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科學大獎周|王振義解密腫瘤的誘導分化治療,用科學禮讚生命

2021-01-14 新浪科技

來源: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2月30日消息,北京時間2020年12月30日,由未來科學大獎聯合上海瑞金醫院共同舉辦的「生命的禮讚——2020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獲獎者學術報告會」首播。

2020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獲獎者王振義,上海長徵醫院教授謝渭芬,上海血液學研究所所長、上海交通大學「王寬誠」講席教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任瑞寶,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教授王鑄鋼進行了主題報告與學術交流。

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2020輪值主席、芝加哥大學講座教授、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何川,上海瑞金醫院副院長陳爾真進行開場致辭;上海血液學研究所常務副所長、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血液內科常務副主任趙維蒞,作為主持嘉賓參與對話環節的交流。

何川教授在致辭中表示:「王振義教授和張亭棟教授共同獲得了2020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他們的獲獎評語是『表彰他們發現三氧化二砷和全反式維甲酸對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治療作用』。癌症是人類健康的主要威脅,在人類探索癌症治療的過程中,王振義教授對治療APL(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作出了決定性的貢獻。20世紀80年代,王振義教授和同事首次在病人體內證明全反式維甲酸對APL有顯著的治療作用。王振義教授的工作在國際上得到了驗證和推廣,使全反式維甲酸ATRA成為當今全球治療APL白血病的標準藥物,挽救了眾多患者的生命。」

陳爾真院長在致辭中談到:「王振義老師用了將近50年時間聚焦於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研究,並找到了它的發病機理和治療方法,為腫瘤治療打開了一扇門,不僅為患者帶來了生的希望,也為其他腫瘤的治療提供了參考方向。這種對科學,對原創科研工作研孜孜不倦的追求的精神,值得效法。」

王振義教授在報告中指出,誘導分化治療的概念是將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細胞誘導分化形成正常細胞,進而達到治療白血病的作用。最初,在細胞中發現全反式維甲酸可以誘導白血病細胞分化為正常的細胞,在臨床上給瀕臨死亡的APL患者服用後,病人實現長期生存。此外,和張亭棟教授合作,發現全反式維甲酸和三氧化二砷聯用可治療復發的APL,國外也很快重複出這一結果。之後,利用分子生物學和細胞遺傳學技術,發現了急性APL的發病機制是由於PML-RARα的複合體阻斷了早幼粒細胞的分化,而全反式維甲酸將PML-RARα複合體降解,破壞了這種阻斷作用,使得早幼粒細胞得以分化。

在報告的最後,王振義教授談到:「四十年來,雖然我們取得了一些成績,讓急性早幼粒白血病,從高致死率,到今天可以達到高治癒率,但這只是誘導分化治療的開端。Much more to do than what we have achieved,年輕的科研工作者們,還有很多問題需要你們要去研究,希望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讓更多的病人得到治癒。」

謝渭芬教授以《肝細胞癌的誘導分化治療》為題進行了學術報告。他指出,肝細胞核因子(HNFs)是一組對肝臟發育和肝細胞功能維持起關鍵作用的轉錄因子。HNF4α可誘導肝癌細胞向肝細胞分化,抑制肝癌細胞惡性表型,對多種動物模型肝癌均有很好的治療作用。HNF4α還可預防肝癌發生、顯著減輕肝纖維化、逆轉早期肝硬化。此外,HNF家族的另外一個成員HNF1α也可誘導肝癌細胞分化,抑制肝癌生長,減輕肝纖維化。由此提出利用細胞分化相關轉錄因子誘導分化治療肝癌的新策略,具有很好的臨床應用前景。

