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是什麼?
能量和其他所有物理量化的概念其實是一樣的,就是本身是一種「觀念」上的存在。觀念上的存在,單獨拿出來,不與其他概念相聯繫的,沒有任何意義。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論述的是空間不存在。他論述的不是時間,而是空間不存在。量子的非局域性,似乎空間也不像我們通常理解的那樣有意義了。
為什麼現在會有這樣的理解?就是因為這些物理概念,實質都是意識固定化的結果,而意識的固定化,即觀念的形成,並不是不變的,會隨著認知的發展,觀念也會改變。
所有生命的認知,只有一條主線,那就是對外界的應激感應。人類經驗認知就是這條主線的延續,經驗認知的高級階段,就是科學。
科學,核心在於本身就是人的應激感應,這種感應是建立在事物之間的聯繫上的。沒有聯繫、沒有運動就無法形成應激感應,也就不能形成人對世界的經驗,沒有經驗認知,內心再複雜再龐大的意識思考都沒有真正的意義。
我想這也是相對論發現時間和空間必須綁定在一起才有意義的根本所在。我下面這個公式表達了這種理解:
科學=經驗認知+意識工具
信息與能量、物質、空間、時間,如果排一個座次的話,我認為應該是這樣的:
能量>信息>物質>空間-時間
能量是最基本的,即使沒有宇宙也有能量。能量之上會產生信息,信息是狀態的序列組合(宇宙最基本的信息就是量子比特自旋信息的序列組合)。然後才可能產生物質、產生時空(即時間-空間)。
所有這些概念,都只是觀念上的,或者說都是思維中的。這些概念存在的意義就在於事物之間的聯繫。在我們已經形成的共性的思維中(其實這是長期形成的觀念),每一個概念都不是一成不變的,以後都可能會改變,如同相對論時空觀和絕對時空觀那樣改變。
能量,也一樣。能量是事物轉換的量度,這個定義還是不錯的。能量是某種存在的可做功的能力。單獨孤立的拿出一個事物,無法分析其能量。
假如所有的量子本源真的是真空渦旋或者真空渦旋的某種序列組合,那麼量子其實是超流體性質真空的一種運動狀態,正應了老子的「有出於無」。不僅僅是質量類粒子,而且所有粒子的本源,包括最基本的量子比特單元,都只是真空的渦旋。這些「有」只是「無」的某種狀態。
存在是根,因動而有。
這樣看,信息(量子比特)的來源在於真空這種存在的能量。而物質的來源則是信息(量子比特序列組合),然後建立在它們之上的才是時空。
特別的說明,能量還是在各種存在之間聯繫和轉換中才具有的概念。孤立的東西,沒有能量。
本文由探索貓原創,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