為,心有所畏,行有所止。」

王陽明用他的親身親歷告訴我們:無論是上班,還是創業,一定不能有下面這四種毛病,如果不戒掉,一定會一事無成。

面對機遇,搖擺不定

《命運賦》裡有言:「馬有千裡之程,無騎不能自往;人有沖天之志,非運不能自通。」

一個人若想取得成就,不僅需要天分、才能,最重要的是把握時機,天時、地得、人和缺一不可。

在股市有一句話叫「在風口,豬都能飛上天」。這意味著,只要選對了時候,即使股盲也能賺到錢,可見,抓住機遇的重要性。

人生有3次最不能錯過的機會,第一次一般出現在20歲左右,而這時,往往因為太年輕而不能抓住。

第二次機會一般出現在30歲以後,這時人成熟了、具備一定能財力、人脈、實力,這時是最容易成事的時候。

第三次在40歲以後,此時,人已經趨於穩定,綜合實力到達了最頂峰,縱觀歷史上成大事的人,展現實力的時候往往在30-50這個區間。如王陽明、曾國藩、馬雲、任正非等。但這時,也是最容易被放棄的,因為人過40,失去了挑戰性。

好的機遇能成就人,但很多人面臨機會的時候卻猶豫不決,生活給了我們風景,卻還奢望相遇更美的;生活給了貴人,自己卻左顧右盼。

而當失去時,卻還安慰自己:沒事,時間會證明一切。

很多人面對機遇時,為什麼會糾結,最終失去,糾結的本質是格局小,太看重得失。往往需要做出選擇的時候,被各種自己幻想出來的後果乾擾,無法準確權衡利弊。

面對機遇,如同握在手中的沙,即想擁有更多,又害怕放棄已有的。猶豫不決、焦慮不安。

把精力耗費在無益的小事上,而沒有時間來提升自己,做事猶豫不決,搖擺不定。

忌自視甚高

人活到一個年齡後,就喜歡以「過來人」自居,開始好為人師,甚至開始指點江山,一副「吾即宇宙中心」的姿態。

王陽明從小就是神童,學什麼都特別快,1492年王陽明參加浙江鄉試,裸考過線,第二年,他參加京城的考試,沒想到卻落榜了。

當時,王陽明父親的同僚都來安慰他,首輔李東陽更調侃道:「你這麼有才,下一次一定會中狀元的,不如先寫一篇《來科狀元賦》如何?

王陽明對自己的才華十分自信,在11歲時,就曾大放豪言:寫文章是小事。王陽明見李東陽的吹捧,毫不客氣地拿筆就寫下了《來科狀元賦》。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都認為這是一篇好文章,然而另一邊,朝中的大臣們聽說了王陽明這個行為後,紛紛認為這個年輕人太自負了,簡直是目中無人,如果將來入仕途,必定不會將這些前輩放在眼裡。

而三年後,王陽明參加考試,再次落榜了,其實寫下《來科狀元賦》時,就已經註定了王陽明落榜的結局。

王陽明前半生非常狂妄不羈,人生的許多毛病都來自於一個」傲「字。

傲是自信的一種表現,自信可以激發人的鬥志,堅定克服困難的信心,但同時過份自信就是自負,做人可以自信,但千萬不要自負。

忌情緒失控

古人云:「性躁氣粗,一生不濟。」王陽明說:「喜怒哀樂,本體自是中和的。」

憤怒就像是失去理智的獅子,行為完全不可控制,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就會讓自己失去機會。

有一次,我約一個客戶在茶館準備談合同籤約的事情,結果在等客戶的過程中,一個服務員將泡好的茶擺上桌後,又用手去擺正茶具時,一不小心將剛泡好的茶水打翻,全部撒在了我身上。

滾燙的開水全部倒在了我的腿上,痛的我當場就跳了起來,對著服務員大吼:你就不能小心點,這水這麼燙,你想謀殺嗎?

