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朋友拒絕一起看電影已經很長一段時間了,「你可不可以該哭的時候哭、該尖叫的時候尖叫,別討論男主角是否有嚴重戀母情結,行嗎?」
這真不是職業病,也不是亂貼標籤,許多電影及藝術作品都會反映創作者的潛意識內容、是」升華」的結晶(註:升華sublimation——弗洛伊德小女兒安娜整理出的八種主要防禦機制之一,意指將本能原始衝動投注到具有社會讚許性的對象或活動上,梵谷與其作品最常被拿來分析舉例)。
近來觀賞到《遺落家庭Relic》這部電影,在其恐怖片的包裝下,我想探討幾個嚴肅主題,其一是放諸四海皆發生的養老社會觀點,其二是本文將要論述的內容——精神分析角度下的代際傳遞。
英文片名「Relic」的翻譯為「遺物、遺蹟」(電影片名的中文翻譯,有時真的會毀掉一部好片),直接破題、點出家族中代代相傳的遺物。除去生理遺傳基因及可見的現實事物,這部電影還遺留下什麼精神上的痕跡呢?
劇情摘要與細節概述圖/《遺落家庭Relic》電影海報
如同官宣海報展示,電影劇情圍繞祖孫三代開展。獨居祖母艾德娜可能患有初期失智症,鄰居因為好幾天沒看到她而報警,各自分居兩處的女兒凱和孫女薩米獲悉後趕回祖母家協尋未果,期間女兒凱不斷夢到陳舊的房子、發黴的牆面及如怪物般已過世的祖父和失蹤的祖母。
數日後,祖母突然歸來,除了胸口不斷擴大的黑斑,健康狀況似乎沒有大礙,而記憶則時好時壞。女兒不願意接回祖母與自己同住,進而前往都市找尋安養院,孫女則表示願意搬到祖母家就近照顧。就在此時,孫女陷入祖母房中不斷縮小的儲藏室通道裡,而祖母則在浴缸裡變身怪物攻擊追逐女兒,女兒孫女聯手將通道裡的牆面敲破爬出,千鈞一髮之際,女兒將祖母打倒在地,原本可以逃脫的她,卻還是回頭將祖母扶回床上,並溫柔整理祖母寸寸剝落的皮膚毛髮,鏡頭在孫女也回來與祖母和母親一起躺在床上的畫面上,畫上句點。
圖/《遺落家庭Relic》電影劇照
在影片中不斷出現浴缸和滿溢出來的水的畫面,而祖母失蹤前和變身時都與浴缸及水有關。精神分析中,浴缸代表女性子宮,浴缸裡的水則象徵羊水;孫女被困在不斷縮小的儲藏室通道,最終用腳踢破牆面,則代表嬰兒在產道被擠壓出生的意義;女兒在跟隨孫女爬出牆面時不斷被祖母拉回,可以解讀為祖母對自己女兒出生的敵意。而本片串聯祖孫三代的遺物,是祖母這間發黴斑駁的老屋,也就是一代生產一代的女性子宮。
在凱的夢境中,自己的父母是發黑的怪物、或坐或躺在髒汙不適的家中,祖母艾德娜對凱也經常表現出攻擊性,代表艾德娜和凱的母女關係並不和諧,凱和自己女兒薩米的關係也很疏遠,祖孫三代齊聚一堂是因為祖母艾德娜的失蹤,而不是家族應該具備的親密關係與凝聚力;整部電影沒有出現其它男性家族成員,探討的是女性橫跨三代的家庭問題。
圖/《遺落家庭Relic》電影海報
母女間的代際傳遞,厄勒克特拉情結古希臘神話中,厄勒克特拉為了替常年徵戰在外的父親阿伽門農復仇,聯合弟弟殺死自己的母親克呂泰墨特斯拉與其情夫;克呂泰墨特斯拉因為丈夫阿伽門農將大女兒獻祭而懷恨,厄勒克特拉則認為母親是為了偷情而殺死父親。一般常將「厄勒克特拉情結」視為「戀父情結」,往較深的層次解讀,其實更能描繪母女之間難分難解的愛恨情仇。
