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遠道而來的西方殖民者能順利佔據南洋各國,而明朝卻沒做到

2021-01-08 史海微言

明朝早期曾有過非常輝煌的遠航記錄,鄭和統領的無敵艦隊不僅耀武於南洋,其航跡甚至遠達東非海岸,不過仁宣之後的大明王朝迅速走向封閉,對海外情形漠不關心,一些曾經依附於大明的南洋藩屬國也日漸脫離了掌控。其實哪怕是好大喜功的朱棣在位時期,雖然在南洋有過舊港宣慰司之類官方機構,但明朝在南洋的行政和軍事存在都很薄弱,從未試圖認真的在當地推行大明體制,在這些地方設點的目的更多的是為了給宣揚國威的鄭和船隊提供補給和修整基地。

實際上在宣宗終止鄭和遠航之後,這些海外屬地就已經名存實亡,主要的原因是後來執政的文官集團對在這麼遙遠的地方、花費海量的人力物力去維持統治並不感興趣。而到了明朝中期,跨海而來的葡萄牙和西班牙等殖民者卻開始在南洋各島國活躍起來,他們先是在這些島嶼上設寨立堡,建立基地,然後開始強迫當地土邦部族繳納貢賦,甚至直接劫掠民間商人擁有的香料財物,經過數十年的時間,就在南洋圈佔了不小的土地,實現了比較牢固的統治。

遠道而來的西方殖民者儘管在航海技術和武器裝備上具有一定優勢,但是他們的人數其實少得可憐,大多數時候不過數百人,和鄭和船隊數萬人的規模根本無法相比,而且基本上得不到遠在歐洲的母國的支援,可就是這樣,他們在南洋取得的成就卻是明朝根本想像不到的,這是什麼原因呢?其實這完全是雙方統治集團在利益認知上的巨大差異造成的,同時也影響了華夏文明和歐洲文明在對待對外擴張上的態度差異。

統治明朝的文官集團從來沒有清晰的認識到海外貿易到底能給國家財政帶來多大的改善,而鄭和遠航在官方貿易方面並沒有什麼收穫,至少花費和收入的確完全不成比例,中國內地對南洋香料的需求並沒有歐洲人這麼迫切。如果只是在南洋佔據土地的話,明朝要派遣官吏治理,動員海量的移民,才有可能靠屯墾獲得收益,而在當時國內還有眾多地區需要移民開發的情況,在遙遠的南洋去拓展看起來就沒多大必要了。而西方殖民者來佔據南洋就不一樣了,這裡出產的海量香料一運到歐洲就轉化為天量的財富,足以讓他們獲取暴利。

因為此時歐洲人對香料的追捧是後世難以想像的,更重要的是,歐洲人可以通過南洋殖民地和中國沿海進行貿易,明朝的絲綢瓷器等產品一直是世界市場上的搶手貨,西方殖民者僅靠轉口貿易就能大發橫財。實際上正是他們的到來,才刺激了中國沿海地區紡織品和瓷器的生產,而這些因素在大明實力強盛的朱棣時期是並不存在的。能夠在南洋獲得貿易財富是支撐歐洲人在那裡立足的關鍵,而大明在歐洲人來到這裡之前並不能從南洋貿易中得到暴利,而要移民開發這裡又代價過大,這就讓使得明朝完全缺乏深植南洋的動力。