而這一幕恰好被剛進來的客戶看見,客戶並不知道發生了什麼,只看到我在大吼服務員,最終這單生意黃了。

情緒和憤怒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反而會讓人失去理智,做出過激行為。所以要學會克制,不動於氣,從容淡定,便是修行。

忌勇而無謀

「君子鬥智不鬥力」,有勇無謀,是大忌。

王陽明不僅僅是「心學專家」,也是戰場上的「常勝將軍」,戎馬一生,戰績斐然,僅用35天就平定了寧王叛亂。

王陽明認為做事最忌諱的便是有勇無謀,缺乏謀略,就如同現在拿到一個項目,不寫計劃書,而是盲目的執行,這樣的人最多就是一個低級的實幹主義者,很容易被表面現象所蒙蔽。

聰明的人,都會有智慧地選擇,有技巧地轉彎,有遠見地放棄。

「不貴於無過,而貴於能改過。」

王陽明認為一個人要想成事,一定要戒掉這4條忌諱,但是戒掉這4條忌諱就真的能成就大事嗎,並不一定,但如果連這4個毛病都不能克服,必然很難成事。

王陽明號稱中國最後一個聖賢,而他也是經歷了前半生的坎坷,被貶到貴州龍場後,提出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三大觀點,並後將他畢生所悟都寫到了他的《心學》之中。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稱「五百年來以來,儒家的源頭活水來自王陽明」。

曾國藩每當夜深人靜時,便細心閱讀,他說:「明代論學,每尚空談,惟陽明能發為事功。」

就連南懷瑾、郭沫若、餘秋雨等人也稱讚王陽明是最了不起,一本好書,真的能改變一個人的觀念,而為人父母者,給孩子再多都不如給他一本有用的書有價值。所以本期便給大家推薦這本書王陽明的代表作《知行合一》《傳習錄》。

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買,厚厚的兩大本只要78元。

無論是學生還是老師,亦或是步入社會的青年、創業路上的草根、功成名就的老闆,都值得去認真閱讀。

很多人都說「富貴由天」,但讀過這本書後,就會明白,決定未來的,是自己選擇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做什麼樣的事,修什麼樣的心,就會讓自己的人生完全不一樣。