精神分析流派特別重視兒童的早期經驗,無論是弗洛伊德主張5歲、或是梅蘭妮克萊因認為早在嬰兒時期人格就已形成,都強調照料者對幼兒的重要影響,而照料者通常就是——母親(溫尼科特的名言:一個嬰兒不能成為嬰兒,除非與母親聯繫在一起)。從生物學的角度,剛出生的嬰兒太過孱弱,必須依靠照料者——母親無微不至的呵護才能生存;母親與兒子之間,最終會因為亂倫的恐懼及罪惡感脫離共生;與母子關係不同,女兒是從對同性別母親的愛戀開始,即使渴望父親的愛,母親依然會是女兒最強大的依戀對象,母女間的共生關係可能沒有界限、持續終生,進而傳承給下一代。
圖/《遺落家庭Relic》電影劇照
舉個例子,H女士,對自己的強迫傾向和抑鬱情緒深感困擾,她歸咎於母親對自己從小頤指氣使、獨斷獨行,不管自己再怎麼努力,母親都認為H女士做的不對,而她母親最常說的一句話是:「我都是為了你好」。某一天,H女士在數落自己女兒功課完成度欠佳,脫口說出:「我這樣都是為了你好」時,她震驚隨後痛哭失聲,「我居然活成了我最痛恨的、我母親的樣子」,她說。
另一個案例是從成年後就與母親關係緊張、衝突不斷的Y女士,她在生完二胎後請母親在家裡照顧孩子,由於母親對小家庭處處幹涉,Y女士憤怒地說道:「我母親毀了我姐姐的婚姻,現在她繼續要毀了我的婚姻」。儘管如此,Y女士依然繼續忍耐,沒有計劃改變現況。
厄勒克特拉與母親十幾年間相互折磨,雖然最終殺掉母親結束母女共生關係,卻因為違背倫常而被復仇女神追殺。在厄勒科特拉情結中,女兒雖然感到痛苦,但更害怕失去母親的愛,因為違背倫理規範的潛意識道德焦慮,讓女兒同時扮演施虐、受虐的角色,而這種經驗會傳遞給下一代,也就是所謂的代際傳遞。與自己母親關係緊張的母親,更容易與自己的子女發生矛盾。
戲如人生,人生如戲《遺落家庭》的結局反轉非常耐人尋味,在母親和女兒眼中,祖母不再是祖母,是一個認不得自己與家人的怪物,是一個想要將女兒塞回子宮、恐懼人生即將抵達盡頭的暴怒老人。面對宛若怪物的艾德娜,凱將薩米推出門外,意圖切斷黑暗和黴斑對下一代的家族影響,並選擇接納祖母的醜陋和攻擊。
凱將自己垂垂老矣的母親扶到床上,剝除老婦怪物般的皮膚毛髮,最終呈現艾德娜不帶任何偽裝的真實面貌,原本暴怒的祖母恢復平靜,在女兒溫柔的親吻中,用胎兒的姿勢躺在床上,最終祖孫三代都用胎兒的姿勢並躺,回到安詳寧靜子宮裡的原初狀態,這是潛意識的本能動作——誰都不想離開溫暖安全的羊水,去面對危機四伏的外在環境。而孫女在母親的背上,看到跟祖母相同的黑斑,可以想見,這樣的黑斑終將也出現在孫女身上,在此刻,代際傳遞的痕跡就是代代流傳的家族遺物。
圖/《遺落家庭Relic》電影劇照
以H女士和Y女士的情境舉例,她們承受著可能來自於母親的壓力和施虐,何嘗不像電影中的凱面臨怪物母親的攻擊。在電影中,女兒選擇接納母親的不完美,認同自己與母親斬不斷的血緣與愛戀,最終完成和解;在現實生活中,H女士和Y女士勢必也得尋求改變,當然無需像電影般驚心動魄,畢竟電影是電影,人生是人生啊!
(歡迎電影愛好者分享觀影心得,期待您的留言)
參考文獻葉浩生.西方心理學的歷史與體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