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窗戶並不都叫「窗」,最早稱囪,最雅稱軒,最形象的稱啥?

2021-01-20 騰訊網

古代沒有玻璃,窗戶紙一捅就破,如何防雨防盜防偷窺?古代的窗戶並不都叫「窗」,最早稱囪,最雅稱軒,最形象的稱啥?

窗戶,在建築學上是指牆或屋頂上建造的洞口,用以使光線或空氣進入室內。事實上窗和戶的本意分別指窗和門,在現代漢語中,窗戶一詞則單指窗了。

01/窗戶的別名知多少

我國的古建築多以傳統木構建築的框架結構設計,這使窗成為中國傳統建築中最重要的構成要素之一。秦漢以來,古建築格式一直在變化,門窗也隨著建築的變化而變化。早期的窗,比較小,而「窗」字底下是一個「囪」字,煙囪的「囪」。「囪」就是「窗」的最早字形,它是用來透氣換氣的,而現在說的煙囪則是用來排煙的通道,過去就是採光的一個通道。

所以,「窗」本作「囪」,即在牆上留個洞,框內的是窗欞,可以透光,也可以出煙,後加「穴」字頭構成形聲字。《說文》說:「在牆曰牅,在屋曰囪。窗,或從穴。」在古代,窗戶除了稱為「囪」之外,還有其他別稱,比如「向、牖、軒、軒榥」等等。

1、「向」,是個象形字,從宀(mián),從口。「宀」表示房屋,甲骨文中像屋牆,有窗戶之形。向的本義就是朝北開的窗戶。「向,北出牖也。」——《說文》。古宮室北墉,無戶牖,民間或有之,命之曰向。

2、「牖 」,是個會意字,從片戶甫。片,鋸開的木片,「戶」指窗。先秦多用牖,窗少見。本義指窗戶。「牖,穿壁以木為交窗也。」——《說文》。段注:「在牆曰牖,在屋曰窗。」 也就是說,有土牆的屋子裡的窗叫牅,全木質的屋子的窗叫囪。

3、「軒」, 形聲。從車,幹聲。軒的本義是古代一種前頂較高而有帷幕的車子,,供大夫以上乘坐,窗之義為引申。唐代詩人孟浩然《過故人莊》中的「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杜甫《夏夜嘆》中的「仲夏苦夜短,開軒納微涼」,即是。

4、「軒榥」,亦是窗之義。比如清代詩人陳寶琛的《滄趣樓詩集·卷一》中,就有「僧聞試函筧,我倦借軒榥」之句。

古人遣詞造句都非常講究,由於家境與季節不同,窗戶還有其他稱謂。比如,富貴人家的窗戶是錡窗、朱窗、雕窗;稱呼貧困人家的窗戶就叫做:綻(破)窗、草窗、紙窗、等等不一而足。季節不同,對窗戶的稱呼也不盡相同,春謂東窗;夏謂南窗;秋謂西窗;冬謂北窗。而在一天之中,一早一晚對窗戶的稱謂也是各異,早謂晨窗和曉窗;晚上則稱謂燈窗及暗窗。建築所處的地形不同,窗戶的叫法也是多種多樣,住在山上叫松窗、巖窗;只在水邊就稱之為水窗和溪窗。

02/「寒窗」下的詩意

給窗戶取個別名,是件充滿文化意味的事情,用好了,會讓人在堅硬的生活中,尋回些許詩意。比如,我們最常用的「十年寒窗」中的「寒窗」,表面上是指冬日寒冷的窗前,代指非常貧困的家庭,後又藉以比喻艱苦的學習環境。

唐代詩人元稹在《聞樂天授江州司馬》詩中寫道:「殘燈無焰影幢幢,此夕聞君謫九江。垂死病中驚起坐,暗風吹雨入寒窗。」詩中的「寒窗」,指的是元稹生活困頓的處境。作者得知白居易遭貶之後,向白居易寄上了一片殷殷之情。

該詩首句描寫了作者自己所處之陰暗的背景,襯託出被貶謫有處於病中的作者心境的悽涼和痛苦;次句點明題意,聽說了好友被貶的消息;第三句寫當聽說白居易被貶的消息時的情景,表現了諸多的意味;末句,將悽涼的景色與悽涼的心境融恰為一,情調悲愴。全詩表達了作者知道好友被貶後極度震驚和心中的悲涼。

