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幽王和褒姒是背鍋的,烽火戲諸侯的原型是這兩位楚國君王!

2020-12-22 溫情歷史觀

烽火戲諸侯的故事每個中國人都聽說過,故事大略講的是周幽王寵信褒姒。由於褒姒不愛笑,為了逗笑褒姒,周幽王就點起烽火,讓諸侯勤王。等諸侯到了,褒姒看到諸侯急忙趕路的模樣終於笑了。如此再三,諸侯們都不再勤王,結果犬戎真的打來,沒有了諸侯軍隊的幫助,西周也就就此滅亡。

這是一個歷史版狼來了的故事,但是對於這個故事的真實性,其實早就有歷史學家提出過質疑。錢穆在《國史大綱》就提出疑義:「此委巷小人之談。」

那麼,為什麼說烽火戲諸侯這個故事不是真實發生的,而這個故事沒有真實發生又為什麼會被後世傳的有模有樣,甚至被司馬遷當做正史寫在了《史記》中呢?

【虛假傳言】

其實反駁烽火戲諸侯的證據有很多,專門解釋過這個問題的文章也有不少。這裡簡單舉幾個例子。

首先還是錢穆先生的《國史大綱》「諸侯並不能見烽同至,至而聞無寇,亦必休兵信宿而去,此有何可笑?舉烽傳警,乃漢人備匈奴事耳。驪山一役,由幽王舉兵討申,更無需舉烽。」錢穆先生這段話就至少說明了三個問題。

首先,古代行軍,情報也是很重要的,諸侯部隊在抵達前都會有探馬探聽消息,如果沒有敵情,軍隊不用抵達前線就一定已經知道了。怎麼可能狼狽的到到達城下,才知道被騙呢?

其次錢穆先生也點明了,烽火臺是在漢代為防備匈奴才推廣開的,就算烽火臺出現的時間還要早一點,也絕不會早過剛開始修建長城的春秋戰國時期,所以在西周末年,是沒有烽火臺這個東西的。

最後,從其他史料記載的角度講,錢穆先生也指明了:是幽王主動攻打申國,被申國與西戎的聯軍擊敗,死於驪山的。所以也並不存在西戎主動攻擊鎬京的事情,這種說法在後來發現的《清華簡》記載中也得到了相互印證。

【第二版本】

其實烽火戲諸侯並不存在,在學界已是公論。那既然烽火戲諸侯並不存在,那麼這個故事是怎麼流傳開來?又是怎麼被按在周幽王腦袋上的呢?

其實關於烽火戲諸侯,除了《史記》,還有一本古籍記載了不同的版本。《呂氏春秋》:「戎寇當至,幽王擊鼓,諸侯之兵皆至,褒姒大悅而笑,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數擊鼓,諸侯之兵數至而無寇。」

《呂氏春秋》中烽火戲諸侯的版本並沒有提到烽火臺,而是用擊鼓代替,這很可能是當時並沒有烽火臺或烽火臺沒有普及的緣故,但是這也是這個記載最大的漏洞。

我們可以想像一下,一支鼓在城市中心,敲擊時能夠傳達全城,這已經是極限了。需要多大的鼓,能夠傳到至少一月行程的地方諸侯耳中?而且古代的鼓多是用牛皮製成,這個製作成本太高,也不可能做到如烽火臺一樣,每隔數百米,置一鼓。所以靠擊鼓向諸侯示警,這根本不具備任何的可操作性。

【擊鼓戲百姓】

雖說《呂氏春秋》的記載不可能是真實的,但是這個記載卻提供了一個尋找烽火戲諸侯原型故事的線索。

雖然沒有《呂氏春秋》中的擊鼓戲諸侯,但是在歷史上卻真的出現過擊鼓戲百姓的事件,而這個事件就發生周幽王之子周平王時代的楚國。

楚國當時的國君是楚厲王熊眴。當時的楚國面臨著敵對勢力的威脅,於是楚厲王與百姓約定。如果發現敵情,楚厲王就擊鼓為號,聽到鼓聲百姓們就拿上武器,協助楚國軍隊守城。

有一次楚厲王喝酒喝多了,就誤敲了戰鼓。百姓聽到鼓聲急急忙忙趕了過來,楚厲王知道後急忙命人解釋:「我喝醉與近侍開玩笑,這才敲錯了鼓。」於是百姓都散去了。

過了幾個月,敵人真的來進攻,楚厲王急忙敲響戰鼓,召集百姓。但是百姓們以為楚厲王又在開玩笑,結果都沒有來守城。這次事件後,楚厲王只好更改了報警的信號。

可以看到,楚厲王的經歷與《呂氏春秋》上的記載非常的相似,只是原本的城中百姓,被換成了地方諸侯。這個歷史事件極有可能就是烽火戲諸侯的源頭,但這只是整個故事的一部分。