任瑞寶教授以《Targeting both bad seeds and aging soil in cancer》為題進行了學術報告。他指出,細胞中一些關鍵基因突變後變成癌細胞,而癌細胞只有在一個衰老的環境中才會不斷產生,因此癌症的治療一方面可以靶向腫瘤細胞,一方面還可針對腫瘤微環境。在研發靶向腫瘤驅動蛋白藥物方面,我們發現了AML中常見的突變基因FLT3的抑制劑,新的抑制劑不僅對FLT3野生型有效,還可殺傷其耐藥性突變。但是有些腫瘤驅動蛋白無法直接靶向,因此可通過作用於其調節蛋白最終起到殺傷腫瘤的作用,如可通過抑制調節NRAS上膜的蛋白RTM1, 最終起到治療癌症的作用。在激活腫瘤免疫治療研究方面,我們通過單細胞測序發現腫瘤細胞中表達T細胞共刺激因子,促進雙特異抗體發揮治療作用,為雙特異抗體精準治療及改進奠定了基礎。

王鑄鋼教授以《Mouse Models Bridge「B to B」Gap inTranslational Research》進行了學術分享。他指出,CRISPR-Cas9技術的出現使得對基因的編輯變得異常方便,也使得小鼠模型的建立變得較為容易,在小鼠模型中的研究發現可為臨床治療打下基礎,而臨床的疾病也可在小鼠模型中找到發病機理。人類常染色體遺傳病箍連接症候群,通過在小鼠身上的研究發現FGF9中一個胺基酸的改變最終導致了疾病的發生。

在對話環節中,嘉賓們圍繞「醫學研究的價值轉化」以及「科研人生經歷」進行交流與分享。

王振義教授在對話中提到:「最大的體會是感覺年齡越大,知識反而越少,從前學的東西,現在都用不上了,一直都有新的知識被發現,這其實就是科學。然而,科學又是不見底的,而科學家,就是對一個問題刨根問底,去了解自然的規律。」他指出,肝癌分化治療要考慮遞送載體的安全問題,目前的新冠病毒研究也需要全球科學家的共同努力。同時,他也鼓勵年輕醫學工作者要以積極的心態和創新的思維去面對科研工作。

謝渭芬教授在對話中談到:「王振義老師以96歲高齡,依舊保持著對科研工作孜孜不倦的精神,說起來容易,其實做起來是非常難的。作為消化科醫生,近年來主要從事肝病研究,包括肝纖維化、肝硬化、肝癌等領域,儘管總體上取得進展,但肝病治療仍然是臨床一個非常大的難題,我們一直說這是『國病』。同時,我也堅信一點,未來十年我們在肝病治療方面應該會有一些新的突破,帶來一些嶄新的有效的藥物。」

任瑞寶教授在對話中表示:「醫生的初心是治病救人,在臨床中遇到的疑難雜症通過臨床-基礎轉化研究使其變成基礎研究的科學問題,而基礎研究中發現的靶點又可轉化成新的治療手段進入臨床,完成基礎到臨床的轉化。」他指出,未來,衰老與腫瘤是一亟待開展的重要研究領域,抗衰老將是腫瘤治療的一個關鍵環節,同時,減緩衰老也是健康人的需求。

王鑄鋼在分享過程中談到:「不管是在基礎科研,還是在臨床,好奇和探索未來,對生命現象本質的認識,是人類的一種本能。尤其是臨床研究中,有時候每一次查房都會給你帶來新認識和新的問題,而王振義老師幾十年來持之以恆的一個最突出的特點。就是他始終圍繞臨床、圍繞病人出現的問題來展開研究,這對於疾病的研究是一件非常有價值的事情。而我相信有這種精神的人,一定會成為科學大家。」同時,他也指出,未來免疫學在腫瘤治療中的應用,以及通過基因編輯手段治療遺傳病是科研的重要方向。

