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金全科碩士畢業,30 歲我從公立體制跳到民營診所,開始不一樣的生活

2020-12-12 騰訊網

放棄編制,從基層公立醫療機構出來,最令其他人擔心的可能就是「不穩定」,因為前方都是未知。

「穩定」雖好,但對於我來說,也失去了很多機會去拓寬自己的知識和能力邊界。

或許,我可以發揮更大的價值。

作者本人:季鵬程醫生

跳出體制前

我叫季鵬程,1988 年生,安徽毫州人。

從上海瑞金醫院全科醫學碩士畢業後,我進入了上海一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工作。本應是按部就班地上下班、晉升、退休,生活可能也就這樣一眼能望到頭。

直到無意中發現大學時期的校友,曬出了一張在全科會議上發言的照片,從此改寫了我人生的劇本。

鄰家好醫聯合創始人李振東(圖片由季鵬程醫生提供)

在我的記憶中,他是一個很有能力的人。

那時他在大學裡籌建國學社,我報名後,成為第一屆國學社文化部部長,這是我大學裡感到最榮耀的事。

他畢業之後去了一家跨國製藥公司,聽說做的也不錯。

一晃幾年過去了,他卻在這樣的大會上發言。比起我的按部就班,他的人生似乎要精彩得多。

這激起了我的好奇。通過聊天得知,同為 90 年的他已經是杭州一家新型連鎖診所——鄰家好醫的聯合創始人。

這對我來說是一種激發和鼓勵:我是否也可以擁有不一樣的人生?

加入鄰家好醫之初

在這之前,我對民營醫療機構的認知還都是莆田系。後來才發現,是我落後了。

民營醫療機構的發展竟然如此迅速,更重要的是越來越規範。

反而是我,每天接診上百個病人,為什麼要給病人做這個化驗檢查?我有時都說服不了自己,要怎麼說服病人和家屬。

實際上,公立醫療機構中很多病人家屬問的任何一個問題都可以把我們問倒,這就是我們目前醫學的現狀。

而鄰家好醫,是杭州社區的新型連鎖化民營醫療機構,理念是著力打造有特色、有溫度的醫療,讓醫療觸手可及,可信。

這也正是我作為全科醫生的使命之一。同時,我希望自己能進入自由競爭的市場,醫術高、服務好、接診病人多的醫生就應該獲得更高的報酬。

或許我在這裡可以實現?於是我萌生了加入民營新型診所的想法。

來中國診所發展大會,認識更多像季醫生一樣有勇氣、有想法的醫生朋友。與他們成為朋友,交流心得、互相取經

2019 年初,我正式加入鄰家好醫,這個平臺之所以吸引我,是因為他們不僅支持醫生的想法,還能幫助醫生付諸實踐。

有人去杭州怕不怕?我說,「一個大老爺兒們,又不是妙齡少女,有什麼好怕的」。

其實,下定決心跳出體制是一件挺需要勇氣的事,這就像是一個過了河的小卒,前面很多未知領域在等著你,而你也只能一往向前。

跳出來的過程中,家人朋友、老師同事無一不在反對。

但仔細想想,我還能安於之前按部就班的工作和生活嗎?

看到身邊的人做出了不一樣的事情,這是我認可並且想要去做的事情,我知道我回不去了。

加入鄰家好醫之後

剛到杭州的時候,我的內心充滿欣喜、期待,不過擔心和焦慮也是有的。

不一樣的「體制」,不一樣的工作環境,這一切都令我非常忐忑。

可能因為天生有遇貴人的體質,我到鄰家好醫後,遇到了馮亞民主任,這讓我安心了很多。

馮主任是鄰家好醫「臨床醫學部」主任。他以前是公立三甲醫院急診科主任,擔任過醫務科科長,在全國性的學術委員會中也有過任職,是集醫療與管理於一身的複合型導師。

跟著他,學習醫療制度建設、醫療質量控制體系以及醫療繼續教育培訓體系等醫療管理方面的內容。同時,他還幫助我提升管理思維。

這些成長對於年輕的我來說,是非常寶貴的學習機會。

在公立社區服務機構,未必有機會這麼早接觸到的。

除了跟隨馮主任的學習和工作,給我印象深刻的便是整個團隊的高效率。

在公司總部的會議室,有這麼一段標語:會必有議,議必有決,決必有行,行必有果。而公司的很多會議也確實是這麼做的,讓我感到非常驚嘆。

圖片由季鵬程醫生提供

還有鄰家好醫價值觀中有一條是持續精進,也與他們常說的 PDCA 一致,做完一件事,然後及時復盤,不斷改進和調整。

這種方式方法也是我以前沒有接觸到的,而且讓我獲益匪淺。

當然,也會遇到各種糟心事。

比如,患者的質疑和不理解,醫學學術的提升問題以及常有與醫療無關的事情,這些都時不時會纏繞我。

但是,在遇到問題和處理問題的過程中,提升的是我的能力,人生經歷也變得有意思。

至於大家印象中私立機構都是事少錢多離家近的情況,這是不存在的。

真實的工作強度比之前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更大,隨之,我也要承擔更大的風險,更多的責任。