【冷麵美人】

楚厲王戲百姓,只是無心之失,但是烽火戲諸侯中還有一個不愛笑的褒姒。褒姒愛不愛笑其實我們並不知道,但是楚國有一個君王的寵妃是真的不愛笑。

周厲王的侄子楚文王聯合息國攻打蔡國。蔡國戰敗,蔡國國君對息國懷恨在心,就對楚文王說:「息國國君的妻子息夫人非常美貌,只有這個女子才配得上您。」

後來楚文王見到息夫人,果然驚為天人,於是楚文王就起兵滅掉了息國,把息夫人搶了過來。息夫人為保全丈夫性命,被迫服從了楚文王。

息夫人與息國國君非常恩愛,被強迫分開後,終日鬱鬱寡歡,從不主動說話。楚文王很喜歡息夫人,看到息夫人不愛笑,就問息夫人緣故。息夫人說:「我一個女人,卻服侍兩個男人,既然不能去死,又有什麼可以說的?」

楚文王覺得是蔡國國君挑撥,自己才滅掉息國,讓息夫人不愛笑,於是又起兵伐蔡。楚文王抓到蔡侯非要殺了他洩憤,但是蔡侯無罪,無故被殺,楚國會被諸侯針對。這時大臣鬻拳以死相逼,才沒讓楚文王犯下大錯。

【故事誕生】

其實故事裡褒姒的原型很可能就是息媯息夫人。同樣是國滅被俘,也同樣的不愛笑不愛說話,而故事裡的周幽王,歷史中的楚文王也都為了逗夫人笑,而胡作非為。

把楚厲王和楚文王與息夫人的故事放到一起,拼湊起來,其實就是《呂氏春秋》中所描繪的故事,只是換了主角的姓名而已。

而在漢代的烽火臺逐漸普及後,又補全了最後一個重要元素:烽火。然後被司馬遷記錄到《史記》裡。

也許這就是這個烽火戲諸侯這個故事誕生的過程。但是這些楚國先王的舊事為什麼會被按在周幽王的頭上?傳播這個故事的人又為什麼無中生有,編排周幽王和褒姒呢?

【傳言源流】

《呂氏春秋》這段記載是關於烽火戲諸侯最早的文字記錄。我們知道《呂氏春秋》是秦國丞相呂不韋在秦朝統一六國前夕,招來三千門客編寫而成的。

而這一段記載是什麼人寫下的,我們已經無法考證了,但是我強烈懷疑這是一個楚國人的傑作。換句話說,這個故事可能是源自楚國的一個謠言。

為什麼是楚國?烽火戲諸侯的原型在楚國就暫且不提了。楚國其實還有著一個傳統,這個傳統甚至影響至今。現在湖北人在表達不甘心,不服氣的時候總會說一句「不服周」。

這源自於西周在分封諸侯的時候,給予楚國的不公正待遇。於是楚人對於周王室,向來是不感冒的。而這也有可能是楚國成為西周謠言產地的原因。

當時的楚人流傳自家先王荒唐事的時候,難免因為對周王室的不滿,從而把這些荒唐事轉嫁到周王室身上,而周幽王又作為亡國之君,是一個天然的靶子。這個故事轉移主體的過程沒有什麼惡意成分,也許真的就像錢穆先生說的「此委巷小人之談。」只是普通百姓的談資罷了。

其實謠言的特點就是將一個正常事件,選擇性忽視關鍵部分,對其他部分進行擴充、誇張、放大,再加上煽動性話語和聳人聽聞的標題進行廣泛傳播。伴隨謠言的這種特性,以及楚人「不服周」的心態,可以想像他們在說周幽王拿諸侯當傻子來耍,後來被自己玩死時眉飛色舞的神態,這個故事在楚國也一定會很有市場。

【褒姒背鍋】

既然楚人因「不服周」把楚厲王的事情編排到周幽王身上,那麼為什麼又要搭上一個褒姒?非要把褒姒形容成一個亡國禍水呢?

