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龍潛海 天塹變通途——海底隧道鑽爆法的中國樣本

2021-01-11 新華網客戶端

  超前探孔施工

  廈門翔安海底隧道實現了我國內地海底隧道零的突破

      地球上的大陸被海洋所分割,形成了懸浮在海中的孤島和群島,還有蜿蜒曲折的海岸線。海洋在分割的陸地之間形成了海峽和海灣。

      在過去漫長的歲月裡,人們需要藉助船舶來通過海峽,風大浪高,翻船沉沒的悲劇經常上演。而在沿海地區,彎曲複雜的海岸線將直線距離不遠的兩座城市阻隔,要到達彼此,需要繞行很遠的距離。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科技發展一日千裡,人類靠掌握的科學利器不斷與險惡的自然環境做鬥爭,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工程奇蹟,海底隧道就是其中的一個代表。

      海底隧道,是一種建造在海底橫跨海峽或是海灣的通道,與建設跨海大橋相比,它不會妨礙海上船隻的通行,不影響生態環境,並且通行時不受天氣情況的影響。近些年,我國海底隧道建設迎來蓬勃發展,目前,我國已建成和擬建的跨海隧道共21座,其中已建9座,擬建12座。

      「海底隧道修建方法主要有鑽爆法、沉管法和掘進機法。其中,鑽爆法因具有適應性強等諸多優點得到了較為普遍的應用。」北京交通大學土木建築工程學院院長張頂立告訴記者,海底隧道的核心問題是施工中突湧水事故的防治和運營中排水量的控制。

      國外在修建海底隧道中曾多次出現過災難性的突湧水事故,如日本青函隧道發生4次重大突湧水事故,造成重大人員傷亡。為此,在國家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北京市科技計劃項目等的支持下,張頂立和他的研究團隊圍繞海底隧道建設的核心技術難題進行了系統研究和實踐,並在我國率先建成的廈門翔安海底隧道和青島膠州灣海底隧道中得到了全面應用。實現了複合注漿技術、施工過程精細化控制和隧道排水量主動控制3項技術突破,創造了我國海底隧道鑽爆法建造的技術模式。在2017年北京市科學技術獎評選中,該項目榮獲一等獎。

      與「龍王爺鬥法」

      家住青島辛安片區的市民們正在熱切盼望著膠州灣第二海底隧道的修建。

      據了解,青島膠州灣第二條海底隧道初步計劃在西海岸新區一端接疏港高速,全長15.8公裡,雙向六車道標準,設計車速80公裡/小時。開通後,辛安片區居民再也無需繞行薛家島,從此暢達主城區。

      如果說廈門翔安海底隧道實現了我國內地海底隧道零的突破,那麼7年前開通的膠州灣第一海底隧道則在技術上再次實現了突破。

      膠州灣海底隧道全長7.8公裡,地質情況複雜,共穿過18條地質斷層,建設難度巨大,在中國海底隧道建設史上尚屬首次。該隧道通車後,青島至黃島由環灣高速通行需1.5小時,輪渡需40分鐘,而穿過隧道只要 5分鐘,為唯一一條實現東西岸半小時圈的全天候通道。

      「即將開工的隧道是為了緩解膠州灣海底隧道的交通壓力,它也將採用鑽爆法施工。」張頂立說。

      在全世界的海底隧道施工中,鑽爆法以其適應性強成為主流方法。「在海床下的巖體內建造水底隧道,許多方面與在山嶺建造隧道是相同的。」張頂立介紹說。

      但是與山嶺隧道相比,海底隧道的鑽爆法修建技術具有其顯著的特殊性。「比如,海底隧道具有承受持續高水壓作用且水量補給無限、對地質條件絕對依賴且精準勘測極其困難、排水量標準嚴格且可控性差等難點。」張頂立說。

      在幾十米甚至上百米深的海底修建隧道,就好比與「龍王爺鬥法」,存在著極大的風險。事實上,日本青函隧道穿越斷層帶施工時就曾發生4次突湧水事故,造成33人死亡和1300多人受傷,且每次影響工期均在一年以上,運營初期日排水量達6萬立方米;挪威奧斯陸海底隧道穿越15米的鬆散冰磧沉積帶,被迫採用凍結法施工,耗時兩年。

