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越來越像我媽了」,育兒方式的代際傳遞,對孩子是個坑

2020-12-07 嘟嘟寶貝

有一段時間,我突然發現,我對待嘟嘟的方式,越來越像當年我媽對我,我感覺說話語氣、表情都有些像,我有些困惑,我是如何變成這樣的?

我從小和母親的感情有些疏離,但是和父親感情更好,就是因為母親對我的態度,這一點,我曾經在中小學的作文,和後來一些散文寫作中都有提及。

因為母親對我很嚴厲,從來不遷就,也不溺愛,不管是在生活上還是教育上,我媽對我說話,都比較「冷」,也比較「硬」。比如,我小時候不愛吃麵條和疙瘩湯,我媽做了我不愛吃的,我不想吃,我媽會說「不吃餓著」。而我爸就很溫和,會給我自己開小灶做我喜歡的。

我性格隨父親,待人一向溫和,大家也都覺得我比較好相處,我覺得我應該是個溫柔的媽媽,可是我發現,我對自己的孩子並不溫柔,我發現我越來越像我媽。

發現這一點時,我有些吃驚,也有些擔心,我擔心嘟嘟長大後,會有和我對媽相似的感覺。我對媽媽,雖然理性上有愛和感恩,也有責任和體諒,但是,從親密關係上來說,還是差一些,感覺總是隔著什麼,而且感覺自己性格裡有些負面的東西,可能就與媽媽對待自己的方式有關。

我的育兒方式,為什麼會像我媽?明明我不想成為我媽那樣的媽媽,明明我一直覺得小時候我媽對我的方式,讓我有一些遺憾。

後來我想到,這就是育兒方面的「代際傳遞」。

父母對待我們的方式,被我們不知不覺的用在了自己的孩子身上,而對孩子來說,這種不自覺的重複,可能就是一個坑,在無意中會傷害到孩子。

因為我們從小就是在那樣的環境裡,聽到的,看到的,已經內化成我們的一部分,印在我們的腦迴路裡,當我們養孩子時,那些記憶就被激活了,於是我們也會那樣做,即使是我們曾經不喜歡的,甚至痛恨的。

在一些關於原生家庭的書裡,有大量類似的故事。

有的孩子,小時候經常被父母打,就想,自己做父母,一定不會打孩子,可是真的有了孩子,卻成了打孩子的父母。我觀察身邊的人,也是這樣。

嘟嘟爸爸的育兒方式。

嘟嘟爸有句口頭禪,就是「打你吧?」

其實嘟嘟爸爸對嘟嘟非常疼愛,嘟嘟小時候夜裡吃奶粉,都是爸爸起來衝,爸爸上班走時,嘟嘟沒醒,爸爸也會滿眼愛意的看看嘟嘟熟睡的小臉,看了又看。但是隨著孩子越來越大,越來越會調皮,爸爸沒有耐心的缺點暴露無遺,在陪孩子的過程中,經常聽到他說的一句話就是「我打你吧?」。

我都說過幾次,「你一直說要科學育兒,不知道打孩子不對嗎?動不動就說打,能不能有耐心一點」。

嘟嘟爸爸的反駁是「他不聽話」。

「為什麼一定要聽話?不聽你的也不能打啊」。

老公小時候調皮,沒少挨打,過去農村父母的教育方式,就是一言不合就要打。「想挨打嗎?」、「打你了啊」,是父母經常對孩子說的一句話。

現如今,當年被打的孩子長大了,即使他並沒有真正想打孩子,但是「打你吧」這句話,卻很自然的就說出來,他們潛意識裡,打是正常的,是管用的。

朋友的育兒方式。

一個經常見面的朋友,說她兒子學數數,數到五都學不會,擰著耳朵才學會數四個數。

「擰耳朵」這一招,我連想都沒想過。

有一次朋友的兒子亂扔東西,朋友也是擰著他的耳朵拎到了一邊。

嘟嘟爸打嘟嘟,都是象徵性的用巴掌打打屁股,從來沒出現過擰耳朵,以前我爸打我哥,狠的時候用腳踢,也沒有擰過耳朵。

我沒有問朋友,但是擰耳朵這種育兒方式,我覺得不是憑空來的,是有過相似的經歷,或看到、聽到過,才會這樣做,這是很自然的流露和表達,說來就來,不用教。

可能小時候父母或者老師是這樣對自己的,於是也很自然的用在了自己孩子身上。

老一輩的育兒方式,當然,有好的也有不好的,我們應該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哪些是不好的?