相關焦點

  • 96歲王振義未來科學大獎獲獎感言:為什麼不獎勵年紀輕的人
    9月6日上午,2020未來科學大獎在北京揭曉,88歲的張亭棟和96歲的王振義摘得「生命科學獎」,表彰他們發現三氧化二砷和全反式維甲酸對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治療作用。他們二人對治癒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PL)做出了決定性的貢獻。
  • 科學之光 溫暖世界 2020未來科學大獎周開幕
    12月27日,2020未來科學大獎周舉辦線上開幕儀式。今年未來科學大獎周的主題是「科學之光 溫暖世界」,活動為期4天。未來科學大獎周項目委員會聯席主席與未來科學大獎歷屆獲獎人、捐贈人、科學委員會委員、監督委員會主席齊聚雲端,共同啟動2020未來科學大獎周。
  • 2020未來科學大獎舉行雲端頒獎典禮|科學之光 溫暖世界
    相較於過往四年群星雲集,閃耀紅毯的頒獎典禮,今年的雲端頒獎典禮正值未來科學大獎五周年,特意邀請各獎項科學委員會委員和12位捐贈人齊聚雲端,闡述對生命、物質、數學與計算機各個獎項的理解,也回顧參與、創建未來科學大獎的初衷。我們希望值此五周年之際,禮讚科學成就,弘揚科學精神,喚起科學熱情,慶祝未來科學大獎五周年。
  • 2020「中國諾貝爾獎」之稱的未來科學大獎出爐,有哪些牛人大伽
    2020未來科學大獎揭曉了獲獎人。該項獎由於其難度、含金量被譽為「中國諾貝爾獎」,是由科學家、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是我國內地首個非官方科學獎項,單項獎金高達100萬美元。未來科學大獎共分三個獎項:「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和「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每個獎項由四位捐贈人共同捐贈。1. 「生命科學獎」獲獎人:張亭棟、王振義。科技貢獻:發現三氧化二砷和全反式維甲酸對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治療作用。
  • 施一公摘得2017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
    網易科技訊9月9日,第二屆「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上,百度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李彥宏宣布,清華大學副校長、結構生物學家施一公摘得三項大獎之一的「生命科學獎」。獎金為100萬美元獎金,使用方式不受限制。
  • 【科學普及】免疫太強也是罪過!細胞療法的另一種應用:誘導免疫耐受
    如果採用傳統治療(長期乃至終生使用免疫抑制劑等),則會導致免疫力下降,易感染,也易患腫瘤。如果可誘導機體產生特異性免疫耐受,就能克服這個問題,也可以減少免疫抑制劑的使用。細胞療法就是新的方法之一。本文梳理當前細胞療法治療自身免疫病的方方面面,討論不同類型細胞治療的優缺點,並探索這些耐受性治療的新方向和未來前景。
  • 生命科學的新紀元
    日前,世界經濟論壇和《科學美國人》雜誌共同發布了一份《2020十大新興技術》報告。專家表示,這些技術有可能在未來3-5年內產生重大影響。 在不久的將來,這些新興科學技術將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
  • 首屆《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中國 生命科學創業大賽 總決賽 順利閉幕
    2020年12月20日,由《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中國主辦的生命科學創業大賽決賽暨頒獎典禮在深圳光明區文化藝術中心成功舉辦。現場13家決賽入圍企業同臺競技,最終"新一代個性實體瘤T細胞免疫治療"企業Rootpath獲得"Biofuture冠軍大獎",其他參賽企業也憑藉著各自的實力紛紛收穫其他獎項。現場共決選並頒發了"BioFuture大獎"、"技術突破獎"、"最佳團隊獎"、"商業想像力獎"、"年度新銳獎"和"現場人氣獎"六個獎項。現場人氣獎由現場觀眾投票選出,最終由霍德生物斬獲。
  • 四川省幹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落戶成都
