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流量時代,如何圍繞前端流量形態構建供應鏈壁壘?

2020-12-25 36kr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浪潮新消費」(ID:lcxinxiaofei),作者:王一喬,36氪經授權發布。

剛過去不久的雙十一,不只是淘寶的雙十一,還是供應鏈服務商的戰場。

前段時間,字節跳動方面低調發布了雙十一抖音寵粉節戰報:在寵粉節期間,平臺整體支付口徑成交額破187億 ,其中11月11日單日成交額破20億。

數以萬計的中小主播通過添加商品按鈕,足不出戶為抖音貢獻了海量GMV。抖音的競爭對手快手,也通過年初上線的快手小店向市場交出了不俗的答卷。

本質上,這幾年愈發完善的基礎設施,讓新電商在更加迅速地崛起。持續革新的後端供應鏈,與前端消費者變得更近了,它讓小商戶和個人主播都能更容易地帶貨了,也讓消費者享受到更便捷的商品和服務。

鐘鼎資本朱迎春不久前一句話很打動我,他這樣定義鐘鼎的「供應鏈+」投資計劃:

「伴隨著供應鏈權利由供應商、製造商逐步轉移到消費者手中,中國的社會供應鏈體系正在發生一次大的變革。而這種供應鏈的變革和產業相結合,會構成一系列商業模式創新,相應會誕生一波新的投資機會。」

那如何系統思考在流量形態的持續變化,以及流量紅利下降後,今天供應鏈的創新價值和所能構建起來的壁壘,這是我今天比較想探討的一個方向。

1 供應鏈不止於產業和技術,更關乎流量的起勢

供應鏈到底是什麼?它是一個多點網絡協作的系統和平臺。

無論電商模式怎麼變化,供應鏈本身始終逃不開「商家、品類、商品、交接、成本」這五大本質。供應鏈作為基礎,讓一切圍繞流量的生意有了載體,之後有機會長出真正屬於自己的空間。

從前我們總認為,供應鏈是一門技術和產業的生意,前有傳統物流和產業基地做支撐,後有物聯網、人工智慧、大數據這樣無形的手做指揮。

但直播電商和社交電商的興起,讓我們愈發意識到,沒有前端流量的支撐,供應鏈生意就落不了地。沒有過去十年網際網路飛速的成長,就很難倒逼後端供應鏈的升級,並邁向數字零售的新節點。

站在後端供應鏈角度,流量主要有C端和B端兩個入口、三種形態。

C端流量覆蓋全域流量入口進到供應鏈最前端的消費者和用戶,而B端流量紅利的助推器則是以小米產業鏈等為代表的品牌規模紅利,和伴隨著直播電商、社交電商興起的小體量B端流量團的崛起。