讓你覺得不舒服的,留下不愉快記憶的,甚至是耿耿於懷的,就要警惕,你的孩子可能也會有同樣的感覺。

怎麼避免育兒方式的代際傳遞呢?

1、 覺察、反省。

做父母的,需要保持不斷的自我覺察和反省,尤其是在和孩子發生衝突的時候。

比如,有時候在幼兒園門口,嘟嘟要買零食,我說不行,嘟嘟還要鬧,我就嚴肅告訴他「不行就是不行」,直接拖走,但是嘟嘟會鬧情緒。

過後我會想,嘟嘟為什麼想吃零食,是餓了?饞了?我不給他買,原因是什麼?怕不健康還是怕花錢?可以有更好的方式讓他接受嗎?

我覺得嘟嘟要買零食,更多的是饞,而我不給他買,少花錢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覺得零食不健康,而且,也不想讓他形成「我想要什么爸媽就必須滿足我」的意識。

於是我反覆的、不斷的,每天會給嘟嘟講,零食是垃圾食品,不健康,可以偶爾吃,但不能經常吃,饞的時候可以吃吃,但是不能每天吃。

2、 記錄、發現。

如果做不到自我覺察,可以把事情記錄下來,比如記錄說的話,發生的事,從中可以發現,哪些是自己並不想說的,並不想做的,提醒自己以後要注意。

記錄有助於我們梳理自己的情緒,也梳理自己的思路,發現我們不容易覺察的點。

3、 放空自己的大腦。

科學家把大腦的運作分為情緒腦和理性腦,情緒腦由情緒來主宰,理性腦由理智來主宰。

具體到本文,我們從父母那裡繼承來的、學來的,我們自己不假思索就使用的育兒方式,可以算是情緒腦指揮的。而我們運用理性,克制自己的本能行為,選擇更理智、有益的方式,就是理性腦。