特別是當了湖畔花園門診部的「院長」以後。

當「院長」的這些日子

起初來鄰家好醫是加入「醫學部」,跟著馮主任一起做醫療制度建設和醫療質量控制的,所以對於門診醫療質量管理有了一定認識。同時也需要定期接診,對門診的醫療執行情況也有非常了解。

於是在馮主任的鼓勵下,去年 10 月份開始我擔任鄰家好醫湖畔花園門診部的「院長」一職。

圖片由季鵬程醫生提供

鄰家好醫湖畔花園門診部是一家面積 500 多平方米的綜合門診部,包涵了全科、內科、外科、婦科、兒科、中醫科、檢驗科和 B 超室等科室。

鄰家好醫湖畔花園店

說是「院長」,其實更像是一個「團隊長」,這個職位主要是對門診的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負責。多虧馮主任之前建立了晨會制度、周例會制度和行政查房制度,我才不會不知所措。

但對於年輕的我,要承擔這一切也是壓力巨大的。會面對很多困難和挑戰,甚至會有一些質疑。

不過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最受益的不是我自己嗎?在這個社會變革巨大的浪潮中,擁有更多的技能才能有所選擇,讓自己進退自如。

畢竟,連人民日報都發過文說:「沒有穩定的工作,只有穩定的能力」。

圖片來源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截圖

現在每天都需要組織召開晨會,對前一天工作進行總結,並安排今天的工作並提醒注意事項。每周周例會和學習以及行政查房都需要定期組織。

這樣下來,我一周基本只有一天休息。

圖片由季鵬程醫生提供

想談談我見到的不同

作為一個從體制內出來加入基層民營醫療機構的過來人,還是來談談我見到二者不同的地方。

這或許對於那些想加入基層私立機構但還在觀望的人來說,提供一些參考意見。

總的來說,這個行業現在太年輕,相較於公立體系的成熟穩定,這條路充滿了不確定。

加入基層的民營機構,對於年輕醫生來說,目前其實還沒有成熟的例子,也沒有人能告訴年輕醫生這條路會走成什麼樣子。

但基層醫療(其中包括民營基層醫療)行業是一定會往前發展的。

從大層面來講,除了政策的支持外,人口老齡化的加重,以及人們對健康重視程度的日益提高,都將產生巨大的需求,便捷、規範、優質醫療服務的潛力很大。

從個人成長而言,民營醫療機構注重溝通和服務。向患者詳細解釋,耐心溝通,挖掘患者痛點和了解患者需求,這對當代青年醫生來說,是必須去學會和做到的。

不過,民營醫療機構的繼續教育還在完善階段。公立醫療機構的教育和培訓更完善,病人量更大,在醫療技能上能學到更多的東西。如果剛畢業,注重專業醫療技能提高,還是應當在公立醫療體系裡多歷練。

