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安克——給了我思考自己的理由

2020-12-19 小凡張

我喜歡看知乎。現在看知乎似乎已經成為了一個習慣。而看知乎的時候更喜歡看那些社會熱點話題。當然,最重要的是看那上面的各種評論與分析。

前幾年我曾經接觸過一些關於盧安克的信息。但工作與生活的焦頭爛額已經讓我將他忘得一乾二淨。而今天卻在知乎上又一次看到了一篇關於盧安克的信息。文章把他在中國十年多所實踐的教育理念結合他的經歷簡略地講了一遍。但是那些才是真的能夠讓我重新思考自己的理由。

我喜歡他的背影,因為這個背影與這個看著山而似有所思的樣子能讓我也感覺到一點久違的內心世界——獨自面對自己的內心世界。

愛和陪伴,比所謂的教育更重要。Love and company are more important than education.

我們接受的教育,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都是一種帶有強烈目的性的教育。相比有錢人家的孩子來說窮人家的孩子缺乏的更多。他們的父母需要不斷地工作,而在學校能找到一個願意陪伴自己的人又是非常難得。所以窮人家的孩子更難感受到愛。無論是來自家庭的還是學校的愛。而陪伴則更是少的可憐!

我喜歡這雙眼睛

讓孩子體驗生命本身的美好,比「灌輸知識」更重要。It is more important for children to experience the beauty of life itself than to be "instilled knowledge".

生命的美好!這個在我們的文化中真的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因為我們總是把玩耍和學習分的很清楚!而玩耍才能夠真正地體會到生命的美好!

盧安克說,「語言很多時候是假的,一起經歷過的事情才是真的。」他認為體會比知識更重要。「不管是成人,還是孩子。真正的教育是『自己教育自己』,『知道』和『體會到』是兩碼事。」

的確,在很多時候。尤其是在我們成人之後就會明顯地感覺到什麼叫做「知道」,什麼叫做「體會到」。這兩者之間的差距是我們實實在在的個人經歷!

他說:「只要我們放棄掉對『什麼是好的』的想法,通過觀察,我們能找到最符合他們的角度。」「人生中不存在任何必須的事情,只存在不必要的期待,沒有任何期待和面子的人生是最美好的、自由的,因為這樣,人才能聽到自己的心。」

我們都不可能那麼輕易地就放棄會『什麼是好的』的想法。回到家,父母會催你結婚找對象。出了社會,別人會通過你的工資與社會地位來衡量你的成就。當然現在找對象對方會用房車來告訴你什麼叫做合適。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壓力!我們沒辦法擺脫這些真實的社會壓力像盧安克那樣追求自己的內心去做真正的自己。這的確是個痛苦的難以接受的現實,因為我們沒有勇氣放下這些東西,更沒有轉換自己思想的能力。因為我們從小就被不斷地訓練去完成那些已經註定要承擔的目標或者是責任!一切在承擔責任之前被承諾滿足自我願望的行為都只是暫時性的條件而已!