打孩子、吼孩子、擰耳朵,肯定是情緒腦,而共情、溝通是理性腦。

但是我們做不到啊,這也需要訓練。

可以嘗試每天抽出一點時間,哪怕十分鐘,找一個安靜的地方,讓自己獨處,放鬆自己,進行深呼吸冥想,可以聽一些合適的伴奏音樂或提示音,這在網上並不難找。

冥想能讓我們放空自己,讓情緒平靜,讓理懷的力量更強大。

4、 讓孩子來提醒你。

我們並不願意對孩子做的事,有時候忍不住,可以告訴孩子,讓孩子來提醒自己。

我告訴嘟嘟,如果媽媽忍不住吼你的時候,你就說「不能喊,要好好說話」,如果爸爸打你,你就說「大人不能打小孩」。

有一次我吼了嘟嘟,嘟嘟委屈的衝我說「你喊什麼喊?」。

我愣了一下,馬上冷靜下來,接下來忍不住笑了,蹲下來抱住嘟嘟說「媽媽不應該衝你喊,媽媽不對」。

嘟嘟有時也會對爸爸說,「大人不能打小孩」。

孩子的提醒,會像剎車,讓我們的情緒,和錯誤行為,馬上停下來。

雖然我愛我媽,但是我不想把她對我的方式,再由我傳遞到嘟嘟身上。

育兒方式的代際傳遞,想一想,你會有嗎?有的話,要有意識的選擇和篩選,選擇好的,改掉不好的。

你的什麼好的方法和經驗,也歡迎留言交流。

相關焦點

  • 育兒漫畫:爸爸,你再不陪我,我就長大了
    糖豆媽媽傳2020/07/03「你再不陪我,我就長大了」。近日一則微信在朋友圈被無數次轉發,它引發了無數網友尤其是為人父母者的無限感慨,經調查30%的爸爸回家以後做的最多的事:看電視、玩手機、打遊戲。看到這則報導時,糖豆媽我甚是感同身受。為了糖豆,是時候出手了...(友情提示:內容太過真實扎心,如有雷同,純屬正常!)
  • 依依媽育兒團隊成立背後的故事
    近期,一個叫「依依媽」的團隊迅速在寶媽圈裡走紅。這是個年輕的團隊,由一群高級育嬰師和早教師組成,她們深諳育兒之道,憑藉專業、真誠、耐心的形象贏得了客戶的認可,在寶媽圈裡掀起了一股科學育兒浪潮。
  • 這三種流行的育兒方式,看似很有道理,實際上最坑孩子
    現在都講究科學育兒,不少寶媽都會在網上看一些關於育兒的文章,其中有些文章看起來挺有道理,有些父母還會按照文章的觀點去教育孩子。事實上,並不是所有流行的育兒方式都是對的,有些看似很有道理的育兒方式,實際上最坑孩子,那麼下面貓爸就分享三種這樣的育兒方式。
  • 虎爸狼媽不應再有,粗暴式育兒的危害,對孩子的影響不是一星半點
    對於現在的社會而言,時代在進步,我們對於孩子的養育方式也應該與時俱進。養育孩子有的不能再是父母親對於我們的那一套粗暴式養育,而是更應該科學育兒。什麼樣是粗暴式育兒?粗暴式育兒的表現多樣化,是對孩子形成一些外在和內在的多重傷害。
  • 孕媽懷孕後有3個「坑」別任性踩,對胎兒會更好
    痛苦是因為孕期妊娠反應,讓孕媽備受煎熬。因為有孕在身,很多孕媽不能再像以前任性了。今天湯圓媽在小區育兒群裡說了一件特別溫馨的事:「浙江衢州,妻子懷孕產前焦慮,丈夫徐先生心疼妻子,買一病房快遞給妻子拆來解壓。
  • 子女會重複父母的情感模式嗎——心理學代際傳承分析
    我曾收到一封私信,信件中女人說:我的小孩已經三歲了,本來我覺得我很愛她,可以包容她、用最好的情緒去對待她,可是,現實中,我總是忍不住一次又一次爆發、崩潰。我發現我和我媽越來越像,請問老師:子女會重複父母的情感模式嗎?
  • 「小豬佩奇」才是高級育兒書,豬媽媽的三個育兒妙招,你看懂了嗎
    「小豬佩奇」才是高級育兒書,豬媽媽的三個育兒妙招我們總是吐槽熊孩子難帶,尤其是當孩子看過動畫片以後,反覆去模仿動畫中的「沙雕」行為,讓爸媽們忍不住「捂臉哭」。但當我真的陪孩子一起看《小豬佩奇》的時候,卻發現,其實在這部看似幼稚的動畫當中,蘊藏著很多值得父母學習的育兒經,《小豬佩奇》才是高級育兒書。
  • 我為你剖腹7層,你卻傷害我?當媽之後才知道孩子的殺傷力有多強
    但是卻很少有人叮囑寶媽:保護好自己!最近有一位寶媽就用自己的經歷提醒了其他的寶媽,保護好孩子不受傷的同時,也要保護好自己的安全。我為你剖腹七層,你卻讓我變成了「獨眼」!準媽媽的時候只看到了別人家「熊孩子」的討厭,與網絡上「寶藏娃」的活潑可愛,卻沒曾想當媽之後會受傷。我也曾因為孩子亂關門,手指受過傷。為什麼寶寶們殺傷力這麼大?
  • 予虹:全職寶媽做什麼可以攢錢?分享我對內容創業賺錢的3點建議
    我是 19 年才開始接觸網際網路做自媒體的,基本上等我這個時候入局,像很多人都在說的各種紅利期,我是錯過了一波又一波,但是這也不能代表我們普通的全職寶媽就沒有入局開始的機會。我認為,機會是要自己爭取的,做了才知道。而賺錢的途徑和方式,放在自媒體上去尋找,同樣的還有很多機會,而寶媽通過內容去創業賺錢是我認為是最穩妥可靠長久的一種方式。
  • 4個月寶寶「脊柱變形」,寶媽後悔不已
