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已經流傳了上千年了,上至耄耋老人,下至黃口兒童,幾乎口口相傳,致使許多人認為這就是西周滅亡的原因。
烽火戲諸侯的介紹
但是讓我們來看,烽火戲諸侯中的女主人公褒姒,一個為平息戰爭所推出來的犧牲品,因為她的美貌受到周幽王的寵愛,周幽王因為她,放過了她的國家褒國,不惜廢掉原有的王后和太子,轉而立她為後,並封她的兒子姬伯服為太子。
《史記》中:「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萬方,故不笑。幽王為烽燧大鼓,有寇至則舉烽火。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褒姒乃大笑。」
周幽王為了博得褒姒一笑,在沒有發生大事時多次點燃烽火臺,戲弄了各個諸侯,褒姒看了是很開心,卻也讓周王朝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無數次的狼來了耗光了諸侯們的信任,最後在外敵入侵時,周幽王烽火求救,諸侯們卻以為是新一輪的戲弄,沒有人相信,最後周幽王被殺,西周結束。讓人唏噓的結局,也讓褒姒「紅顏禍水」的名聲傳了幾千年。
這樣明顯的不利於朝政穩定的方法怎麼可能是他身邊那些講究三綱五常的大臣所提出來的,只有虢石父這種見風使舵的小人才能提出將烽火作為哄人開心的法寶,之後竟然還被賞了千金,真是可笑。
決定西周滅亡的最後一場戰爭
《史記》上記載,最後一場決定西周命運的戰爭是因為,被廢的王后的父親申國國君申侯因不滿而決定聯合其他勢力共同討伐西周,他聯合鄫國和少數民族犬戎,向西周發起了進攻,這件事的根源是周幽王寵妾滅妻,申侯想要為自己的女兒討一個公道,這也無可厚非。
而當時周王朝與諸侯之間的摩擦越來越多,關係已不如西周前期那麼親密,每位諸侯都有自己的小心思,說是想要自立為王都不為過,諸侯們又怎麼可能一心一意的只為周天子著想呢?在之後協助周平王東遷時,諸侯們也獲得了相當大的利益。
但真正的歷史是這樣嗎?在清華簡中記錄,因為廢太子出逃到了申國,將實情告知申侯,周幽王防止廢太子回來報復而主動進攻申國,希望申國交出廢太子,卻沒料到申國拒絕並與犬戎合作,低估了對手的實力,最後戰死在陝西西安。
所以根本就沒有所謂的烽火戲諸侯。西周滅亡的原因,有方方面面,依靠一個典故就把西周滅亡的所有責任推在幾個人身上,是不客觀的。
西周的滅亡的原因
西周的滅亡原因可能要追溯到幾代君王之前,西周的第五任君王周穆王,在他的時代,西周所向披靡,四方蠻夷和諸侯都對西周俯首稱臣,西周的國力十分鼎盛,但常年戰爭使得國庫入不敷出。並且因為周穆王經常不理朝政,導致制度較為鬆散,可以說是西周從繁盛到衰敗的一個轉折點。
他的下一任繼承者周共王,將方針從對外擴張調整為以和為主,不斷強調開源和節流,承認土地私有為西周帶來了一定的財政收入;但減少軍備方面的支出,又削弱了軍隊的實力,助長了西戎的威風。
在承認土地私有後,諸侯們本來就佔有土地,之後又允許買賣土地,這可真是有權又有錢,諸侯的實力瘋狂增長,西周初各諸侯國在都城的外圍形成眾星捧月的格局,剛開始的確是起到了拱衛國都的作用,但當周王室衰微時,這樣的包圍態勢就很危險了。
文化上確立禮樂制度,可自周夷王之後,周王室的名聲就出了很大問題,夷王聽信小人,殺了齊哀公爆發了內亂。周宣王就因為喜歡魯國國君的小兒子就要求小兒子做國君,實際上破壞了嫡長子繼承制,這個在一定程度上可是周王朝穩定的根基呀,天子都不承認,那麼又怎能要求諸侯遵守呢?
之後等到周王室發覺不對想要遏制諸侯勢力時已經無法控制了,周王室慢慢形同虛設,最後周天子只能管理都城周圍幾十裡的範圍,想要更多的也無能為力了。
所以西周的滅亡並不僅僅是一個事件造成的,多種力量的推動,許多的線索都可能成為這一事件的誘因,比如在周幽王統治時期出現了很大的自然災害,地震、乾旱,古代時人們可不懂這是自然現象,都會認為這是上天對於君主執政不滿的示警。
雖然現在看來有些迷信,但是在當時人們可是深信不疑,周幽王自己失去了民心,諸侯們也懶得幫他一把。自從周幽王寵妾滅妻,違背禮法以來,他在諸侯們心中的威嚴便落下了一大截。
外有犬戎虎視眈眈,內有褒姒美色誤國。那麼最後這場戰爭的真正勝利者周平王呢?周幽王究竟是怎麼死的,被誰殺的,沒有確切答案。但在周幽王被殺之後,各諸侯寧願擁護周幽王的弟弟為天子,也不願意擁護正統繼承人周平王。
是因為周平王的能力不夠嗎?我想不見得。可能是他的王位獲得的途徑讓諸侯們都看不上他,周平王東遷洛邑後,得到了正統地位,諸侯卻多年不來朝見天子,這原因不禁讓我們多想。
結語:
所以,烽火戲諸侯這個典故並不真實,我們仍然要從該故事中有所警醒,周幽王以戲弄諸侯為樂,自身不遵禮法,殘暴無度,也失去了民心。
有了權力不可以亂用,治理國家的人,若一味貪圖女色,不為國家著想,為人民著想,國家將岌岌可危。褒姒之後仍出現了西施等許多的紅顏禍水,統治者若不懂得吸取教訓,最終只能落下個亡國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