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村落,回歸自然與人文之美(鄉村振興,藝術何為?)

2020-12-16 中國青年網

改造後的貴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板萬村,建築風貌統一,環境優美宜人,活力綻放。

改造後的浙江松陽縣傳統村落,與自然環境相輔相成,繪就一幅美麗畫卷。

改造後的貴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雨補魯村,建築群依山勢蜿蜒展開,如詩如畫。

改造後新老建築錯層疊置的江西德興市花橋鎮花園村一景。

我國廣袤的大地上,分布著數以百萬計的自然村落。在這裡,人們創造出豐富多彩的鄉村圖景。江浙古村落多與水為鄰,水天之間,營造出詩畫般的意境;西南梯田村落變化多樣,獨具韻致,展現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美;北方窯洞村落質樸厚重,與黃土高原的雄渾相和,譜出一曲恢弘交響……各具特色的村落布局、嚮往自然的營造理念與寄情山水的人文情懷相融,成就了中國傳統村落獨特的美學特徵。

在國家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如何做好傳統村落的保護、更新和發展,再現傳統村落質樸之美?

加強整體修復改造

傳統村落,既要有「形」,也要有「神」。在修復改造中,設計者要在傳統村落物質性的空間存續上做足文章,保護、修復、回歸傳統聚落形態,強化鄉村風貌特色;也要在精神性的文化傳承上下功夫,發展、織補、延續傳統鄉村文脈,在為鄉村可持續發展注入現代文明的同時,兼顧地域文化的保護,留住鄉愁。

在貴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板萬村的改造實踐中,團隊基於該村保留的大量傳統建築和民族傳統文化,從整體改造理念出發展開設計。在「形」的塑造上,團隊對村中尚留的傳統木構吊腳樓和風貌迥異的新建磚混房屋,進行了建築風貌統一修繕設計,併合理劃分區域,切實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環境。同時,團隊還在村中人流聚集的地方,設計了可供聊天、休息的木廊、涼亭,為村民搭建起交流空間。整體改造後的板萬村,建設了公共生活空間,修繕了鄉村文化空間,形成具有層次的公共空間序列。

設計助力鄉村振興,更重要的是通過「形」的塑造,激發「神」的活力。設計團隊努力將振興傳統工藝、活化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村落改造相結合。比如,團隊將板萬村閒置民居改造成刺繡、織布、釀酒等傳統手工藝作坊;新建文化傳習所、風雨橋;修整戲臺;對村小學進行整體改造和擴建,增建了圖書館和文化鄉土教室;改建土陶窯以恢復傳統制陶工藝……

經過改造,板萬村「形」「神」兼備,整體風貌更美了,傳統手工藝的生產性保護做了起來,非遺展演活動也多起來了。這正是強調整體性修復改造的意義所在:通過設計的介入,把傳統村落各種要素的改造和提升予以綜合考慮,將傳統村落內化為具有文化活力的社會結構,外化為具有整體之美的鄉村景觀。

書寫自然生態詩篇

蒼山下、洱海邊的白族村落,河網縱橫的江南水鄉,高山密林中的苗嶺山寨……傳統村落往往與大自然相融相生。大自然給予了傳統村落寧靜優美的環境,人、建築與環境的相互依存,在大地上繪就一幅幅美麗畫卷。

傳統村落的振興,需要尊重自然、細心呵護大自然的饋贈,還需適應自然、因地制宜。這既是先民的營造智慧,也是傳統村落與自然環境相融相生的關鍵。

浙江松陽縣「拯救老屋行動」,強調在改造中尊重當地古村落的原生態,從而繪就一幅別具韻味的「山居圖卷」。松陽縣群山環繞、雲蒸霞蔚,黃牆黛瓦的傳統村落置於其中,更添古樸之美。為解決老屋無人居住、村落生機漸失的困擾,設計團隊引入本地工匠、採用鄉土材料和工藝,儘可能還原村落傳統風貌;同時,保留推開窗見山、抬起頭觀星的生態特色,使改造後的傳統村落與自然環境相輔相成,吸引許多外鄉人來此體驗,寫下一首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詩篇。

