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得住鄉愁,宜興一批村莊被列為江蘇省傳統村落

2020-12-16 宜興城市映像

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日前公布第三批江蘇省傳統村落公示名單,138個村落入選,宜興市太華鎮乾元村乾元、西渚鎮白塔村薛家橋上榜。在此之前,宜興市有張渚鎮裡幹自然村、丁蜀鎮前墅村等6個村入選首批江蘇省傳統村落名錄。

據了解,幾年前國家傳統村落保護和發展專家委員會決定,將習慣稱謂「古村落」改為「傳統村落」,為的就是突出傳承的意義。在宜興市,張渚鎮祝陵村國山自然村落緊挨著善卷洞景區,離墨山上有國家重點保護文物國山碑,祝陵河穿村而過,河上有保存完好的宋代玉帶橋,河畔有十多幢明清民居。村黨總支書記趙如法介紹,近年來通過開展人居環境整治,重點圍繞祝陵河河道清潔以及河兩側環境整治,如今河水變清了,河畔新修駁岸和步道,舊時依水而居的江南水鄉特色顯現了出來。

「在綠水池能找到鄉愁,我被這裡的古建築和傳統民風所吸引。」攝影師老唐站在前墅龍窯展示館門前說,對於丁蜀鎮前墅自然村來說,他們有一個無人可比的寶貝——前墅龍窯。以這座500年歷史的龍窯為核心,近年來當地政府投入數千萬元進行歷史街區的建設和環境整治,展示館、陶舍、民宿等一批新建場所吸引遊人駐足觀賞,已成為宜興的重點旅遊村落,同時也成為丁蜀推動紫砂文創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基地。

在大力推進農村城鎮化進程中,鄉村文化建設一直是個難題。宜興市根據自然資源、歷史稟賦、產業特色等分類,挖掘村史村情、提煉村莊文化,修訂村規民約、建立善行義舉榜等等,。芳莊村地處宜興西北角,毗連溧陽市,是宜興最大的村落,古街、古橋、古驛站等歷史遺存眾多,通過3年的修復和環境整治,去年底全部完工後面貌煥然一新,也成為首批江蘇省傳統村落名錄的組成部分。

「宜興當地有些歷史地名的名稱表達起來很拗口,也有生僻字地名,但這些是歷史的積澱,應當受到保護。」陽羨歷史文化研究專家宗偉方先生向晚報記者表示。截至目前,宜興地名保護名錄的範疇涉及河蕩、街巷道路、名勝古蹟、自然村、政區和橋梁等等,這些歷史地名被用地名牌明確,在外的遊子歸鄉倍感親切。(江南晚報記者何小兵)

