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段時間,我突然發現,我對待嘟嘟的方式,越來越像當年我媽對我,我感覺說話語氣、表情都有些像,我有些困惑,我是如何變成這樣的?
我從小和母親的感情有些疏離,但是和父親感情更好,就是因為母親對我的態度,這一點,我曾經在中小學的作文,和後來一些散文寫作中都有提及。
因為母親對我很嚴厲,從來不遷就,也不溺愛,不管是在生活上還是教育上,我媽對我說話,都比較「冷」,也比較「硬」。比如,我小時候不愛吃麵條和疙瘩湯,我媽做了我不愛吃的,我不想吃,我媽會說「不吃餓著」。而我爸就很溫和,會給我自己開小灶做我喜歡的。
我性格隨父親,待人一向溫和,大家也都覺得我比較好相處,我覺得我應該是個溫柔的媽媽,可是我發現,我對自己的孩子並不溫柔,我發現我越來越像我媽。
當發現這一點時,我有些吃驚,也有些擔心,我擔心嘟嘟長大後,會有和我對媽相似的感覺。我對媽媽,雖然理性上有愛和感恩,也有責任和體諒,但是,從親密關係上來說,還是差一些,感覺總是隔著什麼,而且感覺自己性格裡有些負面的東西,可能就與媽媽對待自己的方式有關。
我的育兒方式,為什麼會像我媽?明明我不想成為我媽那樣的媽媽,明明我一直覺得小時候我媽對我的方式,讓我有一些遺憾。
後來我想到,這就是育兒方面的「代際傳遞」。
父母對待我們的方式,被我們不知不覺的用在了自己的孩子身上,而對孩子來說,這種不自覺的重複,可能就是一個坑,在無意中會傷害到孩子。
因為我們從小就是在那樣的環境裡,聽到的,看到的,已經內化成我們的一部分,印在我們的腦迴路裡,當我們養孩子時,那些記憶就被激活了,於是我們也會那樣做,即使是我們曾經不喜歡的,甚至痛恨的。
在一些關於原生家庭的書裡,有大量類似的故事。
有的孩子,小時候經常被父母打,就想,自己做父母,一定不會打孩子,可是真的有了孩子,卻成了打孩子的父母。我觀察身邊的人,也是這樣。
嘟嘟爸爸的育兒方式。
嘟嘟爸有句口頭禪,就是「打你吧?」
其實嘟嘟爸爸對嘟嘟非常疼愛,嘟嘟小時候夜裡吃奶粉,都是爸爸起來衝,爸爸上班走時,嘟嘟沒醒,爸爸也會滿眼愛意的看看嘟嘟熟睡的小臉,看了又看。但是隨著孩子越來越大,越來越會調皮,爸爸沒有耐心的缺點暴露無遺,在陪孩子的過程中,經常聽到他說的一句話就是「我打你吧?」。
我都說過幾次,「你一直說要科學育兒,不知道打孩子不對嗎?動不動就說打,能不能有耐心一點」。
嘟嘟爸爸的反駁是「他不聽話」。
「為什麼一定要聽話?不聽你的也不能打啊」。
老公小時候調皮,沒少挨打,過去農村父母的教育方式,就是一言不合就要打。「想挨打嗎?」、「打你了啊」,是父母經常對孩子說的一句話。
現如今,當年被打的孩子長大了,即使他並沒有真正想打孩子,但是「打你吧」這句話,卻很自然的就說出來,他們潛意識裡,打是正常的,是管用的。
朋友的育兒方式。
一個經常見面的朋友,說她兒子學數數,數到五都學不會,擰著耳朵才學會數四個數。
「擰耳朵」這一招,我連想都沒想過。
有一次朋友的兒子亂扔東西,朋友也是擰著他的耳朵拎到了一邊。
嘟嘟爸打嘟嘟,都是象徵性的用巴掌打打屁股,從來沒出現過擰耳朵,以前我爸打我哥,狠的時候用腳踢,也沒有擰過耳朵。
我沒有問朋友,但是擰耳朵這種育兒方式,我覺得不是憑空來的,是有過相似的經歷,或看到、聽到過,才會這樣做,這是很自然的流露和表達,說來就來,不用教。
可能小時候父母或者老師是這樣對自己的,於是也很自然的用在了自己孩子身上。
老一輩的育兒方式,當然,有好的也有不好的,我們應該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哪些是不好的?
