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來是一部很好的小說,不是一很好的網文。他符合我對新小說流派的定義。我看小說不會砍第二遍,因為我看到這一章我就知道下一章的情節了。其實大多數老網蟲有這種感覺,看一兩章我就能知道這故事之後情節。這時候我們就需要老千層餅似的小說,豬腳不是一味地莽。所以應運而火的小說有克慫和狗壽。劍來是另一個意義的創新,那麼它會跟現代所謂的主流完全分道揚鑣。沒有過多的人物衝突,不像是今天你動我友人,明天我就幹你,幹不過我就升級。幹過了我就饒你一命,然後你又作死,劍來是一部很注重人物刻畫的小說,認真讀下去你會發現大多數形象都刻畫的有血有肉。
也只有總管才敢這麼寫網文,明目張胆的堆砌辭藻,肆無忌憚的將各種書中道理穿插其中,用幾十章來挖坑作鋪墊。
要是個新人這麼寫,估計沒耐心的讀者都會看不下去,因為前面沒什麼衝突矛盾,也感受不到爽點。
之前在喜馬拉雅聽了大冰播講的《雪中》,覺得相當帶感,徐柿子殿下一句「小二,上酒。」還是印象深刻,寫意風流。
後來又聽了《劍來 籠中雀》,不得不感慨大冰特別適合播講總管的書,只是這次沒能耐著性子聽下去,可能是局限在一方天地裡面談天說地老半天,覺得有些乏味了。
直到最近入手了《劍來》的實體書,準備有空再讀讀,畢竟從十年前就開始看總管的書,總能看出點回憶和感情。
這個問題我覺得提得蠻精髓,是很難看下去,但並不難看。
讀了第一章,借二月二驚蟄改了改百度百科的一些說法,「二月二,燭照梁,桃打牆,人間蛇蟲無處藏。」
挺順口的,至少總管遣詞造句還是用心搜羅了資料。
小鎮「奉詔監燒獻陵祭器」,借用了宋代官職。
然後就應接不暇引出了大量角色人物:勤快靦腆的陳平安,天資卓絕的劉羨陽、宋集薪,對陳平安屋子百般嫌棄的四腳蛇,名叫王朱的婢女稚圭,藏著上上籤和下下籤的年輕道士,還有仙風道骨高深莫測的塾師齊先生。
噢,還有眼眸靈動的黃雀,打著旋兒意味深長的老槐葉。
借用岑參的詩「黃雀始欲銜花來,君家種桃花未開」,應該是埋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