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全媒體記者 黃靖斐
4月23日,青島新華書店書城舉辦了「楊志軍新書《海底隧道》讀者見面會」。《海底隧道》是作家楊志軍第一次以少年兒童為主角,專為少年兒童創作的長篇小說。作為定居青島多年的青海人,楊志軍把青島的地理坐標作為自己的文學坐標,並在《海底隧道》裡把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兩個地方——青島、青海連接起來。談到創作兒童文學的初衷,楊志軍說,當下社會成人帶給孩子太多「功利性」的負能量,他想以自己微薄的文字力量,讓孩子懂得生命的真正意義以及健全人格的美好。
書寫青島:從《藏獒》到《海底隧道》,很多人驚訝於一個常年以青藏高原為創作題材的作家,突然寫起以青島為題材的兒童文學,為何有這麼大的轉型?接受採訪時,楊志軍透露,「過去自己寫青藏高原多一些,1995年來到青島,呼吸了20多年青島的空氣,坦白說,雖然一直很想寫寫青島,但很長時間自己的內心並沒有融入青島的生活」。在寫《海底隧道》和《潮退無聲》時,他願意把這樣的轉變當成一個開始,「這樣的故事也只能發生在青島,把青島的地理坐標作為我的文學坐標。這也說明我已經理解了青島,經過20多年的蛻變,我已經是一個青島人了,從一個高海拔的生物變成一個海平面的生物」。
楊志軍動情地說,之前他去了一次輪渡,看到兩三個小時才發一班,人還特別少,「想到以前輪渡曾經很擁擠,買票、上船都要排隊,而現在的情況突然讓我很傷感,我意識到自己已經融入青島,可以為青島的悲而悲,為青島的喜而喜,也可以為青島的歌而歌」。
轉型少兒:談到寫作兒童文學的初衷,楊志軍說,兒童閱讀影響人的一生,他一直有寫兒童文學的想法,「兒童文學不僅僅是兒童故事,而是有內涵有深意,能讓孩子長大後還能回想到童年、少年時閱讀的感受」。他透露,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對孩子的教育過於現實和功利性,「只是教育孩子要成功,卻忽視了健全的人格更重要,長大後他們的內心也是貧瘠的」。作為作家,他願意用「微薄的一點文字,給孩子一條蕩滌靈魂的清流」,讓孩子懂得生命的豐厚、遼闊和深遠。楊志軍舉例說,《海底隧道》中就有一個數學天才,他選擇留在黃島教智障兒童,很多人不理解,但楊志軍認為,「這位老師做了他想做的事,這才是最有價值的。從這一點說,智障兒童的老師比數學家更偉大」。
楊志軍表示,也曾考慮過用成人的方式來寫《海底隧道》,但總感覺不太對。《海底隧道》的很多故事有自己童年和少年時的影子,之前自己的作品多為自然題材,「自然題材和兒童題材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都代表著透明、純粹的精神,值得人們仰望。作為作家,應該有返璞歸真的勇氣,去探尋、建構一個乾淨、純粹的精神世界」。
選擇兒童文學,楊志軍並不覺得突兀,「其實每一位作家都懷有赤子之心,我希望將自己內心天真的一面表達出來,獻給孩子。這種表達除了基於創作的欲望,更多則來源於個人經歷。我當過兵、務過農,在青藏高原生活了四十年。雪域高原造就了我敬畏自然與感恩一切的情懷,而這正是當下所缺乏的。所以我希望把這種情懷轉化為故事傳達給孩子,讓他們在成長過程中也有純粹的心靈,如此便有了《海底隧道》這本書」。
承受憂傷:和其他兒童文學作品不同,《海底隧道》不僅有屬於孩子的奇思妙想,更有著堅實的生活依據,是非常有現實感的。主人公圓圓是在憂傷中成長的,他自小就與遠在青海「挖礦」的父母分離,同爺爺奶奶生活在黃島,和父母的分離,帶給他愛的缺失。開始是爺爺奶奶養育他,當張老師來到他的生命中,對他的關心和愛護,融化了他內心的堅冰。爺爺和張老師的相繼離世,苦難、痛苦和悲傷化為人生的動力,雖然他曾走了彎路,但純良的天性沒有喪失。
楊志軍認為,兒童閱讀可以天真爛漫,但並不是說只有「快樂」才是兒童文學。書中,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圓圓發現了一連串秘密:原來,父母在青海是獻身於國防工作;在父母身邊長大的姐姐也有著離奇的身世……「雖然有憂傷,但這是可貴的憂傷,孩子能夠有這樣的勇氣和擔當,來承受這些眼淚和憂傷」。
內核不變:儘管《海底隧道》與楊志軍此前的作品有著截然不同的風格,而究其內核卻是一脈相承的,都是對人性和情感的推崇,在《藏獒》《藏獒不是狗》等作品中,他把自己投入其中,深入人性最幽暗的所在,探索人在當代現實生活中的心靈真相。《海底隧道》更偏重於對人生轉折點的思考,只不過轉折點是少年時期的精神養成。雖然看不到高原的波瀾壯闊,卻能讓人感受到隱藏在小說背後的巨大力量。
從《藏獒》到《海底隧道》,從高原到大海之畔,楊志軍的作品一直帶有故事源頭的深深烙印。「海底隧道」是現實中連接青島與黃島之間的一條隧道,更是連結歷史,連結幾代人的青春、生命、人生際遇的通道。故事看似平淡,但楊志軍悠遠深省的歷史目光,擊中的恰是現實越來越稀缺的理想情懷,把大愛、情懷、悲傷、喜悅都深藏其中。
[編輯: 杜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