      由於廈門、青島等地修建的海底隧道具有地質條件極其複雜、覆蓋層較薄及隧道斷面超大的突出特點,由此我國技術團隊需要在核心技術方面實現原始創新,並吸收國內外先進技術實現集成創新,從而在隧道突湧水和排水量控制方面實現技術突破。

      知難而上、創新突破,引領世界水平

      在膠州灣修建海底隧道是一件非常棘手而又危險的事。

      張頂立告訴記者,膠州灣海域地質條件特別複雜,包括滄口斷裂帶在內的幾條區域性大斷裂帶,經多次、多角度活動,形成膠州灣灣口的地質地貌,而斷層是隧道建設中的巨大障礙。

      據統計,膠州灣海底隧道所經海域,要穿越5個大的斷裂帶,包括北西方面、北東方面各兩條,先後有18條地質斷層橫架在隧道上方,這些斷層之間交叉分割非常複雜。這種地質條件下建隧道,難度可想而知。

      翔安海底隧道先後穿越3條風化深槽和1條風化囊,地質條件極其複雜且透水性強,曾修建挪威奧斯陸海底隧道和青函隧道的專家察看了地層結構後搖頭說,「這個工程是海底隧道鑽爆法修建的禁區」。

      外國專家的否定,並沒有讓中國團隊退縮。「針對海底隧道工程特點,我們提出了結構界面滑移、地層坍塌和水力劈裂等3種突水模式,建立了相應模式的突水機理模型。」張頂立說。

      項目團隊開發了以超前地質預報為核心的地質保障系統,針對海底隧道突水模式和機理提出了災害預測方法;開發基於複合注漿原理的周邊帷幕注漿技術,提高了地層加固可靠性和堵水效率;建立了不良地質段的隧道施工技術及監測方案,創新了施工技術體系。

      項目團隊還按照地層條件,建立了隧道湧水量分級方案,揭示了排水量—地層加固標準—結構荷載的動態關係,提出主動控制的海底隧道「堵水限排」設計理念和方法,明確了圍巖初期支護的主體作用,實現對排水量的主動控制,並開發了可維護防排水系統。

      「對於海底隧道,由於承受持續高水壓作用且水量補給無限,若採用全封堵方案則造成水荷載過大結構無法承受,而全排放方案則因排水量過大經濟上無法承受。」張頂立說。

      據了解,實施了新的技術後,堵水效果顯著改善,排水量控制在0.2m3/(d·m)以內,實測二襯結構水壓力近乎為零,隧道不良地質段結構安全狀態良好。

      項目團隊還提出以隧道突湧水事故和排水量控制為核心的安全風險新理念,提出了基於安全係數的隧道平縱斷面設計方法,創建了服務隧洞超前的三孔布置形式,建立了不同圍巖條件下鑽爆法與淺埋暗挖法相結合的大斷面海底隧道工法模式,形成高風險重大工程建設管理的新模式,實現了海底隧道施工零死亡和高效率。

      如果說,日本的青函隧道和挪威的奧斯陸海底隧道曾經代表了當時的世界水平,那麼這個大旗現在由中國來扛。

      張頂立認為,日本青函隧道在全斷面注漿技術,尤其是鑽注裝備方面取得了較大的進步,但在注漿效果方面存在較大的問題,這是沒有實現安全施工的主要原因。奧斯陸海底隧道沒能成功採用注漿技術,而是採用了價格昂貴的地層凍結技術,不適宜大範圍使用。

      「我們針對我國海底隧道的工程和地質特點,以及國外隧道修建中的問題進行研究,形成的核心技術成功地指導了廈門翔安和青島膠州灣海底隧道工程的順利建成,刷新了多項技術指標,該成果代表了當今該技術領域的世界水平。」張頂立說。