這也許起源於《詩經》中的一句話:「赫赫宗周,褒姒滅之。」這是一句引人遐想的話,這麼大的宗周,褒姒怎麼滅掉的呢?但《詩經》中只有這單單的一句話,沒有任何解釋,於是後人就可以在此基礎上開始腦補了。

其實西周的滅亡,跟褒姒還是有那麼一點關係的。西周的滅亡根源在廢長立幼,被廢的太子姬宜臼是申侯之女所生。而冊立的新太子就是褒姒的兒子伯服。後來廢太子逃到申國,周幽王主動伐申,結果戰敗而死,於是西周就此滅亡。

從這個歷史過程來看,聯繫上「赫赫宗周,褒姒滅之」的話,其實就是在說,是褒姒憑藉幽王對自身的寵信,蠱惑幽王廢長立幼,結果引發了周申開戰,導致西周滅亡。

這可能就是《詩經》這段話的本意,但是這個意思並沒有在《詩經》中傳遞出來,於是一些討厭西周的楚人就在這上面用息夫人的舊事編排了褒姒,還把周厲王的舊事一起捏合到了周幽王身上。

也許春秋戰國時期,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就已經流傳開來,盛行一時。最後彙編到了《呂氏春秋》裡,而這個記載很可能還是呂不韋去偽存真後嚴謹化的表述。

【因何滅亡】

那麼回過頭來看,西周的滅亡跟褒姒到底有沒有關係呢?難道真的是因為褒姒蠱惑周幽王,才讓幽王廢長立幼?我認為這種可能性很小。

申國由周幽王的父親周宣王分封在河南謝地。(有觀點認為亡西周的是西申國,我在其他文章解釋過這個問題,這裡就不詳述了。)當時是因為地方諸侯破壞禮法,相互攻伐,脫離王化。周宣王對申侯非常信任,還讓自己兒子周幽王娶了申侯的女兒。所以周宣王希望申國在河南震懾地方諸侯,為南部諸侯之長,還給予了申國出兵攻擊諸侯的權力。

申侯的女兒為周幽王生下了太子姬宜臼,就算周宣王身死。周申兩國也是緊密綁定在一起的。如果幽王無故廢掉申侯女兒所生的太子,那麼一定會與申國決裂,就算幽王是昏庸之君,這樣自毀長城,那恐怕只有智商問題能解釋了。

我認為是申國在周宣王死後,自恃功高力強,逐漸脫離了周幽王的控制,當上了南部諸侯的土皇帝。這一點從後來繒國能跟隨申國攻打宗周,無視周王室權威,就可見一斑。南部的很多諸侯已經是只知申國,而不知周王室了。

另外,周幽王可能還有一層考慮。太子姬宜臼是申侯的外孫,現在申侯對周幽王自己都不再恭順,那麼姬宜臼繼位後,周王室的大權不是就有旁落的威脅?這在當時惡劣的政治環境下,不是沒有可能發生。

所以我們一開始認為是廢長立幼導致周申開戰,而情況很可能是反過來的,先是周申發生矛盾,然後周幽王決心廢掉有著強大背景的太子姬宜臼,而改立沒有任何背景的褒姒之子伯服。其目的就是擺脫周王室會被地方諸侯掣肘的危險。