我們著重來看看兩條B端流量線。

1、B端品牌產業鏈的規模紅利

B端品牌產業鏈,其實是一個非常穩定、精準、直接的流量來源。發掘B端規模紅利需要擇時。

小米獨樹一幟的成功,得益於背後極具品牌規模化的供應鏈。小米曾在很長一段時間以低毛利換取規模紅利。

2017年,小米上線了類似網易嚴選的一款獨立app,名叫米家有品。在前端,小米通過各種線下門店推廣體驗、智能軟體捆綁等形式,迅速將米家的有品app推廣出去。

比起嚴選捆綁亞朵酒店的打法,小米的線下渠道天然就是一個流量窪地,能更迅速和精準地獲得流量。

在後端,有品迅速和自有生態鏈以及第三方精選品牌、品類合作,主打精選產品、高性價平臺化。

不久前,一個小米生態鏈企業的負責人也告訴我。

他們能從0做到20億年營收,最初並不需要考慮太多成本或者毛利的問題,而是注重產品的設計與更新,再藉助小米的流量做分發,一款好的產品很快就能成為小米私域裡的爆品。

這些生態鏈末端的供應商逐漸形成網狀合作方式,依靠小米的品牌力和生態力形成流量突破,很多供應商也依靠小米當年的流量勢能一把崛起。

2、「小B」的流量越來越不可忽視

跟此前的小米生態鏈體系不同,當前新媒介和新流量環境下的很多中小供應商業務,主要針對三類用戶:微商、社區團長、直播KOL。

這些零零散散的供應商開始不斷開發各類服務,給這些尚未成規模的B端用戶們提供供應鏈和技術工具。

以今年很火的社區團購為例,團長們通過自建社群引導社區居民線上下單,商家則整合這部分訂單以社區為單位實現備貨和配送。

但團長們身上的擔子並不小,除了自身成本以外,供應鏈各環節如物流時間難以掌控和生鮮庫存問題,團長服務質量問題,貨源選擇混亂等問題都浮出水面。

正是因為這些小B數量多,直接連結終端消費者,圍繞社區團購、拼團的SaaS服務系統應運而生,包括蔬東坡、Hishop等創業公司都在做這塊的事情。

但很多線上平臺都是有周期性的,一個新的流量盤口會快速走到鼎盛,之後也容易沒落。包括今年很火的下沉市場本地生態流量,成為了多家巨頭的逐鹿新戰場。

在未來,我認為,以各種新形態出現的小B流量團,是不可忽視的流量來源,能最先找到新的小B流量模式和組織形態,洞察他們的需求,就有可能能找到下一個流量入口。

2 後流量時代,供應鏈創新的空間在哪裡?

理清前端流量和後端供應鏈的關係,大家就能看出,社區電商與直播電商在2020年已經邁入極盛時代,意味著只玩前端流量的生意不好做了。

1. 流量紅利日漸消退,供應鏈價值正在凸顯

經過近年來電商的高速發展與擴張,用戶增速開始逐步放緩,正進入到一個流量的存量競爭時代。根據財報來計算,2016年京東的獲客成本僅為142元,但在2018年,京東的獲客成本達到了1503元,成本三年增加十倍。

除了量上難以突破,流量的「質」的問題也在凸顯。前段時間的雙十一直播,汪涵就疑似翻車了,朋友圈裡瘋傳著汪涵翻車的截圖「退款率76.4%,ROI僅為0.3」,「成交1323臺,退款1012臺」。

且不論此事真假,洗量成為行業常態,不僅反映著流量近乎飽和,也體現了用戶對於現在的運營套路爛熟於胸,再怎麼精細化運營,如果沒有貨真價實的產品,也很難忽悠消費者,準確擊中消費者心智更是難上加難。

同樣,前端的流量困境也開始在後端供應鏈環節體現。很多類似雲集和愛庫存的公司,最初都抓住了一波小B流量蓬勃發展。

但有的小B只是做個副業,有的小B則需要專業性運營。本質上,由於小B沒有太多的平臺忠誠度,他們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賺更多的錢。

在大浪淘沙後,現在數得上名的新電商平臺並不多,且每一家都在極度重視供應鏈和自有品牌建設。

包括從物流數據來看,2019年中國社會物流總額為298.0萬億元,同比增長5.9%,增速比2018年同期回落0.5個百分。

中國物流業已經走過了野蠻生長和規模增長時期,進入了競爭的下半場,這同樣也凸顯供應鏈本身所能帶來的差異化價值。

2. 渠道、流量碎片化下的危機

如今的流量早已不是一家獨大,集中在淘寶或者微信手中了,它正在加速地分散在了不同的平臺、渠道裡。

換言之,我們很難用一個品牌去做全渠道推廣,一個從私域裡成長起來的品牌,也很難打出原有的圈子,成為公域裡的大公司。

以雲集目前的自有品牌為例,即使已經成為業內頭部選手,但云集開發的自有個護、美妝等品牌素野、原生黃、尤妮美,GMV破億,可是依然很難直接打進主流消費者的渠道。

雲集的困境,本質上是流量分散帶來的渠道分散的困境。大部分處在增速瓶頸期的消費品牌,沒有成熟的經銷商和供應鏈體系,只是不斷做流量和品牌,最終難逃「圈地自萌」的命運。

3. 差異的供應鏈,何以成為支撐?