這是一篇沒有正式結尾的文章

我是小凡張,一個只寫自己故事與感受的普通人。

相關焦點

  • 盧安克續談華德福教育
    教師要求學生獨立思考,邏輯實證。寫、說兩便。 8年級,14歲的孩子正值青春期,教師順應青春期逆反心理,講歷史事件中的造反、起義。孩子聽得不亦樂乎。十五六歲,盧安克的地理課是這樣上的。老師讓求知慾旺盛期的學生自己編寫導航史。盧安克泡圖書館兩周,把人類導航史清晰印至腦海,記憶至今。導航連帶的指南針、星座、鴿子、衛星等相關知識,他一併自學了。
  • 來自遠方的支教天使盧安克
    盧安克是德國人,出生1968年德國的漢堡,做過帆船廠的工人,帆船教練,當過兵後進漢堡美術學院就讀工業設計。第一次來到中國是為了旅行,後轉往廣西的農學院,並由此於廣西貧困山區的孩子結下不解之緣,把許多出色的作品翻譯成中文。
  • 男版「張桂梅」:在偏遠山區免費教學10年的盧安克,值得國人銘記
    從小在德國長大的盧安克,父親是教師,母親是一個家庭主婦。他的雙胞胎哥哥是國際綠色和平組織的成員,妹妹7年中一直在非洲納米比亞做志願者。央視記者柴靜就縣裡的官員想要給他開工資,被他拒絕的事情問他為什麼時,他回答:「我不敢向學校要工資,因為我怕學校向我要考試成績。」「你不喜歡物質嗎?」「不是不喜歡物質,我喜歡自由。」
  • 德國教師盧安克:中國鄉村支教10年,拒絕感動中國人物提名
    1990年,盧安克來到中國進行了為其三個月的計劃旅行,那段時間裡他被中國的大好河山驚豔到,但同時落後的山村教育也讓他感到遺憾,於是便產生了留在中國的念頭,因為他想要通過自己的力量讓這個美麗的國家變得更好!
  • 感動中國:盧安克
    盧安克,德國漢堡人,是一對雙胞胎中的弟弟。中學畢業後做過帆船廠的工人、帆船教練,當過兵,後進漢堡美術學院讀工業設計。從1997年至今,他在中國廣西的大山裡已經待了18年,輾轉多處山村,過著簡陋的生活。他在華支教十年,是感動中國2006候選人。
  • 德國人盧安克:在中國山區無償支教10年,受人議論被迫離開大山
    再次返還盧安克決定離開,可他終究放心不下這裡學習條件艱苦的孩子。不久之後,他便第二次抵達了這林廣屯。這一次,他自己開創學校,不收學費,不繳書費,但同時他也提前向家長說好,不確保孩子的成績。他說過他:只是助學,並不是教學,如果你們放心,就送我這裡來。
  • 盧安克:一位德國小夥,在中國山村支教10年,從不向學校要工資
    一位叫盧安克的德國青年,在中國深山支教十年,寫書譯文,不要工資,不求回報。教育無國界,將整個青春奉獻給中國農村教育事業的德國青年,他值得我們最高的讚美。 中國之行,找到生活任務的特殊意義旅行 1968年出生的盧安克,從小就是有自己想法的「不安分」少年,他喜歡創造,喜歡追逐自己認為對的事情。
  • 姐姐孟佳談結婚:不是恐婚,只是沒有找到結婚的理由,在思考人生
    姐姐孟佳談結婚:不是恐婚,只是沒有找到結婚的理由,在思考人生近年來,隨著房價上漲,生活成本增高,養育孩子成本增加,很多適婚齡的青年已經逐漸的喪失了結婚的信心了,一方面他們覺得自己還買不起房子,或者說就算買得起也會活得很累,為此乾脆順其自然了,不去強求,所以當代青年結婚的年齡也越來越晚了
  • 孟佳:不想結婚不是恐婚,我只是在思考自己的人生
    原話是這樣的:當我越來越獨立了以後,對於依賴,對於和另一人產生羈絆,對於結婚,就覺得離我好遠,好陌生。沒有結婚的理由確實是我現階段的想法,我不是恐婚,我是在思考人生,有和我一樣的嗎?有人說,女孩子就是要搞事業,只有思想獨立,經濟獨立,才能有愛情獨立。這句話看起來好像很正確,但是仔細想想,還是經不住推敲。
  • 你給我了一個無法相信你的理由,我就有一千個理由說分手
    你給我了一個無法相信你的理由,我就有一千個理由說分手。1:月亮圓,月餅圓,團團圓圓人團圓;家人圓,幸福圓,快快樂樂合家圓;愛情圓,事業圓,順順利利好夢圓;今日圓,明日圓,歲歲年年總團圓。祝中秋快樂,事事圓圓滿滿!
  • 為什麼愛我的女朋友,會以不能遠嫁的理由,來跟我分手呢?
    大家好,我是喜歡回答情感問題的小鹿。下面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發表一下個人觀點:我是這樣認為的,我認為如果身為男生的你遇到了這樣的情況,就是:你的女朋友,用她不能遠嫁的理由,來跟你分手?然後你對此產生了疑問,那麼我來告訴你吧,為什麼你的女朋友會以不能遠嫁的理由來跟你分手。身為男生的你,遇到這樣的情況以後,你自己有沒有認真的反省過呢?我覺得你還是有必要認真的反省的,從你提出這樣的問題,我就能知道你沒有反省過,甚至你都不會換位思考,就是站著女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所以你才會有這樣的疑問產生。
  • 六頂思考帽:如何思考問題
    有了六頂思考帽方法,我們就能像指揮家指揮樂隊一樣指導自己的思考,從而實現自己的意願。同樣,在任何會議中,讓與會者擺脫日常軌道,換一種方式思考眼前的問題,都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人往往會利用思考來展示自我。思考被用作攻擊和戰勝他人的工具,被用於說服別人以達到自己的目的,被用於向他人展示自己有多聰明,被用於表達人與人之間的對抗和敵意。
  • 現在,就開始改變 ——給自己一個理由和決心!
    現在,就開始改變 ——給自己一個理由和決心! 改變,無非就是思維方式和行動方法!在古代考取功名首先要做的就是進考場!那麼一個人不滿現狀就只能去改變自己。
  • 當大家都在談論獨立思考時,我能說些什麼
    獨立思考這個話題從清末一直說到當下,早已經被無數人大說特說,是一些知識分子和媒體人口中的高頻詞彙。可在我看來,依舊沒幾個人把所謂的獨立思考給說明白,更多的是被大家說成了一個越來越空洞的大詞,變相的成為了互相之間指責的萬能詞彙,淪為純粹的一句口號。
  • 網友給出的幾點理由,我很佩服
    這一點,大家肯定也思考過,或許第一次看花子君這部動漫的時候,這個問題也疑惑了你很久。有不少網友也討論過這個話題,網友們也給出了不少理由,下面幾點理由我覺得很有意思,同時也是點讚量,評論數最多的,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吧。
  • 我已經不會思考了
    為什麼我說我們這一代人還是沾了一點光的?大概是資訊時代的我們,無論資本洪流如何動蕩,至少還保留了一點思考的權力。就這兩天某網文龍頭集團新出臺了一份合同,我所在的幾個作者群都炸了。新的條款裡有幾條是這樣的。
  • 奧斯卡|看完《月光男孩》後,我開始思考自己是誰
    它是一個內向探索的過程,一步步走向終極問題:我是誰?外在的社會與人際關係變化,個人境遇的起伏,都被導演巴裡·詹金斯輕輕掠過。日常的一句話背後,常常是死亡、牢獄、戒毒以及長達十年的街頭生活。回憶的主體、男主角希隆怎樣穿上盔甲,與內心欲望搏鬥的過程則統統不提。電影很像一個人回憶往事的狀態,想起什麼,略去什麼,標準非常簡單:記憶的深刻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