【為何兵敗】

周幽王廢長立幼後,可能也沒有想到,廢太子姬宜臼在王后的幫助下竟然出逃到了申國。於是為了保證伯服的唯一性與正統性,他只能出兵伐申。

周幽王伐申並不是毫無準備,他也知道申國聯合了西戎和繒國等諸侯。所以他還特意於太室(河南省登封市北)召開會盟,爭取各大諸侯國的支持。同年就開始出兵伐申。

也許是周幽王真的暴虐無度,不得人心。而更可能的是地方諸侯各懷鬼胎,都不願出手相助,選擇觀望。於是周幽王陷入孤軍奮戰,最終戰敗被殺。

申國一路攻入了鎬京,擁立了自己的外孫姬宜臼為王,即為周平王。然後還把周平王東遷到洛邑,放在了自己眼皮子底下。自此西周正式滅亡,春秋時代開幕了。

相關焦點

  • 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真的是西周滅亡的真正原因嗎?
    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已經流傳了上千年了,上至耄耋老人,下至黃口兒童,幾乎口口相傳,致使許多人認為這就是西周滅亡的原因。烽火戲諸侯的介紹但是讓我們來看,烽火戲諸侯中的女主人公褒姒,一個為平息戰爭所推出來的犧牲品,因為她的美貌受到周幽王的寵愛,周幽王因為她,放過了她的國家褒國,不惜廢掉原有的王后和太子,轉而立她為後,並封她的兒子姬伯服為太子。
  • 烽火戲諸侯的真相是什麼?褒姒果真是罪魁禍首?周幽王做錯一件事
    鬱悶的周幽王覺得不是褒姒不喜歡自己,而是褒姒是個天生的高冷女神。對女神自然要對女神的辦法,小機靈鬼周幽王就想到了烽火戲諸侯這一出。從前車馬很慢,書信很遠,交流要麼靠吼,要麼就只能靠狼煙了。狼煙是古代非常優秀的發明,也不知道哪個愛狼人士發現,潮溼的狼糞點燃了以後,居然可以升起濃烈的狼煙。
  • 烽火戲諸侯導致周都被犬戎攻破,褒姒要負多大責任,其下場如何?
    談秦說漢(334)烽火戲諸侯導致周都被犬戎攻破,褒姒要負多大責任,其下場如何?為博美人一笑,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褒姒也笑其「好傻好天真」。最後的代價是國內重臣聯絡犬戎入侵,諸侯看到京城狼煙四起,也不願出兵勤王。
  • 烽火戲諸侯真的是褒姒禍國殃民一笑傾國嗎,這段歷史有多荒誕
    史記記載西周的滅亡源自烽火戲諸侯,而烽火戲諸侯卻是周幽王為博美人褒姒一笑而做的鬧劇。事實上西周的滅亡真的是烽火戲諸侯為博佳人一笑嗎,學會邏輯分析,你就知道這段歷史究竟有多荒誕。傾國傾城貌,驚為天下人,以此來形容美人褒姒再恰當不過。
  • 「烽火戲諸侯」中,褒姒為什麼笑了?周幽王死後,她結局如何?
    歷史上著名的「烽火戲諸侯」事件,讓後世記住了周幽王和他的寵妃褒姒,並把他們永遠地釘在恥辱柱上受千古罵名。周幽王因此成為昏君典範,而褒姒成了「禍國殃民」的「狐狸精」。
  • 細說周幽王烽火戲諸侯
    事情到了這,也就沒有褒珦和褒洪德什麼事了,剩下的就是褒美女的故事了 。賞金千兩是什麼概念,當時在周朝,金可不是現在的金子,是銅,千兩銅,不理解看看博物館裡的周朝春秋的物件就知道了,那時候銅和現在黃金一樣,是重貨。這時候,出現了一位神人,他是誰呢?虢石父,這哥們厲害,為了千兩金,就出了一個餿主意,提議用烽火臺一試。烽火臺幹什麼大家應該都知道,那是古代敵寇侵犯時的緊急軍事報警信號。
  • 周幽王為求美人一笑,不惜烽火戲諸侯,紅顏禍水失江山
    本篇情節承接自上一篇:褒姒真是紅顏禍水嗎?「烽火戲諸侯」居然起源於后妃宮鬥! 自從申後被廢,周幽王的宮闈便成了褒姒一個人的天下。 幽王不惜一擲千金,以求能讓褒姒紅顏一笑。
  • 歷史上的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周平王東遷,800年周朝終於走向滅亡
    幽王進宮一看很驚異,褒姒就將申後寫的信拿出來給幽王看:「我入宮後得蒙君王寵愛,現在這信上說要從長計議,分明是想謀害我們母子!望君王為我作主。」又做起哭哭啼啼的樣子,不由得幽王不憐愛。幽王認得申後筆跡,又問傳書信的是何人,褒姒就叫人將溫媼牽出來,幽王拔劍將她斬了。
  • 周幽王姬宮涅:予一人終歸是負了褒姒,更負了天下,天子錯了
    早上醒來,周幽王還沉浸在烽火戲諸侯為紅顏一笑的喜悅當中,卻絲毫不知已造成彌天大禍。黎明後的暴風雨終將襲來……八方諸侯無一支援,誰說只有烽火戲諸侯而沒有烽火戲天子的?只不過,諸侯仍安然無恙,但周幽王的的確確是死在了自己的玩笑當中。身為天下共主的周天子,失信於諸侯,就是失信於天下。周幽王之死,死得一點都不冤,讓我們深思。