坐落於自然天坑中的貴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雨補魯村,依山而建,村落建築背山面田,有著上百年歷史。設計團隊依託天坑地貌和古寨風情,將其打造成一個「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新村落——通過對古泉、古樹、古道的保護與規劃,保持了村落依山勢呈半環狀的空間布局,使其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如今的雨補魯村,建築風貌統一、錯落有致,自然生態環境良好,鄉村文化氛圍濃鬱,展示出古風再現、詩情畫意的村落之美。

注重文化傳承創新

傳統村落的價值在於,它是一種自然和人文有機融合的生態系統,是在人類生產實踐活動中長期積澱形成的,飽含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文化記憶。構成鄉村聚落的建築,其價值並不完全在於歷史長短,還在於不同時代印記豐富真實的整體呈現。所以,傳統村落的改造設計,既不能片面還原某一時期的風貌樣式,也不能簡單移植異域文化以求創新,而應樹立在傳承中創新的歷史觀念,通過更新改造,激活已失去原有功能的建築,延續其生命。

江西德興市是藥材的主產區之一。如何使深山裡的村落走出一條特色發展之路?對局部老建築群進行改造以傳承中醫藥文化或許是個答案。

改造中,設計團隊遵循「結構改造、功能再造、文化塑造、生態營造」原則,對德興花園村一處曾是學校的老建築群進行改造活化——完整保留原來校舍一、二層的磚混建築,並在原來南北向布局的建築群上,加建東西向的二層鋼結構建築,新老建築錯層疊置,形成了豐富的立體院落空間,創造了嶄新的視覺空間形象。設計團隊在新建築群中植入了中醫藥教學、試驗、體驗等功能,成功將其改造成了中醫藥試驗培訓基地。改造後的建築群,被杏林馨香浸染,成為帶有時代印記的贛鄱文化「新地標」。周邊的村民們也把這裡當作公共活動空間,中醫藥文化在鄉村創新性改造中得到傳承。

隨著鄉村振興步伐加快,如何讓傳統村落既不被迅速發展的現代文明拋下,也不被過度開發所破壞,是需要認真思考的時代課題。在城鎮化快速發展的進程中,從傳統村落獨特的自然形態和人文價值出發,以藝術的視角介入鄉村振興,將有助於實現傳統村落自然美與人文美的回歸。

(作者為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

(來源:人民日報)

