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對於水滸有什麼看法,是單純的看它的劇情,還是看其中的人物生平呢?其實對於我來說,最開始了解到水滸不是因為書本,也不是因為電視劇,而是因為乾脆麵水滸卡,相信很多90後都是知道的吧。
正是因為水滸卡的原因,我才真正的喜歡上了水滸,相信大家都對水滸裡的那種兄弟情義和江湖所打動, 他們在梁山上大塊吃肉,大碗喝酒,讓人心生嚮往。
但是伴隨著梁山的人數不斷擴充,眾人地位的不斷攀升,在梁山中也是分成了很多的小團夥,比如魯智深為首二龍山團夥,史進為首的少華山團夥,官兵被逼投降的團夥,還有2個重要團夥,就是晁蓋團夥和宋江團夥。
這麼多的團夥,但是老大只能一個,晁蓋是最先做老大的,當然最有發言權,但是宋江的名聲在外,也是老大的有力競爭者。晁蓋主張佔山為王,大塊吃肉,大碗喝酒,逍遙自在。而宋江則期望再入朝廷,最終導演出了一幕幕讓人心寒之事。
一、從官到賊,步步為營
宋江從一開始是不想去梁山的,他有好幾回能上梁山的機遇,都被他客氣地拒絕了,因為他知道一旦走上了這一條路,再想漂白就會非常困難了。
宋江本身就是一個小官,十分重情義,愛好結識江湖上的朋友,而這一切的安逸都被一伙人給破壞了,那就是晁蓋等人劫取生辰綱,宋江幫助他們逃跑,晁蓋為了謝謝他,給他送來了感謝函和金子百兩,宋江有所顧慮,就只留了信件和一條金子。
沒想到這件事情被閻婆惜知道了,閻婆惜便藉此機會威脅宋江,宋江無可奈何只有殺了她,因此被官衙追捕,被發配江州,中途又和兩位官差歷經梁山,但他仍然拒絕了。
不是他不想,誰會放著自由不去,而選擇被禁錮的人生呢。這是因為他知道他還沒能力和晁蓋匹敵,他方知一山不容二虎,他不想只是當個小嘍囉,這時的梁山,都是對晁蓋赤膽忠心的人,而與他一條心的僅有花榮,石勇。
別的的人僅僅是因為他的名聲才跟他客氣地,事實上誰也不會對他忠誠。
隨後宋江在酒後寫出了「反詩」,這一次是真的大難臨頭了,梁山許多人前去劫法場,宋江覺得已經到了時候了,一方面是感覺做官已經不可能了,另一方面是自己這幾年的積累,實力已經不弱於晁蓋了,就這樣,宋江順勢加入了梁山。
二、「指鹿為馬」,本性暴露
來到梁山之後,宋江都沒有懈怠,雖然他名聲在外,許多人都對他非常的敬重,可惜這都不夠,他在發展自己的實力的同時,想到了另外一個方法,那就是收買人心,特別是晁蓋手下的人的心。
晁蓋也知道宋江的名聲比自己要高,所以積極把聚義廳頭把交椅給他,原因是宋江在他們劫生辰綱的時候信救了眾弟兄的命,因此 理當由他來坐第一把交椅。
宋江這時雖然嘴上說著不要,但是心裡卻是樂開了花,但是他卻沒有急於表態,而是先耍了個心眼謙虛了一把,他說:「你年紀比我大十歲,所以你應該當老大。」明眼人一聽,就知道這個理由根本破綻百出,如果誰年紀大誰就能當老大,那馬夫都有資格了。
宋江說這句話的潛在意思,就是說晁蓋沒有什麼能力,只是因為年齡大,所以尊老愛幼,我就謙讓一下吧。
隨後排序出來了,晁蓋第一,宋江第二,吳用第三,公孫勝第四,上座一共是四個人,也就是沒有一個真正的領頭者。
緊接著宋江又出招了,他說道:「不要按貢獻來分了,梁山原來的首領去左邊,新的首領去右邊,以後再有了另外的貢獻後,再做安排」。
這樣一來,宋江一句話就把梁山分為了2部分:「晁蓋派」和「宋江派」,他對這個安排是有相當大的底氣的,果然,除了花榮,武松積極站到宋江這裡之外,黃信、燕順、呂方、郭盛、蕭讓、王英、金大堅、 石勇、鄭天壽這些人也到了宋江這邊,要知道這些人可不是什麼新的首領,都是些老人了。
但這時卻都競相選擇宋江,從而能夠看得出,晁蓋確實能力不足,那麼長時間了,都還沒收復這些人。最後晁蓋那裡只剩林衝、劉唐、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杜遷、宋萬、朱貴、白勝九個人了。
最後統計下來,宋江這邊的人足足比晁蓋那邊多了3倍。自此,梁山的大勢已經形成,上座的四人最後的命運也印證了這一點,順者昌逆者亡,晁蓋死了,吳用投靠了宋江,公孫勝離去。
三、看透宋江,一去不回
公孫勝是梁山好漢中的一個特殊存在,他本是一個修道之人,由於心存天下人,想善濟救民,打抱不平,因此才上梁山來輔助晁蓋,而他也不像其他人對於酒肉和金錢那般的貪念,他出山只為蕩盡不平事,熟悉各種秘術的他可以算是梁山中本事最大的一個人了。
如果誰能拉攏他,那麼在梁山中必定如魚得水,但是公孫勝是一個明白人,他不願與玩弄權術的人為伴,因此在見到聚義廳中的種種情形後,第二天便以思念母親為由卸任回家了。
那時候他是那樣說的:「感蒙眾位豪傑相帶貧道這麼久,自從跟了晁天王到梁山,不曾回過家,甚是想念自己的師傅。因此 想回家看望。暫別眾首領三五個月。」
他說的是暫別,這就不會讓人去多想,如果他直接說離開,肯定很多人不會讓他離開,宋江等人也不會讓他離開,所以他也耍了個文字遊戲。
這時公孫勝已經知道了晁蓋多半是鬥不贏宋江了,歷經此次宋江和晁蓋的爭霸,他看得出梁山上的弟兄從此不太可能再團結一心,同甘共苦了,這違反了他的初衷,他也不肯摻合在其中,因此只有離開,梁山此後再無兄弟情。
結語:
實證實但事他的選擇沒有錯,一眾梁山好漢跟隨宋江後,最後的結局大部分都非常的悲慘,死的死,傷的傷,最後就算做官了,也是不得善終。而公孫勝早已超然於世,終得以善始善終。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沒有,公孫勝在離開的時候,稱呼都已經變了,不再稱呼為眾兄弟了,而是用了生疏的豪傑,所以說,從公孫勝離去開始,梁山再無兄弟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