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浪潮新消費」(ID:lcxinxiaofei),作者:王一喬,36氪經授權發布。
剛過去不久的雙十一,不只是淘寶的雙十一,還是供應鏈服務商的戰場。
前段時間,字節跳動方面低調發布了雙十一抖音寵粉節戰報:在寵粉節期間,平臺整體支付口徑成交額破187億 ,其中11月11日單日成交額破20億。
數以萬計的中小主播通過添加商品按鈕,足不出戶為抖音貢獻了海量GMV。抖音的競爭對手快手,也通過年初上線的快手小店向市場交出了不俗的答卷。
本質上,這幾年愈發完善的基礎設施,讓新電商在更加迅速地崛起。持續革新的後端供應鏈,與前端消費者變得更近了,它讓小商戶和個人主播都能更容易地帶貨了,也讓消費者享受到更便捷的商品和服務。
鐘鼎資本朱迎春不久前一句話很打動我,他這樣定義鐘鼎的「供應鏈+」投資計劃:
「伴隨著供應鏈權利由供應商、製造商逐步轉移到消費者手中,中國的社會供應鏈體系正在發生一次大的變革。而這種供應鏈的變革和產業相結合,會構成一系列商業模式創新,相應會誕生一波新的投資機會。」
那如何系統思考在流量形態的持續變化,以及流量紅利下降後,今天供應鏈的創新價值和所能構建起來的壁壘,這是我今天比較想探討的一個方向。
供應鏈到底是什麼?它是一個多點網絡協作的系統和平臺。
無論電商模式怎麼變化,供應鏈本身始終逃不開「商家、品類、商品、交接、成本」這五大本質。供應鏈作為基礎,讓一切圍繞流量的生意有了載體,之後有機會長出真正屬於自己的空間。
從前我們總認為,供應鏈是一門技術和產業的生意,前有傳統物流和產業基地做支撐,後有物聯網、人工智慧、大數據這樣無形的手做指揮。
但直播電商和社交電商的興起,讓我們愈發意識到,沒有前端流量的支撐,供應鏈生意就落不了地。沒有過去十年網際網路飛速的成長,就很難倒逼後端供應鏈的升級,並邁向數字零售的新節點。
站在後端供應鏈角度,流量主要有C端和B端兩個入口、三種形態。
C端流量覆蓋全域流量入口進到供應鏈最前端的消費者和用戶,而B端流量紅利的助推器則是以小米產業鏈等為代表的品牌規模紅利,和伴隨著直播電商、社交電商興起的小體量B端流量團的崛起。
我們著重來看看兩條B端流量線。
B端品牌產業鏈,其實是一個非常穩定、精準、直接的流量來源。發掘B端規模紅利需要擇時。
小米獨樹一幟的成功,得益於背後極具品牌規模化的供應鏈。小米曾在很長一段時間以低毛利換取規模紅利。
2017年,小米上線了類似網易嚴選的一款獨立app,名叫米家有品。在前端,小米通過各種線下門店推廣體驗、智能軟體捆綁等形式,迅速將米家的有品app推廣出去。
比起嚴選捆綁亞朵酒店的打法,小米的線下渠道天然就是一個流量窪地,能更迅速和精準地獲得流量。
在後端,有品迅速和自有生態鏈以及第三方精選品牌、品類合作,主打精選產品、高性價平臺化。
不久前,一個小米生態鏈企業的負責人也告訴我。
他們能從0做到20億年營收,最初並不需要考慮太多成本或者毛利的問題,而是注重產品的設計與更新,再藉助小米的流量做分發,一款好的產品很快就能成為小米私域裡的爆品。
這些生態鏈末端的供應商逐漸形成網狀合作方式,依靠小米的品牌力和生態力形成流量突破,很多供應商也依靠小米當年的流量勢能一把崛起。
跟此前的小米生態鏈體系不同,當前新媒介和新流量環境下的很多中小供應商業務,主要針對三類用戶:微商、社區團長、直播KOL。
這些零零散散的供應商開始不斷開發各類服務,給這些尚未成規模的B端用戶們提供供應鏈和技術工具。
以今年很火的社區團購為例,團長們通過自建社群引導社區居民線上下單,商家則整合這部分訂單以社區為單位實現備貨和配送。
但團長們身上的擔子並不小,除了自身成本以外,供應鏈各環節如物流時間難以掌控和生鮮庫存問題,團長服務質量問題,貨源選擇混亂等問題都浮出水面。
正是因為這些小B數量多,直接連結終端消費者,圍繞社區團購、拼團的SaaS服務系統應運而生,包括蔬東坡、Hishop等創業公司都在做這塊的事情。
但很多線上平臺都是有周期性的,一個新的流量盤口會快速走到鼎盛,之後也容易沒落。包括今年很火的下沉市場本地生態流量,成為了多家巨頭的逐鹿新戰場。
在未來,我認為,以各種新形態出現的小B流量團,是不可忽視的流量來源,能最先找到新的小B流量模式和組織形態,洞察他們的需求,就有可能能找到下一個流量入口。
理清前端流量和後端供應鏈的關係,大家就能看出,社區電商與直播電商在2020年已經邁入極盛時代,意味著只玩前端流量的生意不好做了。