      我國海底隧道建設的開拓者

      項目研究成果形成了複雜條件下海底隧道鑽爆法建造技術體系,直接應用於廈門翔安海底隧道工程建設全過程,成功破解了世界級技術難題和消除了特大建設風險,建成國內第一座海底隧道,也是世界最大斷面鑽爆法海底隧道,取得高難度、高風險海底隧道施工零死亡的佳績。迄今投入使用已近8年,根據管養單位反饋,隧道結構物和附屬設施各項使用功能正常,通車運營情況良好,綜合效益顯著。

      廈門翔安海底隧道和青島膠州灣海底隧道是國內鑽爆法海底隧道建設的開拓者,研究成果對我國鑽爆法海底隧道建設起到示範和引領作用,促進我國海底隧道的建設和設計理論研究、施工技術與施工設備等的進步。

      「作為我國第一批開建的海底公路隧道,青島膠州灣海底隧道的建設及管理經驗對我國解決沿海地區的海底大通道有著很好的借鑑意義。不僅在技術標準、技術內涵上實現了許多創新和突破,在工程質量、施工安全等方面也都處於領先水平,成為我國海底隧道建設的新樣本。」中國工程院院士周豐峻曾如此評價。

      「相關技術已在我國後續海底隧道工程建設中得到推廣應用,如瀏陽河隧道、湘江隧道、廈門海滄隧道以及地鐵隧道等,綜合效益顯著。」張頂立說。

      據不完全統計,在今後10—15年內,我國將有約20—40座大型水下隧道工程需要開工建設,如膠州灣第二海底隧道、大連灣海底隧道、渤海灣跨海隧道、上海至寧波的杭州灣海底隧道,廣東至海南瓊州海峽跨海工程,乃至臺灣海峽隧道等也都提上議事日程。由此可見,隨著我國水下隧道建設高峰期的到來,研究成果應用前景將更加廣闊。(記者 申明)

