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棄編制,從基層公立醫療機構出來,最令其他人擔心的可能就是「不穩定」,因為前方都是未知。
「穩定」雖好,但對於我來說,也失去了很多機會去拓寬自己的知識和能力邊界。
或許,我可以發揮更大的價值。
作者本人:季鵬程醫生
跳出體制前
我叫季鵬程,1988 年生,安徽毫州人。
從上海瑞金醫院全科醫學碩士畢業後,我進入了上海一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工作。本應是按部就班地上下班、晉升、退休,生活可能也就這樣一眼能望到頭。
直到無意中發現大學時期的校友,曬出了一張在全科會議上發言的照片,從此改寫了我人生的劇本。
鄰家好醫聯合創始人李振東(圖片由季鵬程醫生提供)
在我的記憶中,他是一個很有能力的人。
那時他在大學裡籌建國學社,我報名後,成為第一屆國學社文化部部長,這是我大學裡感到最榮耀的事。
他畢業之後去了一家跨國製藥公司,聽說做的也不錯。
一晃幾年過去了,他卻在這樣的大會上發言。比起我的按部就班,他的人生似乎要精彩得多。
這激起了我的好奇。通過聊天得知,同為 90 年的他已經是杭州一家新型連鎖診所——鄰家好醫的聯合創始人。
這對我來說是一種激發和鼓勵:我是否也可以擁有不一樣的人生?
加入鄰家好醫之初
在這之前,我對民營醫療機構的認知還都是莆田系。後來才發現,是我落後了。
民營醫療機構的發展竟然如此迅速,更重要的是越來越規範。
反而是我,每天接診上百個病人,為什麼要給病人做這個化驗檢查?我有時都說服不了自己,要怎麼說服病人和家屬。
實際上,公立醫療機構中很多病人家屬問的任何一個問題都可以把我們問倒,這就是我們目前醫學的現狀。
而鄰家好醫,是杭州社區的新型連鎖化民營醫療機構,理念是著力打造有特色、有溫度的醫療,讓醫療觸手可及,可信。
這也正是我作為全科醫生的使命之一。同時,我希望自己能進入自由競爭的市場,醫術高、服務好、接診病人多的醫生就應該獲得更高的報酬。
或許我在這裡可以實現?於是我萌生了加入民營新型診所的想法。
來中國診所發展大會,認識更多像季醫生一樣有勇氣、有想法的醫生朋友。與他們成為朋友,交流心得、互相取經
2019 年初,我正式加入鄰家好醫,這個平臺之所以吸引我,是因為他們不僅支持醫生的想法,還能幫助醫生付諸實踐。
有人去杭州怕不怕?我說,「一個大老爺兒們,又不是妙齡少女,有什麼好怕的」。
其實,下定決心跳出體制是一件挺需要勇氣的事,這就像是一個過了河的小卒,前面很多未知領域在等著你,而你也只能一往向前。
跳出來的過程中,家人朋友、老師同事無一不在反對。
但仔細想想,我還能安於之前按部就班的工作和生活嗎?