相關焦點

  • 看得見山 望得見水 記得住鄉愁——湘西州傳統村落保護紀實
    越來越多曾經凋敝破敗但有著厚重歷史的傳統村落煥發出新的生命力,成為鄉愁的寄託地。保護傳統村落 讓鄉村留住鄉愁走進古丈縣龍鼻嘴村,青瓦木屋和古樸厚重的木製吊腳樓鱗次櫛比、層層疊疊、依山隨勢而築,青石板路隱沒其中,龍鼻河護村而過,這個傳統古村落還有個美麗的名字叫墨戎苗寨,在苗語中意為「有龍的地方」。地處吉首、保靖、古丈三縣(市)交界處,是一個典型的以苗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聚居村。
  • 宿遷雙河、仲樓兩地入選「江蘇省傳統村落」
    傳統村落是承載和體現中華民族傳統文明的重要載體,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文化支點。4月8日上午,記者從宿遷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獲悉,經過3年的精心培育,首批107個江蘇省傳統村落名單「出爐」,我市宿豫區曹集鄉雙河村雙河與沭陽縣廟頭鎮聚賢村仲樓榜上有名。
  • 陽新加大保護仙島湖風景區傳統村落
    看得見山 望得見水 記得住鄉愁陽新加大保護仙島湖風景區傳統村落清潭灣蔡賢村鄉村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透過傳統村落可認識傳統文化近日,記者隨市政協提案委來到陽新縣王英鎮大田村和蔡賢村實地採訪,就《關於加大保護湖北仙島湖風景區傳統村落的提案》進行追蹤督辦。修舊如舊 留住鄉愁背靠連綿起伏的大歧山,入選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大田村清潭灣位於陽新縣西部,地處大歧山和大北山之間,面朝山泉匯聚的潺潺溪流。
  •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留得住鄉愁……來洞頭,醉美在鄉遇
    獨特的自然環境、田園風光,   村落形態
  • 稽東鎮順利村:守得住青山留得住鄉愁
    村歌就是凝聚民心的「家歌」,這首《順利村村歌》唱出了一個充滿風土人情小村莊的美好生活。  新建黨員活動室、家宴中心,擴寬鄉村公路、硬化沿溪道路,開展管線整治、搭建鄉村舞臺……近年來,稽東鎮順利村正在慢慢蛻變,美麗經濟也正慢慢萌芽,「五星達標、3A爭創」帶給這個歷史悠久的村莊一次重生的機遇。
  • 留住鄉愁振興鄉村
    三年磨一劍兩村入選首批省級傳統村落名單今年4月上旬,省住建廳、省文旅廳等五部門聯合下發通知,認定公布了第一批107個江蘇省傳統村落名單。此舉意在保護傳統村落留住美麗鄉愁、讓鄉村重煥生機。幸運的是,我市連雲區的黃窩村和大竹園村2個村成功入選。
  • 雲南首部傳統村落保護單行條例於10月1日起施行
    雲南首部傳統村落保護單行條例於10月1日起施行 2020-09-30 17: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首屆江蘇省相聲大賽決賽在宜興舉行
    宜路通是宜興交通產業集團下屬公司宜興市交運物流信息技術有限公司開發運營的網絡貨運平臺,司機朋友和貨主朋友可以百度搜索宜路通或者宜興交運物流獲取信息,也可以關注小編給我發私信。12月6日,「永熙杯」首屆江蘇省相聲大賽決賽在宜興保利大劇院落下帷幕,我市一原創作品榮獲金獎。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沈曉紅出席頒獎儀式。
  • 雲南省人大出臺首部傳統村落保護單行條例
    作為雲南省首部傳統村落保護單行條例,《條例》將為當地傳統村落保護開發步入良性持續發展道路提供法律依據。首部傳統村落保護單行條例為何落在鎮沅?普洱市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是一個擁有悠久農耕文明史的傳統農業縣,經過各民族千百年繁衍生息,造就了眾多形態各異、風情各具、歷史悠久的傳統村落。
  • 實名羨慕,江蘇-常熟~這24個村,十裡畫廊,山水鄉愁!
    ▲規劃總平面圖示範區試點培育優先在自然景觀資源、特色產業資源、歷史文化資源等要素集聚的地區實施,以特色康居鄉村為基礎、特色精品鄉村為核心,串點成線、連線成片、整體推進、抱團發展,培育融山水、田園、產業、鄉愁於一體的特色精品示範區。
  • 宜興有了首位江蘇省制茶大師 宜興紅區域公共品牌亮了