元稹把他這首詩寄到江州以後,白居易讀了非常感動。後來,他在《與元微之書》中說 :「此句他人尚不可聞,況僕心哉!至今每吟,猶惻惻耳。

元代戲曲作家高明在《琵琶記》中的那句「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更是將科舉時代,讀書人為了考取功名,終日埋頭窗下苦讀的寂寞摹寫到透徹。這裡的「寒窗」,形容的就是學子苦讀。現在的「同窗」,就取意於此。

03/給窗戶穿件外衣

隨著建築的變化,人們對窗戶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窗戶在宋代以前就是一個豎格,其後出現了橫格,然後斜格,到後來大量的雕飾。因而,窗戶除了具有最早的採光功能外,又慢慢地增加了裝飾功能。因為古代沒有玻璃,如果窗戶做得過大,一颳風它會破掉,所以,古人才在窗戶中間才加加窗欞格,窗欞格的間距是要保證窗的強度。

古代沒有玻璃,所以房子的窗戶都是用紙糊的。紙的硬度很小,容易破裂。防盜與防私密性還差,不是有句俗話,叫「窗戶紙一捅就破」嗎?許多古裝劇中,壞人們就是點破窗稜紙來偷窺他人隱私,或向室內吹送迷煙的。

其實,古代的窗戶並不都是紙做的。唐代以前雖然有了紙,但是那個紙還不能大面積當窗戶紙用,所以古書上記載的大多都是用綾這個絲綢織品代替,所以,古代詩文中,才會常常出現「窗紗」這個詞。但是,綾的成本又非常高,而且透光性相對紙來說,也不是很好,所以,很難普及。到了明清,紙才大量應用到窗戶上。

04/糊紙的智慧

在古代,給窗戶糊上窗紙,並不是家家都能做到的。窮苦人家沒有閒錢買紙,白天的時候,窗戶就那麼敞著,晚上用茅草和秸稈什麼的堵一下,擋擋風寒就過夜了。有錢的人家才會講究,用紙將窗戶糊上。那麼,紙糊的窗戶,在下雨的時候,會不會被雨淋透呢?要想弄清這個問題,就得看看古代人是如何用紙糊窗戶的。

古代糊窗戶的紙,並不是一般的紙。那麼這種窗戶紙是怎麼做出來的呢?這種窗戶紙由穀皮、樹皮和藤類植物做成,並且在桐油裡面泡過,桐油有防水的作用,這樣製作而成的窗戶紙非常厚,有著防水防潮的功能。這種窗戶紙,夏天可以阻擋風雨,冬天可以阻擋雪花,非常結實耐用。這種材料除了被用於糊窗戶,還用來做紙傘。大家想想,用來做傘的紙一定是非常結實耐用,不會輕易被雨淋溼的。所以,電視劇裡,用手指沾點口水輕輕一捅窗戶紙就破個洞這種場景是不存在的。

因為地域與氣候的差異,南北方在糊窗紙的操作中,也有所不同。南方一般用竹篾紙,據說這種紙比較透亮,透光性比較好。北方比較寒冷,甚至有的窗戶要糊兩層紙,過去有句話說「東北三大怪,窗戶紙糊在外」,實際上它不是糊在外,它是兩邊都糊,在外面看好像是糊在外,這是因為東北經常下雪,雪如果浸入,窗戶紙很快就壞掉,所以它必須兩麵糊。而在南方就是糊裡側,窗欞看得很清楚。這是由於地域特點產生的特徵。

為了保險起見,古人們還會用木板或是蘆葦做的葦席給窗戶當做雨簾。每當晚上,或者颳風下雨的時候,就把雨簾裝上去。等到天晴的時候,再把雨簾拆卸掉或者用一根木頭支撐起來。並且,有錢人家也會建上滴水屋簷,讓雨水順著屋簷流到地上,而不至於流到窗戶上。紙窗防雨的難題,就這樣被古人給化解了。