同樣以雲集為例,雲集最初提出了「極致精選」的供應鏈策略。雲集創始人肖尚略對「極致精選」的策略定義是,「通過極致精選,實現批發價格的競爭優勢,為會員提供一站式『超市、折扣店、購物中心和生活服務』的特權」。

在雲集的水果供應鏈搭建過程中,負責人段湘青為了讓水果這樣的非標品盡力達到標品的程度,設立了各種產地、選品、定品、建倉等精細而複雜的指標。

最終在抗疫助農期間,經由段湘青之手發售的滯銷水果已經多達4000噸;而在雲集平臺上,「流量跟著水果走」是顯著的規律,青姑娘在一年後的月銷規模也已經逾千萬元。

事實上,2019年開始興起的消費品投資背後也有兩條分化的投資邏輯,一塊投資人認為關鍵時候投資品牌資產,但還有另一塊的投資者更看中渠道和底層設施。

很多流量玩的好的品牌或者操盤手,很擅長從0到1去推一些新興品牌,但如果要從10走到100,則離不開全渠道和供應鏈的合力。

其實,做好消費品的本質還是要先做強自己有差異化的供應鏈。無論是現在流行的鐘薛高還是元氣森林,背後的低糖低脂概念都是有供應鏈在支撐。而三頓半能做好咖啡冷萃,也是因為背後並非普通的供應鏈。

今天渠道碎片化,渠道很多,品牌不夠用,得往上遊去走,這就是尋找有根的生意的邏輯。越是流量碎片化的時代,越離不開專業化的供應鏈支持。

3 打造供應鏈壁壘,離不開的兩個關鍵點

正因為意識到供應鏈差異化、數位化的重要,我覺得品牌創業者們更需要更精準細緻的用戶洞察和模式創新。

1、持續、深度的用戶洞察,是好的供應鏈的開始

首先,用戶洞察需要數據先行。

在面臨流量總量下滑和渠道碎片化挑戰的今天,人群需求需要被更精準地吸粉、定位。

數據從哪裡來?最直接和簡單的數據,肯定是來源於各種已成型的監測工具,比如阿里數據銀行、生意參謀以及social media。如果看到生意參謀上某些關鍵詞搜索量和展現量突然增加,必然是近期的熱度和趨勢所在。

除了公開的數據監測系統,自主開發或者有針對性的研究,也能得到更準確的洞察。

比如歐萊雅在2012年就開始與市場研究公司合作開發了輿情監測系統,覆蓋微博等各種社交軟體,以及愛奇藝等移動視頻網站,力求第一時間發現社交媒體討論熱點。

最近上市的完美日記則有一個專門的團隊負責盯social media,試圖快速總結出迭代中的消費者需求。

此外,產品測試和新品測試是最獨家和準確的數據來源。

單純做做投放和樣品測試還不夠,因為供應鏈和流通渠道都有周期,所以品牌創業者在最初做測試的時候就將自己的團隊人力、產品研發、流通渠道、供應鏈捲入測試設計方案中,這往往要求團隊提前半年開始設計測試方案。

其次,心智需要人的判斷。

一味迷信數據也不夠,管理者和創業者需要持續站在用戶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然後去倒推商品組合、採購策略。

最近新浪潮活動中,投資人也談到了這樣的案例:

某創始人在公司初創期時,經常出現在用戶群裡,大家一遇到問題在群裡直接圈他,就可以得到迅速解決。但隨著業務飛速成長,創始人的精力更多地花在了公司戰略和策略制定上,開始忽視了一線用戶們的聲音。

直到業務數據出現問題,這個創始人才發現,目前的商品選品策略受到團隊各種各樣KPI的影響,離用戶真實的需求越來越遠。很多選品策略不是基於用戶需求,而是基於商品總監的需求,去實現短期的公司業績。

從我們最近接觸的幾百個新消費創業者來看,用戶洞察本質上也是供應鏈創新的源頭,創業者需要對用戶洞察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從前沿的需求出發來組織商品供應鏈。

而這也需要公司的一號位,不斷地保持和用戶溝通,提煉用戶價值,甚至發現他們自己都沒注意到的隱秘需求。

過分依賴生意參謀和數據銀行,也許只能得到基於過去數據的用戶畫像,讓創業者變成趨勢的follower,而不能成為趨勢的creator。

最後,選品邏輯需要找到模型。

找模型就是找定位。很多公司在創立之出都會向領域中的巨頭學習,去模仿對方成功的思路。

但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我們現存的很多消費創新模式都可以在歷史找到原型。愛庫存就曾經廣泛學習美國著名折扣店「去庫存」的打法,作為商業模式的範本。