    2020年8月12日,四川省幹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在天府國際金融中心恩樂生物正式揭牌,該中心的成立為再生醫學行業帶來新的思路與方向,為提高大眾健康水平,助力大健康產業的良性發展注入新的力量。田衛東指出,四川省幹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的落成,將促進國內幹細胞轉化研究平臺的建設,開展高水平研究,打造一個創新能力強、技術水平高、現代化、產學研結合緊密的大型科研平臺;馬傑教授提到,恩樂生物以幹細胞、免疫細胞為核心的再生醫學研究不斷取得突破,聚焦行業技術前沿,加快創新發展,努力掌握更多「硬核科技」。
  • 百萬美元「未來科學大獎」揭曉:山東大學數學家彭實戈獲獎
    9月6日,2020未來科學大獎在北京揭曉。山東大學教授彭實戈摘得三項大獎之一的「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獎金為100萬美元獎金,使用方式不受限制。獲獎評語:表彰他在倒向隨機微分方程理論,非線性Feynman-Kac公式和非線性數學期望理論中的開創性貢獻。
  • 解密人類"生老病死",從細胞研究中要答案
    「細胞在新的生命單元產生高強度能量,為自己放了一把『生命的禮花』,以示慶祝。」張學敏用上述詩意的語言解讀了細胞的神奇——能精確感知自身能量狀態,並快速自我調節以維持平衡。細胞及其命運,是11月9日—10日召開的第685次香山科學會議討論的關鍵詞。
  • 深情獻歌黨 ,暢談未來夢
    《上海科技報》報導 上海歲末年初之際,上海交大發布的主題微電影《心之所向》,在北京站新華社LED大屏幕、北京王府井LED大屏幕同時亮相,延續著錢學森、黃旭華、王振義等大師前輩的足跡,交大人在實驗室、在操作臺、在病房裡、在每一個平凡崗位上,共同唱響《唱支山歌給黨聽》《我們都是追夢人》,講述「我和我的學校」成長故事,在燈塔的指引下砥礪前行
  • 腫瘤產生的維甲酸調節腫瘤內單核細胞分化進而抑制免疫
    腫瘤產生的維甲酸調節腫瘤內單核細胞分化進而抑制免疫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23 19:51:20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Malay Haldar研究組近日取得一項新成果,他們揭示了腫瘤產生的維甲酸調節腫瘤內單核細胞分化來促進免疫抑制
  • 大工生命科學與藥學學院張嘉寧教授團隊在O-GlcNAc糖基化生物學...
    大工生命科學與藥學學院張嘉寧教授團隊在O-GlcNAc糖基化生物學功能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2020-11-25 15: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納米結構助力幹細胞治療帕金森病!
    近日,香港浸會大學(HKBU)的研究人員發明了一種納米結構,可以刺激神經幹細胞分化成神經細胞。他們發現,將這些神經細胞移植到患有帕金森病的大鼠體內,隨著新細胞取代移植部位周圍受損的神經細胞,這些神經細胞逐漸改善了大鼠的症狀。這項新發明為幹細胞治療提供了有希望的見解,並為帕金森病的新治療帶來了希望。
  • 董晨院士團隊Immunity:細胞因子啟動Th17細胞分化的新機制
    生命科學Life science2020年8月21日,清華大學免疫學研究所董晨院士團隊在Cell Press細胞出版社期刊Immunity上發表題為「The conserved non-coding sequences CNS6 and
  • 王振義院士:克隆性嗜酸粒細胞增高伴Kimura病/腎病症候群
    9月25日,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振義院士進行了克隆性嗜酸粒細胞增多引發Kimura病和腎病症候群的主題報告,小編現將主要內容整理如下。 上海血液學研究所名譽所長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 中國血栓與止血專業的開創者之一 「癌症誘導分化之父」 王振義院士感謝中華醫學會血液分會授予他「終身成就獎」,並表示如今的中國血液領域需要中青年醫生繼續開拓前進,持續傳承與革新中國血液事業
  • 【案例】K藥治療腫瘤縮小,第28周突發大咯血去世!
    (a)支氣管鏡病理提示低分化腺癌。(b)通過免疫組化,SP263克隆的PD‐L1在約60%的癌細胞中的表達。此前,患者因腦部增強磁共振成像(MRI)而發生過敏性休克。既往治療史包括短期化療,但沒有任何益處。入院時,一次重要的體檢顯示右側胸部呼吸音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