經過近年來電商的高速發展與擴張,用戶增速開始逐步放緩,正進入到一個流量的存量競爭時代。根據財報來計算,2016年京東的獲客成本僅為142元,但在2018年,京東的獲客成本達到了1503元,成本三年增加十倍。
除了量上難以突破,流量的「質」的問題也在凸顯。前段時間的雙十一直播,汪涵就疑似翻車了,朋友圈裡瘋傳著汪涵翻車的截圖「退款率76.4%,ROI僅為0.3」,「成交1323臺,退款1012臺」。
且不論此事真假,洗量成為行業常態,不僅反映著流量近乎飽和,也體現了用戶對於現在的運營套路爛熟於胸,再怎麼精細化運營,如果沒有貨真價實的產品,也很難忽悠消費者,準確擊中消費者心智更是難上加難。
同樣,前端的流量困境也開始在後端供應鏈環節體現。很多類似雲集和愛庫存的公司,最初都抓住了一波小B流量蓬勃發展。
但有的小B只是做個副業,有的小B則需要專業性運營。本質上,由於小B沒有太多的平臺忠誠度,他們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賺更多的錢。
在大浪淘沙後,現在數得上名的新電商平臺並不多,且每一家都在極度重視供應鏈和自有品牌建設。
包括從物流數據來看,2019年中國社會物流總額為298.0萬億元,同比增長5.9%,增速比2018年同期回落0.5個百分。
中國物流業已經走過了野蠻生長和規模增長時期,進入了競爭的下半場,這同樣也凸顯供應鏈本身所能帶來的差異化價值。
如今的流量早已不是一家獨大,集中在淘寶或者微信手中了,它正在加速地分散在了不同的平臺、渠道裡。
換言之,我們很難用一個品牌去做全渠道推廣,一個從私域裡成長起來的品牌,也很難打出原有的圈子,成為公域裡的大公司。
以雲集目前的自有品牌為例,即使已經成為業內頭部選手,但云集開發的自有個護、美妝等品牌素野、原生黃、尤妮美,GMV破億,可是依然很難直接打進主流消費者的渠道。
雲集的困境,本質上是流量分散帶來的渠道分散的困境。大部分處在增速瓶頸期的消費品牌,沒有成熟的經銷商和供應鏈體系,只是不斷做流量和品牌,最終難逃「圈地自萌」的命運。
同樣以雲集為例,雲集最初提出了「極致精選」的供應鏈策略。雲集創始人肖尚略對「極致精選」的策略定義是,「通過極致精選,實現批發價格的競爭優勢,為會員提供一站式『超市、折扣店、購物中心和生活服務』的特權」。
在雲集的水果供應鏈搭建過程中,負責人段湘青為了讓水果這樣的非標品盡力達到標品的程度,設立了各種產地、選品、定品、建倉等精細而複雜的指標。
最終在抗疫助農期間,經由段湘青之手發售的滯銷水果已經多達4000噸;而在雲集平臺上,「流量跟著水果走」是顯著的規律,青姑娘在一年後的月銷規模也已經逾千萬元。
事實上,2019年開始興起的消費品投資背後也有兩條分化的投資邏輯,一塊投資人認為關鍵時候投資品牌資產,但還有另一塊的投資者更看中渠道和底層設施。
很多流量玩的好的品牌或者操盤手,很擅長從0到1去推一些新興品牌,但如果要從10走到100,則離不開全渠道和供應鏈的合力。
其實,做好消費品的本質還是要先做強自己有差異化的供應鏈。無論是現在流行的鐘薛高還是元氣森林,背後的低糖低脂概念都是有供應鏈在支撐。而三頓半能做好咖啡冷萃,也是因為背後並非普通的供應鏈。
今天渠道碎片化,渠道很多,品牌不夠用,得往上遊去走,這就是尋找有根的生意的邏輯。越是流量碎片化的時代,越離不開專業化的供應鏈支持。
正因為意識到供應鏈差異化、數位化的重要,我覺得品牌創業者們更需要更精準細緻的用戶洞察和模式創新。
首先,用戶洞察需要數據先行。
在面臨流量總量下滑和渠道碎片化挑戰的今天,人群需求需要被更精準地吸粉、定位。
數據從哪裡來?最直接和簡單的數據,肯定是來源於各種已成型的監測工具,比如阿里數據銀行、生意參謀以及social media。如果看到生意參謀上某些關鍵詞搜索量和展現量突然增加,必然是近期的熱度和趨勢所在。
除了公開的數據監測系統,自主開發或者有針對性的研究,也能得到更準確的洞察。
比如歐萊雅在2012年就開始與市場研究公司合作開發了輿情監測系統,覆蓋微博等各種社交軟體,以及愛奇藝等移動視頻網站,力求第一時間發現社交媒體討論熱點。
最近上市的完美日記則有一個專門的團隊負責盯social media,試圖快速總結出迭代中的消費者需求。
此外,產品測試和新品測試是最獨家和準確的數據來源。