看到身邊的人做出了不一樣的事情,這是我認可並且想要去做的事情,我知道我回不去了。
加入鄰家好醫之後
剛到杭州的時候,我的內心充滿欣喜、期待,不過擔心和焦慮也是有的。
不一樣的「體制」,不一樣的工作環境,這一切都令我非常忐忑。
可能因為天生有遇貴人的體質,我到鄰家好醫後,遇到了馮亞民主任,這讓我安心了很多。
馮主任是鄰家好醫「臨床醫學部」主任。他以前是公立三甲醫院急診科主任,擔任過醫務科科長,在全國性的學術委員會中也有過任職,是集醫療與管理於一身的複合型導師。
跟著他,學習醫療制度建設、醫療質量控制體系以及醫療繼續教育培訓體系等醫療管理方面的內容。同時,他還幫助我提升管理思維。
這些成長對於年輕的我來說,是非常寶貴的學習機會。
在公立社區服務機構,未必有機會這麼早接觸到的。
除了跟隨馮主任的學習和工作,給我印象深刻的便是整個團隊的高效率。
在公司總部的會議室,有這麼一段標語:會必有議,議必有決,決必有行,行必有果。而公司的很多會議也確實是這麼做的,讓我感到非常驚嘆。
圖片由季鵬程醫生提供
還有鄰家好醫價值觀中有一條是持續精進,也與他們常說的 PDCA 一致,做完一件事,然後及時復盤,不斷改進和調整。
這種方式方法也是我以前沒有接觸到的,而且讓我獲益匪淺。
當然,也會遇到各種糟心事。
比如,患者的質疑和不理解,醫學學術的提升問題以及常有與醫療無關的事情,這些都時不時會纏繞我。
但是,在遇到問題和處理問題的過程中,提升的是我的能力,人生經歷也變得有意思。
至於大家印象中私立機構都是事少錢多離家近的情況,這是不存在的。
真實的工作強度比之前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更大,隨之,我也要承擔更大的風險,更多的責任。
特別是當了湖畔花園門診部的「院長」以後。
當「院長」的這些日子
起初來鄰家好醫是加入「醫學部」,跟著馮主任一起做醫療制度建設和醫療質量控制的,所以對於門診醫療質量管理有了一定認識。同時也需要定期接診,對門診的醫療執行情況也有非常了解。
於是在馮主任的鼓勵下,去年 10 月份開始我擔任鄰家好醫湖畔花園門診部的「院長」一職。
圖片由季鵬程醫生提供
鄰家好醫湖畔花園門診部是一家面積 500 多平方米的綜合門診部,包涵了全科、內科、外科、婦科、兒科、中醫科、檢驗科和 B 超室等科室。
鄰家好醫湖畔花園店
說是「院長」,其實更像是一個「團隊長」,這個職位主要是對門診的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負責。多虧馮主任之前建立了晨會制度、周例會制度和行政查房制度,我才不會不知所措。
但對於年輕的我,要承擔這一切也是壓力巨大的。會面對很多困難和挑戰,甚至會有一些質疑。
不過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最受益的不是我自己嗎?在這個社會變革巨大的浪潮中,擁有更多的技能才能有所選擇,讓自己進退自如。
畢竟,連人民日報都發過文說:「沒有穩定的工作,只有穩定的能力」。
圖片來源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截圖
現在每天都需要組織召開晨會,對前一天工作進行總結,並安排今天的工作並提醒注意事項。每周周例會和學習以及行政查房都需要定期組織。
這樣下來,我一周基本只有一天休息。
圖片由季鵬程醫生提供
想談談我見到的不同
作為一個從體制內出來加入基層民營醫療機構的過來人,還是來談談我見到二者不同的地方。
這或許對於那些想加入基層私立機構但還在觀望的人來說,提供一些參考意見。
總的來說,這個行業現在太年輕,相較於公立體系的成熟穩定,這條路充滿了不確定。
加入基層的民營機構,對於年輕醫生來說,目前其實還沒有成熟的例子,也沒有人能告訴年輕醫生這條路會走成什麼樣子。
但基層醫療(其中包括民營基層醫療)行業是一定會往前發展的。
從大層面來講,除了政策的支持外,人口老齡化的加重,以及人們對健康重視程度的日益提高,都將產生巨大的需求,便捷、規範、優質醫療服務的潛力很大。
從個人成長而言,民營醫療機構注重溝通和服務。向患者詳細解釋,耐心溝通,挖掘患者痛點和了解患者需求,這對當代青年醫生來說,是必須去學會和做到的。
不過,民營醫療機構的繼續教育還在完善階段。公立醫療機構的教育和培訓更完善,病人量更大,在醫療技能上能學到更多的東西。如果剛畢業,注重專業醫療技能提高,還是應當在公立醫療體系裡多歷練。
這個行業還太年輕了,確實存在很多問題。這條路很長,需要耐心和堅持。
只有年輕醫生綜合能力提高了,思想成熟了,私立醫療的發展才會上軌道。也期待未來有更多具備承擔責任、能力的年輕醫生加入。
如果我們總挑問題,卻沒人參與和行動,不解決問題,我們是不會得到結果的。這難道不是跟醫生治療是一樣的嗎?醫生要給予治療方案幹預,才可能得到結果。
不然,我們就什麼也沒做。
題圖來源:季鵬程醫生
責任編輯:周天翊
△ 歡迎掃碼,添加丁香妹個人微信
來中國診所發展大會,與眾多診所同行、大咖醫生交流互動。
無論加入私立醫療機構,還是留在體制,我們都希望醫生的未來有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