  • 千古謠言之「烽火戲諸侯」:西周的滅亡跟褒姒笑不笑真沒啥關係!
    褒姒為什麼不會笑?周幽王真的是個昏君嗎?西周真的滅亡於一個場「烽火」和一個女人的微笑嗎?褒姒到底會不會笑,我不知道,或許她真的笑點超級高,有幾十層樓那麼高也說不定,又或許其實她是個面癱,周幽王的審美情趣異於常人也有可能。但我認為西周的滅亡,總體上跟這個女人關係不大,而是跟他的兒子關係比較大。
  • 烽火戲諸侯居然是假的
    在電視劇《大秦賦》的一集中,周朝的最後一位君主周赧王大罵秦人是養馬的家奴,一些讀者不厚道的笑了要不是當初周幽王瞎搞,自己起家的地盤怎麼會給了秦人。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被稱作史上代價最大的撩妹行為,為了讓美人褒姒開心竟然點燃烽火臺,玩起了古代版狼來了的故事。
  • 烽火戲諸侯:論春秋筆法的「藝術」
    《史記》中記載的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已經成為耳熟能詳、老生常談的故事。在這裡,我們從另一個角度去看這個「故事」,看看史家爐火純青的「春秋筆法」。在開篇,相信很多人會說烽火戲諸侯是司馬遷編造的,是假的,西周末年還沒有烽火臺,《竹書紀年》又是如何如何記載。莫急,我們慢慢來。
  • 筆墨為刀劍竹簡鑄戰場,司馬遷借「烽火戲諸侯」,向漢武帝宣戰
    這不對非常多,而且貫穿很多場景,原因嗎也很簡單,太不符合邏輯了。比如周幽王烽火戲諸侯這橋段,你說他符合史實吧,看著向小說,你說他不符合史實吧,又完整記錄在正史中,真怪哉。怪哉根源?劇情狗血唄!(玄幻劇烽火戲諸侯)故事橋段大家耳熟能詳。
  • 周幽王滅亡西周--男人嘴上恨著狐狸精心裡卻愛著狐狸精
    命令士兵點起狼煙烽火,他並非不懂烽火的軍事用途,這是很嚴肅的事情,可他為了心愛的人他全然不顧了,作為人間的君王,所有的財物和風光地位都不能讓褒姒開心,哪怕那麼一點點的開心都不能持久。他能給予愛的人什麼呢?
  • 四大妖姬之褒姒——傾國一笑
    唐代詩人胡曾寫過關於褒姒的詩篇:「恃寵嬌多得自由,驪山烽火戲諸侯。只知一笑傾人國,不覺胡塵滿玉樓」。這個可不是大家耳熟人詳的"一笑傾人城,再笑傾人國",那是漢武帝的典故,與今天的內容無關,呵呵。褒姒也是大魔王滅敵國,搶來的小白兔。
  • 東周列國志:虢石父千金買一笑,周幽王烽火戲諸侯
    幽王自從疏遠申後,越發寵愛褒姒。可是褒姒入宮幾月,一直未露笑臉。幽王問她為何,她說是生來就不會笑。幽王哪裡肯信,把京裡樂工全召到瓊臺,彈琴吹簫,歌舞雜陳,好引褒姒一笑。但褒姒只覺得鑼鼓鬧人,笙簧聒耳,並沒有一絲笑容。
  • 常說幽王昏庸無道,為得美人一笑戲諸侯,可知周的滅亡已成定局!
    說起了周幽王,很多人腦海裡面都會想起「烽火戲諸侯」的著名典故,因而在歷史的不斷推移過程之中,幽王的昏庸無道顯然已經成為了一種典型的負面教材,不管是古時的帝王官員,還是今日的學生百姓,都彷佛已經習慣,周的滅亡就是因為幽王一手導致的,但是並非如此,周的滅亡早已成為定居,並非是一皇一帝的不作為
  • 周幽王滅亡西周——狐狸精的前世
    兒子周幽王繼位,對,就是烽火戲諸侯的那位。周幽王娶褒姒的時候才16歲,一晃三年,褒姒生了兒子,19歲的周幽王愛屋及烏,就想把褒姒的兒子封為太子,還想把褒姒升為皇后,廢掉原來的皇后--申後,申後是名門之後--申國國君申侯的女兒。皇子本就應該娶公主,這才是門當戶對。可是周幽王就是喜歡褒姒,愛情這東西和門戶關係不大,婚姻才關乎門當戶對、身份尊卑、臉面大小。
  • 周幽王被殺後,周平王、周攜王二王並立,最後分別是什麼結局?
    烽火戲諸侯,這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歷史典故。烽火戲諸侯,指西周時周幽王,為褒姒(bāo sì)一笑,點燃了烽火臺,戲弄了諸侯。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幽王很高興,因而又多次點燃烽火。後來諸侯們都不相信了,也就漸漸不來了。後來犬戎攻破鎬京,殺死周幽王,後來周幽王的兒子周平王即位,開始了東周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