    在剛剛結束的第三屆全國農業行業職業技能大賽江蘇選拔賽上,宜興市湖鎮永紅茶林場徐定元在本次大賽的茶葉加工(精製)工種的比賽中獲得優異成績,獲得江蘇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頒發的江蘇省技術能手榮譽證書,同時被江蘇省茶葉協會、江蘇省茶葉學會聯合授予「江蘇省制茶(紅茶)大師」榮譽稱號。
  • 鄭州必去的八大古村落:被列為國家級傳統村落,全部免門票
    中國傳統村落,是指建於民國以前的村落。這些村落保留了較大的歷史沿革,具有獨特的民風民俗,蘊藏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文化景觀,具有極高的文明價值和傳承意義。 截止到目前,在河南的40000多個村落中,共有205個村落入選。其中,省會鄭州境內共有8個村落入選,快來看看有你的家鄉沒?
  • 雲南華寧衝麥村:黨建引領文化聚力 留住「鄉愁記憶」
    衝麥村是雲南省玉溪市華寧縣寧州街道的一個行政村,這裡綠林掩映,潭泉清澈,古式房屋錯落有致,一條條青石板路在村中蜿蜒伸展…… 近年來,衝麥村黨支部堅持以「黨建+村落保護」的發展理念,積極推進傳統村落村居環境改善、村莊業態培育、鄉村文化傳承、農民持續增收,以黨建為引領留住「鄉愁記憶」。
  • 邳州市鐵富鎮姚莊村、港上鎮北西村被正式命名為江蘇省第三批特色...
    7月31日,在蘇北地區農民群眾住房條件改善暨特色田園鄉村面上創建工作現場推進會上,作為省級特色田園鄉村建設試點村莊邳州市鐵富鎮姚莊村、港上鎮北西村被正式命名為江蘇省第三批特色田園鄉村。
  • 「案例分析」竹泉村——傳統村落的產業規劃新模式
    竹泉村,顧名思義,因竹而得名。竹是竹泉村的靈魂,為這北國的村落增添了氣韻。在中國,竹子有特殊的含義,竹有節、虛懷若谷、耿直不阿,文人愛竹,沂南的漢子愛竹,中國君子愛竹。2016 年,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部門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公示名單。龍騰集團是如何一步步將竹泉村旅遊產業做大的呢?
  • 龍南正桂村入選為「中國(江西)百個最具鄉愁村莊」
    在江西省龍南縣即將新建的高鐵站旁,有一座客家村莊,這便是正桂村。搖曳的千畝桂花樹、500多年的圍屋鴛鴦廳、鬱鬱蔥蔥百年古榕、清波蕩漾的池塘、群山環繞的現代村落。
  • 走進中國傳統村落之:河北省石家莊市小龍窩村
    小龍窩村傳統村落現有較完整的明清古院落45座,房屋800餘間,公布認定的歷史建築157處。典型院落有,礓礤頂大院、田字院、品字院、呂字院、尚武院、巨字院、三聯院、袖珍院、高臺院等。保存完整的公共歷史建築有觀音廟、三官廟、娘娘廟、戲樓、宗祠等。古建築、古巷、古街道、古樹、古井、古碾磨構成了傳統村落主要的物質文化遺存。
  • 望江香茗村:一座古村落「靈魂復活」的期許
    具備了打造鄉愁文化旅遊的特色的諸多優越性。  2017年3月18日,偶然的機會,來自全國的30位知名水彩藝術家來到望江香茗村郝家老屋,記錄這座村莊最後的「鄉愁守望」。  他們一進村,就被眼前撲面而來的厚重的歷史感深深震撼。幾乎顧不上吃飯,喝水,迫不及待地拿出畫筆,宣洩著心中的鄉愁衝動。  他們要來一場與時間的賽跑,在村莊消失之前,多一些記錄。
  • 康熙年間晉城良戶村,住過兵部侍郎田逢吉,如今譽為活著的古村落
    如此繁華、精緻、優雅的村莊,實在少之又少,能原汁原味地保存下來真不容易,走進良戶村,就像是穿越了時空。良戶村位於山西晉城市下轄的高平市,是晉東南保存最完整的古村落之一,現存大量四合院民居及一座古堡蟠龍寨。良戶民居建築的木雕、石雕、磚雕完整精美,,如今被列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
  • 傳統村落,回歸自然與人文之美(鄉村振興,藝術何為?)
    在國家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如何做好傳統村落的保護、更新和發展,再現傳統村落質樸之美?加強整體修復改造傳統村落,既要有「形」,也要有「神」。在修復改造中,設計者要在傳統村落物質性的空間存續上做足文章,保護、修復、回歸傳統聚落形態,強化鄉村風貌特色;也要在精神性的文化傳承上下功夫,發展、織補、延續傳統鄉村文脈,在為鄉村可持續發展注入現代文明的同時,兼顧地域文化的保護,留住鄉愁。在貴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板萬村的改造實踐中,團隊基於該村保留的大量傳統建築和民族傳統文化,從整體改造理念出發展開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