2、S2B2C等共生模式,還有巨大探索空間

模式創新可以是生意模式和商業模式的創新,也可以是合作模式的創新。尤其是在供應鏈這塊,S2B2C還有很大的探索空間。

阿里巴巴總參謀長、湖畔大學的曾鳴教授提出了S2B2C的模式。

曾鳴認為,「行業裡存在大量的高度分散的小商戶b(小b表示體量),有接觸和搞定C端用戶的強大能力,但缺乏標準化供應鏈S的支持,難以做強做大。

因此,它們需要一個供應鏈平臺S,來提供立體化的賦能(服務),放大它們與C端用戶之間的交易規模。」

前面我們提到小B流量的崛起,其實很多小B的需求並沒有被大平臺滿足,需要更多細分的中小平臺去為他們服務。

比如魔筷在和快手合作後就發現,像辛巴這樣的大主播都有自己穩定的供應鏈和服務團隊,但很多小主播如果不使用外部的供應鏈服務,就需要自己去批發市場找貨、聯繫物流發貨,承擔客服的角色。

所以魔筷自己做了這些中小主播的外包供應鏈服務生意,成了一個活在快手流量巨頭下的中型平臺。但小主播們賣著賣著,可能會發現自己做垂直主播比什麼都賣更好做。

比如只賣不一樣的高端食材、珠寶、服裝等等,這時魔筷可能就不夠用了,更多垂直領域的供應鏈服務平臺就會慢慢出現。也許這些平臺做不到很大體量,但專業化和細分化也讓他們在市場有一席之地。

所以,S2B2C仍然是未來發展的一個大趨勢,背後的底層邏輯是社會分工的更加精細化,它雖然帶來了中間環節,但S端的效率提升,實質上是在整個消費者生命周期中提升C端和B端的價值,可以產生更多的效益。

這裡面創業者也要深度思考,跟不同的供應商合作模式的創新,怎麼從之前的反覆博弈變得持續共生,在模式和利益的分配上讓大家都更有積極性?這是供應鏈最難突破的,也是突破以後企業能夠真正構建長期壁壘的地方。

結語:

當我們談品牌的價值,還可能發力在產品的設計與包裝,供應鏈是其中之一。

但如果我們談新電商,談零售,那麼創造價值沒有別的路徑,只有供應鏈。如果你的供應鏈效率比別人高,單位時間裡就能創造更多的價值,自然帶來更多的邊際效益。

本質上,供應鏈是紮實的零售生意不能繞開的話題,僅僅談如何推廣和打造自有品牌、如何與供應鏈上下遊分成和付佣金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如何為產業和客戶創造實際的價值。

生意的崛起和新模式的爆發,一定會抓住某種時代的流量紅利,但只抓住流量紅利的模式一定不可能持續,如果一個商業模式不能真正對消費者和用戶持續創造更大價值,那麼最終只會曇花一現。

