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唯物還是唯心,都是在探討世界是否有「本源」。或許這是一個永遠也無解的問題。探討的本源,無論哪一種,本身實際上也是一種「抽象中的」存在,抽象概念與人類感應要有對應,而且還是人類群體感應共識的對應,是認識存在的唯一模式。
比如抽象出來的神,我們要有群體性的感應共識的對應,是感應信息的共同認可,而不是抽象意識的共同認可。這是判斷神是否存在的唯一模式。
有的抽象概念,是一種根據原有抽象概念再次邏輯組合加工後的,比如「熵」,原有概念可以通過感應共識對應,邏輯本身也經過感應共識對應,那麼,這種組合加工後的抽象概念,也可以認為通過感應共識的對應,即「存在」。
現在談一下意識本身。我想意識的「基礎」應該是宇宙中早已存在的,人類的意識也是宇宙演化出來的。
我們通常所說的意識,是亞宏觀物質(相對於人類尺度)與微觀量子之間相互作用產生的信息,這種信息同時加載能量,可以使得亞宏觀物質對所影響的範圍產生熵減(有序化)。當然亞宏觀物質為微觀量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其實也是亞宏觀物質中的「微觀量子」與外部微觀量子之間的,量子相干退相干,這個等效於量子塌縮,即信息產生,這就是意識的基本原理。
由此推而廣之,我們假設微觀量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就是最原始意識。人類的意識是由此演化而來。這樣,我們從宏觀上可以將意識分成三個大類:在微觀上的「意識」,量子與量子的相干與退相干,也可以說量子糾纏和量子塌縮,這種我們或許也可以成為原始意識。在亞宏觀和宏觀尺度上的,高分子物質RNA、DNA或者生命身體的,對量子的「感應」,如人或者動物感應光量子。宇觀尺度上的,整個宇宙「或許」也有感應微觀量子的「能力」,那樣的話,可以稱之為宇宙意識,當然這個都是純粹猜想。
在亞宏觀尺度上,人類的意識又可以分成三個類別:糾纏時間很短的感應(原始的條件反射)、糾纏時間較長的感應(記憶能力)、糾纏時間較長的感應重疊-誤判信息(抽象思維的本源)。沿著這個思路,人類的誕生也是一種必然的方向,除非宇宙中途就加快衰老。
如果這樣認為,量子之間的相互作用也可以認為就是意識的最原始存在,是意識的「基礎本源」,而我們通常所說的人的意識,是自然會演化出來的。
最後特別說明,我想任何觀念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只有是否驅使人類群體熵減能力更強,這是檢測一個觀念在某個時代中的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