相關焦點

  • 上建跨海大橋,下通海底隧道!
    常言道,逢山開路,遇水搭橋,這是在陸地上;在海峽、海灣或河口,除了我們在海面能看到的跨海大橋,在一些地方還建設有海底隧道,實現了「一道連通兩岸,天塹變通途」,縮短了距離,節約了時間,提高了效率。在這裡我們就了解一下將「天塹變通途」的海底隧道。海底隧道(submarine tunnel)即在海底建設的供行人和車輛通行的地下海洋建築物。
  • 大海到處是水,海底隧道是怎麼修建的?網友:工程師真厲害!
    地上交通的壓力比較大,因此就有了地下通道 地鐵來緩解壓力,其中的海底隧道是最為特殊的,可是在海底施工 就讓人非常好奇,大海裡面都是水,海底隧道到底是怎麼建成的?就現代科技而言,海底隧道的開鑿方法一共有四種,鑽爆法、沉管法、掘進機法 盾構法,鑽爆法就是用炸藥先把巖石炸出一段距離,把巖石碎塊運出去 做個襯砌,然後重複這個過程,而鑽爆法對於巖石層有較大的破壞,因此這個方法 經常在比較好的底層使用,在挖掘的過程中,一些巖縫中會有滲水現象,這時就需要注漿封堵,中國第一條海底隧道在廈門,名叫翔安海底隧道,該隧道就是用這種方法建造而成,沉管法就是把做好的管道
  • 大連灣海底隧道首節沉管成功精準對接
    12月9日,歷經17小時的連續作業,由中交一航局負責施工的我國北方首條大型跨海沉管隧道集群工程——大連灣海底隧道首節沉管成功沉放海底,與北岸暗埋段實現精準對接,標誌著我國寒冷地區首條海底沉管隧道建設實現零的突破。
  • 海底隧道是怎樣建成的?看完佩服工程師的智慧,真的漲知識了!
    眾所周知,中國是有著「基建狂魔」的稱號的。不管是「上天」,「入地」還是鑿洞,中國都能克服一個又一個難題,將工程一個個建立起來。可從山間開鑿隧道可以理解,那海底隧道是怎樣建成的?要知道,海底下面都水來的。看完你就會佩服工程師的智慧,真的漲知識了!
  • 交流暗挖隧道鑽爆法施工新技術 展現新築智裝精品風採
    【中國路面機械網 現場報導】2019年4月10日,由成都新築集團、新築智裝主辦的「暗挖隧道鑽爆法施工成套裝備技術專家研討會」在成都新津舉行。會議旨在通過研討鑽爆法隧道施工工藝、機械化施工成套裝備配置、隧道高質量建設和未來機械化、信息化施工發展趨勢,為整體提高中國隧道施工新水平奉獻新築力量和智慧!
  • [分享]海底隧道方案資料下載
    一名參與綱要起草和研究的學者向澎湃新聞透露,當初編制《發展綱要》時,曾提出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的連通問題,但這一內容最終是否會納入公布的綱要中,目前還不得而知。關於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的連通方案,此前廣為討論的是版本包括海底隧道和跨海大橋兩種。
  • 上萬名工人「鑽進海底」,外媒:中國又在幹嘛?
    此外,中國基建9小時對火車站大改造,43小時重建立交橋,5小時給鐵路搬家,2.5小時拆除一座大橋等等都是出自中國基建之手。睡一覺新火車站誕生了,看一場電影,一座橋沒了,這些近乎傳神的建設速度,也難怪連外國人稱呼我們為「基建狂魔」。而很顯然,中國基建的腳步並未停歇。今天就和大家說一說山東火了!上萬名工人「鑽進海底」,外媒:中國又在幹嘛?
  • 海底隧道究竟是如何建造的?來看看技術多困難
    那就是人類通過海底隧道,抵達深海裡。可謂是「上天入地」的夢想都「逐一」實現了。那麼讓人好奇的是:海底隧道這項雄偉的大工程,究竟是如何建造的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探究一下這個問題吧,看完你就知道了。在平凡人眼裡看來,海底隧道的建造難度非常的大,而且能夠建造成海底隧道也是一種驚天動地的舉動。確實如此。不過目前來看,海底隧道的建造有四種方式,前面兩種是比較常用的。
  • 全方位解讀大連鑽石海灣海底隧道
    據大連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相關負責人介紹,海底隧道一般有3種施工方式,分別為盾構法、鑽爆法及沉管法。其中,盾構法為使用大型掘進設備進行隧道施工。盾構法對地質條件要求較高,隧道頂部必須保證留有必要的巖層保護厚度。其優點為施工過程中對地表的幹擾較小,能夠較好地控制地表變形。這種施工方式的成本大、工期長。在一般情況下,綜合成本因素,盾構法適用於長度不小於6公裡的隧道工程。
  • 上萬名工人「鑽進海底」,外媒:中國又在幹啥?
    拿破崙曾說過「中國是一頭沉睡的雄獅,一旦它醒來世界將為之震驚」。事實就是這樣,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總量是突飛猛進的發展,不僅讓各個國家為之震驚,在國際上的地位也有所提高。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會帶動科技、信息、軍事等各方面的發展,科研人員的不斷努力下,從而取得不錯的成績。
