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水的理解,以前只有在讀《道德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所惡而近幾於道」或史書中描寫君民關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時有一個淺顯的認知。
我把理解的側重點放在了它的力道和效果上,不自覺的引申到自己的人格修為中,也就是將思維僅僅局限在從物到我,僅此而已。
大概就是水為至柔之物,擅以柔克剛,雖總往低處流,卻力大無窮,可以發出摧拉枯朽的氣勢。做人就應該像水一樣,不要過分強硬而咄咄逼人,不要爭東爭西而分散消耗,把柔性優勢發揮到極致。
可是一個人思維的更新不能僅僅停留在個性(性格修為)層面吧,我總是這樣,唉!比如說對水的感悟除了可以由物到我,還能由物到物,由物到我再到物。
為什麼要這樣說呢,因為昨日聽樊登老師和宮玉振教授講《善戰者說:孫子兵法與取勝法則十二講》其中提到一點「兵形象水」。
水之行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就先說水無常形,放在桶裡是桶狀,流在渠裡是渠狀,和於面裡是面狀,散於空氣是氣狀。
哇,用多年前看過的一部印象深刻的電影《超體》中女主露西的話來說就是「我無處不在」。很酷很有魔力。這是我從來沒有想到過的,如此不拘泥無限制任逍遙無形勝有形。
再說兵形象水,由水之避高趨下具體到兵之避實擊虛,由水之因地制流遷移到兵之因敵制勝,這是高明的智慧。
現象我們都能看到,但把現象推理總結成理論就不是誰都能做到了,就像要哥倫布把熟雞蛋立起來的故事一樣。
以後想問題辦事情要把這麼多年學到的知識和智慧滲透到行為和方法中,不要把他們和生活割裂,哪怕任何一個正確微小的原則能在習慣和思維中徹底貫徹,落到實處,都是不可小覷的。
ps. 我有一個朋友,她家孩子今年上二年級,感覺打孩子出生起,就開始培養誦讀國學經典了,這些年感覺把四書五經橫掃幾遍了,就連醫學塊《黃帝內經》都指讀過了,最近在讀《孫子兵法》,每每這時我內心一陣惶恐,因為我擔心站在這孩子面前露了怯。真是沒有認認真真讀完過一本經典著作。
看了幾本名人傳記,他們無不是愛書如命,時時捧讀,尤記得上大學時讀毛澤東傳,腦子裡還想過要是我也能像毛一樣把這麼多書都讀一遍肯定也聰明,遺憾的是我連傳記本身都沒有讀完。
讀書無用嗎?如果像我一樣不參加任何考試了,看起來真的沒用,可是真的沒用嗎?年紀漸長才越發生出了一種從書中尋找智慧和寧靜的渴望,已解決日漸暴露的空虛和無知。
如果早年就懂,也不至於像現在這樣,所以從小培養閱讀興趣真的很重要,不是為了讀書而讀書,而是書中真有黃金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