05/窗含西嶺雪未消

宋代以後就出現了明瓦,許多有條件的人家,就用明瓦替換了傳統的窗紙。明瓦是一種半透明裝飾材料,曾為玻璃的代用品。在我國的北方或內地,以前一般是用天然雲母(一種片狀礦石)來代替。而吳地的明瓦,卻是一種傳統的手工藝產品——用蚌殼或「哈蠣殼」等貝類,打磨成豆腐乾大小、四角略帶圓的方形薄片。用其鑲嵌於木格窗戶,或覆蓋於屋頂的天窗,能起到保溫遮風的作用,又能透些亮光。這種明瓦,老蘇州稱其為「蚌殼窗」或「蠣殼窗」。天窗也是明瓦嵌的,陽光從積滿塵垢的明瓦中透下,昏黃的光線裡,無數灰塵在翻飛。到了明代或更早一點,一般大戶人家就開始用玻璃了。

不管怎麼說,紙糊窗戶的隔音效果非常差,與老婆的私房話,或是和親友的悄悄話,一不留神就會透過窗戶紙被隔壁老王聽到了。所以,隨著玻璃這種透光隔音的材料出現,紙糊的窗戶才逐漸被淘汰了。

古人的窗紙雖然早已從我們的生活中淡去,但是,被時間傳承下來的美好,卻沒消散。在古人的眼中、心裡,窗戶並不僅僅是採光透氣的「出口」,而是詩,是畫。所以,在古代詩歌中,窗戶的亮麗身影會頻頻出現在讀者眼前:「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夢覺隔窗殘月盡,五更春鳥滿山啼。」「深秋簾幕千家雨,落日樓臺一笛風。」「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所以,古代的窗子,絕不是為了透光和通風。一個好的窗子應當是一個好的畫框:室人在面朝窗子時,首先感受到的,應當是一幅優美的詩文圖畫,讓人難已忘懷。

