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日前公布第三批江蘇省傳統村落公示名單,138個村落入選,宜興市太華鎮乾元村乾元、西渚鎮白塔村薛家橋上榜。在此之前,宜興市有張渚鎮裡幹自然村、丁蜀鎮前墅村等6個村入選首批江蘇省傳統村落名錄。
據了解,幾年前國家傳統村落保護和發展專家委員會決定,將習慣稱謂「古村落」改為「傳統村落」,為的就是突出傳承的意義。在宜興市,張渚鎮祝陵村國山自然村落緊挨著善卷洞景區,離墨山上有國家重點保護文物國山碑,祝陵河穿村而過,河上有保存完好的宋代玉帶橋,河畔有十多幢明清民居。村黨總支書記趙如法介紹,近年來通過開展人居環境整治,重點圍繞祝陵河河道清潔以及河兩側環境整治,如今河水變清了,河畔新修駁岸和步道,舊時依水而居的江南水鄉特色顯現了出來。
「在綠水池能找到鄉愁,我被這裡的古建築和傳統民風所吸引。」攝影師老唐站在前墅龍窯展示館門前說,對於丁蜀鎮前墅自然村來說,他們有一個無人可比的寶貝——前墅龍窯。以這座500年歷史的龍窯為核心,近年來當地政府投入數千萬元進行歷史街區的建設和環境整治,展示館、陶舍、民宿等一批新建場所吸引遊人駐足觀賞,已成為宜興的重點旅遊村落,同時也成為丁蜀推動紫砂文創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基地。
在大力推進農村城鎮化進程中,鄉村文化建設一直是個難題。宜興市根據自然資源、歷史稟賦、產業特色等分類,挖掘村史村情、提煉村莊文化,修訂村規民約、建立善行義舉榜等等,。芳莊村地處宜興西北角,毗連溧陽市,是宜興最大的村落,古街、古橋、古驛站等歷史遺存眾多,通過3年的修復和環境整治,去年底全部完工後面貌煥然一新,也成為首批江蘇省傳統村落名錄的組成部分。
「宜興當地有些歷史地名的名稱表達起來很拗口,也有生僻字地名,但這些是歷史的積澱,應當受到保護。」陽羨歷史文化研究專家宗偉方先生向晚報記者表示。截至目前,宜興地名保護名錄的範疇涉及河蕩、街巷道路、名勝古蹟、自然村、政區和橋梁等等,這些歷史地名被用地名牌明確,在外的遊子歸鄉倍感親切。(江南晚報記者何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