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青年了沒,ID:A-qingnianlemei】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我們這一代人,還是沾了一點時代的光的。
爺爺給我講過他小時候的故事,他們小時候上學沒有紙和筆,作業都在一塊大石板上面寫,每天早上背著去上學,每天下學的時候再背回來。
有一天下學的時候,學校門口有人擺攤,賣蘸水筆。
那時候沒什麼原子筆水筆,有錢的人買鋼筆,沒錢的人就什麼都沒有,故而爺爺看見蘸水筆非常開心,
一支蘸水筆五分錢。
五分錢在那個時候什麼概念?
每年過年廟會的時候,家裡會給爺爺兩分錢,兩分錢可以買白面饃饃,也能買一大包零食和一瓶甜味飲料。
賣筆的人看見爺爺沒錢,好心道可以把筆賒回去,拿了錢再送過來。
爺爺就興奮地捧著蘸水筆回了家。
回到家後,爺爺的爺爺堅決不同意爺爺買這種「沒用的東西」回家,爺爺又走了很長的山路把筆送了回去。
姐姐和我聊這段的時候說心裡很難受,畢竟這個時代的我們只能從長輩的話裡窺見幾分過去生活的艱難,當時只會更苦。
我試圖轉化成當下時代的內容來緩解我姐的難過。
「這件事就相當於某天你上幼兒園的孩子下學回家的路上在路邊賒了一個續航版switch回家,你會讓他退回去嗎?」
我姐點點頭。
有用或沒用在不同時代被定義在不同物品的身上。
吃不飽的年代讀書是沒用的,發展的年代藝術是沒用的,當今年代驕傲是沒用的。
發現了嗎?這樣一樁一樁的定義加諸在人群身上的限制,仿佛真的是在為時代服務。
人們都受時代的影響,節儉的老人懂得那個時代怎麼活下來,穩重的中年人樂於勸導年輕人讀書立命。但一個人的一生總要經歷時代的更迭,到那時風雲變化,沒有什麼真理是永恆的。
為什麼我說我們這一代人還是沾了一點光的?
大概是資訊時代的我們,無論資本洪流如何動蕩,至少還保留了一點思考的權力。
就這兩天某網文龍頭集團新出臺了一份合同,我所在的幾個作者群都炸了。
新的條款裡有幾條是這樣的。
版權歸公司,不歸你個人。你寫不完公司還會找人寫,畢竟署名權是公司,你只是個提供思路的槍手。
公司涉獵影視、動漫行業,所以翻拍後都是公司內部資源,跟你沒關係你拿不到錢。
對了,公司如果在你的項目上有虧損,你還要和公司一同承擔哦。
合同內容過於龐雜,在此不一一列舉。
群裡什麼作者都有,男頻的女頻的,大神小神撲街的都被炸出來了。
大神觀望小神跳槽,拿保底的撲街擔憂其他網站跟風,搶走最後的肉湯。
畢竟龍頭企業改革,不得有點連鎖效應嗎。
資本的介入是流量市場的繼續膨脹,兩個月前的鬧劇還在眼前,沒有資本的支撐那場戰役總不會如此曠日持久。
也有人站出來說不必唱衰。
一方面還有J字開頭的女頻網站做代表,不會隨波逐流,一方面就算改了新模式,說不定只是開創了網文界的新時代,還有立馬眾籌開新網站的。
一場立場分明的辯論正在轟轟烈烈的展開,在這場辯論裡看得分外鮮明。
很有意思的是,在輿論狂潮衝擊的當下,某網文龍頭集團也在發生,說合同還在繼續商定。
各種說法、想法應有盡有,每個作者都在自己的角度上思考。
沒有什麼絕對正確,要看立場。可能這就是這個時代思考的方式吧。
我們這個時代已經沒有什麼行業或者人可以完全隔絕外界的影響。
常常正在吃瓜的人轉頭看見自己家房子塌了。
時代在更迭,未來的話語權掌握在不知名的人手裡。
輿論是否能影響資本,資本又怎樣影響輿論,吃瓜群眾又會受到什麼樣的波及?
誰也不知道。
就連我們平時看到的、聽到的諮詢也可能是被篩選過的,資本不能控制人們怎麼想,便引導人們「看到什麼。」
但資本偏偏迎合的是「市場」,這其中的道理我說不清,可能因為我沒學經濟學吧。
那我就從天馬行空的角度解題。
我們這個年齡的人,很多時候思考一件事,是為了找自己痛苦的出路。
很多時候我們都在做被迫性思考,選什麼專業,找什麼工作,怎麼養家餬口,這是不得不做選擇時的思考。
與其說是思考,更像是選擇。
從這些能選的裡面選一個最好的出來。
提早的主動思考會幫助你在做選擇的時候選項增多。
(兜兜轉轉,又回到了最有普適性的話題上來,落在了「勸學」上。)
前面那麼多亂七八糟的內容,這也算深入淺出了。
不要因為不想走出舒適圈,就把三觀轉移到自己專業和擅長的方向上。
這代表個人宇宙,看到的東西越多,個人的世界就越大。
誰會介意自己的世界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