(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古代窗戶都是紙糊的,為何不怕風吹雨打,先人智慧值得學習
    導言「窗」本作「囪」(「囪」為俗字),即在牆上留個洞,框內的是窗欞,可以透光,也可以出煙,後加「穴」字頭構成形聲字。《說文》說:「在牆曰牅,在屋曰囪。窗,或從穴。」古時候沒有窗玻璃前,大多數窗裡全是紙糊窗戶,現在的人們在一些古裝片或電視劇中,常常見到主人公隨意拿手一戳,窗戶紙就弄破一個小孔,讓我們難免好奇,這種窗戶怎樣擋風遮雨。
  • 古代皇帝,唐朝稱聖人,宋朝稱官家,其他朝代都叫什麼?漲知識了
    今年熱播的歷史大劇《長安十二時辰》裡面,對皇帝的稱呼也不同以往,李必、何監、林九郎等一票主演,全都稱呼皇帝為「聖人」,喵了個咪的,不都是皇帝嗎?為何每個朝代稱呼還不一樣?其他朝代稱呼皇帝都喊啥? 還別說,在臣子或老百姓日常對當朝皇帝的稱呼一事上,每個朝代還真不一樣,下面就具體來詳解一下,沒聽過的可以漲漲知識。
  • 中亞多數國家都稱「斯坦」,到底啥意思?為何中國也叫「斯坦」?
    那麼為何這些國家都稱為斯坦呢?甚至在一些地區稱呼中國也是叫斯坦,這事還得從古代一個輝煌的帝國說起,那就是波斯帝國。如今斯坦並不僅作為國名,還有很多地名也叫斯坦,比如洛雷斯坦、錫斯坦、胡齊斯坦、庫德斯坦等,相當於什麼什麼地區,多與民族結合,這也是為何如今中亞以及部分西亞國家都帶有斯坦的後綴的原因,其實就是受到了波斯王朝的影響。但除開這些國家外,還有一些國家也被稱為斯坦,包括中國,也包括印度,這是為何呢?
  • 古代窗戶大多是紙糊的,颳風下雨怎麼辦?古人的智慧令現代人折服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八十二》)在我們國家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最早出現可以自動開合的窗戶,是在隋朝的時候。據《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八十二》記載,當時的觀文殿,有14個藏書室,裡面的裝飾很是豪華。在觀文殿的門口,有上等的錦幔垂著,在們的外面還有機關,整個藏書室的窗戶以及書櫃的門,只要踩動那個機關,就會自己自動運行。不得不說,古人的智慧還是相當令人敬服的。
  • 古代沒有玻璃窗,一捅就破的窗戶紙,怎麼防雨防風防偷窺呢?
    窗戶的主要功能就是通風,採光,我們通常用一句話「窗戶紙一捅就破」來表示事情很容易辦成。那麼問題來了,窗戶紙真的就這麼薄嗎?用它要如何防雨防風防偷窺呢?在古代還沒有玻璃的時候,窗戶也不都是紙糊的,就算唐朝以前已經有了紙,打不死這種紙完全不適合糊再把窗戶上。
  • 司機車窗拋物手指被卡,網友:窗戶都看不下去了!
    這不,浙江寧波一駕駛員 就因為車窗拋物 結果手指被車窗夾住,苦不堪言 12月6日中午,浙江寧波市消防救援支隊接到報警稱,位於鄞州區廣德湖北路上,有人手指被卡車窗拔不出來。接到報警後,消防立即調派了彩虹路消防救援站2車12人前往處置。
  • 5000年前現最早的聲響玩具 圖揭古代孩子玩什麼玩具
    據考古發現和古籍記載,古人最早管玩具叫「玩物」,距今約5000年的湖北京山屈家嶺遺址出土的「陶響球」是最早的「聲響玩具」,漢代已出現「泥車」、「瓦狗」等玩具。可見,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家長給孩子買玩具自然成不了氣候。   中國古代的玩具市場到公元十世紀時的宋朝才真正形成,不僅生產和銷售規模都是空前的,而且出現了「玩具專賣店」、「玩具一條街」,製售玩具已成宋朝手工藝人的謀生手段和發財之道。北宋京城汴梁(今河南開封)的玩具市場最興旺。
  • 盤點動漫中那些可以為之沉醉(稱最)的孫悟空
    最早出現的孫悟空--《大鬧天宮》。1961年播出,還有誰?,這麼醜還叫悟空就是你的不對了尾獸四尾,顏值真心辣眼睛最兒童向的孫悟空--《美猴王》>劇中角色不論是配音還是形象,都很萌有沒有蠢萌蠢萌的趕腳最好吃的孫悟空--《最遊記》
  • 為何中亞很多國家叫「斯坦」,有啥含義?為何中國也被稱「斯坦」
    古代的絲綢之路就是從這裡過,狹義上限於中亞五國。經過觀察可以發現,這裡的而很多國家都帶著一個詞,那就是斯坦。比如說中亞五國,分別是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這就比較奇怪了,為什麼他們的國名後面都要加上斯坦?有什麼特別的用意嗎?
  • 美說唱歌手爬窗盜竊,窗戶砸下來正中脖子遺體懸窗外,留下5個娃
    喬納森·埃爾南德斯(NBC)美國一名32歲的說唱歌手、五個孩子的父親在試圖行竊時,一扇窗戶砸在了他的脖子上,他的遺體懸在了窗外。據《每日郵報》12月16日報導,調查人員稱,事故發生時,喬納森·埃爾南德斯正在佛羅裡達州西南部利哈伊阿克斯的一處民宅內行竊。埃爾南德斯爬上了房屋的牆壁,打開了一扇窗戶,正在爬進去的時候,窗戶砰的一聲砸到了他的脖子。