相關焦點

  • 鄉村博物館美術館大有可為(鄉村振興 藝術何為?)
    發掘資源留住鄉愁放眼世界,有很多知名博物館均位於鄉村。在我國,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建立鄉村博物館、美術館已時不我待。雖然並不是所有鄉村都適宜建立博物館、美術館,但對於鄉土資源豐富的村落來說,建立博物館、美術館是可行的。
  • 上海城與村|「以古為新」,這個千年村落演繹別樣鄉村振興
    拾級而上,位於場館後方的有機稻田長勢正旺;館內遊廊中,遠道而來的遊客與閒逛的村民欣賞著藏品;新與舊的痕跡交匯,在空間中被呈現;現代與古樸,自然與人文,盡收眼底。從古牆中生出的章堰文化館。澎湃新聞見習記者 鞏漢語 圖章堰文化館的美,吸引世界的目光。2020年9月,章堰文化館入圍2020Dezeen世界最佳建築大獎。
  • 公共文化空間,彰顯鄉土人文之美
    公共文化空間,彰顯鄉土人文之美(鄉村振興 藝術何為?)  「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是《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的重要內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離不開公共文化空間建構。鄉村公共文化空間,對傳承鄉土文化、涵養村民精神生活有著重要意義。
  • 鄉村成旅遊目的地首選,新安縣十大傳統古村落,展現鄉村自然之美
    近些年,我國鄉村在國家的重視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綠化美化做得越來越好,發展越來越迅速。一些傳統古村落在此過程中也煥發出新的活力與生機,城鎮居民旅遊需求逐漸釋放之下,鄉村成為人們外出旅遊的首選。據《2020年中國鄉村旅遊發展現狀及旅遊用戶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20年1-8月,中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接待人數達12.07億人,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收入達到5925億元。鄉村的崛起不僅帶動我國旅遊業的發展,也帶動了當地經濟的快速發展。而在鄉村遊中,傳統古村落因為悠久的歷史與深厚的文化底蘊成為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丹徒黃墟村——讓古村落在鄉村振興中「煥新」
    近年來,黃墟村積極修繕保護傳統村落和古建築,讓古村落「煥新」,讓歷史文化「活起來」。據《黃墟殷氏家乘》載,黃墟村始建於元代。現存的黃墟古村落,以「十字街」為中心,向東西南北方向延展,建築以徽派風格為主,歷史遺蹟眾多。古村核心區民國前所建民居約2.1萬平方米,古街、祠堂、故居、古墓、古樹等保存較為完好。
  • 助力發展|30多位高校教師、設計師集體為晉江鄉村振興賦能!
    近年來,晉江市農村農業局一直大力倡導創新機制,不斷深化「雙微雙創」實踐,引進高校的實踐團隊,為鄉村振興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撐,達到引智下鄉,高校賦能鄉村振興的目的。
  • 天眼聚焦|藝術扮靚鄉村 為美好生活添彩
    從「田村·故事裡」到貴陽板橋藝術村,再到荔波洪江國際藝術村,在鄉村振興建設中,藝術扮演著重要角色。從激勵作用而言,藝術能夠讓村民更新認知,從而激發其內生動力,使得鄉村振興不斷散發出向上生長力;從脫貧攻堅來講,藝術能夠創造未來,通過不同藝術形式與鄉村產業相融合,培育出超乎想像的經濟增長點,為美好生活添彩。
  • ...兩山」理念下的鄉村振興實踐——以何斯路村生態資源資本化為例
    「兩山」理念與鄉村振興戰略「兩山」理念是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對經濟和自然關係認識的升華,為鄉村振興指明了鄉村綠色發展的道路,必須保護和改善鄉村自然生態環境,將鄉村的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的優勢,正確處理鄉村經濟發展和自然生態的保護相統一,實現人與自然、經濟與環境的和諧共生,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 留住鄉愁振興鄉村
    事實上,站在村裡的角度,傳統村落的保護與開發已經也必須走上鄉村振興的道路。而在更多人看來,做好這篇大文章意義重大且深遠。在連雲區文化館負責人李清波看來,做好傳統村落保護的文章,更有利於地方文化的挖掘與傳承。他告訴筆者,黃窩村的「前身」乃是民國海州鎮守史白寶山的私家花園,俗稱白大澗又稱烏龍澗。對於這段歷史,知道的人並不多。
  • 專欄|劉奇:人文紅利 鄉村振興的精神力量
    鄉村振興離不開人口紅利和人才紅利,但更需要開發「人文紅利」。人文紅利是關注人的群體,是一個國家和民族長期積澱的精神風貌和心智品格凝聚的感召力,是大多數成員認同的價值取向、思維方式、道德規範等真理性精神外化的影響力。鄉村振興離不開艱苦創業精神。艱苦創業是中華民族最鮮明的突出特徵,是中華兒女引以為傲的民族精神。
