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早期曾有過非常輝煌的遠航記錄,鄭和統領的無敵艦隊不僅耀武於南洋,其航跡甚至遠達東非海岸,不過仁宣之後的大明王朝迅速走向封閉,對海外情形漠不關心,一些曾經依附於大明的南洋藩屬國也日漸脫離了掌控。其實哪怕是好大喜功的朱棣在位時期,雖然在南洋有過舊港宣慰司之類官方機構,但明朝在南洋的行政和軍事存在都很薄弱,從未試圖認真的在當地推行大明體制,在這些地方設點的目的更多的是為了給宣揚國威的鄭和船隊提供補給和修整基地。
實際上在宣宗終止鄭和遠航之後,這些海外屬地就已經名存實亡,主要的原因是後來執政的文官集團對在這麼遙遠的地方、花費海量的人力物力去維持統治並不感興趣。而到了明朝中期,跨海而來的葡萄牙和西班牙等殖民者卻開始在南洋各島國活躍起來,他們先是在這些島嶼上設寨立堡,建立基地,然後開始強迫當地土邦部族繳納貢賦,甚至直接劫掠民間商人擁有的香料財物,經過數十年的時間,就在南洋圈佔了不小的土地,實現了比較牢固的統治。
遠道而來的西方殖民者儘管在航海技術和武器裝備上具有一定優勢,但是他們的人數其實少得可憐,大多數時候不過數百人,和鄭和船隊數萬人的規模根本無法相比,而且基本上得不到遠在歐洲的母國的支援,可就是這樣,他們在南洋取得的成就卻是明朝根本想像不到的,這是什麼原因呢?其實這完全是雙方統治集團在利益認知上的巨大差異造成的,同時也影響了華夏文明和歐洲文明在對待對外擴張上的態度差異。
統治明朝的文官集團從來沒有清晰的認識到海外貿易到底能給國家財政帶來多大的改善,而鄭和遠航在官方貿易方面並沒有什麼收穫,至少花費和收入的確完全不成比例,中國內地對南洋香料的需求並沒有歐洲人這麼迫切。如果只是在南洋佔據土地的話,明朝要派遣官吏治理,動員海量的移民,才有可能靠屯墾獲得收益,而在當時國內還有眾多地區需要移民開發的情況,在遙遠的南洋去拓展看起來就沒多大必要了。而西方殖民者來佔據南洋就不一樣了,這裡出產的海量香料一運到歐洲就轉化為天量的財富,足以讓他們獲取暴利。
因為此時歐洲人對香料的追捧是後世難以想像的,更重要的是,歐洲人可以通過南洋殖民地和中國沿海進行貿易,明朝的絲綢瓷器等產品一直是世界市場上的搶手貨,西方殖民者僅靠轉口貿易就能大發橫財。實際上正是他們的到來,才刺激了中國沿海地區紡織品和瓷器的生產,而這些因素在大明實力強盛的朱棣時期是並不存在的。能夠在南洋獲得貿易財富是支撐歐洲人在那裡立足的關鍵,而大明在歐洲人來到這裡之前並不能從南洋貿易中得到暴利,而要移民開發這裡又代價過大,這就讓使得明朝完全缺乏深植南洋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