相關焦點

  • 明朝海軍曾世界第一,屢次擊敗西方海權強國,為何會被西方趕超?
    威名震懾整個南洋隨著朱棣下令鄭和下西洋,龐大的艦隊規模讓南洋地區的所有國家見識到了明朝的實力,而鄭和剿滅著名海盜陳祖義,更是讓南洋各國心生敬畏。當時的南洋各國,比如安南(如今越南),真臘國(如今柬埔寨),暹羅(如今泰國),蘇門達剌,西洋國,爪哇國,以及當時海外華人領導的三佛齊,都是中國的附屬國,都得向明朝朝貢。
  • 這個歐洲小國,才是最早侵略中國的西方殖民者,而不是英國
    談起對中國侵略的那些國家,我們歷史知識回憶中浮現最多的是自鴉片戰爭以來西方列強和日本人的侵略。當時的中國清政府腐朽無能,戰爭中屢屢戰敗繼而籤下了一個個不平等條約,這是一段屈辱的歷史。還有那長達十四年的抗日戰爭,中華民族為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贏得了勝利。
  • 中國科技為什麼會在明朝開始落後於西方
    編者按:我們都知道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文明輝煌燦爛,在歷史上中國則長期佔據著世界科技和經濟的主導地位,然而從16世紀開始,中國科技逐步退化和萎縮,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呢?的確這是一個非常嚴肅、認真的問題,認真思考對中國未來的發展意義重大。
  • 美國專家:德日死守的技術西方各國久攻不下,中國為何能做到?
    而且想要掌握光刻機,就得先掌握製造光刻機的機器,這同樣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可中國科技一路走來,遭遇了太多的挫折和挑戰,也正是因為這些困難,才成就了一個強大的中國,之前德日有一項死守的技術壁壘,西方各國為了打破壟斷,對其進行死攻,可依然久攻不下,結果最後被中國做到了。
  • 他是明朝「海賊王」,一顆腦袋值750萬兩白銀,因太狂妄,栽鄭和手下
    相信不少人都能說出來,明朝。沒錯,從明太祖朱元璋開始,就有了片板不許入海的禁令。但估計許多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放著好好的大海,為啥就不許出海呢?要知道,宋朝時候海外貿易還是很紅火的。14世紀末葉時,大航海時代雖然還沒正式開啟,但馬六甲海峽已經是非常繁忙的水道了。來往於各國的使團,販貨於南洋的商隊,絡繹不絕,個個肥得流油。所以才搶了幾年,陳祖義便已聚集起萬人的隊伍,大海船近百艘,成為獨霸南亞的大海盜。手裡有兵,陳祖義胃口也跟著擴大了。
  • 此戰是中西首次真正最強實力對決,中國成功擊敗當時西方第一強國
    此戰是中西首次真正最強實力對決,中國成功擊敗當時西方第一強國 說到中西方的軍事對決,很多人都會想到公元751年,大唐帝國和當時世界另一個超級大國阿拉伯帝國對決的怛(da)羅斯之戰。大唐,東方超級大國;阿拉伯帝國,當時西方最強大的帝國。
  • 新加坡是由華人組建的國家,獨立後為何不回歸祖國?
    關於新加坡華人的歷史最早得追溯到中國的宋朝時期,由於宋朝工商業萌芽的興起,宋人開始有大量商船去南洋做生意,於是印尼群島開始有華人定居。宋末由於蒙古鐵騎南侵,使得大量漢人往南洋遷徙,躲避戰亂,求得生存。這一次遷徙導致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等地區開始有大量華人的身影。
  • 為何日本鐵炮的質量遠好於同時期明朝的火繩槍
    從宋朝的萌芽到元朝的初步定型,然後到明朝的百花齊放,中國本土火器的獨立發展進程很清晰,不過到了明朝中期西方殖民者勢力到達東亞海面後,西方相對先進的火器技術的擴散難免對中國和其他亞洲國家造成了很大影響。就以槍械而論,明朝在和葡萄牙人的衝突中獲得了西式火繩槍樣本,很快加以仿製,並在軍中推行,後來又獲得土耳其人的重型火銃技術,仿製成了魯密銃,到明朝末年,明軍火器部隊的佔比已經非常高。而日本人製造火繩槍的技術也是來者葡萄牙,一群漂流到種子島的葡萄牙海商讓當地大名得到了樣槍,並據此製成了著名的種子島鐵炮,在日本戰國時期的衝突中大顯神威。
  • 美洲有印第安人,殖民者為何還要捨近求遠,去非洲販運黑人
    那麼在這場跨時如此長久的黑人奴隸貿易運動中,作為發起者和奴隸的主要使用者,西方殖民者為何不就地取材,直接奴役當地的印第安人為奴,而是捨近求遠,跑到非洲去販運黑人呢?這對一個國家或者民族的生存又有何啟示呢?