    年輕寶媽買「育兒神器」,自詡聰明沾沾自喜寶媽小林很年輕,大學畢業後沒多久就和男朋友結婚了,二十幾歲也比較年輕,平時就比較依賴網絡,婚後的日子還算美滿,還有生個一個寶寶。寶媽有重度的網絡依賴症,平時做什麼事情,都喜歡上網查一下,還經常在購物網站上買一些「育兒神器」,她覺得用處可大了,為自己的機智感到沾沾自喜。
  • 被「睡眠訓練」害死的孩子:那些偷懶的育兒方式還要坑多少娃?
    ,小艾伯特以後見到有毛的東西就大哭,而華生也得意的宣稱:「人類的情緒和行為是可以被塑造的,給我一打孩子,我隨機挑選出一個,可以把他培養成任何人,醫生、律師、商人或者乞丐、流氓,竊賊,都可以……」在華生的教育理念中,育兒要超脫情感,不要養成孩子依賴父母的惡習,大人可以把孩子像機器一樣塑造、訓練和矯正,這個理論當時在美國非常風靡
  • 倩倩育兒:致力於將科學育兒和更好關愛傳遞給每一位媽媽和寶貝
    很多醫護人員不重視這些新型問題,對前來求助的患者只根據經驗診療,很少詢問她們的日常生活和育兒方式,所以難以從根本上解決一些需要較長周期跟蹤服務才能完全控制的育兒難題。倩倩認為,醫者仁心,愛人者人恆愛之。為患者提供長期有價值的醫療創新與服務質量,是實現自我價值最核心的驅動力。顯然體制內醫院的流水線式診療,兩者皆不能滿足。
  • 從育兒角度解析《瑪莎和熊》:探究「假想夥伴」對孩子成長的意義
    當孩子年紀越大,也越來越調皮的時候,我們才知道養育一個孩子是多麼難。但前段時間我被朋友推薦看了一部俄羅斯的動畫片《瑪莎和熊》,我才從中領會到了很多育兒方面的道理,今天就想從育兒方面和大家談談這部豆瓣高分的熱門動畫片。
  • 以《叫我第一名》為例,探究「羅森塔爾效應」對孩子的重大影響
    他的母親有1000種理由抱怨: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經歷離婚、作為單親媽媽,獨自帶大兩個男孩、在辛苦工作之餘還要承受來自學校和社會的各種歧視……可是,母親並沒有像外界的歧視和不公的命運屈服,反而能從容地面對生活,給予兩個孩子最好的愛。
  • 恐怖片《遺落家庭》中的代際傳遞,逃得掉嗎?
    近來觀賞到《遺落家庭Relic》這部電影,在其恐怖片的包裝下,我想探討幾個嚴肅主題,其一是放諸四海皆發生的養老社會觀點,其二是本文將要論述的內容——精神分析角度下的代際傳遞。英文片名「Relic」的翻譯為「遺物、遺蹟」(電影片名的中文翻譯,有時真的會毀掉一部好片),直接破題、點出家族中代代相傳的遺物。
  • 這2種教育方式容易養出「媽寶男」,家長要注意
    2、經常把媽媽掛嘴邊不難發現,其實媽寶男有一個很明顯的特徵,就是喜歡把媽媽掛在嘴邊。比如媽媽要我怎麼樣,還有即便是穿衣這種小事也要去問媽媽的意見。其實這種表現,好聽一點就是聽從父母的話尊重父母,不好聽一些就是過於依賴導致生活無能。
  • 「我愛學習,學習使我媽快樂,我媽快樂等於我快樂」
    「我愛學習,學習使我媽快樂,我媽快樂等於我快樂,我媽幸福等於全家幸福。」不知道從何時開始,孩子們熱愛學習的理由都離不開「我媽」這兩個字,一說學習,首先想到的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我媽」。有些年幼的孩子在被問道:「為什麼要學習?」
  • 「讓你媽翻譯」這句話,請不要再說,不認真傾聽是對孩子不尊重
    文/蘭媽談育兒前幾日家中有客人來訪,2歲半的晗寶和一位阿姨自來熟一整個下午都纏著對方,但是阿姨和晗寶說過最多的一句話就是「讓你媽翻譯」,剛開始的時候還時不時地搭話,將晗寶的意思「翻譯」出來,但我發現晗寶在被別人不能理解的時候非常焦慮,甚至在別人說「聽不懂」、「讓你媽翻譯」的時候,小丫頭還著急的跺腳
  • ,誘導式育兒的危害,比你想像中要大
    有很多寶媽為了教育好孩子,看了很多育兒經驗,在孩子調皮不聽話的時候,試圖耐心地跟孩子講道理。一開始,孩子還能聽得進去,奈何寶媽太過嘮叨,以至於孩子一聽到媽媽的教育就逃跑。一肚子的育兒大法毫無用處,急壞了各位寶媽。孩子不聽話,極有可能是家長的教育方法出現問題。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去教堂聽牧師演講,開始時他覺得牧師講得真好,決定要給牧師捐贈一大筆錢。
  • 貝蜜兒攜手胡杏兒、張歆藝加盟《辣媽辣麼美》,助力寶媽輕鬆育兒...
    近日,貝蜜兒與北京衛視《辣媽辣麼美》達成合作,成為節目官方特別贊助商,攜手胡杏兒、張歆藝、王妍蘇、弦子等明星助力寶媽輕鬆育兒,放心變美。  隨著越來越多90後升級為母親,當媽後的她們即使生了娃,也依然要活得很精緻、有個性,既要貌美如花,又要能照顧好娃。營養是成長的關鍵,孩子健康成長,寶媽才能有更多時間去打扮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