單純做做投放和樣品測試還不夠,因為供應鏈和流通渠道都有周期,所以品牌創業者在最初做測試的時候就將自己的團隊人力、產品研發、流通渠道、供應鏈捲入測試設計方案中,這往往要求團隊提前半年開始設計測試方案。
其次,心智需要人的判斷。
一味迷信數據也不夠,管理者和創業者需要持續站在用戶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然後去倒推商品組合、採購策略。
最近新浪潮活動中,投資人也談到了這樣的案例:
某創始人在公司初創期時,經常出現在用戶群裡,大家一遇到問題在群裡直接圈他,就可以得到迅速解決。但隨著業務飛速成長,創始人的精力更多地花在了公司戰略和策略制定上,開始忽視了一線用戶們的聲音。
直到業務數據出現問題,這個創始人才發現,目前的商品選品策略受到團隊各種各樣KPI的影響,離用戶真實的需求越來越遠。很多選品策略不是基於用戶需求,而是基於商品總監的需求,去實現短期的公司業績。
從我們最近接觸的幾百個新消費創業者來看,用戶洞察本質上也是供應鏈創新的源頭,創業者需要對用戶洞察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從前沿的需求出發來組織商品供應鏈。
而這也需要公司的一號位,不斷地保持和用戶溝通,提煉用戶價值,甚至發現他們自己都沒注意到的隱秘需求。
過分依賴生意參謀和數據銀行,也許只能得到基於過去數據的用戶畫像,讓創業者變成趨勢的follower,而不能成為趨勢的creator。
最後,選品邏輯需要找到模型。
找模型就是找定位。很多公司在創立之出都會向領域中的巨頭學習,去模仿對方成功的思路。
但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我們現存的很多消費創新模式都可以在歷史找到原型。愛庫存就曾經廣泛學習美國著名折扣店「去庫存」的打法,作為商業模式的範本。
模式創新可以是生意模式和商業模式的創新,也可以是合作模式的創新。尤其是在供應鏈這塊,S2B2C還有很大的探索空間。
阿里巴巴總參謀長、湖畔大學的曾鳴教授提出了S2B2C的模式。
曾鳴認為,「行業裡存在大量的高度分散的小商戶b(小b表示體量),有接觸和搞定C端用戶的強大能力,但缺乏標準化供應鏈S的支持,難以做強做大。
因此,它們需要一個供應鏈平臺S,來提供立體化的賦能(服務),放大它們與C端用戶之間的交易規模。」
前面我們提到小B流量的崛起,其實很多小B的需求並沒有被大平臺滿足,需要更多細分的中小平臺去為他們服務。
比如魔筷在和快手合作後就發現,像辛巴這樣的大主播都有自己穩定的供應鏈和服務團隊,但很多小主播如果不使用外部的供應鏈服務,就需要自己去批發市場找貨、聯繫物流發貨,承擔客服的角色。
所以魔筷自己做了這些中小主播的外包供應鏈服務生意,成了一個活在快手流量巨頭下的中型平臺。但小主播們賣著賣著,可能會發現自己做垂直主播比什麼都賣更好做。
比如只賣不一樣的高端食材、珠寶、服裝等等,這時魔筷可能就不夠用了,更多垂直領域的供應鏈服務平臺就會慢慢出現。也許這些平臺做不到很大體量,但專業化和細分化也讓他們在市場有一席之地。
所以,S2B2C仍然是未來發展的一個大趨勢,背後的底層邏輯是社會分工的更加精細化,它雖然帶來了中間環節,但S端的效率提升,實質上是在整個消費者生命周期中提升C端和B端的價值,可以產生更多的效益。
這裡面創業者也要深度思考,跟不同的供應商合作模式的創新,怎麼從之前的反覆博弈變得持續共生,在模式和利益的分配上讓大家都更有積極性?這是供應鏈最難突破的,也是突破以後企業能夠真正構建長期壁壘的地方。
結語:
當我們談品牌的價值,還可能發力在產品的設計與包裝,供應鏈是其中之一。
但如果我們談新電商,談零售,那麼創造價值沒有別的路徑,只有供應鏈。如果你的供應鏈效率比別人高,單位時間裡就能創造更多的價值,自然帶來更多的邊際效益。
本質上,供應鏈是紮實的零售生意不能繞開的話題,僅僅談如何推廣和打造自有品牌、如何與供應鏈上下遊分成和付佣金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如何為產業和客戶創造實際的價值。
生意的崛起和新模式的爆發,一定會抓住某種時代的流量紅利,但只抓住流量紅利的模式一定不可能持續,如果一個商業模式不能真正對消費者和用戶持續創造更大價值,那麼最終只會曇花一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