  • 海裡滿滿都是水,海底隧道是怎麼修建的?看完漲知識了
    Hello大家好,今天我們科普的問題是:海裡滿滿都是水,海底隧道是怎麼修建的?而且因為這些海洋的存在,我們有了越來越多的好吃的,各種海鮮,鮮美的魚肉,好吃的生蠔,最最重要的是麻辣小龍蝦啊,看到這裡是不是口水流下來了,還有好看的珊瑚礁,各種漂亮顏色的魚群,我們有時候潛水的時候會發現海底有隧道,那麼這些隧道是怎麼建成的呢?雖然現在科技這麼發達,無論是潛水艇,還是海底軍艦,這些都是因為有一個獨立的空間在海底啊,可是這隧道是怎麼做到的呢?我們來聽聽市民們的想法。
  • 海底7000米:深海「蛟龍」的故事(連載三)
    「蛟龍」號是中國自行設計、集成創新、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第一臺深海載人潛水器。在研製過程中,科研人員對國際領先的水下電機、水下推進系統、液壓源、高壓海水泵等技術原理進行了學習和掌握,最終設計集成了12個系統:其中,關係到乘員安全的生命支持系統、關係到整個潛水器安全的拋載機構等關鍵部件,都是中國自行研製的。「蛟龍」號在同類別的深潛器裡,是非常牛的。
  • 我國「猛砸300億」修跨省高鐵,開通後2市,「天塹」變通途
    今天寫在楓葉上的兩個城市是這樣的,雖然兩個城市的直線距離只有100公裡以上,但是乘坐火車需要7小時20分鐘,因為列車必須繞過無關的四個城市,現在,兩個城市之間正在規劃高速鐵路,今年開始建設,開通後1個小時就能到達,從此天塹變道。那兩個悲傷的城市到底是誰?
  • 「泰山石敢當」——隧道人的生命哲學
    本期出場人物:隧道院 何應道 自古以來江河常被稱為天塹,是人類發展文明中的一大挑戰。在鐵四院有這樣一批人,他們懷揣著建設事業的理想與信念,敢於挑戰天塹變通途,「師猛虎,石敢當,所不侵,龍未央」。
  • 新築智裝:提高中國隧道施工新水平、打造隧道施工裝備新技術
    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 隨著我國基礎設施建設的高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及生活環境發生了日新月異。特別是我國的鐵路、公路隧道建設,使得一張張交通網絡變得更捷徑,從幾個小時到現在的幾十分鐘的路程,為人們的出行提供更加便利的條件;從而不斷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出行條件,並同時逐步帶動經濟發展,提高人們的經濟水平。
  • [分享]青島市膠州灣海底隧道資料下載
    1號線開通運營後,市民乘坐地鐵通過膠州灣僅需6分鐘,將為青島東西兩岸市民出行帶來極大便利,有力助推西海岸新區發展騰飛和青島同城化進程,進一步提升青島國際化都市生活品質。  地下空間開「學術盛宴」  本次學術大會以 「城市地下空間協同開發利用」為主題,4位國內外院士和12位國際頂級專家來青參會。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陸軍工程大學教授錢七虎在大會上做了 「開發利用城市地下空間治理城市病」的主題報告。
  • 日本人:中國不可怕,可怕的是他們將要動工世界上最長的海底隧道
    在上個世紀中葉之後,各國都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中國也不例外,毋容置疑的成為了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在多個科技與基建方面都做到了突破領先於世界,就有日本人表示:中國不可怕,可怕的是他們將要動工世界上最長的海底隧道。
  • 世界最長海底高鐵隧道——金塘海底隧道 最後一個孔位開鑽!
    今天凌晨3點甬舟鐵路項目的標誌性工程世界最長海底高鐵隧道——金塘海底隧道最後一個孔位開鑽!整個過程預計於5月25日前完成鑽探。10餘位工人正在進行最後一個孔位的鑽探作業最後一孔的開鑽這最後一孔的開鑽,也標誌著甬舟鐵路即將完成海域地質勘探工作。這條世界上最長、承受水壓最高的海底高鐵隧道,終於在阿拉舟山人民的翹首期盼中,迎來了最新進展!
  • 中國將刷新5大世界紀錄!海底高鐵隧道開工,外媒:領先世界!
    大家都知道,中國基建技術是從來沒有讓人失望的,在世界各國都還在致力於在地面高架上建設高鐵的時候,中國已經目光轉向了海底,這不我國再次刷新5大世界紀錄!海底高鐵隧道開工,外媒:美國被甩的很遠!
  • 青春奔跑在海底隧道復工一線
    28歲的中交大連灣海底隧道工程項目部南岸施工隊施工員冀子龍快步行走在施工現場,檢查咬合樁施工質量。大連灣海底隧道是我國北方第一條大型跨海沉管隧道工程,海底隧道全長約5.1千米,其中沉管海底隧道長3035米,由18節預製管節組成,單節沉管最大重量約6萬噸。