  • 宋朝時中國已經發明火槍,為何近代落後於西方?專家:乾隆難辭其咎
    中國從清朝開始就一直落後於西方,當時有一個著名學者叫李約瑟,曾經提出一個疑問,在世界範圍內中國一直是最強的國家,為何在近300年落後於西方,這就是李約瑟中國問,而火槍的發展也並不像其他人想像的那樣是西方傳入中國的,早在南宋時期,中國就已經發明了火槍,當時的火槍和現在的槍雖然沒辦法相比,但已經發展成了雛形。
  • 中國人發明了火藥,為何後來又受制於西方?
    自近代西方工業革命以來,科學技術有了很大發展。而自鴉片戰爭後,中國已經遠遠落後於西方。清末,中國因為慈禧太后的無能昏庸,受到西方各國的欺凌和羞辱。那麼,中國未能及時跟上西方科技發展的原因是什麼呢?原因很多,也眾說紛紜。
  • 南洋大學消亡背後,隱藏著新加坡的「英語夢」
    海峽華人的先祖大多數在明朝時期就已經定居馬來西亞等地,經過數代的發展,這些華人不斷地通婚,形成一種新的融合型文化。海峽華人大多不會說華語,只會說英語或者馬來語。
  • 同樣是遠渡重洋,為什麼鄭和下西洋,沒能讓明朝進入大航海時代?
    鄭和先後七次帶著船隊出發,最遠到達了非洲東海岸,無論是航行距離,還是船隊規模,都絲毫不遜色於後來了的歐洲人們,那為什麼鄭和下西洋的壯舉,沒能像歐洲人那樣,為大明王朝開創一個大航海時代呢?同時,下西洋需要龐大的國家財富支持,在鄭和下西洋的過程中,沒有形成一套規範的貿易體系,並沒有給明朝帶來實質性的財富,加上歷年對前來朝貢各國的賞賜,明朝的遠揚探險,等於是白白浪費國家的財富。
  • 明朝到底管轄過臺灣島嗎?用最全面的史料探討這一段歷史
    元朝末年的民間航海家汪大淵在《島夷志略》一書有對臺灣的記載,其中有「海外諸國蓋由此始」,也就是從流求開始,就進入了海外各國了。譚其驤版的元朝版圖明朝時期,繼承了元朝的澎湖巡檢司,不過到洪武五年(1372),就取消了。《皇明世法錄》記載:「我朝信國,以島中餘民,叛服難諶,故徙之以實內,湖中虛無人矣。
  • 西班牙168人徵服印加帝國,能打進明朝嗎?
    明朝的時候,西方列強不是沒有和明軍交過手,茜草灣海戰葡萄牙人被擊斃79人,被俘41人,葡軍艦隊5艘船沉了兩艘,走馬溪海戰明軍通報擒斬239人,雙嶼之戰葡萄牙人的筆記自稱損失800人......
  • 明朝的「航海時代」比歐洲早80年,為何沒能成為海上霸主?
    造船業的發達,羅盤的使用,以及對海洋知識的了解,都為明朝的航海事業奠定基礎明朝的航海時代600多年前,當歐洲各國還沉睡於中世紀時,大明朝的遠洋艦隊已經整裝待發。一直到1433年(宣德六年),鄭和先後七次出海,其足跡遍布太平洋、印度洋、非洲東海岸、乃至紅海沿岸,為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做出傑出貢獻。
  • 明朝海軍堪比「外星人艦隊」,所到之處宛如「天神下凡」
    在歷史上,明朝是唯一一個南方農民起義向北進發,最終建立王朝的朝代。在明朝建立初期就經歷過鄱陽湖水戰等大戰,水師力量在那個時候就已經得以凸顯。國外專家認為,13世紀時期的明朝水師堪稱天下無敵,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海軍。 據史料記載,在明成祖時期,明朝水師達到鼎盛,擁有各種戰艦3800艘,包括大型戰船1350艘,巡邏船1350艘,運輸漕糧船400艘等。
  • 如果此人沒被兒子氣死,明朝可能增加7600個島嶼29萬平方公裡領土
    明朝時期,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船舶製造技術,同時,鄭成功對於領海主權也十分重視,他曾說:「欲國家富強,不可置海洋於不顧。財富取之海,危險亦來自海上。」彼時,明朝的寶島臺灣被荷蘭殖民者佔據,對明朝的戰略造成了巨大的威脅,因此,臺灣便成為了一個合適的立足點。
  • 明朝商人冒死偷回一顆滕苗,不僅解決饑荒。還讓中國增加3億人口
    世界上最貧困的地方,往往都能看到饑荒的身影,而對於溫飽問題,中國在歷史發展中也是深有體會,畢竟在歷史中,中國爆發饑荒的概率並不低,百姓的溫飽問題,一直都會這片土地的大問題,畢竟在古代,白面、大米飯都是餐桌上的一種奢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