  • 踐行文化育人 助力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就是教育的振興,大力提升鄉村特色教育品質,對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著重要意義。新登中學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努力打造新時代鄉村重點中學樣板,推行文化育人,力促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古城新登,鍾靈毓秀,歷史悠久,人才輩出。「一朵蓮花聳碧霄,二水襟帶萬山朝」的佳山秀水和深厚的文化積澱,滋養著酷愛文化藝術的人們。
  • 到鄉村去!「天府文化十大鄉村振興新場景」在成都發布
    天府文化十大鄉村振興新場景包括:1、成都蒲江明月國際陶藝村成都蒲江明月國際陶藝村明月村位於唐宋茶馬古驛蒲江縣甘溪鎮,是以陶文化為主題的人文生態度假村落,憑藉其獨特性和包容性被評為「中國鄉村旅遊創客示範基地」、四川省文化產業示範園區和四川省成都市的重大旅遊項目
  • 【新鄉賢助力鄉村振興】任啟年:鄉村振興路上的 「銀髮追夢人」
    1998年從縣人大退休後,任啟年一直為景寧的發展貢獻餘熱,奔波不停。特別是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他更是把自己的全部熱情、精力,都投入到了故鄉的發展中。 前兩天,任啟年又回了一趟故鄉景寧畲族自治縣梧桐鄉高演村,就為了看一眼年初謀劃的鄉村振興項目——高演村耕讀館的建設進度。
  • 花都600年古村規劃通過,打造廣州鄉村振興示範村
    近日,花都區花東鎮港頭村鄉村振興控制性詳細規劃在廣州市規劃委員會上獲得通過,通過做「減法」的規劃,對古村進行保護與活化;結合周邊旅遊資源,引入國內外知名建築大師通過微改造共同打造嶺南國際建築師公社,以點帶面實現鄉村群的全面振興。
  • 這些「鬧鬼」的村落,憑什麼就成了鄉村振興的典範?
    提到「鬧鬼」的村落,往往會讓人聯想到鄉村的凋敝和田園的荒蕪。然而,有一些鄉村卻用「鬼怪」走向了振興之路。這些「鬼怪」多指流傳民間的傳說資源,它們被活用並變身為極具吸引力的旅遊資源,成為了這些地區鄉村振興的強力引擎。下面我們先來看一下這些地方都用「鬼怪」做了什麼吧。
  • 宿遷雙河、仲樓兩地入選「江蘇省傳統村落」
    傳統村落是承載和體現中華民族傳統文明的重要載體,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文化支點。4月8日上午,記者從宿遷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獲悉,經過3年的精心培育,首批107個江蘇省傳統村落名單「出爐」,我市宿豫區曹集鄉雙河村雙河與沭陽縣廟頭鎮聚賢村仲樓榜上有名。
  • 鹿邑:培育鄉風文明 助推鄉村振興
    楊美榮家以前十分困難,丈夫多病長期吃藥不能幹活,21歲的兒子輟學後一直在家裡閒著,家裡沒有任何經濟來源,全靠親戚鄰居幫助才能生活。被精準扶貧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後,家裡的房屋通過縣裡危房改造煥然一新,鎮政府又為其辦理低保、健康卡。
  • 鄉村景觀設計解讀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詩中描述的詩意綿綿、古樸淳厚的田園之美,以滿足人們返樸歸真的願望的「回歸自然、體驗鄉村」的旅遊意向而受到推崇。對於純自然景觀而言,鄉村景觀帶有一定的人工雕琢。從自然景觀來講,必須保持自然景觀的完整性和多樣性,景觀規劃設計的生態原則是以創造恬靜、適宜、自然的生產生活環境為目標,充分尊重地域景觀特性對於展現農村風貌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從人文景觀來講,景觀規劃設計要深入農村的文化資源,如當地的風土人情、民俗文化、名人典故等等,通過多種形式加以開發利用,提升農村人文品味,以實現景觀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 藝術振興鄉村 文化賦能村民
    作為全國全國唯一部省共建鄉村振興示範省,浙江省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第一方陣,為全國做出了示範和表率,總結出了空間聚集、綠色崛起、產村融合、品牌引領、數字賦能、文化深耕、要素激活、片區聯動、四治融合的可學、可借鑑的浙江鄉村振興「十大模式」。
  • 「鄉村振興 百日攻堅」劉猴鎮洪崗村:山鄉處處景色新
    「現在房子邊建起了小花園,中間種點菜,不僅吃菜方便還美化了環境,這些都是美麗鄉村建設的成果。」村支部書記張天亮介紹說,自美麗鄉村建設補短板強弱項工作開展以來,該村堅持示範引領,按照「八個一」標準,對董家臺、羅家屋場等自然村落進行了重點整治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