相關焦點

  • 王陽明:人到中年還一事無成,可能是碰到了這三個「雷區」
    人到中年,生活的包袱重重地壓在了我們的肩上,在這個上有雙親下有兒女的關鍵時刻,我們的事業仍然還是沒有起色,一直停在原地。可「千古第一完人」的王陽明中年在龍場悟道之後恍然大悟終於明白:「人有所為,心有所畏,行有所止」。
  • 王陽明提醒:患得患失的人最辛苦,到頭來可能一事無成,堅守初心
    而只有當我們的心理活動能夠停頓下來,我們的心才能感應到世界的真實存在。對於這個道理,王陽明用八個字做了概括:此心不動,隨機而動。這八個字,堪稱王陽明的「八字真言」,乃陽明心學的最高精華。其背後,則是一種世間最高明的心理學。
  • 王陽明心學智慧:中年男人慾有所突破,人脈次之,需牢記4字真言
    王陽明心學智慧:中年男人慾有所突破,人脈次之,需牢記4字真言人類歷史上,有2個5歲才開始講話的人,都對人類世界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一個是德國的愛因斯坦,他的相對論,改變了人們對宇宙的認知;一個是我們中國的王陽明,他的心學,改變了人們對自我的認知。
  • 為什麼你一事無成?王陽明「心學」智慧:心若安定,萬事皆可成
    為什麼你一事無成?王陽明「心學」智慧:心若安定,萬事皆可成中國五千年一共出了兩個半聖人,一個是孔子,一個是王陽明,剩下半個是曾國藩,今天就說和孔聖人齊名的王陽明。人生在世間時時刻刻像處於荊棘叢林之中一樣,處處暗藏危險或者誘惑。
  • 王陽明:人到中年,這3種「閒事」不要管,看似有面,實則被人笑
    年輕的時候,不懂人生、也不懂什麼大道理;而後來,在社會上經歷增加,體會到社會上的人情冷暖;體會過無助之後。人到中年,就會懂得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1、別再當「老好人」了人到中年,總是對自己身邊的朋友親人格外上心。在這個年齡階段也已經擁有了一定的人脈和資源,只要是身邊的親友,有需要幫助的,就一定不會拒絕。他們覺得朋友有困難,第一時間站出來,就是仗義,是雙方雙贏的局面。
  • 鬼谷子勸世良言:人到中年一事無成,因為你不懂這3條社會潛規則
    特別是人到中年,蹉跎半生,一事無成,煩惱需要訴說,憤怒需要吶喊,委屈需要傾訴,悲傷需要慰籍,這就是人生本色,這就是現實真相。人到中年,終於學會萬事看淡。在摸爬滾打中吸取教訓,在經歷坎坷中總結經驗,不和小人計較,不和愚人爭論。嘗試過萬般努力,可是依然難以走出困境,難道註定此生平庸?
  • 一事無成的人,都缺少一個技能,而王陽明用了25年時間才悟出來
    自西漢時期起,儒家學說就奠定了正統的地位,到了宋朝時期,儒家文化更是達到了巔峰,朱熹、周敦頤這些儒家知識分子,開始提出「存天理去人慾」的核心思想。自此之後,理學開始進入朝堂,到了明朝時期,理學再次迎來了又一個巔峰,當時,要想入朝為官,必須學理學,考科舉。
  • 王陽明心學:為何人生一事無成?只因太過浮躁,心定,則萬事可成
    王陽明心學:為何人生一事無成?只因太過浮躁,心定,則萬事可成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哲學家王陽明在他臨終時曾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心光明了,世界好像都可以一同點亮,此後的幾百年間,王陽明和心學理論真的點亮了很多人的內心世界。現代社會中,很多人越來越焦慮、迷惘、缺乏安全感。人的一生,放下一切,便是對的嗎?
  • 人到四十「一事無成」,要牢記這3條「天規」,日子才能越過越順
    要知道「人在做,天在看」,要真正明白自己的使命。生活在農村,對於這位50歲的中年人來說,他過著無盡的「尋找財富」的生活,開始了新的旅程。對於50歲的人來說,名利雙收,家庭更重要。在這個年齡,我們的祖先建議,如果認為自己一事無成,就必須堅持這三條「天規」。
  • 職場不順時,可能是你犯了二個「忌諱」,越早知道越好!
    對於普通人來說,職場可能就是上班拿工資的一個場所,與同事和和睦睦相處是很快樂的一件事,但如果有一天,公司想在你和另外一個同事之間選擇一個人升職加薪,此時你和那個同事還能繼續和睦的相處嗎?讀了《羅織經》之後,對比此事,我算是大徹大悟,我們應該明白,只要在職場不順時,我們其實是可能犯了兩個忌諱,大家越早知道越好!忌諱一:心地太好,相信許諾!
  • 王陽明:人到四十,這兩個圈子儘量少去,你的生活會過得更輕鬆