這個行業還太年輕了,確實存在很多問題。這條路很長,需要耐心和堅持。

只有年輕醫生綜合能力提高了,思想成熟了,私立醫療的發展才會上軌道。也期待未來有更多具備承擔責任、能力的年輕醫生加入。

如果我們總挑問題,卻沒人參與和行動,不解決問題,我們是不會得到結果的。這難道不是跟醫生治療是一樣的嗎?醫生要給予治療方案幹預,才可能得到結果。

不然,我們就什麼也沒做。

題圖來源:季鵬程醫生

責任編輯:周天翊

△ 歡迎掃碼,添加丁香妹個人微信

來中國診所發展大會,與眾多診所同行、大咖醫生交流互動。

無論加入私立醫療機構,還是留在體制,我們都希望醫生的未來有更多可能~

相關焦點

  • 連鎖社區診所品牌再迎數億元融資!社區全科醫療,會是一個辦醫好...
    再結合近幾年國家鼓勵全科醫生、社會力量開辦全科診所的措施來看,創辦「社區全科連鎖診所」其實已經擁有了最硬核的國家政策支持。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醫療市場上已存在50家左右的社區連鎖診所品牌在搶灘布局,其中不乏呂醫生診所、安德全科診所、百匯吉連鎖診所、新寧診所這些知名或是已經上市了的品牌。但相對於社區診所整個增量市場而言,還是存在著不小的參與空間。
  • 臨床醫學畢業,她選擇了開中醫診所
    服務醫患,柔性管理臨床醫學畢業、做了3年全科醫生後,張騰之選擇離開醫院,先後在外資企業擔任高管、創立健康管理公司,最終決定開一家中醫診所。這家位於上海長寧區的中醫診所如今已經運營了十一年。經過一樓的迷你藥房,沿樓梯向上,整面牆的錦旗撲面而來。
  • 我身邊那些碩士畢業的同學,現在都在做什麼了?
    本文為募格科聘原創,轉載請在文章下留言 我一直好奇,碩士畢業後的大家都過著什麼樣的生活,似乎看著他們,就能看到以後的自己,也一直想做一個這樣的總結,現如今終於有時間記錄下來。
  • 26歲碩士畢業才開始上班,感覺離35沒幾年了,已經開始焦慮!
    尤其是在激烈的就業競爭和生存壓力下的網際網路行業,絕大多數人可能在三十歲時就迎來「中年危機」。 在網際網路行業還有種說法,叫「網際網路公司沒有 35 歲以上的中年人」。35就是分水嶺,事業有成的都當上了管理層,失敗的則很有可能開始送外賣、賣保險、開網約車。但比35歲失業更扎心的,是——我碩士畢業還沒兩年,就開始中年危機了。
  • 這場瑞金專屬畢業典禮上,390名醫學生...
    圖說:畢業典禮現場寧光在致辭中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一批覺醒的醫務工作者,他們的行動軌跡也在改變,他們逆行去了武漢!他們改變了武漢的命運,成為世界的榜樣。「在瑞金醫療隊員中,年齡最小的只有22歲,他們中30%的人比今天畢業的同學還要小,他們竟然那麼無畏,那麼勇敢,又是誰改變了他們?是勇氣和信心。做為醫者,不僅要有濟世濟民的醫術和醫德,還要有勇往直前的勇氣和對國家對民族對文化和對制度的相信,他們的行動,也改變了醫者的形象,變得更加偉岸了。」
  • 看牙時,去醫院好還是去口腔診所好?這兩者之間的區別各位要清楚
    B、有的口腔醫生願意自己辦民營診所,而有的醫生則是從公立醫院出來的,自己開辦或者是加入民營的診所,畢竟診所少很多繁文縟節以及規章制度,時間安排上也非常的自由,收入上可能也會更加的激勵人。 剛畢業的學生不夠資歷、學歷進入公立醫院,在民營診所工作也不失為一種就業的方式。
  • 全科醫學,美國模式在中國的前途
    中國全科醫學發展較晚,1986年北京市衛生局成立「全科醫學會」,標誌著全科醫學正式引入中國的則是,1991年由中華醫學會與北京全科醫學會共同舉辦的「第一屆國際全科學術會議」。其後,中國成為世界家庭醫生組織的正式會員,中國全科醫學開始與國際接軌,並在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等許多省市開展了社區衛生服務與全科醫療試點。
  • 13年了,9歲上大學,14歲浸會大學碩士畢業的神童,如今怎樣
    因為很多神童年紀輕輕就開始上高中考大學,有的神童上大學後不能適應學習環境,甚至連生活自理都成問題,慢慢地就失去了往日光環,掛科退學了。下面,米醬分享這位9歲上大學,14歲碩士畢業,18歲博士畢業的神童沈詩鈞的故事,看看他13年後如今怎樣?
  • 昭昭醫考:臨床執業醫師報考全科醫生的條件?
    剛剛結束了19年的執業醫師資格考試,也許有些同學不甘於僅僅做一個住院醫師,想要了解怎樣能提升自己,或者有些人想去基層社區或者診所工作那麼就需要了解到全科醫生,說到這,那臨床執業醫師報考全科醫生的條件是什麼呢?想知道,那就接著看下去吧。
  • 「急診科女超人」將合夥辦診所 為此已奔波一年