相關焦點

  • 供應鏈與流量雙贏,看雲集如何創新營銷玩法
    近日,中國領先的基於社交驅動的精品會員電商平臺雲集公布了截至2020年9月30日的第三季度未經審計的財務業績。把握年輕消費趨勢,以好內容為驅動、以好貨為抓手,以差異化供應鏈為支撐的全網底價,雲集在抖音一戰「出圈」,實現「供應鏈+流量」的雙贏。同時,雲集利用社交電商平臺這一得天獨厚的優勢,完善其「素人」直播體系,激活私域流量。從發力直播業務開始,雲集著手在平臺內部發掘、培育有帶貨潛力的「素人」主播。這一全新的帶貨方式構建了全閉環的交易場域,今年雙十一,雲集站內直播銷售額同比增長11倍。
  • 流量資產化的時代,投資人錯過的僅一個泡泡瑪特嗎?
    這個於2010年成立,2015年開啟「盲盒」銷售模式,還曾新三板20億退市的潮玩產品企業,人們曾理所當然地認為它的消費群體很小眾,天花板很低,壁壘不高也不容易出圈,靠著客戶衝動消費的盈利方式續航能力似乎也並不理想。
  • 後流量時代,康師傅、拉夏貝爾等知名品牌企業借RockySaaS構建私域...
    冰火兩重天之下,令人焦慮的是,門店、旗艦店的流量不斷消退,停工的日子流量幾趨於零。該花的錢都花了,該上的位置也上了,但效果還是不及預期。單純依靠電商平臺的流量紅利攻城掠地的野蠻時代,已經在大勢下一去不返了。
  • 「Z」時代領頭羊,承載流量,駕馭流量
    隨著網際網路的開發深度加大,我們迎來了「Z時代」。在這個新的流量時代,誕生了一個新名詞「流量明星」,同時還孕育出一種新文化(300336,股吧)「粉圈文化」。自2014年以來,中國文化娛樂產業發生轉型,與「網際網路+」不斷融合,流量明星成為了各大演藝公司和廣告主的王牌。文化娛樂產業的網際網路化,其本質就是評價機制和內容產出的流量化,自然會導致大眾對自帶流量的明星的關注。
  • 邁過「流量為王」時代 羅永浩能跟上嗎?
    對於這一變化,有吳曉波這樣的樂觀主義者,也有人認為沒有供應鏈上下遊的整合能力,留給網紅主播們的時間不多了。一位多年從事電商運營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電商直播肯定會繼續火下去,只是到了真正拼實力的時候,供應鏈、內容、售後服務,從前臺到後臺。對於一直在構建自己供應鏈體系的人這是一個好事兒,不用再牽扯到一些惡性競爭中,品牌也是如此。」
  • MTC智能流量鏈打破企業流量的壁壘,不斷實現全球流量共享變現
    近幾年來,隨著流量紅利的消退,私域流量的概念不斷被網際網路行業提及。相對於公域流量,私域流量可以被重複利用,並且可以免費直接觸達到用戶。不過,當企業建立私域流量池時,引流渠道仍然是公域流量為主,流量昂貴、客源成本高成為企業無法繞開的難題。
  • 世界在變 寶寶樹應變 全域流量布局構建新生態
    作為「母嬰界的奧斯卡」,本屆金樹獎匯聚三百餘位母嬰行業上下遊主流品牌企業、內容創作頭部明星達人、合作機構及公益組織等,共話後疫情時代母嬰行業的機遇與挑戰。會上,寶寶樹創始人兼CEO王懷南發布寶寶樹全新升級的全域流量生態布局和旗艦產品寶寶樹孕育APP。
  • 憑藉私域流量逆風翻盤?全球4200家店的名創優品後疫情時代何去何從
    要知道,疫情期間淘寶20大行業類目中55%的行業受疫情影響較大,其中20%的行業流量下滑了40%以上;而優衣庫、吉野家、麥當勞等在中國外的全球範圍內都採取了大量關店的收縮性戰略。 名創優品線上業務的增長如何做到?逆勢擴張的底氣在哪裡?我們從私域流量運營、數位化轉型、供應鏈重構幾個方面進行拆解。
  • 中國新流量博覽會:2020,新流量時代的開始
    近日,群響在杭州未來科技城學術交流中心舉辦了2020中國新流量博覽會,通過六大平臺數據概覽、私域流量的電商世界、快手生態、抖音生態、2020的新流量新渠道復盤圓桌、2020新流量江湖榜等內容,對2020新流量進行盤點、2021進行展望。快手作為本次博覽會的冠名方,AEP作為全程戰略合作夥伴,有贊、平安銀行、艾客作為戰略合作夥伴,對大會給與了大力支持。
  • 直播電商的本質是「人-貨-流量」
    其次,不管是在抖音快手這樣的流量平臺,還是在淘寶這樣的綜合電商平臺,直播間要成為一個規模化的賣貨渠道,或者擁有足夠的粉絲定時觀看,或者擊中平臺的推薦機制,在首屏或公域得到曝光,或者從平臺購買精準的推廣流量。幾個「或者」背後都在說一件事:如何給直播間搞流量。我們認為,「人-貨-流量」(對應的是主播、供應鏈和流量),才是決定直播電商發展規模的核心三要素。