  • 開個窗也要交稅?你不知道的玻璃窗發展史
    窗,從哪兒來?最早的「窗」和煙「囪」其實是一碼事兒。很久很久以前,為了遮風避雨,古人支起了簡陋的帳篷,在下面開門的同時,在最頂上開個小洞,一來透氣,二來排煙。這小洞就是最早的「窗」。通風是窗最剛需的功能。
  • 「老公」在古代真的是個罵人的詞彙?看孫悟空怎麼說?
    太監李蓮英(影視形象)第一,語言本來就是與時俱進的、約定俗成的。從古至今,意義發生轉化的詞數不勝數,許多詞彙都在被人們重新定義,何必非去糾結所謂的古代意義?這樣做根本沒有必要及意義。燕青和李師師(影視形象)唐朝相公稱呼的是宰相。後來稱呼秀才為相公…再後來稱呼老公為相公。我們能說,唐朝以後的人都實在不知禮數了?
  • 窗戶專屬蜘蛛俠,科沃斯WINBOT 920擦窗機器人體驗評測
    每到冬天,因為空氣品質的原因,家裡的窗戶總是感覺有很多灰塵,清理起來總是感覺很麻煩,而且對於一些高樓層的住戶來講,要想把外側玻璃清理乾淨,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風險。隨著科技的進步,許多擦窗機器人也進入了我們的視線。最近,科沃斯推出了一款全新的窗寶WINBOT 920擦窗機器人,最近我也體驗了一下這款擦窗機器人,今天就來看看到底它能不能滿足我們擦窗的需求。
  • 郵報:博格巴與索帥進行了一番交談,球員最早冬窗離隊
    虎撲12月10日訊 據《每日郵報》消息,在曼聯2-3負於萊比錫歐冠出局後,博格巴與主帥索爾斯克亞進行了一番交談,球員也有可能最早於冬窗離隊。在本場比賽開始前,博格巴經紀人拉伊奧拉曾發表言論表示博格巴需要換個球隊,並認為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曼聯在冬窗將他出售。博格巴與曼聯的合同於2022年夏天到期,此前有消息稱尤文有意再次籤下博格巴。考慮到新冠疫情給曼聯造成的財政影響,以及避免博格巴合同到期以自由球員轉會的可能性,博格巴不排除於明年冬窗開啟時離開球隊的可能。
  • 劍號巨闕,珠稱夜光——鎖稱魚樣、紙叫玉板、美女的代稱是什麼
    關於事物的代稱,也叫別稱和雅稱,在我國古代事物很多都有的,像月份類的正月為「端春」、二月為「花朝」、五月為「端陽」、八月為「中秋」和「南呂」等;其中比如五月端陽、八月中秋都是現在仍經常使用的代稱。對於代稱,一般採用的都是「代指」,許多都是出自一些典故和詞語,以及古代文人的雅稱和民間的俗稱,如子時稱「夜半」、70歲稱「古稀」、牡丹稱「貴客」等等,皆是這一類。在《千字文》裡有一句叫「劍號巨闕,珠稱夜光」,這個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最有名的劍叫巨闕,貴重的明珠稱夜光」。其實這是關於「代稱」的另一種命名方法,那就是「以這類事物中出類拔萃的名稱,代稱所有這一類事物」。
  • 被捉姦分手後男子翻窗入情人家找物品留念,啥都沒拿獲刑半年
    本文轉自【澎湃新聞】;「被分手「後,男子對已有丈夫的情人仍留有念想,便翻窗進入情人家中,想找到情人的照片或飾品留作紀念。一無所獲後,又自行翻窗離開。普陀區檢察院介紹,2020年7月23日下午,被害人高先生報警稱其家中有被人翻動的痕跡,民警通過監控發現,7月22日22時許,一男子通過陽臺的窗戶進入高先生家中。而當民警詢問是否認識這名男子時,高先生的反應有點出乎意料,他神情憤怒並且清清楚楚的報出了對方的名字。
  • 漲姿勢,「漫畫」最早起源於古代中國,你都見過嗎?
    然而,令人驚訝的是,「漫畫」一詞早先起源於古代中國。最早可以追溯到北宋時期,這時「漫畫」指的是一種鳥類,即棲息在黃河岸邊的琵鷺。(《和漢三才圖會》上的琵鷺)直到清代初期,「漫畫」才開始與繪畫發生聯繫。如中國古代的石刻藝術,通過寓意和象徵表達作者內心的思想。如南宋大石刻《大威德明王》,《地獄油鍋》等·,其誇張形象地表達出繪畫的目的。還有中國的年畫,如今已經比較少見,常見的是窗花和剪紙,但是總的來說這些形式都是用誇張、借喻等等手法表現主旨的。
  • 古代孩子都玩些什麼玩具
    據考古發現和古籍記載,古人最早管玩具叫「玩物」,距今約5000年的湖北京山屈家嶺遺址出土的「陶響球」是最早的「聲響玩具」,漢代已出現「泥車」、「瓦狗」等玩具。、瓦狗」戲弄小兒古人最早管玩具叫「玩物」,漢代已出現。
  • 古代為何稱女婿為乘龍佳婿
    古代稱才貌雙全的女婿為乘龍佳婿,郎才女貌婚配為龍鳳呈祥。為何會這樣稱呼呢《東周列國志》記載:秦穆公有個女兒待她即將出生時,正好有人獻給穆公一塊玉石,之後穆公命人將玉石進行雕琢後成了一塊碧色美玉。等女孩長到一周歲時,穆公在宮中陳上放了珍寶等的盤子,讓其抓取,看其取什麼,以示其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