讓你覺得不舒服的,留下不愉快記憶的,甚至是耿耿於懷的,就要警惕,你的孩子可能也會有同樣的感覺。
怎麼避免育兒方式的代際傳遞呢?
1、 覺察、反省。
做父母的,需要保持不斷的自我覺察和反省,尤其是在和孩子發生衝突的時候。
比如,有時候在幼兒園門口,嘟嘟要買零食,我說不行,嘟嘟還要鬧,我就嚴肅告訴他「不行就是不行」,直接拖走,但是嘟嘟會鬧情緒。
過後我會想,嘟嘟為什麼想吃零食,是餓了?饞了?我不給他買,原因是什麼?怕不健康還是怕花錢?可以有更好的方式讓他接受嗎?
我覺得嘟嘟要買零食,更多的是饞,而我不給他買,少花錢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覺得零食不健康,而且,也不想讓他形成「我想要什么爸媽就必須滿足我」的意識。
於是我反覆的、不斷的,每天會給嘟嘟講,零食是垃圾食品,不健康,可以偶爾吃,但不能經常吃,饞的時候可以吃吃,但是不能每天吃。
2、 記錄、發現。
如果做不到自我覺察,可以把事情記錄下來,比如記錄說的話,發生的事,從中可以發現,哪些是自己並不想說的,並不想做的,提醒自己以後要注意。
記錄有助於我們梳理自己的情緒,也梳理自己的思路,發現我們不容易覺察的點。
3、 放空自己的大腦。
科學家把大腦的運作分為情緒腦和理性腦,情緒腦由情緒來主宰,理性腦由理智來主宰。
具體到本文,我們從父母那裡繼承來的、學來的,我們自己不假思索就使用的育兒方式,可以算是情緒腦指揮的。而我們運用理性,克制自己的本能行為,選擇更理智、有益的方式,就是理性腦。
打孩子、吼孩子、擰耳朵,肯定是情緒腦,而共情、溝通是理性腦。
但是我們做不到啊,這也需要訓練。
可以嘗試每天抽出一點時間,哪怕十分鐘,找一個安靜的地方,讓自己獨處,放鬆自己,進行深呼吸冥想,可以聽一些合適的伴奏音樂或提示音,這在網上並不難找。
冥想能讓我們放空自己,讓情緒平靜,讓理懷的力量更強大。
4、 讓孩子來提醒你。
我們並不願意對孩子做的事,有時候忍不住,可以告訴孩子,讓孩子來提醒自己。
我告訴嘟嘟,如果媽媽忍不住吼你的時候,你就說「不能喊,要好好說話」,如果爸爸打你,你就說「大人不能打小孩」。
有一次我吼了嘟嘟,嘟嘟委屈的衝我說「你喊什麼喊?」。
我愣了一下,馬上冷靜下來,接下來忍不住笑了,蹲下來抱住嘟嘟說「媽媽不應該衝你喊,媽媽不對」。
嘟嘟有時也會對爸爸說,「大人不能打小孩」。
孩子的提醒,會像剎車,讓我們的情緒,和錯誤行為,馬上停下來。
雖然我愛我媽,但是我不想把她對我的方式,再由我傳遞到嘟嘟身上。
育兒方式的代際傳遞,想一想,你會有嗎?有的話,要有意識的選擇和篩選,選擇好的,改掉不好的。
你的什麼好的方法和經驗,也歡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