    萬事萬物都是依靠人的認識而存在的,人到中年閱盡千帆,看王明陽對於中年人的告誡。網上有句流行語,這樣說:「人到中年不得已,保溫杯裡泡枸杞,枸杞難擋歲月催,杯裡還要加當歸。」這句話看起來是一句玩笑,但是卻講出了人到中年的無奈,如果你正好人到四十,讀起來會特別的感慨。
  • 人到中年,一事無成,甚至負債纍纍,做到這幾點,逆襲可望!
    人到中年,是一個尷尬的年歲。說年青吧,比不上年輕人那樣有活力,敢闖敢幹,有時思維僵化,許多想去做的事往往力不從心;說年老吧,又沒到老年人的退休心態,沒有一語定乾坤的資歷,不能倚老賣老。人到中年,是一個非常辛苦的年齡段。上有老,下有小,都需要中年人去照顧、培育,家中一切重擔都需要中年人的肩膀去扛起。
  • 王陽明心學智慧:「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
    「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這句話是在王陽明五十知天命之時,與弟子交流心德的時,有感而發。王陽明不只僅是中國的聖人,一代心學大家,他還是一個軍事家,一個發明心學的人,能將本人的心學聰慧運用到帶兵打仗上,還能打勝仗,王陽明是個具有大聰慧的人。
  • 王陽明:真正有福氣的人,會做到「2不管,3不問」,福氣自然到
    或許普通人能夠擁有王陽明一半的頓悟能力,就能夠在這世界上生活得順風順水!王陽明追求兩個數字——2和3。聰明之人,必須做到2不管不管閒事所謂閒事,就是別人的事,換種說法就是與自己不相干的事情。既然與自己無關,又何必去費盡心思管他?
  • 王陽明:成功的人生無需謀劃,關鍵在這兩點,學會可能風生水起
    男人想要成功,環境因素和周圍的人影響是最大的,當他處於落魄的時候,周圍一定會有人嘲笑和誹謗,有的人聽到就會很生氣,這樣就很容易中了他人的計,自己心神也會受到影響,只有聽到別人的嘲笑還能夠紋絲不動的人,才會從低谷當中走出來。王陽明就是在他人生低谷的時候悟透,人這一生心不能雜,一定要心胸開闊,做最真的自己,才能享受到快樂。
  • 王陽明的心學智慧:如何給人強大的力量?從自己的內心深處改變
    王陽明的心學智慧:如何給人強大的力量?從自己的內心深處改變王陽明小的時候也是一個芸芸眾生中最普通的那一個,甚至可以說王陽明都不如大多數人。他五歲的時候還沒有學會說話,12歲才開始讀書,22歲考進士失敗,25歲又重新參加科舉,但是仍然以失敗告終,28歲才步入仕途,35歲就遭人陷害被貶龍場。
  • 王陽明:水到絕境是飛瀑,人到絕境是轉機,低谷時記住這兩句話
    王陽明:水到絕境是飛瀑,人到絕境是轉機,低谷時記住這兩句話明代王守仁,自號陽明子,因而被人稱為陽明先生,又稱王陽明。他是一位傳奇人物,在程朱理學佔據統治地位的時代提出了截然不同的學說——陽明心學,深深影響了後世。有人覺得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有人說他是明朝風氣敗壞的根源,也有人說「一生伏首拜陽明」。
  • 王陽明:心軟之人一生窮,人到四五十,要對3件事情「心狠」
    俗話說:「活到四五十,人生過半」,確實!人一生不過百年光陰,人到了四五十歲,是人生的另一道分水嶺,是我們褪去一腔熱血,把人生智慧和成熟穩重裝進胸膛的分水嶺,也是我們青春逝去,人生後半場的分水嶺。關於人到四五十歲的學問,中國古代有一位「心理學大師」,他最有發言權,此人便是明代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王陽明繼承發揚了心學,創立了響徹千古的「陽明心學」,成為歷代文人墨客學習的典範。王陽明曾經說過:「心軟之人則是無福之人,為人處世要對3件事心狠」。
  • 人到中年就愛顯擺這3樣東西,表面上看著有面,私下討人嫌
    人到中年就愛顯擺這3樣東西,表面上看著有面,私下討人嫌人們經常說:往往有經驗和本事的人,通常都是很低調的,做事會默默寡言,沉穩大氣,把每件事做好不出紕漏,相反那些天天扯著嗓門在那裡大喊大叫的,往往沒什麼本事,就只會嘴上說一說,沒有任何的實際行動。
  • 王陽明:想成大業的人,建議先學會這4點,克己才是真功夫
    而他最能打動人的地方,就是他的心學。這個人叫王陽明,是生活在明朝時期的一位大哲學家,軍事家,文學家,政治家,教育家。王陽明的心學的精髓,其實最主要的就是抓這幾個字:知行合一,致良知。很多人認為,這種東西太深奧,在我平常生活中根本用不到,我去看它有什麼用嗎?今天這期文章,我就來給大家分享,心學在我們現代生活中的妙用。王陽明:想成大業的人,建議先學會這4點,克己才是真功夫、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