  • 網際網路的慢病故事,並不止流量
    但在整個網際網路慢病管理的醫患藥閉環中,人們應該更看中流量的效率,以「醫」為核心,提升醫生在整個閉環中的價值,並依靠企業運營整個醫療產業鏈的能力去營造穩定的閉環,才能建立起難以攻破的壁壘。不該被忽略的是,在醫療行業,醫院和醫生佔據核心位置,如何抓住「醫」這個渠道,運營整個產業鏈,才應該是一個企業更為核心的競爭力。所以,這一切決定了網際網路慢病管理在看重流量的同時,也必須要看重流量效率,看重如何讓流量在一個以「醫」為核心的、有效的慢病管理生態中流轉並產生效益。今年初,一路從「百糖大戰」堅持到今天的智雲健康宣布獲得10億人民幣D輪融資。
  • 新品牌如何理解今天的「到店流量紅利」?
    當品牌效率和流量紅利開始以可見的速度進入下降通道時,下一個陣地在哪裡? 「這一波小紅書和點評帶來的到店流量紅利,很多人還沒有理解。」 在最近新浪潮品牌俱樂部的專題活動中,很多創始人、投資人同學結合自身或者行業案例,圍繞人群、渠道,以及新的流量性質和品牌空間進行了深度的分享和探討。
  • 36氪首發|直播和標準化驅動供應鏈,二手奢品平臺「紅布林 Plum...
    B端賣家與C端賣家通過平臺以寄賣的方式,將二手奢侈品賣給C端買家,因此供應鏈就相當於B/C端賣家的貨+平臺服務。轉動供應鏈的能力是目前紅布林的一大核心壁壘,加大供應鏈的流轉、用重運營的方式對去對接貨品,是紅布林去年融資以來的調整重點。
  • 直播和標準化驅動供應鏈,二手奢侈品平臺「紅布林 Plum」獲得數...
    B端賣家與C端賣家通過平臺以寄賣的方式,將二手奢侈品賣給C端買家,因此供應鏈就相當於B/C端賣家的貨+平臺服務。轉動供應鏈的能力是目前紅布林的一大核心壁壘,加大供應鏈的流轉、用重運營的方式對去對接貨品,是紅布林去年融資以來的調整重點。
  • 如何找到產品商業化的競爭壁壘?
    如何去做產品的商業化壁壘?我們可以從產品屬性、產品矩陣、內容這三個角度去做一些思考和行動。近些年,越來越多的網際網路產品在創立之初就開始注重商業化模式的打造,畢竟歷史上有太多實現了上億流量但卻苦於商業化模式不明朗而遲遲沒有變現的產品。
  • 智能明渠流量計 明渠流量計價格
    智能明渠流量計適用於具有自由流條件的河道,灌渠、工廠、城市汙水排水溝及非滿管管道內流量的測量。儀器工作時,傳感器不與被測流體接觸,避免了渠道內汙水的沾汙和腐蝕。用於測量汙水流量,可以比其它形式的儀表,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其支持直角三角堰、矩形薄壁堰和巴歇爾槽三種明渠量水堰槽的流量計算。
  • 國潮、Lo裙背後,萬億服裝供應鏈市場還有哪些機會
    服裝作為非標品供應鏈的最典型範本,面對前端流量日趨枯竭、由增量市場變為存量博弈的關鍵時間點,疊加巨大的產業結構調整與內外需的變化,本身孕育著巨大的產業網際網路機會。服裝產業未來會如何發展?這正是我們在本文中試圖討論的問題。
  • 二手電商雙寡頭雙線衝擊:愛回收的流量焦慮何解?
    但線下門店這張名片本質上是沒有門檻和壁壘的。而在線上, 閒魚已經有3億用戶,依託阿里生態中已在線上建立起的信用體系,線下場景是閒魚要深耕的新的增長空間所在,閒魚基地與閒魚小站的布局,將和愛回收在線下開展門店布局的爭奪戰,背後的戰略目的就是獲取線下的流量。
  • 紅星美凱龍何興華:流量的本質是用戶互動 品類商將成為數字時代...
    作為年會周的重要組成部分,於11月26日舉行的「2020年中國新消費高峰論壇」,邀請多位快消領域學者與高管,共議新消費時代下的快消發展新格局,紅星美凱龍集團副總裁何興華出席峰會並作主題演講。「我們正在全速地進入流量製造的時代。在這樣的一個時代裡,數位化用戶運營就是傳統店商實現人效和坪效突破性暴增的核動力。」何興華表示。
  • 陌陌再出海,微博等翻盤,2020 年社交巨頭的流量大作戰
    過去幾年,市面上已有的社區社交類產品基本滿足了人的物理屬性和社會屬性,這之後多數產品只有形態變化,並無更大差異化創新。這也是為什麼繼陌陌、知乎、雪球後,幾年內再難產生頭部產品的重要原因。一些「年輕」應用在過去一年表現亮眼。以Soul、一罐為代表的小眾社交產品獲得了不錯的日活增長,但「高不成低不就」也是現實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