    現狀申辦診所耗時一年去年6月,網絡紅人「急診科女超人於鶯」從供職了十幾年的協和醫院辭職,開始了將近一年的私人診所申辦之路,她當時的理想是,在北京較好的地段開一間200平方米的全科診所,但申請手續卡在了「衛生資源規劃上
  • 海港醫院2020年實習生、助理全科醫生培訓預招生開始了!
    海港醫院2020年實習生、助理全科醫生培訓預招生開始了!海港醫院2017開始作為我市助培基地開始承擔助理全科醫生規範化培訓任務,現有臨床醫生363人,其中有博士4人,碩士研究生87人,主治醫師以上職稱302人。海港院建立了完備的教學體系,規範化的管理制度,每個科室都設有教學組長專職負責本科室教學管理工作。醫院還設有學員專用的培訓電教室。
  • 「博士和碩士」同樣是研究生,畢業十年後,區別有多大?
    我們都知道研究生有兩種,一種是我們見到的還算多的碩士研究生,畢業之後學歷比本科高一級。還有一種是碩博連讀研究生,畢業之後學歷比碩士高一級,也是最高級別的學歷。這兩者之間的區別除了學生就讀的時間不同之外,就是學歷等級的不同了。
  • 廢除以藥養醫制度就必須從公立醫院改革開始
    核心提示:我國現行的醫療體制之所以出現「以藥養醫」的局面,最直接的原因是有關部門從制定政策時,便忽略了醫療服務的價值。公立醫院為了生存,只能從醫療服務的提供者,轉變成藥品銷售的終端。   「若想全面廢除以藥養醫體制度,就必須從公立醫院改革開始」。
  •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副院長夏術階:醫生開診所沒那麼容易
    ,允許在職醫生多點行醫的政策;2015年,國務院提出醫保、土地和稅收等政策要向非公立醫療機構傾斜;2017年,國務院又發布了確保社會辦醫、非公立醫療機構穩定發展的政策;2019年4月,國家衛生健康委等五部門聯合發文,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武漢等10個城市開展診所備案管理試點,鼓勵在醫療機構執業滿5年、取得中級或以上職稱的醫師,全職或兼職開辦專科或全科診所,同時也鼓勵不同專科醫師組成合夥制醫生集團
  • 逐鹿民營醫院的道與謀——天星資本與泰山匯醫療沙龍舉辦
    雖政府大力增加預算投入,各地公立醫院也頑強舉債不顧禁令不斷擴大醫院規模,然看病難問題仍然凸顯,醫療服務發展跟不上時代的步伐,而民營資本應作為一股生力軍,將輔助政府快速的完成這一歷史重任。  6月30日,由天星資本聯合泰山匯共同舉辦的"逐鹿民營醫院的道與謀"高端沙龍在天星資本路演大廳成功舉行。
  • 「逆生長」的青春:98歲碩士畢業 百歲出暢銷書
    他75歲當背包客,暢遊歐洲;93歲到醫院做義工;98歲碩士畢業。100歲他的書法被大英圖書館收藏。數月前他還出了一本自傳,成為暢銷書作者,他幾乎「逆著時鐘」生長  趙慕鶴4年前拿到碩士學位,前年他的書法作品被送進大英圖書館,數月前他還出了一本自傳。
  • 工程人自述:學歷普通的我,是如何從施工單位跳到甲方的
    畢業分配到的項目離家幾百公裡,一個人火車大巴倒了幾趟才到了項目上。工地的日子是很苦的。每天灰頭土臉,風吹日曬,幾個月下來鮮嫩的萌新就磨成黝黑的鄉巴佬。雖然進施工單位不是最佳選擇,但一開始我還是有追求,有憧憬的。我想,萬丈高樓平地起,而我們就是那些蓋樓的人,要對對買房子的人負責。對手頭的工作我都很上心。
  • 走街串巷20餘年,看這個全科醫生如何成為健康「守門人」「我們的30...
    「全科醫學是全新的產物,要讓老百姓真正接納、讓醫務人員真正投入,就得不斷學習。」為此,在拿到復旦大學公共衛生管理碩士學位後,杜兆輝繼續攻讀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全科醫學專業博士。 在提升自己的同時,杜兆輝不斷為社區衛生機構創造平臺。作為浦東新區重要薄弱學科建設(全科醫學)的帶頭人,他的目光更多地放在了區域、行業的青年人才的培養和引領。
  • 211大學女碩士研究生的困惑:畢業時已27歲,要不要繼續攻讀博士
    有網友提問:「研究生畢業已經27歲,還要不要繼續讀博?」該問題還有補充說明:本人是某211高校的女研究生,學碩,快畢業了。畢業已經27歲了,是繼續讀博士還是參加工作,很矛盾。內心想繼續讀博,但又面臨著困難,生活上、學業上男友家人不怎麼支持,希望畢業早早結婚生子。
  • 6歲小學13歲大學20歲碩士畢業,科幻美少女追逐航天夢
    我們今天說的這位天才美少女,就是一位科幻美少女,從小喜歡科幻作品,腦瓜子裡都是奇思妙想,年齡漸長後,把自己的目標鎖定在了航天領域,開始追逐自己的航天夢。這女孩上學倒是並不早,跟普通人差不多,6歲上小學。但是,在上小學之前,就喜歡閱讀科幻繪本,每天都是問題不斷,簡直就是「十萬個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